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珊
摘要:稳定生猪产量,保障猪肉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是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运用SCP范式,深入剖析了山东省生猪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并提出了发展规模养殖、打造猪肉品牌、提高行业壁垒和加强政府引导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生猪;产业组织;SCP范式;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S828:F306.6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2-0145-07
山东省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生猪养殖大省、消费大省和外销大省,2011年全省生猪出栏4 234.24万头,猪肉总产量346.9万吨,均列全国第4位;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人均猪肉消费量分别为8.36公斤和15.58公斤;生猪调出量为2 935.83万头左右。但在生猪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猪肉价格大幅波动、质量安全事故频发、防疫难度加大、污染治理压力剧增等问题层出不穷,不仅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还严重制约着生猪产业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已成为政府、企业、学者和消费者共同关心的重大现实问题,国内学者普遍认为优化生猪产业组织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1,2]。
刘晓昀等(2007)[3]运用Probit模型和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贫困地区农户生猪销售行为的影响因素,认为养猪协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因为其组织化程度偏低。潘国言等(2009)[4]和张应良等(2011)[5]运用SCP框架分析了特定地区生猪产业的结构、行为和绩效,认为市场结构不完善和规模化程度低是制约生猪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汤国辉等(2010)[6]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农户养猪过程中的新技术选择行为,主张引导养猪户加入合作经济组织,推行适度规模养殖。马静等(2011)[7]从合作组织、购销企业和加工龙头企业三个层次分析了汉中市生猪产业组织发展状况。纵观已有文献可知,近年来国内学者已从某些侧面研究了局部地区的生猪产业组织问题,但仍缺乏对山东省生猪产业组织的全面系统研究。本文将借鉴已有研究,运用SCP范式梳理和剖析山东省生猪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旨在为推动全省生猪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现实参考。
1山东省生猪市场结构分析
市场结构是指企业市场关系的特征和形式,由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入与退出壁垒、规模经济等要素构成。本文将重点从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性和行业壁垒三方面分析山东省生猪产业的市场结构。
1.1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是反映特定市场集中程度的指标,常用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家企业的规模占市场总规模的份额表示。山东省的养猪场(户)数量众多,个体养殖规模很小,传统的市场集中度指标不适用。本文将采用生猪出栏规模化程度(产品角度)和养猪场(户)规模化程度(生产者角度)两个指标来描述并分析山东省生猪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其中生猪出栏的规模化程度(%)=年出栏50头以上的养猪场(户)出栏量/生猪出栏总量×100,养猪场(户)的规模化程度(%)=年出栏50头以上的养猪场(户)数/养猪场(户)总数×100。
