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本理论视角下的明喻意象翻译研究

2014-10-14 13:53崔中良雷晓玲
关键词:明喻源语脚本

崔中良 雷晓玲

(滁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在传统的翻译中,明喻翻译主要关注明喻的表达形式,注重明喻结构和词汇的选择,目的是探求在目的语中与原文本意义和功能对等的明喻表达式。但是,中国近十年来明喻翻译研究的成果很少,且大多是对翻译策略的研究,如刘荣征[1]、庄文婷[2]、崔中良[3]等。这些研究都是在传统的研究范式下进行的,倾向于关注译文的表层结构和表达,因此明喻翻译研究也就成了明喻翻译表现形式的策略研究。

近年来,认知科学的发展带动了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同时也促成了翻译的认知转向,人们开始运用认知科学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来处理翻译中的问题。认知科学中的脚本(Script)理论也被应用于翻译研究,如陈安玲[4]、杨仕章[5]、管振彬[6]等都尝试运用脚本理论解释不同的文本和题材等实际问题。但明喻翻译过程中脚本理论的指导作用,以前的研究很少提及。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脚本理论来分析《儒林外史》的明喻翻译过程中脚本的作用和用法。

一、脚本理论与翻译

对于脚本的研究首先来自心理语言学家对学习记忆的研究。但是,脚本的概念首先是由计算机科学家Schank &Abelson提出的,他们认为,仅仅用意象图式来解释人的思维是不够的,还需要运用脚本来解释这些意象是如何组织,以及人们是如何快速地理解一个特殊的环境的。他们指出,脚本是一种经常发生、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框架或图式。[7]Ungerer &Schmid将脚本定义为:“一种为经常发生的事情而设计的特殊的知识架构。”[8](P214)

脚本是人们生活中要时刻使用的认知方式,生活在相同文化、相同生活环境中的人对于脚本的使用和理解是相似的,而随着文化差异的扩大,脚本的内容,对脚本的理解、使用也会随之改变。每一个脚本都是由几个脚本或者事件构成的,只要提起脚本的一部分,就会激活脚本的其他信息甚至是整个脚本。

随着脚本理论的发展,人们对脚本有不同的命名,如Abelson用图式(schema)来描写社会交往中人们的行为;Betelson用框架(frame)来指称脚本,用来表示人类在识解过程中的心理概念。当然,脚本理论也被用在认知语言学的解释过程中。引入脚本的概念正是为了解释那种代表更大序列(sequence)的,用一系列成因链(causal chain)连接在一起的事件(event)序列的认知结构[4]。脚本可以分为两种:标记脚本和非标记脚本。非标记脚本指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常规的事件框架;标记脚本指我们生活中不经常使用的反常规的事件框架,对于这类脚本的解读会增加我们认知的困难。

翻译过程可以说是一个脚本翻译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在至少两种语言脚本间转换的语言过程。作为中间人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识解源语脚本,构建目的语脚本。明喻本身就是一个标记脚本,加之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存在差异,而脚本的构建本身与人们对外界的经验和感知密切相关,因此明喻意象的翻译就显得更加困难。

二、脚本理论视角下《儒林外史》明喻意象翻译分析

(一)《儒林外史》中的明喻及其翻译范畴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文献的典范,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文中蕴含了大量的中国文化信息。其英译本由杨宪益夫妇翻译,代表了中国翻译的最高水平,因此对其译文进行分析有一定的示范作用。笔者通过分析整部小说,建立了一个平行语料库,对其做穷尽性调查分析,得出这部小说总计有9563句,其中出现了111个明喻。根据脚本的翻译方法,将这些明喻翻译做范畴归类,见表1。

表1 明喻脚本的翻译方法

从表1可以看出,译者主要采用构建相似脚本法,这说明中西方文化中明喻的脚本有相似之处,也说明人类的认知方式在很多地方是相似的,同时也说明了杨宪益夫妇在翻译目的上更注重中国文化的传播。但中西方文化中明喻的脚本也存在很多差异,去标记法的使用就说明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因找不到对应的脚本而不得不采用去标记法,也就意味着没有采用明喻的脚本。笔者从这四类翻译方法中各抽取一个例子进行分析。

