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视阈下的农村体育文化透视

2014-03-25 04:21何波周富贵长江大学体育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农村体育文化

何波,周富贵(长江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社会变迁既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又特指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既指社会变化的过程,又指社会变化的结果。社会变迁一般是用来描述那些包括特定的人口变迁、自然环境变迁以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迁和社会结构、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科学技术等各种要素在内的社会整体性单位和社会综合性现象的系统变化,而不是指某些单一性要素的变化。我国农村体育文化的变迁,既是 “自然的”,也是个 “强制的”过程。“自然的”是说人类有着特定的区别于动物界的 “遗传”方式即 “社会遗产方式”,即承接前人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和超越;“强制的”是制度的强制的影响而导致的观念形态的变革[1]。

1 社会变迁视阈下农村体育文化所面临的机遇

1.1 和谐社会下新农村建设的构建为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

在体育全球化和社会化发展的背景下,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居民,体育都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农村建设在全国正处于蒸蒸日上的势头,在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下,促进我国农村体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已势在必行[2]。另外,“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通过在农村兴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推动包括体育组织、体育活动在内的农村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的工程,这项工程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为全力的发展农民体育事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随着这项工作的全面实施,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速度将显著提高,并将带动农村体育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此外,国家还颁布了 《农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广泛开展了 “亿万农民健身工程”、“体育三下乡”等活动,以及各个地方政府也结合地方实际实施了不少具体的措施,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是前所未有的,农民群众深深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健康的关心。

1.2 乡村节庆活动为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突破口

乡村节庆活动成为传承文化、发展经济以及加强群众与政府、群众与群众之间有效沟通的重要途径,节庆体育活动的开展在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构建和谐乡村社会、引导农民进行体育锻炼、抑制农村不良社会风气蔓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突破口之一。所以充分利用村落文化和体育存在的天然联系,让体育在变迁趋势的文化背景获得更好的发展。人民群众普遍认为文体是不分家的,并且文化活动与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是密切联系的,民间的很多文艺活动是广大农民传统的休闲娱乐的方式,他们通过节气、农闲、集市,组织各种体育活动和文化活动,如节目演出、灯会、花会、拔河、秧歌等,开展活动的周期固定并且人气旺盛。农村的一些民俗习惯和民俗内容源于农村所形成的浓郁的传统文化,民俗项目内容本身就是体育与文化的融合体。像端午节的龙舟比赛和春节期间的秧歌舞以及重阳节期间的登山活动,以及舞龙、舞狮和放风筝等民俗活动。少数民族亦是如此,蒙古族和傣族的那达慕与泼水节,侗族和黎族的抢花炮与三月三等。作为农民体育发展的初级形态和乡土特征,传统文化与身体活动相结合是其基本特点之一[3]。

1.3 现代项目与地方特色的民俗项目相互融合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受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我国各个地方特殊的多彩的体育文化和体育项目。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风俗人情迥异,在农村本土盛行的一些民俗体育项目,如闻名全国的山东潍坊风筝、东北大秧歌、河北沧州的武术、西北安塞腰鼓、广州的龙舟和舞龙狮等都是较典型的例子,这些项目乡土气息浓厚并深受当地村民喜爱,每逢节日庆典举办此类具有群众基础的民俗文体活动,更能吸引村民参与其中。另外,在社会变迁趋势的背景下,体育活动下乡也使得一些现代体育项目,如羽毛球、乒乓球、篮球、广场舞、健身舞等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还将其作为特色项目定期组织比赛。在农村农民们利用我国传统节日和一些庆典活动的机会开展农村体育活动,把民俗体育中的精神慰藉和一些好玩的、娱乐的成份融合于现代体育项目当中,并且开展的一些民俗项目与农民们实际的生产生活习惯相符合,把村民们的文化意识融入到现代体育思想中,通过两者的互为借鉴和融合来促进彼此的发展,共同促进农村体育的进步[4]。

1.4 以农村为主体的农村群众体育的网络组织日趋形成

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日新月异,广大的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农村建设在全国也正处于蒸蒸日上的势头,从而形成了中央到地方至上而下的体育社团的层次结构,体育的网络组织也逐渐形成,并且已经覆盖到了全国各地的一些农村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镇体育指导站增幅显著初步形成了一个以体育社会团体为线,以基层体育指导站、体育健身点为点的,覆盖面广的农村群众体育组织网络[5-6]。在我国东部地区的一些地方,乡镇里以群众为主体的一些体育社团和体育机构组织都迅速的得到发展,如一些人群体协、项目体协、行业体协等方面的体育组织结构,这些民间体育组织和体育协会在社区和体育指导站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农村群众们所喜爱的一些体育项目都涵盖在这些体育活动里面。农村里形成的这些体育组织机构,使得农村体育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有了更好的保证,从而形成了农村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科学化和多样化以及组织化与经常化。