由图1可见,2002年以来,山东省生猪出栏的规模化程度总体不断提高,从2002年的37.36%升至2010年的73.78%,年均递增率高达8.88%。2002~2006年,全省生猪出栏的规模化程度在35%左右上下波动,但始终未突破50%,这说明散户养殖的出栏量依然高于规模养殖,其主体地位并未改变。2007~2010年,生猪出栏的规模化程度较第一阶段明显提高,始终在65%以上且持续小幅上涨。2010年全省生猪出栏的规模化程度达到73.78%,规模养殖已占据主体地位。2002~2011年,山东省养猪场(户)的规模化程度虽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2002年全省养猪场(户)的规模化程度仅为2.78%,尽管2007年和2008年的增长趋势相对明显,分别较前一年提高了31.95%和38.61%,但截至2011年仍未超过20%。由此可见,山东省养猪场(户)的规模化程度总体较低,且增幅较小。
综上分析可知,山东省生猪产业的市场集中程度不断提高,但总体上仍相对分散。究其原因,一是传统的生猪养殖以自给自足为主,庞大的基数严重阻滞了生猪养殖的规模化进程;二是猪肉消费属于刚性需求,全省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和消费能力均较强,因而市场容量较大;三是各种饲养管理技术不断更新和推广,为生猪规模养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四是2007年以来,各级政府相继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生猪产业扶持政策,为规模养殖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扶持,有效地降低了行业风险,优化了发展环境,从而推动了生猪养殖的规模化进程。
1.2产品差异性
1.2.1品种差异品种是保障生猪养殖效益的基础。当前,山东省的养猪场(户)仍主要选择长白、杜洛克、约克等国外品种并进行杂交培育,因为这些品种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屠宰率和胴体瘦肉率高且饲养管理技术相对成熟,市场相对稳定,消费量较大。但消费者对猪肉的品质和口味日渐挑剔,大长白等主流品种养殖开始面临发展瓶颈。为规避市场风险并获取可观效益,部分养猪场(户)将养殖重点转向地方品种,如烟台猪、里岔黑猪、莱芜猪等。以莱芜猪为例,莱芜猪繁殖力高、环境适应性强、抗病、耐粗饲、肉质好、杂交优势明显,其市场价格是普通猪肉的7~10倍,具备相当的市场竞争力,但莱芜猪的养殖存在以下不足:生长周期一般为一年以上,比普通品种长;完全采用山上放养的方式,生长环境受到很大限制;价格相对较高,消费市场有限。
1.2.2加工工艺差异随着猪肉加工业的发展,无论是生鲜肉还是熟食,其分割、包装、风味等工艺均不断改善。目前市场上有高温肉制品(香肠、腊肠等)、中低温肉制品(火腿、烤肠等)、生鲜制品(白条肉、五花肉、排骨等)和其他产品(肉酱、拌酱等),尽管种类逐渐增多,但产品差异性不明显,消费者需求仍未得到很好地满足。endprint
1.2.3品牌差异山东省生猪产业的品牌差异在产品加工和销售环节略有体现,有金锣、得利斯、银宝、维尔康等本地品牌,还有双汇、雨润、千喜鹤等外地品牌。但相对于庞大的市场容量,各品牌的产品始终缺乏深度差异(口味、细分市场等)。
1.3 行业壁垒
进入壁垒是指打算从事养猪业而非已有养猪场(户)所必须承担的一种额外生产成本。进入壁垒的高低,既反映了已有养猪场(户)优势的大小,也反映了新进入养猪场(户)所遇障碍的大小。退出壁垒是指退出养猪业所要付出的代价。行业壁垒的高低是生猪行业垄断和竞争关系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对市场结构的直接反映,本文主要分析山东省生猪产业的进入壁垒。
1.3.1资金壁垒生猪养殖是高投入和高风险的行业,资金是关键的投入要素之一。散养的资金壁垒最低,这是由于养殖数量较小,资金投入较小;采用传统养殖技术,大量使用青粗饲料等农业副作物,减少了直接生产成本;基本在自家院落或田地简单建造猪舍,基础设施投入资金较少;农户兼业养殖,无需支付用工作价。规模养殖的资金壁垒较高,且规模越大资金壁垒越高,原因是养殖数量大,直接生产成本高;种猪、购建猪舍、购买设备、雇佣人工等前期投入高;生产经营和组织管理中需要大量流动资金。
1.3.2 技术壁垒生猪养殖历史悠久,经过长期养殖实践的积累和传统养殖习惯的引导,生猪散养不存在明显的技术壁垒。但规模养殖的技术壁垒较高,尤其体现在规模养猪场(户)面临的疫病防控压力和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需加强在药品残留控制和育种技术改良等方面的技术积累和改良。
1.3.3人才壁垒生猪散养采用经验管理方式,基本不存在人才壁垒;而规模养殖涉及较多专业技术,对饲养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要求均较高,所以存在明显的人才壁垒。
1.3.4法规壁垒生猪产业扶持政策既推动着生猪产业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法规壁垒。主要体现在:扶持政策向规模养殖倾斜,造成了散养户的进入壁垒;一些地区逐步完善生猪产业的空间布局,设定了禁养区和限养区,对散养和规模养殖而言都是进入壁垒;政策鼓励规模养殖发展,但在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和饲养管理等方面的规制力度不断加大,形成了规模养殖的进入壁垒。
2山东省生猪市场行为分析