(二)实例分析

1.构建相似脚本法

构建相似脚本法是指译者通过构建与源语相似的脚本来翻译,译者采用这种翻译方法主要是基于目的语与源语读者有相似的认知框架。如:

(1)再走上些,右边又看得见西湖,雷峰一带、湖心亭都望见,那西湖里打鱼船,一个一个如小鸭子浮在水面。[9](P368)

译文:He walked on until he saw the West Lake on his right and was able to make out Thunder Peak Pagoda and the Pavilion of the Lake’s Heart,as well as the fishing boats which looked like tiny ducks floating on the water.[9](P369)

这是马二去杭州游玩,在西湖边所见的场景。然而,当我们跟随马二欣赏西湖的静态美景的时候,作者突然运用“小鸭子浮在水面”这种动态的事件,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使我们感觉这种船非常可爱。译者将“那西湖里打鱼船,一个一个如小鸭子浮在水面”翻译为“the fishing boats which looked like tiny ducks floating on the water”。可以看出,译文的结构、形式和内容与原文一致,将“打鱼船”译为“the fishing boats”,“小鸭子”译成“tiny ducks”。在在线语料库中搜索到,古文中“鸭”有714个条目。分析这些条目发现,“鸭”在汉语里主要有三种解释:鸭肉;鸭这种动物;表示地方(鸭绿水)。所有这些词中,大部分是中性词,只有一个是贬义词,即苏东坡“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在BNC语料库中搜索duck的词条,有1340个结果。“duck”通常表示“鸭肉”、“鸭子”、“躲避”等意思。也有关于“duck”的明喻,例如“yet he took to show business like a duck to water”,“I am trying to flap my arms like a duck”,“it slid about like a duck on ice”等。因此,“duck”在英语读者中激活的脚本与汉语的“鸭”的脚本是一致的,所以译者在翻译的时候,直接构建与源语相似的脚本,达到了翻译的目的。

2.去标记法

去标记法是指译者在翻译的时候由于在目的语中找不到相似的脚本,而将一些特殊脚本变成普通脚本的方法。译者采用这种翻译方式主要是基于,在译入语中找不到相似的脚本,而且也找不到与这个脚本功能相同的标记性脚本,因此,采用简单普通的脚本以期达到与源语脚本功能相同的目的。如:

(2)知县见他说的口若悬河,又是本朝确切典故,不由得不信。[9](P110)

译文:When the magistrate heard Zhang talk so glibly about one of the memorable events of that dynasty,giving all manner of circumstantial details,he could not but believe him.[9](P111)

这句话的背景是,知县在打官司的时候,有一个叫张静斋的人能说会道,而且引经据典,举了很多的例子,因此知县听从张静斋的意见。这句话的脚本是描写人的口才,在汉语中形容人口才好的词语有“滔滔不绝”、“三寸不烂之舌”、“巧舌如簧”等,但是“口若悬河”与这句话的背景联系更紧密。如果我们构建相似脚本的话,英语译文就是“the mouth like perched river or waterfall”。英语读者显然是无法理解这个句子的,因为“river or waterfall”激活不了相似的脚本。在英语中指人的口才好常用“eloquent”,“have the gift of gab”,“glibly”等。因此,译者采用了去标记法,把明喻脚本翻译成普通的脚本,虽然形式上是一个无标记脚本,但是“glibly”能够达到与汉语明喻脚本相同的功能。

3.套用目的语脚本法

套用目的语脚本法是指译者在翻译时,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脚本,如果用去标记法的话,又达不到与源语脚本相同的效果,因此就在目的语中寻找一个新的脚本来翻译。如:

(3)晚生在他府上,是知道的。这位小姐德性温良,才貌出众,鲁先生和夫人因无子息,爱如掌上之珠,许多人家求亲,只是不允。[9](P258)

