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内在逻辑

2014-03-25 06:18唐弢王健
关键词:恩格斯生产力民生

唐弢,王健

马克思、恩格斯对民生的思考,立足于现实的人。现实的人是“有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1]105。为了维持生命,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现实的人”要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并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以此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观:存在着这样一群人,他们都是“现实的人”。他们为了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创造出“物质生活条件”,从而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现实的人以及他们的生活需要”、“他们自己的活动”、“他们的生活条件”这三者构建出了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总体框架。本文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献为依据,试图探索其民生思想的内在逻辑。

一、以满足现实的人的生活需要为逻辑起点

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类不断更好地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求的历史过程。人类作为现实的人,其任何实践活动无不是为了实现自身的某种需求而服务。“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2]人类在满足自身的各种需求的同时,其改造大自然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表现为生产能力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也不仅仅是满足于生存下来,而且还是要如何去享受生活以及如何去发展自己。人们的这种需求是从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渐发展的过程,是一个越来越全面、越来越丰富的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前进过程。恩格斯在分析了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发展资料三者分别对“现实的人”的民生需求的影响后,将“现实的人”的民生需要分为了三个层次: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

(一)人的生存需要是民生的最基本条件

马克思认为,生存需要是“现实的人”最低层次的自然生理需要,民生问题的首要内容就是基本生活需要即生存需要。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一文中,马克思始终站在贫苦人的立场上,对林木占有者和立法议会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唯利是图的丑陋本质进行了揭示并予以严厉的抨击与批评。马克思极力反对有关代表提出的“凡白天采集野果食用而在取走时造成轻微损失的人,一律根据其地位和案情给予民事处分”[3],“把普遍违反森林条例的行为也归入‘盗窃’这一范畴”[3]。马克思认为他们这样做,实际上是剥夺了一个人最起码的生存需要,捡拾枯枝是被剥夺了土地的农民本能地要求满足生活的需要。马克思还强调“人们犹如所有动物一样,首先需要的就是吃、喝等等,他们并不停留在某一种关系中,而是通过积极地活动来寻求与获取一定的外界条件,以此来满足自身的需要。”[4]405也就是说,生存需要是自然界中所有生物的首要需求。在这个问题上,人和动物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当然,人类并不仅仅满足于生存下来,人类会为了其它更高层次的需求而进行实践活动,在满足自身各种需要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变着世界。

(二)人的享受需求是民生更高层次的追求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人们生产满足其生存需要的物质资料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越来越短,他们的自由时间就越来越长。人们可以在这些自由时间段,做自己想做的事,满足那些生存需要以外的种种需要,如文学、艺术、科学探索等活动。马克思曾说过:“所有自由时间都是供自由发展的时间”[5]23。恩格斯也在他给拉甫罗夫的一封信中对下列说法表示赞同:“人不但要为生存而斗争,还要为享受,为增加自己的享受而斗争”[6]。“人类的生产在某一特定阶段可以达到这样的高度:在生产生活必需品的同时,还能够生产奢侈品,即便最初是为少数人生产。于是,生存斗争(假定我们姑且认为这一范畴在这里仍然有效)就变成为享受而斗争”[7]。

享受需求是对生存需求的继承与进一步发展,是一种旨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需要,既包括物质生活的享受也包括精神生活的享受,但主要是通过物质的形式表现出来,因为即便是精神生活上享受,“绝大部分却要靠物质的手段来实现。”[8]239它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涵:一是与生存需求有关联的享受需求;二是与生存需求没有直接联系的享受需求,马克思将其称之为“奢侈需求”。奢侈需求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奢侈是自然必要性的对立面”[9]。奢侈需求与人的基本生存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这种需求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自身的素质,促进人类全面发展,如科学需求、艺术需求、审美需求等。

(三)人的发展需求是民生发展的最高追求

发展需求作为民生需求的最高层次,表现为现实的人不再为物质生活而困扰,他们的一切追求都是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各项素质与能力以使自身更加完美。“人作为一个总体的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0]发展需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现实的人在精神领域里全面自由的发展,如道德修养、素质提升、个性自由和审美能力的发展等;二是在物质领域内人们自由从事劳动的需要,不过此时的劳动实践不再是为了满足其必要的生存资料而进行。人们进行劳动是为了在劳动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增强智力;是为了从劳动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感和愉悦感;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说:“外在目的已经褪去了单纯外在必然性的外观,被看成是个人自我目的的实现,因而被看作是自我实现,是主体的物化,也正是实在的自由,而这种自由见之于活动恰恰就是劳动”[11]112。

(四)“现实的人”的需要是民生发展的不竭动力

“现实的人”的生活需要,从最初的生存需要发展到享受需求再到最终的自由全面的发展需求,这说明人类生活的需求越来越丰富多样,其发展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那样:“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2]。因为生存需要不仅是现实的人的内在需要,“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12]514,而且是民生发展的合理性所在和本质要求。人的生存需求是人类从事一切实践活动的最初动因。为了生存,人类开始进行实践活动,然后当人类不再挨饿了便又有了新的生存需求。为了满足新的生存需求,人类又运用其以前积累下来的实践经验开始新的一轮实践。他们在不断探索、不断积累经验的同时,其实践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民生的水平也随之在不断地向前发展进步。