市场行为是指企业为实现其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总和,本文将从价格产量行为、一体化行为、投资行为和其他竞争策略等方面分析生猪产业的市场行为。
2.1价格产量行为
价格是市场供求关系的综合反映。价格产量行为即养猪场(户)根据市场供求状况作出判断,在适当时机购买仔猪、饲料、兽药等投入品并适时出栏以获取最大养殖效益的行为总和。
2.1.1确定存栏数量当生猪价格下降时,养殖效益减少甚至出现亏损,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养猪散户逐渐减少存栏量,且由于退出壁垒低,有可能完全退出;二是规模养猪场(户)会逐渐减少存栏量,但由于退出壁垒较高,规模养猪场完全退出的可能性不大,只能等待价格回升以弥补当下的损失。此外,当仔猪价格较高时,养猪场户会减少存栏数量,反之亦然。
2.1.2选择出栏时机影响养猪场(户)出栏决策的因素主要包括猪只大小和生猪价格。随着猪只的生长,单位时间消耗的饲料费用越来越多,但其体重的增加速度却不断下降,而销售价格并不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在理论上存在一定区间的最佳生猪出栏体重,于红(2009)[8]通过数学模型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当价格上涨时,养猪场(户)可以当下出栏或等待价格进一步上涨后出栏;当价格下降尤其面临亏损时,实力较强的养猪场(户)会推迟出栏,实力较差的养猪场(户)会提前出栏或低价出栏而暂时承受损失。
2.2一体化行为
2.2.1生猪养殖合作社作为生猪养殖横向一体化的重要组织形式,合作社可以快速集中原本分散和势单力薄的散户和小规模养殖,解决产业化经营和规模化发展中遇到的资金、技术和信息难题。
山东省的生猪养殖合作社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在提供技术培训和决策服务、规范管理和统一销售、集聚生产要素和推动科技推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也面临诸多发展困境,如盲目发展数量致单个规模小、受养殖大户支配、服务能力偏低等。主要原因是养猪场户负责人的素质参差不齐,组织决策效率低下;短期行为严重,从业者缺乏行业责任感;行业发展风险大,养猪大户自顾不暇;盲目扶持,监督、考核与奖惩不到位;组织形式有漏洞,缺乏对第三方的激励机制等。
2.2.2“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传统的生产组织形式利润分摊不合理,养殖利润普遍向产后加工和销售倾斜,养猪环节的利润率偏低,从而加大了生猪养殖的风险。为了获取产业链整体利润,加强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合作,有效控制风险,生猪产供销一体化模式应运而生。以山东银宝食品有限公司为例,它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自建养猪场,并与周边养猪场(户)签订供销合同,有效地解决了养猪场(户)的销售难题。
2.3投资行为
2.3.1业内扩张自身扩建是指现有养猪场(户)自主扩大生猪养殖规模的行为。以临沂金锣肉制品有限公司为例,从2008年开始先后投资近20亿元扩建生猪养殖基地,目前已在山东、内蒙古和黑龙江等地建设原种猪场、扩繁场及商品猪场20余处,存栏生猪40多万头。兼并与收购是指养猪企业通过有偿取得同类养猪企业产权的方式而扩大养殖规模的行为。以双汇集团为例,2013年以71亿美元收购了史密斯菲尔德食品。
2.3.2业外进入生猪养殖业的利润空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业外大财团进入。尤其是在2007年猪肉价格飙涨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的背景下,武汉钢铁集团、中粮集团、联想等大型公司纷纷投资养猪业,在全国各地兴建养猪基地。
2.4极端竞争行为
现实中,出于降低成本和牟取暴利的目的,不少养猪场户采取极端行为参与市场竞争,如用泔水、霉变的食物、劣质饲料饲喂生猪;盲目使用各种添加剂(如瘦肉精等);难以开展有效的防疫,生猪疫病发生概率较大;售卖病死猪和注水猪等。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养殖成本激增,仔猪、饲料、兽药等价格飞涨;猪肉价格大幅波动,疫病损失和防控难度增大;养殖结构不合理,政府监管难度大。endprint
3山东省生猪市场绩效分析
市场绩效是指在既定的市场结构下,企业的市场行为所导致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益分配状态。本文将从产业地位和产业竞争力、养殖效益、养殖风险和环境污染等五方面评价山东省生猪产业的市场绩效。
3.1产业地位
产业地位是反映市场绩效的综合指标,本文将运用山东省生猪出栏量占全国出栏总量的比重(全国视角)和山东省猪肉产量占全省肉类产量的比重(全省视角)两个指标分析山东省生猪产业地位的变化。
