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修祥
(长江大学 文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伴随20世纪以来先秦楚地各类激动人心的考古发现,楚书法成为了其中令世人瞩目的文化现象。大量出土的金文、简帛、玺印、货币、封泥、漆书、刻石等等,在世人面前展现出一个丰富多彩、浪漫清奇的楚书法艺术殿堂,形成了一种史无前例的楚书法文化热。在这一文化热潮中,祖龙是以学者、书家的双重身份,对楚书法进行系统理性思考的第一学者。2013年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楚书法史》更证明了祖龙在该学术领域的突出成就。
《楚书法史》既是一部填补楚文化研究领域中一项空白的书法专史,也是一部关于楚书法史研究的专著。全书共六章,第一章总论春秋战国的人文风貌与楚书法的关系,后五章分别论楚金文、鸟虫书、楚简、楚帛书、楚玺与楚封泥的起源、特征、流变、价值与意义等,完整而系统地探讨在楚文化背景下楚系文字书体及其风格演化的历史,以及工具材料、形式形制、技法技巧与审美观念变迁。与一般描述性书法史和“以论代史”的书法史的有别之处,不仅仅在于其独特的地域性,更在于它“将各个类别的楚书法材料置于上古历史文化背景下,对其发展演化和风格归属进行历时性描述和共时性比较,把握其书写原则和演变规律。在以整体的方式观照楚书法艺术风格的一些主要特征及其形成、发展、演化过程的同时,还立足于书法史的结构中,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书法作品类进行考察,从而揭示出楚书法样式之于中国书法史独特的文化价值与意义。”简而言之,就是作者在《引言》中开宗明义所说的六个字:明变、求因、评判。
明变,在于充分利用考古材料,完整而清晰地还原楚书法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作者在王国维、唐兰、胡小石、裘锡圭、李学勤等一些著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指出楚系文字的结构、笔画、风格特征,以及楚系文字的运用过程中,采取笔画上的装饰化、文字形体上的简化异化或繁化、文字构成上的形声化等各种方式,理清了楚书法继承商周文字,在春秋中期逐渐张显出自己的风格样式的“楚化”过程,对楚周边的吴、越、宋、蔡、舒、徐、邓、鄀、许、息、黄、邛、曾等许多国家的影响程度与互动关系。以金文为例,西周熊咢时期的《楚公逆镈铭》、《楚公逆编钟铭》等作品,基本延续着西周的金文特点。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是金文“楚化”的开始,从1969年湖北枝江百里洲与1975年河南南阳西关两地出土的一些金文作品已经是呼之欲出的楚风楚味,再到河南淅川下寺1、2号墓出土的《王子午鼎铭》、《王孙诰钟铭》等春秋中后期的作品,楚金文无论是字形、结体、还是章法布局,完全是与北方中原迥然不同的南方风味了。书体的纵长化、唯美化与制作的草化,显现出楚金文独特的艺术魅力。楚金文至战国时代经过了一个分化期,“一方面主题书风由此生成,书体渐趋秀美、流畅、工整;另一方面,作为装饰文字的鸟虫书同主流书风分道扬镳,成为某些器物上的美化文字,直至战国后期走向式微。此际金文已经彻底摆脱了西周书风的笼罩,也抛弃了雕镂美饰的装饰作风,线条经过凝炼简化,趋于工巧清奇,一批金碧辉煌的典范之作应运而生。”作者对大量作品作精细剖析,详辨秘义,清晰地展现楚书法中金文的演变过程。然后论析正体楚金文在宗周书风与楚简书风之中的过渡作用,再论秦、楚简在隶变中的作用,或通过秦简与楚简的比较,或通过经典作品剖析,在历时性的描述和共时性的比较分析中,准确揭示出楚书法的书写原则、风格特征和演变规律。