二、以人的实践活动为逻辑主线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各种需求,实现生存与发展这一目标是通过他们的生产实践活动来实现的。他们的生活水平和发展程度取决于他们的实践方式。“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2]此外,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对旧唯物主义进行严厉批评后并从“现实的人”出发,指出人的生存困境和发展需求都是通过他们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进一步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可见,实践观是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中的首要基本观点。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来满足自身需求,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使自己得到充分发展。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两种重要的关系:一种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另一种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伦理道德关系、宗教和军事关系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满足现实的人的各种需求、实现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障,更是民生发展的前提条件。社会关系的协调和发展是保证民生能够得到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从民生的角度来看,生产力和社会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的协调统一对民生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一)生产力的进步是解决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曾经说过:“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3]“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13]580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对民生发展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理解:其一,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之基。只有不断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才能解决人的生存问题,才能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资料来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物质需求,才能实现人们追求自由全面的发展。其二,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了自由时间。生产力的提高使人们生产其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的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人们的自由时间就相对增多,这就为人们自由地发展自己提供了可能。

(二)先进的社会关系是保证民生得以实现和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

虽然生产力的发展对解决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具有首要性,但解决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不单是发展生产力就可以完成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12]。从中可以看出,发展民生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社会关系。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可以为我们生产出丰富的物质资料,为民生的发展提供可能性,但是这种可能性能否得以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都取决于社会关系的性质,而不是生产力本身。因此,先进的社会关系是保证民生得以实现和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诸多的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着整个社会关系系统以及其他个别社会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民生的实现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人类经历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其社会形态更为高级,社会生产力也更为先进,但其本质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都是人剥削人的社会形态。在这样人剥削人的社会里,人们的民生发展是极其有限的,人们追求自由全面发展的民生梦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马克思指出要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就必须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推进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即彻底改造社会、消灭私有制、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政治、法律、伦理道德、宗教、军事等社会关系是保障民生得以实现的具体形式。保障民生,不仅要保证人们的生存,而且要全面关注人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这既要求我们要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处理好就业、分配问题,也要求我们要保障好民众的政治法律权利、受教育的权利、人民追求文化生活的权利等。所以,我们还必须处理好政治、法律、伦理道德这些社会关系,使民生的改善能够制度化、法律化、人性化。

三、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逻辑终点

马克思恩格斯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给我们生动地描绘了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美好画面:“任何人都不再有特定的活动区域,而是能够在任何范围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此使我有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进行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就可以使我不会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和批判者”[2]。可以看出,当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资料极为丰富,人不再受到固定分工的束缚时,现实的人就可以自由地和自主地选择社会活动,使自身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成为能够自由全面发展的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追求人类解放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类最佳的生存状态,更是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最终目标和逻辑归宿。

自由全面的发展关乎着每一个现实的人,具有普遍性。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人的发展时,是这样用词的:“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14]649、“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15]683、“一切人的自由发展”[2]。由此可以看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视野中,自由全面的发展关乎着每一个现实的人,而不是一部分人、少数的人。人类经历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些社会无不是一部分人在剥削着另一部分人,为了自身的发展而牺牲了其他人的利益,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阶级对立将会消失,人的发展是建立在每一个人发展的基础上的,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

人的发展是自由发展,针对的是在实践中受到了限制与束缚的人。回顾历史,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既要遭受恶劣的自然灾害,又要躲避野兽的侵袭,人们的发展受到了大自然的束缚,人类的实践活动仅仅是为了生存下来;到了私有制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虽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却是受到奴役、受到剥削的,人类的发展同样是受到束缚和限制的。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要使人真正“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16]443,就“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2]。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由发展”指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不是出于生存的逼迫或社会关系的强制,而是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为出发点,以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和最大限度占有自身的全部本质为归宿。

人的发展是全面发展,针对的是人们因劳动异化而导致人的片面发展与畸形发展。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异化劳动观点,揭示了“私有制异化”是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和此前社会的主要异化形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一步批评私有制下的“社会劳动和分工使人异化,大工业把人分割得零零碎碎,被迫一直从事机械单调并只有局部功能的动作,因此只能片面畸形地发展。”[17]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能力与个性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追求的人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的素质的全面养成和提高。素质的提高不仅仅是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在此基础上培养人的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和能力素质等。第二,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所谓人的能力发展的全面性,不仅指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也指人协调与自然关系的能力、人与社会发生关系的能力、人与自己发生关系的能力即自我调控的能力都得到充分发展。”[18]第三,人的关系的全面发展。“在未来社会,由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取得了广泛而普遍的联系,人的本质力量不仅体现在血缘关系、物质利益关系或金钱关系上,而且体现在政治法律关系、道德伦理关系、思想文化关系等全方位的社会关系上,那时,人的全面发展就会变得异常丰富而多彩。”[19]第四,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是指人们在进行实践活动时以自身的特质为导向,使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实现自身独创的和自由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马克思恩格斯对民生的思考是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核心。他们立足于现实的人,以人的现实需求为逻辑起点,以人的实践活动为逻辑主线,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作为民生发展的最高目标和逻辑归宿。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逻辑性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我们的党和政府在领导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应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需求为出发点,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还要推动各种社会关系的发展。这是保障民生和发展民生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人的彻底解放、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忍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6]赵异.马克思民生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初探[J].福州党校学报,2010(3).

[7]李敬.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民生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6).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吴晓东.唯物史观视野中民生的意义[J].求实,2010(7).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7]陈刚.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及其当代意义[J].江苏社会科学,2005(6).

[18]易培强.努力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J].当代经济研究,2011(10).

[19]吴少进.十七大党章修正案学习问答[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恩格斯生产力民生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