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导师制”在农科类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分析
——以长江大学农学院为例

2014-03-25 07:12谭亮魁王文凯孙细望
关键词:双导师制导师制本科生

谭亮魁 王文凯 孙细望

(长江大学 农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是教育质量提高的核心指标。但很多高校在对高水平人才培养上出现了诸多问题和矛盾,或者没有更好的对策,或者有好的对策但后劲不足,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许多学生毕业时无法找到工作。《华夏时报》曾报道,一项大型调查显示,8777名受访者中有34.7%的受访者后悔上大学。他们认为,当前上大学的费用太高;更主要的是“在大学里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结果是“念了四年,出来还是找不到工作”。读大学作为中国青年人改变命运的一条普遍途径,使公众对大学教育予以了“功利期待”。 所以,高校必须克服当前教育体制的弊端,寻求新路径,为大学生抹平大学教育与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

长江大学农学院有农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3个专业。“三农”政策为学院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行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90后大学生的特殊性对学院的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我院在原有本科生管理制度上,成功探索出更加精细的“两基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并获得开展试点学院改革的资格,为实行本科生“双导师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实行本科生“双导师制”的背景

学生多重困难凸显实施必然。我院学生呈现“一非三困”的特点。其中的“一非”是指所学专业非第一志愿,“三困”是指经济上有困难、心理上有困惑、学习上有困扰,导致很多学生对专业毫无兴趣,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动手实践能力差,对未来的就业缺乏信心。加上90后已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他们缺乏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认同感。所以,该特殊性决定学校在教育和教学上要有“服务三农”的指向性,引导学生服务农业发展、致力农村建设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这样,实行本科生双导师制成为必然。

实践教学模式奠定坚实基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院坚持开放办学,遵循“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广适应”的原则,目前已探索出“两基三段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即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类实习基地,课程综合实习、专业综合实习及就业见习三个阶段。课程综合实习主要在校内基地及周边地区完成;专业综合实习以校内基地和校外科研单位基地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系统开展科研思维、科研能力和科研精神的培养;就业见习主要是派学生到就业见习单位开展工作见习,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在长江大学农学院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学分累计占总学分的35%。通过实习和见习,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学院试点改革带来良好机遇。2013年,经湖北省教育厅审核批准,长江大学农学院获批作为改革试点学院开展改革试验,改革内容涉及学生招录与选拔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遴选考核与评价制度以及学院管理机构改革等。将实行“一制三化”的培养模式,即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培养,实行核心专业课程教授负责制,探索实行全面学分制,并鼓励本科生早进课题组、早进实验室、早进科研团队。学院试点改革目标与实施导师制的目标有吻合之处,为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提供了政策支持,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本科生双导师的主要职责

为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员工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形成全员育人的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推出本科生“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制度。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各有其职责。

校内导师的主要职责。校内导师由专任教师担任。学院为每位校内导师配备1名在读研究生为导师助理,协助导师开展工作。校内导师的主要职责如下:对本科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科研精神和能力养成教育;进行课程学习指导、实习指导、毕业论文指导、就业指导;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端正专业思想和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专业素养,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对学生进行适应性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业规划指导、考研指导或就业指导;对学生进行课程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指导;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的科研小组;对学生参与评优、贫困生认定、奖助学金评选、组织发展和硕士推免等提供指导性意见;收集并反馈学生对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为自己指导的学生遴选校外导师,并为校外导师顺利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帮助;可在研究生中选配自己的导师助理;协助学院做好学生突发应急事件的处理;对学生的指导,原则上两周1次,指导形式可灵活多样,如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并由导师助理负责记录,于每年12月中旬,向学院本科生导师领导工作小组提交一份书面的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记载记录,作为导师年度考核的依据材料之一。

校外导师的主要职责。校外导师由优秀校友、科研机构的学者、其他高校教师、涉农企业高管和农业战线的优秀公务员担任。校外导师的主要职责如下:负责指导专业学习、介绍实习单位、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实践能力、介绍就业单位;建立与学生活动的网络平台,如QQ群、微信群、微博群、飞信群,确保能利用网络与学生进行互动,紧密结合自己所在行业和领域,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社会经验丰富的优势,对学生的专业方向、学习方法、科学研究、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必要指导,当好学生的参谋;利用来校讲学、访问和招聘毕业生的机会,每学期为学生面对面上一节课,上课的形式可以多样,如座谈会、学术报告会、经验交流会;学院优先将学生派往校外导师的单位进行社会实践、专业综合实习或毕业实习。校外导师应利用此机会,加强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三、本科生“双导师制”的实施要求

