语用推理与听力理解中信息差的弥补

2014-03-25 07:41王志远
关键词:命题听力话语

王志远

听力理解是英语学习者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也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的听力教学主要是以教师播放磁带或者音频资料为主,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能被动接受。然而,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部分教师开始围绕听力材料、学生的特点以及听力策略等方面进行训练。这的确是对听力教学的重大改变,但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对听力理解的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改革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何自然认为理解话语其实就是一个人类推理、寻找关联并取得语境效果的过程[1]122。在听力理解过程中,话语理解就是考查学生对单词、句子、篇章的理解,考查学生推理,寻求关联,最终获取有效信息的结果。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语言的字面意义,却无法进一步分析、推理出说话者的隐含意义,就会产生理解上的偏差,也就是信息差。

一、语用推理相关理论

(一)会话含意理论

话语的意义分为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前者是指人们能按照常规通过字面意义获得的话语意义,后者则指人们意欲表达的意义。话语的非自然意义涉及到交际和交际意图的语用隐含意义,又可二分为直义(显义)和蕴含意义(含义)[2]25。Grice 的会话含意理论认为,言语交际双方都有相互合作、求得交际成功的愿望,为此人们必须遵守“合作原则”及其四大准则,即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1]49。如果根据“合作原则”中的各项准则进行语用推理,人们就可以推导出说话人在话语中有意超越字面意义的隐含意义[3]55。例如:

A:John doesn’t seem to have a girlfriend these days.

B:He has been making a lot of calls to someone lately.这里,虽然B的回答表面上与A的话无关,但结合实际经验,双方都知道在当前话题语境下,一个未婚男人频繁给某人打电话,很有可能是有了女朋友,因而从B的回答中可以推断出:John很可能有了女朋友。

(二)语用前提

前提(presupposition)又可翻译为“前设”“先设”“预设”,它是从另一个角度进行的推理。在语言结构的基础上,依靠逻辑概念、语义、语境等推断出话语意义的先决条件。而语用前提,是指那些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1]57。

由于语义前提在一定的语境中具有可取消性和语境依赖性等特点,所以,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认为前提是一种语用现象而非语义现象。前提不但与语境有关,而且与说话人有关。关于语用前提有下面几种说法:(1)语用前提是说话人或当事人的预设。(2)语用前提涉及说话人或当事人的态度和意图。(3)语用前提涉及说话人所作的强调。(4)语用前提涉及说话人实施言语行为和语句所处语境的合适条件。(5)语用前提是互知的。

语用前提具有共知性、合适性、主观性和动态性。这些特性使得语用前提成为话语理解的先决条件及推导会话含义的基本依据。

(三)关联理论

Sperber和 Wilson 在 《关联性: 交际与认知》[4]35一书中提出了与交际、认知有关的关联理论。关联理论从人类的认知特点与过程出发,将交际作为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和一种认知活动。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说话人提供的信息应该具有充分的关联性,而听话人一般只会关注那些具有足够关联性的话语,并构建与这些话语具有足够关联的心理表征。

关联理论从信息处理的认知性出发去理解话语,指出在话语理解中认知主体会利用推理机制,将话语的字面意义与可能隐含的认知信息(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汇信息)加以综合,再结合语境假设,寻求它们之间的最佳关联。话语理解是一个动态过程,它始于字面意义的信息解码过程,但需要依靠语用推理来消除歧义、识别言外之意等。在言语交际中,听话者对摄入的话语信息的理解随着自身认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对话语信息理解的准确程度随着话语间关联性的强弱而改变:听话者寻找到话语间的关联性越强,对话语内容理解的正确度就越高[5]。

二、运用语用推理弥补听力理解中的信息差

在听力理解过程中,言语信息的不可调控性、理解的时限性以及信息流动的单向性都决定了信息差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6]29。但是,听力理解不只是一个听者被动接受语言刺激的过程,也是一个主动加工信息的过程。也就是说,听者不仅需要对所接收到的声音进行快速的语音分辨、语义筛选、信息记忆等,更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推理,从而推导出所听话语的隐含意义。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说,听力理解一般包括对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解:显义、蕴含意义、前提和命题态度。对以上任何一方面的理解出现失误,都会导致信息差的出现。因此,能否正确运用语用推理对于话语的理解以及信息差的弥补都显得至关重要。