3.1.1生猪出栏量的变化由图2可见,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省生猪出栏量占全国出栏总量的比重始终在5.00%~7.00%之间,整体呈上升趋势。具体分为以下4个阶段:1980~1988年,全省生猪出栏量占比在5.61%~6.65%之间徘徊,生猪产业在曲折中发展;1989~1995年,全省生猪出栏量占比从6.25%降至5.10%,其主产区地位逐渐减弱;1996~2004年,全省生猪出栏量占比从6.03%持续升至7.01%,其主产区地位逐渐回升;2005~2011年,全省生猪出栏量占比均在6.50%左右,在全国占据稳定的一席。
3.2产业竞争力
3.2.1生猪生产力生猪出栏率和平均每头存栏猪产肉量是衡量生猪养殖水平的重要指标,出栏率和平均每头存栏猪产肉量越高,生猪养殖水平越高。出栏率(%)=(生猪出栏量/上一年的年底头数)×100;平均每头存栏猪产肉量(公斤)=猪肉总产量/上一年的年底头数。
由表2数据显示,2011年,山东省生猪养殖出栏率比全国水平稍高,但不及河北省、安徽省等养殖强省,仅为天津市的81.68%、安徽省的81.70%;山东省的平均每头存栏猪产肉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安徽省的78.15%、天津市的85.51%。由此可见,山东省生猪养殖的生产力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稍高,但与自身养猪大省的地位不匹配,生产力水平仍有待提高。
3.2.2猪肉质量由于在良种选育、猪舍建筑模式、疫病防治、饲养设备及饲养管理等方面投入不足,山东省的猪肉质量仍有待提高。当前,市场上仍不乏含激素、传染病、禁用药品、有害药物、重金属残留的生猪和猪肉,各类猪肉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给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生猪产业健康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严重制约着全省生猪产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3.3养殖效益
3.5环境污染
生猪养殖过程中的污染主要包括:排泄物多,臭气大;传播人畜共患病;产生的大量有机废弃物对水资源、土壤、大气造成污染。农业生态环境的逐步恶化危及生猪生存环境,引发高致病率,降低猪肉品质,不利于生猪产业的长期发展。但当前治理环境污染仍存在很多难题:一是养猪场(户)普遍更关注经济利益的提高,而忽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二是养猪场(户)欠缺治理污染的资源和条件,实际操作中的成功案例较少,对环保问题力不从心;三是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够,对污染治理的监督和奖惩不到位。
4优化山东省生猪产业组织的政策建议
4.1大力发展生猪规模养殖,提高市场集中度
鉴于目前生猪市场上的过度竞争局面,应采取措施促进集中和联合。主要做法是:整合支农项目和专项扶持资金,重点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猪养殖;创新饲养模式,大力发展养殖协会和联合社等合作组织,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关怀有退出意愿的养猪散户,发展更多收入渠道,引导其科学决策,降低退出壁垒。
4.2着力打造优质猪肉品牌,提高产品差异度
生猪养殖应致力于创建知名品牌,为产业发展提供品牌保障。主要做法是:打造和营销品牌,改善猪肉的品质、加工工艺和售后服务,丰富品牌内涵并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强化对目标市场的细分,根据细分市场特征,组建并不断完善产品梯队,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类型猪肉消费者的需求;运用广告营销宣传和解释产品的差异性,刺激猪肉消费,形成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
4.3适当调整生猪行业壁垒,制定完善的行业标准
为稳定生猪产量、改善猪肉质量和保障养殖收益,政府应采取措施,适当调整行业壁垒。主要做法是:制定严格的行业标准,提高生猪养殖的进入退出壁垒,评估和审定从业者的资质和能力,逐渐实现规范的生猪养殖行为;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降低规模养殖的进入壁垒,提高规模养殖的退出壁垒,推进产业内的良性竞争。
4.4加强政府引导监督,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政府的引导与监督是营造良好环境的基础,对生猪产业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主要做法是:继续完善服务体系,加强风险预警,引导养猪场户科学决策;推进知识普及和技术培训,加强猪肉供应链内部监管与奖惩,优化从业者的质量安全行为;合理分配产业链利润,保障养殖环节的利润空间,增强养猪场(户)的信心;有效贯彻环境保护条例,严格评估治污效果,引入激励奖惩机制,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仁方. 我国农业产业组织的效率评价[J]. 商场现代化,2007,13:369-370.
