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俊
(长江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由长江大学文学院主办的长江大学省级非遗研究中心发展规划专家咨询会,于2014年1月18日在湖北荆州举行。出席咨询会的二十多位代表,有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山大学、华东师大、华中师大、中南民族大学、长江大学等各高校的专家学者,长江大学宣传部、科技处、学报领导,也有来自荆州市非遗研究中心、群众艺术馆的研究员,还有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人等。长江大学副校长李家宝教授,代表主办单位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词。
会议主要分为两大议题:一是讨论长江大学非遗研究中心的近期和远期发展规划,二是研讨《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名栏的发展思路。
会议由长江大学文学院院长许连军教授主持。在开幕式后,首先由长江大学省级非遗研究中心主任孟修祥教授介绍中心的近期发展规划,包括制定中心的长远目标、制度建设、平台建设以及研究选题等。他认为,中心要立足长江大学文学院,整合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力量,并联合荆州市文化局及相关单位、湖北省其他非遗研究中心和国内外非遗研究机构,将中心打造成特色鲜明、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其制度建设则包括建立学术委员会制度、项目基金及其开发制度,完善人才管理制度;中心的平台建设包括建立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和中国神话学论坛,创办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并继续与《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合作,将“神话学与神话资源转化研究”栏目办成该刊的特色专栏,此外,中心还将编辑《荆楚文化遗产》,力争每年一辑,定期出版;中心要竭力扶持长江大学非遗社团,以吸收更多的在校学生加入社团,使非遗学生工作能薪火相传。中心的近期工作目标,对发表论文、出版专著、主持项目、申报获奖、举办学术会议以及陈列馆所应陈列的作品数量等,都做了具体的规定。
孟修祥教授还介绍了初步拟定的研究选题,包括江汉平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综合平台建设,代表作项目个案保护研究,代表性传承人个案保护研究,荆楚特色的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与开发研究,荆楚年节文化研究,荆楚民间文艺(历史传说、民间故事、民歌、民谣、民谚、民间戏剧、曲艺、绘画、剪纸、雕刻等等)保护与开发研究,荆楚古村落保护与研究,荆楚饮食文化研究,荆楚神话研究,江汉平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江汉平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研究,江汉平原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市会展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展示传播(非遗陈列馆)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当代社区建设的关系研究等。
针对上述议题,与会各位专家代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的叶舒宪教授首先提出了“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口号。他认为,长江大学的非遗中心,应该协同本校其他人文社会学科、外界各相关力量等共同筹谋发展,中心也要关注荆州本土的文化遗产特色,如记述荆楚地区的农事、治病、祭祀、婚嫁等民俗习惯和民间故事的《荆楚岁时记》,就非常值得学人深入挖掘,特别是其中的节气、历法等研究。《荆楚岁时记》距今年代久远,书中所记载的荆楚民俗的现代传承与变异,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学界同仁的重视。同时,他以玉文化研究为例,对长大非遗中心的研究方向、内容拓展等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华东师范大学田兆元教授指出,民俗学的研究正在转向民生应用类研究,如中心可关注荆楚饮食文化,包括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和吃喝玩乐等;荆楚饮食以稻为主,嗜好鱼肉,汤品繁多以及好酒多茶等,都鲜明地体现了鱼米之乡的饮食特色;非遗中心应效仿上海元渚食品,帮助本土饮食企业打造精品品牌,已经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荆州鱼糕、天门蒸菜以及松滋白云边酒、荆州橘颂酒等,都极具荆楚古代文化显著特色,是宝贵的饮食加工技艺遗产;非遗中心的研究还可以与企业相结合,引导部分企业进入课堂教学。中南民族大学的向柏松教授提出,非遗中心要重视文化品牌建设,着力打造三国文化之乡、孝文化之乡等文化品牌,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术性田野调查,增强地方非遗研究人员力量,要关注社区传承,推动优秀传统价值观念的重构,同时,研究者也要关注本土各种民间文艺的活态传承。中山大学蒋明智教授则提出,非遗研究要将学术研究与文化创新、文化产业结合在一起,要准确定位,创办特色,要参与企业文化产业的推进工作,做好文化产业的传承、保护和开发,要重视文化产业与生产力的结合。他提出“借鉴平台,推进发展”的口号,倡导利用一切可用之力量,如借用湖北在各个省市自治区的乡友会,寻找机会促进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王宪昭教授则重视公共民俗学。他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进社区进课堂,惟其如此,才能对非遗项目进行动态的、活态的保护,要关注非遗项目的地方性、民族性和国际性。他重视对非遗项目的跟踪、调查以及非遗名录项目的调查。他认为,非遗中心有责任协助地方政府做好申遗工作,同时中心也要研究后申遗时代的保护状况等。咨询会的专家们也认真听取了非遗项目杰出传承人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所面临的困难,一致认为,如何圆满地解决这些问题,是各地非遗中心以及我国非遗保护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的“神话学与神话资源转化研究”专栏,自2006年创办以来,已有8年历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中国神话学界乃至中国学术界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针对如何突破办刊瓶颈,打造名栏,各位专家们也纷纷献计献策。首先,他们认为,应该开阔研究视野,了解国内外神话学研究的最新动态,以此凸显神话学研究的国际性,在翻译介绍国外神话学的研究文章上要加大力度,要推陈出新,不断引进国外神话学研究的新成果。其次,神话学研究要与荆州地域特点相结合,借鉴荆州博物馆出土文物的巨大优势(如荆州楚玉),探讨中国古人的早期神话学思维。专栏也可自行策划,采取向学者约稿等形式,定期推出系列研究。总之,专栏一定要明确自己的定位,竭力打造自己的特色,才能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在全国非遗保护活动如火如荼的发展过程中,长江大学省级非遗研究中心的成立,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它在文化创新、艺术创新、科学创新等各个领域,都将发挥重要作用,也必将在民族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抢救、保护和研究工作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