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负面信息的正面引导

2014-03-25 07:29李霓虹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负面政治

李霓虹

(华南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由于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匿名性、交互性等特点[1],网络成为各种信息发布的重要场所。打开网络,我们不难发现,网络中充斥着诸多社会负面信息。大众传媒专家约翰·马丁博士认为:“报纸之所以对负面新闻感兴趣,是因为这种新闻有一种缺憾,而有缺憾的东西才更有吸引力。”[2]这种猎奇心理,使得社会负面信息更容易被人们点击阅读,因此,媒体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往往更倾向于报道社会负面信息,且美其名曰“还原事实,揭露真相”。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对众多的社会负面信息,如何引导大学生客观分析判断,并进而使其形成客观理性的认识,便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课题。

一、社会负面信息界定及其影响

信息来源于事实,是客观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征[3](P73)。从唯物主义角度讲,事实产生于客观存在,其一旦发生,必然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意识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并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基于新闻传播方式、新闻价值以及新闻影响等考虑,新闻学界对于“负面信息报道”、“负面新闻”、“负面新闻信息”等的定义,都有不同的争议。本文所研究的社会负面信息,仅是对一种消极事实的现实反映,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发生的冲突、失衡与不和谐,是有悖于社会发展前进的事实,表现出消极、病态和非人性的特质。[4]从外延来看,其表现较为广泛,包括各种触犯法律法规,扰乱规章制度,违反社会公德,侵犯公众利益的诸多现象以及各种灾难。其内容可分为:政治负面信息,包括政治丑闻与社会腐败信息;社会道德负面信息,主要指社会道德滑坡,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社会成员的不良行为以及犯罪行为;社会危机事件,主要指传染病暴发、严重意外事故、经济危机、暴乱等引起的社会混乱与动荡状态;自然灾害引发的事件,主要指由各种自然灾害所引发的社会混乱和动荡状态。

社会负面信息在网络上的发布和传播,必然会对接受到此类信息的大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形成时期,其求知欲强,甄别是非的能力尚未完全成熟,容易误读负面信息或者放大消极信息,从而对一部分社会现象产生消极认识;另一方面,接触社会负面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更为全面,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行为提高警惕,有助于提升其社会责任感。虽然如此,但社会负面信息对大学生所造成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既取决于大学生的个人成熟度与辨别能力,更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引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指高校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青年学生成才的要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青年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审美、法纪等素质,在一定时期内达到预期的效果。[5]在过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弘扬时代主旋律为主,一定程度上回避了社会负面信息。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刻意回避的负面信息,学生却能在网络上随意获取。如此一来,学生一旦对此缺乏必要的辨识能力,极有可能被负面信息所误导。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适当引入社会负面信息,以培养学生相应的辨识能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入社会负面信息的正向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入社会负面信息,能提高大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促使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任由负面信息在学生中传播而不加以必要的引导,必然会对此教育目标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例如接触到一些就业过程中的不公平信息后,有些同学就容易产生“所有工作都是讲背景”、“只有人脉资源才是最重要的”、“好成绩不如一个好爹爹”等等错误认识,从而丧失学习动力,甚至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针对此类现象,教师如果不及时予以正确的疏导,而只是一味地抨击,反而不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甚至会使其对主流价值观产生消极的理解。反之,教师如果能客观对待社会负面信息,教会学生如何分别是非黑白,这将更有利于学生客观正确地看待问题,减轻学生的无助感,从而有助于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入社会负面信息,能促使大学生尽快完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人最终成为人,必然是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结果。大学阶段,不仅仅是大学生为了进入社会,储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阶段,更是大学生为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而做必要的准备的阶段。由于大学生活相对比较简单,社会化程度较低,大学生因而对社会生活的认知和把握不够,当其一旦进入社会,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时,有可能会产生困惑,甚至怀疑自己一直以来接受的主流价值观。因此,在他们走出校门之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应该有意识地使其适当地了解一些社会负面信息,以适时打消他们对社会生活过于美好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增强其心理承受力与抗打击能力,为其尽快适应社会,顺利地实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奠定坚实的基础。[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入社会负面信息,能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当大学生通过网络,接触到诸多社会负面信息时,大学生迫切希望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真实内涵,并渴望得到正确的解释。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适度引入社会负面信息,将在解决学生困惑的同时,大大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任感和认同感,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例如,近年来,各种有关食品安全的负面信息接二连三地曝出,大学生对此极为关注,但许多人对此的认识,仅仅止步于关注新闻报导的结果上,并由此产生一种“吃啥都不安全”,甚至“中国很不安全”的错误观念,如果借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企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政府监管与执法力度、民间组织的监管有效性等角度切入,深入分析某些违法违规事件产生的深层原因,使学生明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企业、公民都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责任和义务共同促进食品安全工作,就能切实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三、引导大学生客观认识社会负面信息的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入社会负面信息,在丰富教育内容的同时,也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使社会负面信息更好地为思想政治教育所用,以更好地发挥其所具有的正向教育功效,在引导大学生客观认识社会负面信息时,教师应注意把握如下教育原则。