2 社会变迁视阈下农村体育面临的困境分析

在社会变迁趋势下的很多农村,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改革以及相关的政策、机构的调整,又涌现出了一些新问题,使农村体育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新的困境。

2.1 农村体育的地位仍然较低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家对于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民收入过低问题,列入了中心日程,这是十分必要的。搞好农村的交通、通信、医疗、卫生等项工作也是十分迫切的。将这些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问题,列为重点也是十分正确的。但是,不少农村地区,对于农村的文化建设、尤其是对于农村的体育建设,认为是 “软任务”,是蹦蹦跳跳,是 “玩”的事,可有可无,无关大局。不少农村干部认为,体育是农村富裕和发展以后的事,现在还摆不上日程。因此,许多地方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甚至没有体育目标。因而,农民体育在许多地方还没有摆到应有的位置,从资金投入、人员安排,到场馆建设,均没有明确应有的地位。应当承认,与中心工作相比,体育毕竟是从属性和支持性工作,在一些十分落后的地区,体育发展确实需要逐步进行。但是,民俗体育、传统体育却有开展的条件和基础,绝大多数地方农民的体育活动未能广泛开展并非因为经济落后,而是因为领导者的认识落后、观念落后,他们还没有真正了解农民的需求变化。

2.2 农村体育管理部门职能弱化

基层体育职能部门在县乡镇机构改革过程中不免要受到一定的冲击,在一些地方,乡镇基层体育职能部门很多由于被撤销、合并从而致使体育出现管理的 “真空”,使得体育管理职能严重弱化。一些农村社区的体育设施落后,因为部分村民的居住较为分散,由于相互之间的时间也难以协调统一,如果没有相应的人员进行组织,村落之间的体育活动将会很难开展。实践证明,乡镇文体站通过贴近农民的生活实际而建立起了一道有力的屏障,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发扬先进文化、抵御腐朽落后文化这样一种无法替代的作用。由于农村乡镇为了节约开支从而压缩人员以及精减机构,导致以前的乡镇文体中心都不复存在,只设立了文化服务中心,属于社会服务性组织。所以说在文体站被撤销后导致农村体育出现管理的 “真空”,出现了文化阵地流失、基层文体队伍涣散、群众文体活动偃旗息鼓、老百姓业余文化生活贫乏的现象。

2.3 农村体育缺乏一定生机和活力

“空巢”家庭是指家里的年轻人外出打工,导致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小孩的形象比喻。随着国家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以及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流动、社会的分化、变迁,使得我国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人口逐年递增。在流动的劳动力人口中,这部分人即是农村体育的参与者、响应者,又是农村劳动力的骨干。但是由于这部分人长期的在外打工而脱离农村,就像釜底抽薪一般导致农村体育缺乏一定生机与活力。因为现在留守在农村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小孩以及一些妇女,以上原因使得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外务工的绝大多数是一些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人,他们都是农村里的骨干劳动力;他们的意识开放并且勇于接受新事物;他们不仅有着较好的身体条件,而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他们更便于体育文化知识的传播;他们是农村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响应者、参与者;他们对农村家庭成员可以产生相当的感染力和号召力。由于他们脱离农村,使得农村主体力量亏空,农民体育失去了主体和活力[7]。无疑,社会流动 “空巢”家庭的增多使得农村体育缺乏一定的生机和活力。

2.4 体育文化发展的失衡和不全面

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各种资源要素的投入,这些资源要素就是通常所说的人力、物力、财力。人力资源包括从事体育指导、体育管理的人和一些体育志愿者,财力指的是经费投入,物力包括体育器材和体育场地等方面,资源要素还包括各种体育信息、科研、管理制度、政策法规乃至社会舆论等无形资源[8]。体育经费匮乏是农村体育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例如,从前期的宣传、筹备到活动的进行以及到总结表彰,都离不开相关经费的投入。经费如果不到位的话会影响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以及影响活动参与的人数和农民们参与的积极性,所以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开展体育活动的瓶颈[9]。根据第5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分布状况看,在我国现有体育场地中,分布在乡(镇)村的体育场地总数仅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8.18%,并且在这8.18%的体育场地比例中,乡镇的体育场地设施比例占据了大多数,场地设施的这一分布结果导致 “乡村缺乏甚至没有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10]。各个地区之间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存在差异,导致体育文化发展的失衡、不全面,不全面是指农村体育文化知识匮乏和现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与农民富裕化的严重背离。失衡是指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态势,且此种不平衡态势主要是随着经济指标而加剧失衡[10]。应该说当前我国的农村在各种资源要素,暴露出的不足制约我国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