译文:Since I am staying with them I know the young lady,and she is virtuous,gentle and beautiful.Because Mr.and Mrs.Lu have no son,this girl is the apple of their eye;so although many families have sought her hand in marriage,her parents would never consent.[9](P259)

这句话的背景是,鲁先生看完蘧公孙的书后,有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陈和甫就过来询问蘧公孙的意见。这个句子是赞美这个女孩子,表示她得到父母的疼爱,因此我们可以用“掌上之珠”来激活父母对孩子的爱的脚本。如果将“掌上之珠”翻译成“a pearl in the palm”的话,英语读者也许能够明白这个句子的意思,但是由于英语中没有相似的语言表达,而且“珍珠”一般不会与对孩子的爱联系起来,因此他们体会不到父母对孩子的深深的爱。但是,英语中“the apple of one’s eye”这个脚本经常用来形容这种爱。这个说法来自于英语文化中的一个观点——眼睛是人身体最重要的部分,而我们的瞳孔更是珍贵无比,瞳孔的样子跟苹果的样子差不多,因此“the apple of one’s eye”常指我们非常珍爱的人或物。因此“the apple of one’s eye”就可以激活这句话的整个脚本,达到与原文相同的功能。

4.修补源语脚本法

修补源语脚本法是译者在源语脚本的基础上进行修补,以适合目的语读者的习惯,从而让读者激活相同的脚本。如:

(4)屙到三四天,就像一个活鬼。身上打的又发疼,大腿在船沿坐成两条沟。[9](P580)

译文:After three or four days,he was as thin as a ghost and aching in every limb from his beating.[9](P581)

这里的背景是,牛甫掉到粪池里面好长时间,被救之后一直拉肚子。所以,这个语句就可以激起“生病”的脚本。在汉语中,传说人死之后化为鬼,鬼者,归也,其精气归于天,肉归于地,血归于水,脉归于泽,声归于雷,动作归于风,眼归于日月,骨归于木,筋归于山,齿归于石,油膏归于露,毛发归于草,呼吸之气化为亡灵而归于幽冥之间。[10]因此,鬼是很瘦的、没有精神的。在英文中“ghost”指恶魔、吸血鬼等。如果将这个明喻意象翻译成“lived ghost”将会是不同的意象,激活的脚本也不会相同。所以译者就在源语脚本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事件,“as thin as”,这样就修补了源语脚本。

从上面的翻译过程分析可以看出,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来翻译明喻,都离不开识解脚本和构建脚本的过程。好的译者能够在翻译中寻找到最佳事件来构造译文,从而使得双方读者能够激活相同的脚本,达到翻译对等。

[1]刘荣征.浅谈广告英语中双关语、杜撰词、仿拟、明喻和暗喻的翻译[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2]庄文婷.《红楼梦》霍译本中明喻翻译的逆向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10.

[3]崔中良.《儒林外史》明喻翻译策略[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4]陈安玲.脚本认知模式与语篇的解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5).

[5]杨仕章.脚本理论视角下行为文化的翻译[J].中国俄语教学,2012(5).

[6]管振彬.脚本理论观照下的电影字幕翻译[J].电影文学,2012(6).

[7]Schank & Abelson.Script,Plans,Goals and Understanding[M].Hillsdale.N.T:Erbaum,1997.

[8]Ungerer,F.&.Schmid,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London: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1996.

[9]吴敬梓.儒林外史[M].杨宪益,戴乃迭,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

[10]360百科.鬼[EB/OL].http://baike.so.com/doc/ 5352414.html.

猜你喜欢
明喻源语脚本
酒驾
从语言符号象似性比较隐喻和明喻
中国文学“译出翻译”的修辞研究
——以《三体》明喻翻译为例
安奇奇与小cool 龙(第二回)
隐/明喻的恰当性-规约度-熟悉度多维择选实证研究
明喻翻译研究:以朱自清散文英译为例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快乐假期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