(一)对显义的理解

郭津楷、何英玉认为显义(直义)表达的是字面真值意义[7]184。在听力理解中对话语直义的理解是通过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同义、反义、释义加以体现的。Grice 认为显义是明确表达的命题[3]105,即 what is said。显义的获得只需要经过指称确定和消除歧义两个过程,复原后的话语命题结合命题态度就是说话人所要表达的内容。以Sperber和Wilson为代表的认知语用学家则认为,显义的产生过程不仅包括指称确定和消除歧义,还应该包括语用充实[4]132。因为由话语解码而成的语义表征,在特定的语境中经过指称确定、消除歧义以后所剩的只是最简单的命题(minimal proposition),它只是说话人意图表达信息的部分内容或片段。Sperber和Wilson丰富了Grice的显义理论,涉及了更多的语用推理。例如:

M:Finally,I’ve got the chance to put on my new suit tonight.I hope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 on your family.

W:Come on! It’s only a family reunion.So jeans and T-shirts are just fine.

Q:What does the woman mean?

这是比较简单的推理题。按照字面意义理解即可:男子想穿新套装给女方家庭留下好印象,但是女子说这只是个家庭聚会,穿牛仔裤和T恤就行,即穿着随意即可。故答案为:The man can dress casually for the occasion。

(二)对蕴含意义的理解

话语的蕴含意义(隐义)是在具体的语境下,通过一定量的相关推理从直义中获得的一个或多个有意图的意义或者新命题。例如:

M:Would you like to see those pants in brown and navy blue? These two colors are coming in this season.

W:Oh,actually grey is my favorite color,but I prefer something made from cotton,100%cotton I mean.

Q:What is the woman looking for?

从该题中男子的对话,可以得出第一个命题:They are looking at some pants.从女子的回答可以得出另外两个命题:She likes grey和 she likes 100%cotton。因此不难得出答案:Grey pants made from pure cotton。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Grice认为隐义 (what is impicated)就是听话人根据语用因素经推理获得的深层命题。在此基础上,Grice又将其进一步细分为一般会话含义(generalized implicature)和特殊会话含义(particularized implicature)。前者相对独立于语境,与明说内容关系紧密;后者则依赖于具体语境,在内容上与显义无关。因此,能否准确区分一般会话含义与特殊会话含义对话语的理解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对前提的理解

前提常被定义为发话者在说出某个句子时所作的假设,即说话者为保证句子和语段的适宜性而必须满足的前提。逻辑学家将前提看作是句子和命题之间的关系。何自然[8]、何兆熊[9]从文献中概括了三种语用预设(语用前提)的定义:说话人对言语的语境所作的设想;施行一个言语行为所需要满足的恰当条件或是使一句话具有必要的社会合适性所必须满足的条件;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或者说是背景知识。例如:

M:I really can’t stand the way David controls the conversation all the time.If he’s going to be at the Christmas party,I just won’t come.

W:I’m sorry you feel that way,but my mother insisted the he come.

Q:What does the woman imply? (2010.6 No.16)

从男子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推导出前提:If David comes to the party,the man will not come。但是,女子的回答又提出了第二个前提,即Her mother insists David come。在这种语境下,女子的回答使得男子的前提不成立,结论就是:She has to invite David to the party。

(四)对命题态度的理解

命题态度是指某种心智状态,即心理(意向)状态,它揭示出表达对这种心理(意向)状态的命题态度主体与命题之间的关系[10]。对命题态度的理解主要是指对说话者的态度作出正确的判断,包括支持、反对、夸奖、贬低、热情、冷淡、遗憾、讽刺等等。命题态度是每个话语伴随着的语力,是一种高级显义。例如:

M:I’m thinking about where to go for a bite tonight.Any suggestions,Barbara?

