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志强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党的建设教研部,福州 350001)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域与问题审视
靳志强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党的建设教研部,福州 350001)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前国内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其研究论域主要集中在: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贡献、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某一理论主题或具体观点的中国化、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等方面。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有待更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域;问题
列宁曾言:“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1]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理论武器,并不意味着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中国革命、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所有问题,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这一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本文仅就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论域做一粗浅梳理,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前国内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其研究论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关于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不少著作都有涉及,还有学者写了专题论文。综合起来,有以下两种代表性观点:
第一种观点强调毛泽东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金春明指出,毛泽东最具根本性的、有长远指导意义的贡献,在于他创造性地开拓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2]。韩振亮认为,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首创者和其内涵的诠释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学根基的奠基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的创立者;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提出者和伟大践行者;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渊源和思想基础[3]。刘淑梅认为,毛泽东毕生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胜利[4]。
第二种观点突出毛泽东个人的品质和才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凌弓认为,毛泽东成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与他个人具有的优秀品质密切相关。比如,他有极强的认识能力和创新意识;对农民有浓厚情感,对农民运动有深刻认识;有较好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修养和正确的国情观[5]。赵芳认为,毛泽东之所以能成为先驱人物,他自身的主观因素起了很大作用,特别是他所具有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使他能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地引向深入[6]。
1.2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
关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一直是国内学者研究的重点,成果颇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研究视角:
第一种视角侧重从“相结合”的角度说明毛泽东的突出贡献。杨晓梅、王学俭等学者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学说、无产阶级暴力革命学说、国家学说、国家资本主义思想、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7]。操国胜认为,不断在“活的结合”上下功夫是毛泽东的伟大历史贡献[8]。
第二种视角侧重从宏观层面归纳毛泽东的理论贡献。例如,李伟认为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学说、革命的政策和策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等四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9]。庄福龄则把毛泽东的贡献概括为四大创举:首先,中国革命道路的胜利开辟,是对列宁提出的东方各族人民所面临的特殊任务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其次,以细致的整风巩固和发展更换思想路线的成果;第三,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寻求一条同苏俄不同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第四,开拓“新路”和进一步发扬民主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10]。
第三种视角侧重从著作文本层面探讨毛泽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本土化、具体化过程中的突出贡献。雍涛认为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的发表,吹响了反对教条主义的号角,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导;发表《实践论》和《矛盾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哲学论证;发表《论新阶段》的报告和整风文献,深刻阐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科学内涵和实现途径[11]。钟德涛认为毛泽东首先举起反对“本本主义”的旗帜,最早向全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发表《实践论》、《矛盾论》,从哲学上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12]。1.3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贡献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毛泽东之所以能使马克思主义之“矢”射准中国革命之“的”,就在于他践行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13]。围绕毛泽东的“调查研究”,国内学术界有两个研究重点:
第一个重点突出强调“调查研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白同葵认为,调查研究是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方法;是毛泽东形成并确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和根本指导思想的出发点;是毛泽东反对党内主观教条主义错误思想倾向的有力武器[14]。张键指出,毛泽东首倡的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中蕴涵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对顺利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起了重要作用[15]。
第二个重点旨在对毛泽东从事调查研究的历史进行分期。例如,黄筱纯将毛泽东从事调查研究的历史概括为四个阶段:中共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通过开展调查研究,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社会,力图初步回答中国革命所遇到的问题;国民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毛泽东在对中国国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围绕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写了一系列著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和国内形势进行了调查研究,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思想理论体系;建国后,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活动以及毛泽东思想在曲折中发展[16]。
1.4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某一理论主题或具体观点的中国化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某一理论主题或具体观点的中国化,是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不断深化的重要标志。这一类型的研究,旨在寻求毛泽东思想中的诸构成要素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源流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赵秉峰围绕《矛盾论》、《实践论》等著作文本阐述了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认为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17]。
二是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中国化。崔晓麟认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中国化进行了努力探索,在判断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知识分子成长的道路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与此同时,毛泽东也表现出对知识分子的轻视和不信任,造成了严重后果,这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中国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18]。
三是马克思主义党风建设理论中国化。黄飚等学者指出,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党风建设理论中国化方面做了重要贡献:一是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三大作风”;二是提出了要保持党的先锋队性质,抵制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三是强调要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四是强调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官僚主义[19]。
四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中国化。陈信琼指出,毛泽东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中国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重要观点:中国妇女是一支伟大的革命力量;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是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组成部分;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是妇女解放的一个基本条件;把妇女的根本利益和切身利益结合起来;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建立妇女组织,开展妇女解放运动;全世界各国妇女解放事业互相支持[20]。
五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围绕这一理论命题,曹爱琴突出强调了毛泽东的开创与奠基作用,并从四个方面归纳了毛泽东的历史贡献: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的思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内容、目标任务和主要方法的论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原则;关于坚持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绝对领导和全社会都来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想[21]。
六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中国化。毕国明认为,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中国化过程中,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原理,又批判继承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尤其是农民革命的进步作用,提出了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形成了科学的群众观点[22]。
1.5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在近代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有不少人都信仰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但只有毛泽东找到中国革命成功之路,留给我们诸多启示。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代表性观点:
一种观点侧重于从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个角度来总结历史经验。陈爱娟认为毛泽东成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就在于他能“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23]。陈答才、王明指出,毛泽东“敢于打破教条、冲破束缚的理论创新精神”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4]。付金梅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必须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使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特点。[25]
另一种观点侧重于从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实践的成败中归纳历史经验。陈锡喜、温美平从正向上总结历史经验,认为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实现了话语体系的转化,创立了具有民族元素的马克思主义话语[26]。熊启珍则从反向上归纳历史教训,认为毛泽东虽然于1956年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新任务,但“第二次结合”没有能够在毛泽东的主导下实现。原因在于他背离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关键——实事求是[27]。
当前,国内关于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呈现出三个显著趋势:第一,研究内容微观化。例如,已有学者专门研究毛泽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党风建设理论、妇女解放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等理论中国化过程中所取得的伟大成果。第二,研究主题多元化。有学者专门研究毛泽东的“调查研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贡献,有学者着重分析毛泽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历史经验,还有学者写专题文章研究毛泽东的个人品质及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等等。第三,研究范式多样化。例如,学者们开始从哲学、政治学、中共党史、科学社会主义等不同学科对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命题进行诠释。上述这些成绩,是我们深化理论研究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从既有研究成果看,创新意识不足,重复雷同现象严重,表现为“三多三少”。其中概念解释的多、深度解读的少,宏观分析的多、具体阐明的少,重复劳动的多、理论创新的少。从研究内容看,一些成果仅是党的文献的摘编和演绎,做的多是一般性注解和论证工作,未能实现对文本的深度耕犁,缺乏新意,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学术资源。从研究的领域看,理论成果多是集中在哲学、中共党史和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应该拓宽研究领域从文化学、民族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政治经济学等不同学科汲取有益因子,协同攻关、推出精品力作。从研究的方法看,多数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文本资料进行定性分析,应该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概念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提高研究中方法论的自觉性,增强研究成果的效度。总之,要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厘清研究思路、拓宽研究领域、更新研究方法、直面中国现实,增强“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关于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源流关系。长期以来“一源论”在国内学术界占据主导地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惟一之“源”。显然,这一说法割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土壤和根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毛泽东本人一再强调的马克思主义要“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28]表现出来的思想相背离。也有学者提出“有主次的二源论”,认为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马列主义;二是中国优秀的思想传统。其中,马列主义是主源,中国优秀的思想文化传统是次源[29]。而这一观点忽略了世界文明对毛泽东的影响。毋庸讳言,近代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中国也卷入世界体系中。因而,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不能脱离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再加上毛泽东本人也是一个有着开放意识和长远眼观的战略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提出要虚心学习外国经验、吸收世界文明成果。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也一再强调要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因此,马列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主源,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和世界文明成果理应成为两个重要辅源。
(3)关于毛泽东晚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国内学者较全面地总结了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成功经验。而对于1956年后的实践,由于成就与缺点共生、真理与谬误并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研究的难度,客观上制约了研究的深入。比如,有的学者对1956年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挫折避讳莫急、轻描淡写,影响了研究成果的含金量。另有一些学者把挫折的原因归结为毛泽东脱离了群众,脱离了实际,脱离了他创立和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还有一些学者把原因归结为毛泽东年事已高、专断、缺乏民主作风。这固然都有其合理性,但同时也都把中国化进程中的挫折全部归结到毛泽东个人身上。实际上,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主体,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在于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样看来,如果把党的挫折都归结到毛泽东个人身上,显然犯了杰出人物主宰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所以,只有从制度、体制、机制方面找原因,才能抓住问题的根本。
[1]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1.
[2]金春明.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伟大开创者[J].新视野,2004(1):8.
[3]韩振亮.论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J].观察与思考,2013(12):3.
[4]刘淑梅.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创者和奠基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5):22.
[5]凌弓.从毛泽东的个人特质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飞跃[J].宁夏党校学报,2003(5):28-31.
[6]赵芳.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驱的主观原因[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 (6):3.
[7]杨晓梅,王学俭.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42.
[8]操国胜.关键在“活的结合”上下功夫: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池州学院学报,2007(6):1.
[9]李伟.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哲学研究,2003(11):10-11.
[10]庄福龄.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
[11]雍涛.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625-628.
[12]钟德涛.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先行者、旗手和奠基人[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25.
[1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1.
[14]白同葵.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作用[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2.
[15]张键.论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当代价值[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0(5):32.
[16]黄筱纯.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0(6):121-122.
[17]赵秉峰.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J].齐齐哈尔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30.
[18]崔晓麟.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中国化[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13.
[19]黄飚.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党风建设理论中国化[J].学习月刊,2007(3):11.
[20]陈信琼.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的中国化[J].党史纵览,2004(6):50-53.
[21]曹爱琴.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2):120.
[22]毕国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中国化: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J].思想战线,2008(5):66.
[23]陈爱娟.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J].铜陵学院学报,2012(1):69.
[24]陈答才,王明.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高校理论战线,2010(2):18-25.
[25]付金梅.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9):7-8.
[26]陈锡喜,温美平.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中国化转化[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8):59.
[27]熊启珍.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139.
[28]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
[29]杨凤城.毛泽东思想研究述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09.
责任编辑:沈宏梅
Mao Ze-dong and Marx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Research Domain and Problem Review
JIN Zhiqiang
(Department of the Party Construction,Fujian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Fuzhou 350001,China)
Mao Ze-dong and Marx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 hot issue in current theory domain,the research domain of which mainly focuses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 relation between Mao Ze-dong and Marx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China,Mao Zedong’s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to Chinese Marxism,Mao Ze-dong’s methodology contribution to Chinese Marxism,Mao Ze-dong’s contribution to a theme or a specific view of Marxism,and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Mao Ze-dong and Chinese Marxism as well.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waiting for further study and discussion.
Mao Ze-dong;Marx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research domain;problems
A841
A
1009-3907(2014)07-0957-04
2014-02-2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1YJA710079)
靳志强(1982-),男,山东菏泽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执政党建设、政治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