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宝月
(南阳师范学院 思政部,河南 南阳 473061)
近年来,日本政府右倾化的一系列挑衅性举措,引起了大学生的高度警觉,强烈的民族焦虑感,激发了大学生的激进民族主义情绪。这种情绪虽然具有爱国主义的潜质,但危害极大,对此,必须科学疏导,使其回归爱国主义的正确轨道。
大学生激进民族主义情绪,是日本政府日益右倾化的一系列挑衅性举措所引发的民族焦虑,以及大学生自身知识理论素养缺失的综合产物。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胜利的半个多世纪里,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但日本右翼政客并没有像德国政府那样,为发动二战虔诚悔罪,也没有对中国这个最大的受害国进行赔偿。他们不仅玩弄文字游戏,粉饰侵略,而且试图篡改教科书,为其罪行翻案。他们不仅频繁参拜靖国神社,为军国主义招魂,而且将我国的钓鱼岛进行所谓的“国有化”。他们不仅要解禁集体自卫权,而且要修改和平宪法。一个面目狰狞的日本军国主义者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中国人民面前。当代大学生尽管没有经历过历史上那段刻骨铭心的苦痛,但历史伤疤的鲜血,在日本政府日益右倾化的戳刺下开始流淌,催生了大学生对日本的警觉和愤恨。
中日两国科技、文化上的差距,使大学生对日本之愤怒又增添了一丝焦虑和担忧。近些年来,我国经济总量尽管已经超过日本,跃居全球第二,但是对于9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看到的更多的则是中日之间的差距。在他们的记忆中,从日本任天堂公司的游戏机,到索尼松下的随身听,再到满大街的日系车辆,日本制造在他们心目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而日本漫画、唱片和游戏的精良,在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增添了他们对中国技不如人的担忧。
对中国外交的误读,也加重了大学生的焦虑和担忧。在处理中日外交纠纷时,中国政府以和为贵,试图通过搁置争议,发展经贸,来构建中日经贸利益共同体,但日本政府以怨报德,变本加厉,将中国政府对中日和平的向往,看作中国政府的软弱。面对日本政府咄咄逼人的攻势,尽管中国政府坚持了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但与大学生的理想预期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甚至被部分大学生误认为软弱退让,于是,他们便从自己狭隘的民族视角出发,开始了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激进民族主义博弈。
民族主义是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激进民族主义则是这种思想或运动呈现出来的不理性和极端状态,是爱国情感被压抑过程中的一种情绪释放和宣泄。[1](P4)与其他群体的激进民族主义相比,大学生激进民族主义具有显著的特点。
大学生激进民族主义的发泄目标模糊。当大学生激进民族主义情绪一旦爆发时,义愤填膺的他们会寻找一切自己觉得可以宣泄的目标——日系汽车,日资商店,甚至是印有日文的广告牌。他们在宣泄情感之时,完全没有意识到其举动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他们伤害的都是无辜民众,如云南几十名大学生甚至将自己的不满宣泄在前来救灾的日本志愿者身上。
大学生激进民族主义情绪扩散极快。大学生的活动范围主要固定在寝室、教室、校园。这些地方时时刻刻都聚集着大量的学生,因此,大学生的激进民族主义情绪一旦爆发,会快速蔓延到全校。本着炫耀的心理,他们还会把本校的“战果”通过互联网,第一时间发布在自己的网络空间内,使其同乡、校外同学能即时了解事件的动态,而其同乡、校外同学一旦了解事件的动态后,往往又极易模仿,因而致使事态在短期内迅速蔓延扩大化。
大学生激进民族主义易受蛊惑。愤怒会让人丧失理智。大学生年轻气盛,极具冲动性。当他们在街头宣泄自己的愤怒之时,如果有不法分子在旁边挑唆,他们极易成为不法分子的帮凶。在某市街头的一场反日游行中,一群大学生就在不法分子的挑唆下,砸开一家已经关门的日本笔记本商店,直接成为不法分子盗取财物的帮凶。
大学生激进民族主义管理困难。大学生激进民族主义情绪一旦爆发,对其予以约束非常困难。面对庞大的学生群体,学校有限的教师资源根本无法管理好学生,学生的情绪一旦失控,校方就不得不求助警察等社会力量来维持秩序。而大学生一旦因激进民族主义情绪出现了违法行为,处理起来也非常棘手,依法办事,会挫伤大学生的爱国心,影响他们的前途,依情处理,又会纵容大学生的违法行为,危害社会稳定。
大学生一旦为激进民族主义情绪所绑架,就会对自身、社会乃至国家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大学生激进民族主义情绪的宣泄,对大学生自身的前途和命运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大学生一旦卷入因激进民族主义情绪引发的事件中,轻则耽误学习,无法顺利毕业,重则触犯刑律,毁了自己一生。某高校学生在参与反日集会游行时,因在日资商场拿了总值3000多元的物品而被捕,最终以寻衅滋事罪被判刑4个月15天。如此高昂的代价,是每个大学生都难以承担的。
大学生激进民族主义情绪的宣泄,对整个社会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大学生群体人数众多,一旦他们走上街头,举行反日游行,就会堵塞交通,影响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进而滋生打、砸、抢等刑事案件,造成整个城市的瘫痪和社会秩序的混乱,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和人民财产安全。
大学生激进民族主义情绪的宣泄,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干扰了国家战略决策。在以反日游行为主要标志的激进民族主义情绪宣泄过程中,大学生对自己同胞的打、砸事件,会给我国的国家形象抹黑。一旦这种宣泄对象指向了外国公民,则会引来外交纷争,严重损害中国的大国形象。一旦打伤了在华日人,日本政府和媒体就会借机炒作,指责中国政府纵容本国公民伤害日本公民。中国学生围攻日本付川志愿者的行为,就被日本媒体借机炒作,在国际社会上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此外,激进民族主义者的聚集,常常导致国家之间的冲突,成为近代以来国际国内战争的根源。[2]激进民族主义还是恐怖主义最持久的动因[3],是滋生恐怖主义的温床。因此,我们必须下极大的力气和精力,扼住激进民族主义这匹脱缰的野马。