W:Well,how about the French restaurant near the KFC? Frankly,I’ve had enough of our canteen food.

Q:What do we learn about the woman?(2012.6 No.12)

从对话中女子的回答 “I’ve had enough of our canteen food.”,我们可以推断出她的态度是支持出去吃饭的,因为她厌倦了餐厅里的饭。所以答案应该是:She is tired of the food in the canteen。

三、对听力教学的启示

听力理解不仅需要听者对所听信息进行准确快速的分辨、筛选等,更需要对其进行推理和预测,并根据认知语境推导出所听到的话语的隐含意义即交际意图。因此,在听力教学中引入语用推理相关知识对提高学生听力水平,弥补信息差的产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介绍语用推理相关理论

会话过程是交际双方深层认知互动的过程,表面的话语下可能隐含着复杂的深层意义。而听力理解训练往往独立于交际双方的认知语境,作为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背景以及推理能力都不尽相同。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基本没有受过任何关于语用方面的理论指导,更谈不上在实践中去运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介绍相关的语用推理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这些理论知识的介绍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结合语境寻求最大的关联,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话语,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认知推理的实际运用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

语境作为语用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语言交际所依赖的环境。根据语用学理论,语境可以笼统地划分为语言语境(即上下文语境)和非语言语境(即语言交际时的情景语境,如交际环境、文化语境、认知语境等)两大类。语境作为一个变量,语境中的任一因素产生变化,都可能会导致语境信息的变化,容易产生言语信息差。而听力理解便是一个寻求关联、结合语境、进行认知和推理的过程。Hymes认为理解话语时,考虑语境效果,一方面可为话语的理解限定一个范围,同时还可以支持预见理解即认知推论[11]37。这些都为语境知识寻找话语的关联,从而对话语产生认知,正确理解话语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在听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帮助学生利用已知信息和新信息进行语境假设,从而正确理解话语。

(三)指导学生寻求关联

听力理解是一个寻求关联、结合语境、进行认知和推理的过程。在听的过程中,听者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语言信息,更需要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主动加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根据本身所储备的信息对所得信息进行快速的语音判断、语义筛选、语用推理等,在推理中选择最合适的语境,进而寻求所得信息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从而正确理解话语[1]130。因此,学生能否正确判断语境,探寻最佳关联,对于话语的理解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英语听力理解的关键。

(四)渗透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则是语言的底座或环境[12]。语言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文化的过程。然而,在实际的听力理解过程中,由于文化知识匮乏导致的语用失误比比皆是。因此,在英语听力教学中为了克服语用失误,避免信息差就需要导入文化教学,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有意识地把握那些渗透在语言中的文化现象,自觉地进入目标语的思维和认知模式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失误,进而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

四、结语

听力理解作为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借助语言材料构建意义的过程,是外界语音输入信息与人们已有的内部认知结构、背景知识、语言知识等相互作用的结果[13]207。但是,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说,由于学生个人的认知能力、背景、推理能力以及认知语境都不尽相同,在听力理解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说话人的言语信息与听话人所接收到的言语信息不等值的现象,也就是信息差。在实际教学中,引入语用推理知识,引导学生将其运用于听力理解实践,通过语用推理推导出话语的正确含义,对学生整体听力水平的提高也大有裨益。

[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张立新,张权.会话含义显隐性分级:大学英语听力测试的语用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3(6).

[3]Grice H P.“Logic and Conversation”[M]//Davis S.Pragmatics:A Reader.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

[4]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

[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罗钱军.应用图式理论弥合听力理解中的信息差[J].外语电化教学,2005(8).

[7]郭津楷,何英玉.语义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8]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9]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0]吕宗慧.语言哲学视域中的命题态度[J].当代外语研究,2011(2).

[11]Brown G,Yule G.Discourse Analysis[M].New York:The Press Syndic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1984.

[12]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13]张庆宗.外语学与教的心理学原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命题听力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Units 1—2 听力练习
Units 3—4 听力练习
Units 5—6 听力练习
Units 7—8 听力练习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