强化双导师制的管理体制。为促进本科生双导师工作的顺利开展,学院成立了本科生导师工作领导小组。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任组长,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任副组长,系主任、学工办主任、教学办主任为成员。院学生事务办公室和教学管理办公室负责本科生导师的日常联络工作,收集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并协助学院本科生导师工作领导小组开展督促与评估工作。

实现导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双导师制”从学生一进校便开始实施。由于学生和老师之间相互不了解,所以在导师的选配、协调和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困难,“捆绑式”、“被分配”或“随机安排”成了主要分配方式,导致师生丧失了双向选择的权利,挫伤了双方的积极性。通过多方调研和征求意见发现,应把师生双向选择和计划分配相结舍,不能根据师生人数,采取简单、粗放式的平均分配,而要在分配前向学生公布导师信息,或者举行师生见面会,完成校内双向选择后,因材施教,分年级、分人群进行培养,进入高年级后,可以根据学生和导师的需求进行微调或再分配。

处理好导师与班主任,辅导员的关系。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因为工作职责与任务不清而出现的各种问题,有时候重复撞车,有时候相互推诿。很多班主任和导师缺乏对班主任制和本科生导师制的正确认识,在重教学、重科研时,忽略了育人。所以,导师工作领导小组要理清三者的职责与任务,提供培训平台,确保导师积极参与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用敬业精神去影响学生,既实现了育人的目标,也促进了教学科研和学生工作的协调发展。

处理好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关系。在“两基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中,开辟了校内和校外两类实习基地。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负责安排实习的指导老师。校外实习基地由本院教师负责开拓,并与校外指导教师对接,共同完成毕业论文的指导。沿用这种传统做法,在“双导师制”中,要求校内导师利用已建立的人脉关系为自己指导的学生遴选校外导师,为校外导师顺利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帮助,经常互动,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完成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完善对导师工作的评价体系。为激发导师的工作热情,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质量,学院采用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评价方式,建立有效、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必须强调“教书育人”的重要性。可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导师与学生结对后的见面次数、沟通方式、指导内容、指导方式、受益效果、满意度等;还可对导师所带学生的课程及格率、英语四六级通过率、考试舞弊率、网上评教率、到课率、学费收缴率、违纪率、集体活动参与率、科研成果奖、学习竞赛奖、校园明星奖、文体活动奖进行量化考核。

四、本科生“双导师制”的推广价值

打造全员育人的新格局。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是对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的有效补充,是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理念的合理方式,是适应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正确转变。要取得满意的效果,必须发挥学校、教师、学生三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促进农科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接轨。面对复杂而严峻的“三农”问题,党中央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衡量政绩的一个重要标准。农业院校作为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部门必须勇挑重担,开创农业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培养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上得来,受欢迎”的农业高科技人才。为实现这个目标,“双导师制”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校内导师可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与校外导师对接,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对自身素质的要求,进而调整学习及发展方向,可促进农科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接轨。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在原有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基础上引进双导师,形成了一个教育复合体,让学生多了一层“师生”关系,拥有了思想交流和心灵沟通的新平台,使本科生可以像研究生一样接受导师的帮助,导师也可以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践行“教书育人”的责任,导师在从事教学科研以外,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心理、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为拓宽德育渠道、优化德育效果、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创造了条件。

充分利用社会上的教育资源。长江大学作为一个省属高校,必须注重开发社会资源,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办学,加强校地合作,弥补教育投入的不足。将优秀校友、科研机构的学者、涉农企业高管和农业战线的优秀公务员吸纳为校外导师,是对社会资源的最好利用,同时,也满足了社会对高校教育资源的多样化需求。

由于本科生“双导师制”具有以上作用。因此,本科生“双导师制”具有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双导师制导师制本科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试析落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要素和模式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基于项目导师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本科生党支部活动方式的创新研究
论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