[2]蓝海涛, 辛本胜, 李靖. 新阶段我国畜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征、问题及对策[J]. 农业经济问题,2008,11:12-19.
[3]刘晓昀, 李娜. 贫苦地区农户散养生猪的销售行为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07,9:60-65.
[4]潘国言, 龙方. SCP视角的湖南生猪产业组织分析[J].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09,22:3-7.
[5]张应良, 田丽. 基于SCP范式的畜牧产业组织优化研究[J]. 经济体制改革,2011,4:180-184.
[6]汤国辉, 张锋. 农户生猪养殖新技术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J]. 中国农学通报,2010,14:37-40.
[7]马静, 张钰婕. 汉中市生猪产业组织发展的思考[J]. 陕西农业科学,2011,4:128-130.
[8]于红. 利用数学模型求解生猪的最佳销售时机问题[J]. 安徽农业科学,2009,14:6653-6654.endprint
3山东省生猪市场绩效分析
市场绩效是指在既定的市场结构下,企业的市场行为所导致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益分配状态。本文将从产业地位和产业竞争力、养殖效益、养殖风险和环境污染等五方面评价山东省生猪产业的市场绩效。
3.1产业地位
产业地位是反映市场绩效的综合指标,本文将运用山东省生猪出栏量占全国出栏总量的比重(全国视角)和山东省猪肉产量占全省肉类产量的比重(全省视角)两个指标分析山东省生猪产业地位的变化。
3.1.1生猪出栏量的变化由图2可见,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省生猪出栏量占全国出栏总量的比重始终在5.00%~7.00%之间,整体呈上升趋势。具体分为以下4个阶段:1980~1988年,全省生猪出栏量占比在5.61%~6.65%之间徘徊,生猪产业在曲折中发展;1989~1995年,全省生猪出栏量占比从6.25%降至5.10%,其主产区地位逐渐减弱;1996~2004年,全省生猪出栏量占比从6.03%持续升至7.01%,其主产区地位逐渐回升;2005~2011年,全省生猪出栏量占比均在6.50%左右,在全国占据稳定的一席。
3.2产业竞争力
3.2.1生猪生产力生猪出栏率和平均每头存栏猪产肉量是衡量生猪养殖水平的重要指标,出栏率和平均每头存栏猪产肉量越高,生猪养殖水平越高。出栏率(%)=(生猪出栏量/上一年的年底头数)×100;平均每头存栏猪产肉量(公斤)=猪肉总产量/上一年的年底头数。
由表2数据显示,2011年,山东省生猪养殖出栏率比全国水平稍高,但不及河北省、安徽省等养殖强省,仅为天津市的81.68%、安徽省的81.70%;山东省的平均每头存栏猪产肉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安徽省的78.15%、天津市的85.51%。由此可见,山东省生猪养殖的生产力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稍高,但与自身养猪大省的地位不匹配,生产力水平仍有待提高。
3.2.2猪肉质量由于在良种选育、猪舍建筑模式、疫病防治、饲养设备及饲养管理等方面投入不足,山东省的猪肉质量仍有待提高。当前,市场上仍不乏含激素、传染病、禁用药品、有害药物、重金属残留的生猪和猪肉,各类猪肉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给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生猪产业健康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严重制约着全省生猪产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3.3养殖效益
3.5环境污染
生猪养殖过程中的污染主要包括:排泄物多,臭气大;传播人畜共患病;产生的大量有机废弃物对水资源、土壤、大气造成污染。农业生态环境的逐步恶化危及生猪生存环境,引发高致病率,降低猪肉品质,不利于生猪产业的长期发展。但当前治理环境污染仍存在很多难题:一是养猪场(户)普遍更关注经济利益的提高,而忽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二是养猪场(户)欠缺治理污染的资源和条件,实际操作中的成功案例较少,对环保问题力不从心;三是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够,对污染治理的监督和奖惩不到位。
4优化山东省生猪产业组织的政策建议
4.1大力发展生猪规模养殖,提高市场集中度
鉴于目前生猪市场上的过度竞争局面,应采取措施促进集中和联合。主要做法是:整合支农项目和专项扶持资金,重点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猪养殖;创新饲养模式,大力发展养殖协会和联合社等合作组织,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关怀有退出意愿的养猪散户,发展更多收入渠道,引导其科学决策,降低退出壁垒。