在当今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全球化大背景下,我们既需要有高涨的爱国主义情感,也需要有理智的民族主义情感。[4]因此,面对大学生的激进民主主义情绪,我们既不能一味地指责严厉约束,也不能一味地鼓掌放纵,必须在充分肯定大学生拳拳爱国之心的前提下,指出其错误和危害,使其将日益右倾化的日本军国主义政府与日本人民严格区分开来,将爱国主义与违法乱纪严格区分开来,将针锋相对的斗争与鲁莽幼稚的理想诉求区分开来,对学生进行科学疏导,引导学生在法律的框架下,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诉求。
要充分保护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大学生的激进民族主义言行是一种无心之错。他们的出发点,既不是为了工资、奖金,也不是为了就业、提干等个人私利,而是为了国家,是其拳拳爱国之心的不恰当表露。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复苏和日本右翼分子的不断挑衅,大学生能够挺身而出,这是国家的万幸,民族的万幸。我们的大学生如果丢掉了老祖宗遗传下来的这种血性,在国家危亡的关头,像绵羊一样无动于衷,麻木不仁,势必将危及到中华民族的存续。因此,在全力矫正大学生激进民族主义情绪的过程中,一定要全力呵护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要科学规范大学生的言行,将爱国主义与违法乱纪行为严格区分开来。爱国主义是为民族、国家的献身精神。[5]在和平时期,我们要自觉维护国家的稳定,在祖国危难关头,既要敢于口诛笔伐,又要敢于投笔从戎,用一腔热血保卫祖国,所有这一切,都容不得丝毫违法乱纪的狂热举动。爱国主义和自乱阵脚的违法乱纪是水火不相容的。一切爱国主义的言行,都必须在遵纪守法的红线内运行,否则不仅于爱国无益,而且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产生事与愿违的恶果。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中,高校要在涉日问题上,对大学生可能出现的过激言行,及时进行心理矫正。当日本政府采取或可能采取新的右倾化挑衅举措时,高校管理者要及时或提前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安抚。同时,我们还必须让每个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这个硬道理,切实把大学生的着力点引导到报效祖国的正确轨道上来。要让大学生真正明白,中日之间民族矛盾的最终解决,靠激进民族主义式的反日游行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中国繁荣昌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走在日本的前面,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才会迎刃而解。
增强大学生知识储备,拓宽大学生战略视野。许多大学生在反日游行中出现的激进民族主义言行,与其自身知识储备和理论素养的缺失有关。他们虽学过法律与道德,但触犯了刑律却浑然不知;他们虽学过历史,但却不知道汉服与和服的区别,把自己的姐妹当作“日本鬼子”拳脚相加;他们虽学过政策和策略,但对国家对日斗争的战略博弈举措一窍不通;他们动辄讲毛泽东在世我们就会怎样,但他们不懂得毛泽东在秋收起义中,顶着中央攻打长沙的压力,毅然决然地向罗霄山脉进行的战略转移。因此,教师和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补充相关知识,使学生真正明白中国目前所处的国际环境,理解中国政府的战略意图,避免学生用“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的传统思维模式,绑架现行国际法律约束下的中国外交。
提高大学生阶级分析水平,增强其辨别敌友的能力。毛泽东明确告诉我们:“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大学生要想在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斗争中有所作为,也必须搞清这个首要问题,绝不能把生产、销售或使用日本商品的同胞以及日本在华民众,当作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斗争对象,随意打、砸、抢、抄,损害公私财产,粗暴侵犯人权;必须将日本右翼政府与日本人民严格区分开来,把斗争的矛头紧紧盯住日本右翼政府。我们反对日本军国主义,只是限于反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一定要把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与日本人民划分清楚。同时,我们还必须让每个学生明白,工厂、商品、商店没有固定的阶级属性,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不可能与日系产品和技术一刀两断。日系产品和技术不是日本军国主义,它们不仅可以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服务,而且可以作为我们同日本右翼政府斗争的重要工具。
大学生激进民族主义情绪是日本政府右倾化的一系列挑衅性举措所引发的民族焦虑感的强烈反弹。这种情绪虽然具有爱国主义的潜质,但于国于己,百害无利。对此,我们只有科学疏导,充分挖掘蕴藏在其中的爱国主义潜质,引领大学生培养正确的民族使命感,使其正确地表达情感诉求,大学生才会从激进民族主义的邪路上,重新回归爱国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来。
[1](英)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M].叶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叶江.略论当前民族主义研究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J].世界民族,2007(4).
[3]朱素梅.20世纪的民族主义与恐怖主义[J].世界民族,2000(3).
[4]陈有庆,杨兰香.当代大、中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主义情感特点[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6).
[5]梅萍.经济全球化与民族精神的重塑[J].云南社会科学,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