3 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对策

3.1 组织上要兼容、社会资源要利用

政府在强化职能的同时,不仅要建立农村体育文化管理体制,还有健全相应的保障体系,在加强农村体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民间的社会资源,充分利用民间社会资源和社会的力量发展农村体育文化,大力的倡导社会团体和个人力量修建体育场所等。关于农村体育公共品供给的解决,除了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外,还要积极筹措社会各方面活动资金,可以利用社会投资以及公益体育彩票,依托市场经济手段,完善经费的监管体制,制定多元融资体系[11]。也可以利用农村基层体育组织如农民体育协会,以及大学生村官、退伍军人等的作用,推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

3.2 传承本土特色、弘扬传统精华,因地制宜推广民俗体育

一些活跃和扎根在农村的民族体育是以活动、欢庆、娱乐等形式加以继承和发展的,这些项目有着本土以及地域文化的显著特色,在不同程度上折射出各个民族、地区的发展轨迹,是挖掘和创造新的体育项目和形式的源泉,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比如,气候寒冷的地区如东北,开展着舞狮(北狮)、滑雪、滑冰等项目;而在气候温和的南方地区,江河湖海颇多,其民俗体育开展着舞狮(南狮)、龙舟、游泳、潜水、空竹等;而拥有山川、高原、盆地等地理资源的西部地区,而适合当地的地形地貌以及气候特点的一些运动项目,如舞龙、舞狮攀爬、腰鼓等开展比较普及。所以要根据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实地情况,开发和挖掘这些具有民族特色和浓厚的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使得项目的继承与创新相互融合,让一些濒临消失的传统体育项目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

3.3 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方法上做到切实有针对性

针对当前农民的城乡流动新变化,应放宽视野,跳出村落视域,走城乡一体化的服务新思路。从留守人群和流动人群双管齐下,把城镇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和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有机统一,以外出务工农民为纽带,真正体现以城促乡,城市反哺农村的作用。为农村留守人群中的中老年人、妇女推广科学有效、简便易行的体育健身方法,提供适合他们锻炼的体育场地和器材,为他们不定期的举办体育文化健身活动和比赛,充分发挥农村文化团体、村委会、妇联的作用开展多元化的体育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3.4 态度上要开放,要打破城乡的壁垒,促进城乡之间的关联

在社会变迁趋势下,应该看到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看到体育形态在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不一致性以及在体育意识、健身指导、经费投入、场地设施等在各个地方的差异性。要以宽容开放的态度对待农村体育文化存在于不同地区间的这样一些差异性,并且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体育文化的发展。可以说,体育文化整合是不同的体育文化碰撞、冲突、交流、融合,各取所需,优势互补,并最终趋于一体化的过程[12]。体育文化的整合在传统二元分割的封闭社会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城乡之间的壁垒要勇于打破,相互之间的关联要积极促进,并且以乡土传统和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和特色的农村和城市之间要相互促进,在冲突与竞争中进行融合、互补、交流从而最终实现体育与文化的整合。

4 结语

社会变迁趋势下的农村体育文化显得纷繁复杂,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受到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包括地区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影响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媒体、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都是各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任何一种文化现象,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会随时接受历史的选择,当它内含的意蕴及外在的形式逐渐缺乏社会所需的活力时必然要受到社会的舍弃,当它内在的精髓与外显的形式充分展现社会倡导的意义时,必然就能蓬勃发展[13]。及时从社会变迁的视角审视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这样才能够正确的把握体育文化的传承规律,真正为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走上健康、科学的轨道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1]张丰.文化与制度变迁理论与农村体育改革 [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26(2):46-48.

[2]韩军,王斌,马红宇.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思考 [J].体育文化导刊,2009,16(6):16-19.

[3]谢光辉,黎晓勇.关于农村体育的现实困境和发展出路的思考 [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5):31-34.

[4]陈立新,曹建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俗体育对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研究 [J].农业考古,2009(6):184-186

[5]卢文云.建国以来中国农村体育实践的历史审视 [J].体育学刊,2006,13(1):122-125.

[6]陈建兵.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研究 [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7]魏志英.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体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J].滁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32(1):79-82.

[8]林宇.新农村建设中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 [J].继续教育研究,2012(6):4-7.

[9]尹伟.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策略设想 [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28(5):22-26.

[10]余静.十二五规划下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文化体系构建的探析 [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5(1):41-43.

[11]张焱.我国农村体育社会化的回顾与思考 [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7,26(3):11-14.

[12]田雨普,王欢.文化当先的农民体育发展观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4):1-3.

[13]汤立许,蔡仲林.文化变迁视域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流变 [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4):67-71.

[编辑] 洪云飞

猜你喜欢
农村体育文化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谁远谁近?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