4.2着力打造优质猪肉品牌,提高产品差异度
生猪养殖应致力于创建知名品牌,为产业发展提供品牌保障。主要做法是:打造和营销品牌,改善猪肉的品质、加工工艺和售后服务,丰富品牌内涵并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强化对目标市场的细分,根据细分市场特征,组建并不断完善产品梯队,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类型猪肉消费者的需求;运用广告营销宣传和解释产品的差异性,刺激猪肉消费,形成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
4.3适当调整生猪行业壁垒,制定完善的行业标准
为稳定生猪产量、改善猪肉质量和保障养殖收益,政府应采取措施,适当调整行业壁垒。主要做法是:制定严格的行业标准,提高生猪养殖的进入退出壁垒,评估和审定从业者的资质和能力,逐渐实现规范的生猪养殖行为;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降低规模养殖的进入壁垒,提高规模养殖的退出壁垒,推进产业内的良性竞争。
4.4加强政府引导监督,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政府的引导与监督是营造良好环境的基础,对生猪产业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主要做法是:继续完善服务体系,加强风险预警,引导养猪场户科学决策;推进知识普及和技术培训,加强猪肉供应链内部监管与奖惩,优化从业者的质量安全行为;合理分配产业链利润,保障养殖环节的利润空间,增强养猪场(户)的信心;有效贯彻环境保护条例,严格评估治污效果,引入激励奖惩机制,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仁方. 我国农业产业组织的效率评价[J]. 商场现代化,2007,13:369-370.
[2]蓝海涛, 辛本胜, 李靖. 新阶段我国畜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征、问题及对策[J]. 农业经济问题,2008,11:12-19.
[3]刘晓昀, 李娜. 贫苦地区农户散养生猪的销售行为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07,9:60-65.
[4]潘国言, 龙方. SCP视角的湖南生猪产业组织分析[J].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09,22:3-7.
[5]张应良, 田丽. 基于SCP范式的畜牧产业组织优化研究[J]. 经济体制改革,2011,4:180-184.
[6]汤国辉, 张锋. 农户生猪养殖新技术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J]. 中国农学通报,2010,14:37-40.
[7]马静, 张钰婕. 汉中市生猪产业组织发展的思考[J]. 陕西农业科学,2011,4:128-130.
[8]于红. 利用数学模型求解生猪的最佳销售时机问题[J]. 安徽农业科学,2009,14:6653-6654.endprint
3山东省生猪市场绩效分析
市场绩效是指在既定的市场结构下,企业的市场行为所导致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益分配状态。本文将从产业地位和产业竞争力、养殖效益、养殖风险和环境污染等五方面评价山东省生猪产业的市场绩效。
3.1产业地位
产业地位是反映市场绩效的综合指标,本文将运用山东省生猪出栏量占全国出栏总量的比重(全国视角)和山东省猪肉产量占全省肉类产量的比重(全省视角)两个指标分析山东省生猪产业地位的变化。
3.1.1生猪出栏量的变化由图2可见,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省生猪出栏量占全国出栏总量的比重始终在5.00%~7.00%之间,整体呈上升趋势。具体分为以下4个阶段:1980~1988年,全省生猪出栏量占比在5.61%~6.65%之间徘徊,生猪产业在曲折中发展;1989~1995年,全省生猪出栏量占比从6.25%降至5.10%,其主产区地位逐渐减弱;1996~2004年,全省生猪出栏量占比从6.03%持续升至7.01%,其主产区地位逐渐回升;2005~2011年,全省生猪出栏量占比均在6.50%左右,在全国占据稳定的一席。
3.2产业竞争力
3.2.1生猪生产力生猪出栏率和平均每头存栏猪产肉量是衡量生猪养殖水平的重要指标,出栏率和平均每头存栏猪产肉量越高,生猪养殖水平越高。出栏率(%)=(生猪出栏量/上一年的年底头数)×100;平均每头存栏猪产肉量(公斤)=猪肉总产量/上一年的年底头数。
由表2数据显示,2011年,山东省生猪养殖出栏率比全国水平稍高,但不及河北省、安徽省等养殖强省,仅为天津市的81.68%、安徽省的81.70%;山东省的平均每头存栏猪产肉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安徽省的78.15%、天津市的85.51%。由此可见,山东省生猪养殖的生产力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稍高,但与自身养猪大省的地位不匹配,生产力水平仍有待提高。