坚持主流引导原则,紧贴学生关注热点。社会负面信息以消极的方式存在。面对这些负面信息,尤其是与政治有关的负面信息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务必保持严肃谨慎的态度,要始终坚定不移地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坚持主流引导原则,从服务大局、维护稳定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对其展开正确的思考。需要注意的是,单纯灌输主流思想,可能会引起学生一定程度的反感,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紧贴学生关注热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接受方式,将学生的关注热点与主流思想巧妙对接,以更好地达成教育目的。

坚持求实原则,引导学生清醒地认识是非曲直。以主流思想引导学生,并不意味着要一面倒地站在某一方去看待问题,而是本着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看待问题。任何问题的产生,必有其根源和发展过程,因此,只有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社会问题,才能获取一个更好的审视视野。例如,针对西方媒体指责中国在非洲实行所谓的“新殖民主义”的谬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新殖民主义”特质的阐释,以及中国援助非洲的本质的分析,在让学生了解国际环境的复杂化,以及西方媒体报导意向所指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事情的真相,与学生共同探讨是非黑白。这既有利于学生清醒客观地评判事实,也能培养学生的判断思考能力。

坚持适度引用原则,辅以正面典型对学生展开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引入社会负面信息时,应掌握适度引用原则,以使其顺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需要。在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大量列举负面信息,将使学生为负面信息所包围,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社会负面信息的引用,一定要掌握好必须的度,选取典型,合理控制,同时,应该辅以相关的正面典型,以起到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引导作用。例如,在给学生讲授人生价值观时,可以选取近年来一些官员落马的信息,但信息的罗列,不应只指向贪污腐败的人员数量、金钱额度或者贪污的过程,而应该深入分析这些人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观原因和背景,及其理想信念的不坚定和坍塌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与此同时,再辅以一些正面典型,例如“感动中国”的模范人物、生活中见义勇为的事迹,等等,两相对比,便能使学生从正面典型中得到启发,从反面典型中得到警醒,从而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

坚持正面引导原则,深入挖掘负面信息所蕴含的正向教育功效。在选取社会负面信息以充实相关教学内容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准确地把握其相关信息点之外,更要深入挖掘其内涵,使围绕社会负面信息的相关讨论,指向其所蕴含的正向教育功效。例如,2013年,网络上先后有两起关于“善良女孩”的假新闻。这两起新闻,都是在被网民当作正能量疯狂传递之后,又被迅速揭发为炮制出来的假新闻。事后,众多网民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媒体道德的抨击,对社会整体道德的质疑,充斥于网络之中。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其引入教学中时,既要促使学生思考假新闻背后隐藏的动机,更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假新闻所蕴含的深层内涵:如果一个普通的善举都需要媒体去刻意策划的话,那么,任何不相信善良的人,其实都是社会信任危机的推手。由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围绕此事件的相关讨论,指向其所蕴含的正向教育功效:社会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每个个体的努力,对此,大学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类似的案例讨论,就能使学生学会,如何从事物表象的关注,深入到对事物深层原因的探寻。如此,在提升学生理性认识能力的同时,也就更好地培养了其基本的道德素质。

[1]周琳琳.论网络舆情与社会管理创新[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2]朱颖.犯罪新闻报道的文化问题之比较[J].国际新闻界,2005(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王艺.论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正面引导[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5]徐小军,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定位[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2).

[6]李燕.适当利用社会负面信息改进高校政治理论课[J].襄樊学院学报,2011(6).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负面政治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建议在直销业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负面清单之后的电改
远离负面情绪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