求因,需要从时代、地理、形制、风俗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阐明楚书法发展演化及其影响的轨迹与原因。作者在第一章中就从春秋战国的人文风貌与楚书法的关系立论,从“礼崩乐坏与‘轴心时代’的文化创造”、“楚国崛起与霸业形成”、“人文楚国的文化特色”三个方面高度概括总结了楚书法的辉煌成就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然后又从楚地气候湿润,竹木繁茂,丝织业发达,论楚简与帛书产生的物质条件;从楚地巫觋信仰文化与书法审美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论楚书法的神秘清奇、恢诡谲怪的特色;从以《王子午鼎铭》、《王孙诰钟铭》等为代表的金文“字形大小划一,结体工整细长,线条弯弯曲曲,形态婀娜妩媚,极尽变化之能事”,论其与“楚王好细腰,而国人中多饿人”的社会风尚的关系;从为了书写便捷,论楚书法“隶变”的原因等等。综而言之:楚书法既是当时历史时代的社会产物,也是楚地自然地理环境、社会风尚以及当时的现实需求等各种因素孕育而成的“惊采绝艳”的伟大艺术作品。作者全面探索楚书法的成因,但并不刻意于立专章来“求因”,而是针对具体对象作具体分析求证,要言不繁,切中肯綮,展示出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缜密的思辨能力与灵活而恰切的论证方式。
评判,就是对楚书法文化现象进行艺术风格与艺术史意义进行深度追问与评价,为今天的继承与创新提供参考与借鉴。评判,是建立在自我书法艺术的修养与对楚书法作品的酷爱、品味、赏玩、熟识的基础之上的。祖龙自青年时代师从西泠印社书法篆刻大师汪新士先生,书法篆刻均有颇高的造诣。二十多年来,作者一直坚持书法篆刻的创作实践,耽于书艺,创获颇丰,并且一直专注于楚书法文化现象,收集相关资料颇为丰富,而又勤于思考,勤于著述,先后有系列学术著作相继问世,系列楚书法专题论文相继发表。这是准确“评判”的基础。
作者酷爱楚书法,他的这种可贵的酷爱之情在该著的《后记》中溢于言表:“审读墨迹如新的楚简文字,思绪随即穿过两千多年前的时空,我怎么也想象不出惜墨如金的上古社会竟然会有如此抒情写意、丰盈动人的笔墨形态,心中的波澜就此荡漾开来。”在《楚书法史》中,他常常情不自禁地将心中的审美感受形诸笔墨,如描述楚简结字形态的变幻之美:“清丽者如长袖善舞,劲健者如铁琵铜琶,同向者似列兵布阵,独立者如侠客舞剑”;形容《王子午鼎》铭文婀娜妩媚的形态,“恰如体态修长,秀逸灵动,挺拔清秀,婀娜多姿的舞女”;描绘《楚王酓肯盘》铭文的随盘环曲,循环流动之势,“飘乎流美,奇逸缠绵,似乎隐含着一种无穷无尽、无始无终的幽思冥想和长铗切云、餐花食露的矫捷不群”。由酷爱楚书法而想象到楚书手,“在有限的空间里任意挥洒,或以小驭大,或以虚驭实,闪展腾挪,游刃有余。信笔挥洒如飞舟冲浪,凌空行笔似苍鹰搏兔……”诸如此类的审美感受,很容易使我们想到张怀瓘以“字若飞动”、“其势腾飞”、“长风万里,鸾凤于飞”赞美小篆的评说,但祖龙情到深处地明确表白自己的观点:“其实,小篆体势端严,虽婀娜多姿,寓动于静,确具飞动之美,但比起飞扬流动的楚简书法来,不知要逊色多少!”这种充溢着无限深情的审美判断,是真正按“美的规律”正确评判楚书法艺术的内在动力。
《楚书法史》体现了作者的研究方法和学术风格。祖龙继承了清代以来的朴学传统:在宏观思考,整体把握的前提下,注重于资料的收集和证据的罗列,按“无征不信”的原则,充分利用楚文化研究中考古学、文字学的研究成果,将大量的作品图片例证与文献写作结合起来,深入精细地对史料进行挖掘剖析,对各种观点的明辨,对具体作品源流的梳理考证,对作品的点画形态、用笔用锋、结字构形等特征力求精穷神形,进而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对楚书法发展规律、演变过程、审美特征的认识,得出合乎历史真实的判断,证明其在中国书法史链条中的重要地位。作者深厚的学术素养与专业知识结构以及对楚书法的深衷难抑之情在《楚书法史》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楚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堪称经典。《楚书法史》是祖龙以自己的方式,与经典进行的一次精彩对话。我相信这种新的起点上的成功对话,必将引起当今学术界与艺术界相关学者与艺术家们的关注与兴趣,见仁见智者的声音可能将以不同的方式传达出来,或可或否,都将有益于楚书法与楚书法史乃至中国书法史的研究,有益于今天书法艺术对前人的借鉴、继承与创新。这也是《楚书法史》在与经典经对话层面上所呈现的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