3.2.2猪肉质量由于在良种选育、猪舍建筑模式、疫病防治、饲养设备及饲养管理等方面投入不足,山东省的猪肉质量仍有待提高。当前,市场上仍不乏含激素、传染病、禁用药品、有害药物、重金属残留的生猪和猪肉,各类猪肉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给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生猪产业健康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严重制约着全省生猪产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3.3养殖效益
3.5环境污染
生猪养殖过程中的污染主要包括:排泄物多,臭气大;传播人畜共患病;产生的大量有机废弃物对水资源、土壤、大气造成污染。农业生态环境的逐步恶化危及生猪生存环境,引发高致病率,降低猪肉品质,不利于生猪产业的长期发展。但当前治理环境污染仍存在很多难题:一是养猪场(户)普遍更关注经济利益的提高,而忽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二是养猪场(户)欠缺治理污染的资源和条件,实际操作中的成功案例较少,对环保问题力不从心;三是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够,对污染治理的监督和奖惩不到位。
4优化山东省生猪产业组织的政策建议
4.1大力发展生猪规模养殖,提高市场集中度
鉴于目前生猪市场上的过度竞争局面,应采取措施促进集中和联合。主要做法是:整合支农项目和专项扶持资金,重点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猪养殖;创新饲养模式,大力发展养殖协会和联合社等合作组织,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关怀有退出意愿的养猪散户,发展更多收入渠道,引导其科学决策,降低退出壁垒。
4.2着力打造优质猪肉品牌,提高产品差异度
生猪养殖应致力于创建知名品牌,为产业发展提供品牌保障。主要做法是:打造和营销品牌,改善猪肉的品质、加工工艺和售后服务,丰富品牌内涵并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强化对目标市场的细分,根据细分市场特征,组建并不断完善产品梯队,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类型猪肉消费者的需求;运用广告营销宣传和解释产品的差异性,刺激猪肉消费,形成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
4.3适当调整生猪行业壁垒,制定完善的行业标准
为稳定生猪产量、改善猪肉质量和保障养殖收益,政府应采取措施,适当调整行业壁垒。主要做法是:制定严格的行业标准,提高生猪养殖的进入退出壁垒,评估和审定从业者的资质和能力,逐渐实现规范的生猪养殖行为;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降低规模养殖的进入壁垒,提高规模养殖的退出壁垒,推进产业内的良性竞争。
4.4加强政府引导监督,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政府的引导与监督是营造良好环境的基础,对生猪产业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主要做法是:继续完善服务体系,加强风险预警,引导养猪场户科学决策;推进知识普及和技术培训,加强猪肉供应链内部监管与奖惩,优化从业者的质量安全行为;合理分配产业链利润,保障养殖环节的利润空间,增强养猪场(户)的信心;有效贯彻环境保护条例,严格评估治污效果,引入激励奖惩机制,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仁方. 我国农业产业组织的效率评价[J]. 商场现代化,2007,13:369-370.
[2]蓝海涛, 辛本胜, 李靖. 新阶段我国畜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征、问题及对策[J]. 农业经济问题,2008,11:12-19.
[3]刘晓昀, 李娜. 贫苦地区农户散养生猪的销售行为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07,9:60-65.
[4]潘国言, 龙方. SCP视角的湖南生猪产业组织分析[J].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09,22:3-7.
[5]张应良, 田丽. 基于SCP范式的畜牧产业组织优化研究[J]. 经济体制改革,2011,4:180-184.
[6]汤国辉, 张锋. 农户生猪养殖新技术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J]. 中国农学通报,2010,14:37-40.
[7]马静, 张钰婕. 汉中市生猪产业组织发展的思考[J]. 陕西农业科学,2011,4:128-130.
[8]于红. 利用数学模型求解生猪的最佳销售时机问题[J]. 安徽农业科学,2009,14:6653-665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