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敏俊
(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无锡 214045)
一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控制下的德国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大战开始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德军连续攻克了波兰、北欧诸国和法国,几乎控制了整个欧洲大陆。如此强大、不可一世的军队却在进攻英国的战役中遭到重大挫折,迫使德军减缓了进攻的步伐,并且还要痛苦地忍受即将到来的两线作战。“英国战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整个大战的进程,对于德军在“英国战役”中失败的原因,学者们往往归为英国军队和英国人民的顽强抵抗,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是苏联的存在把英国从希特勒的侵略中拯救出来。诚然,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根据,但如果我们能够再仔细追究德军在“英国战役”中失利的原因,发现希特勒复杂的亲英情结和由此在战役中表现出的犹豫不决与指挥不当,是决定德军失败的主要原因。
二
传统观点认为德国空军在不列颠空战中由于遭到英国空军的顽强阻击,损失惨重,迫使希特在1939年9月17日下令无限期延迟“海狮”计划。邱吉尔对英国空军为保证不列颠所立下的功勋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在人类战争的领域里,从来没有过这么少的人对这么多的人做过这么大的贡献。”[1]378我们可以从7月到10月的战损记录中看到,德国损失1732架飞机,英国皇家空军的损失950架战斗机[2]151。德国损失的数量是英国的近两倍,但这一数字对于德国这台巨大的战争机器来说是完全可以承受的,而且在德国空军损失的飞机中,相当大一部分是执行轰炸任务的轰炸机,真正用来进行作战用的歼击机,德国空军的损失量甚至比英国空军还小。在战斗最为激烈的8月份,英国空军损失了338架战斗机,104架严重损坏,德军损失177架战斗机,24架严重损坏,双方在战斗机方面的损失是2∶1[2]143。此外,德国空军虽然在战斗飞行员的损失上超过了英国,但德国当时控制的人力足以弥补损失。英国空军平均每周损失飞行员120人,在一个月中培训出的飞行员不过260名[2]124。无论谁都不会怀疑坚持长期战斗对英国来说极为不利。自诩为“军事天才”的希特勒除了放弃登陆计划外,连空中打击也变得三心二意,放弃了轰炸军事基地和飞机制造厂,转而轰炸并无多大实际意义的城市。没过多久,这一行动变得懈怠下来。可见,德军在英国战役中失利并非完全因为德国空军损失惨重,英国军民的坚决抵抗在军事上还不足以挫败希特勒征服英国的计划。对于这一问题,英国学者利德尔·哈特认为希特勒对于东方的图谋是对保存英国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希特勒确实早已对东方广阔的地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我的奋斗》中讲到“德国不能再像霍享索伦王朝那样,把希望寄托于海外殖民地的争夺上”,而应“把我们的目光转向东方”[3]65-37。然而由于两线作战的威胁和手下将领强烈反对与俄国开战,希特勒在攻下法国后,将解决英国问题作为自己的第一计划。即使在7月21日希特勒向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下达了制定进攻苏联的计划,那也只是在英国干脆地拒绝了希特勒的“和平攻势”之后,希特勒把苏联当成了出气筒。这有点像拿破仑在他的海军大将维尔纳夫失败之后,将征服俄国作为最后解决英帝国的预习。7月21日那天,希特勒告诉布劳希奇“为什么英国坚持斗争呢?这是因为它寄希望于美国和俄国。斯大林在与伦敦调情,使大不列颠坚持战争,把我们拴在这件事上……所以我们必须先和俄国打仗,并做好准备”[4]。就时间上看,从7月21日下达制定计划的命令到1941年6月22日侵苏战争的开始,整整有11个月的时间。如果希特勒果真有决心攻打英国的话,11个月的时间足够让他在侵苏战争前解决英国问题,因为当时德国军队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拿下了欧洲第一陆军强国——法国。希特勒真是为筹备侵苏而力图避免损失也不尽然,德国军队并没有在这11个月中为准备侵苏养精蓄锐,而是发动了不少战役,其中不少规模还很大。比如空降克里特岛,入侵北非……这些地区可能会对德军入侵苏联造成威胁,但是他们的威胁性却远远不如不列颠岛给德军带来的两线作战的威胁。假如希特勒真的打算利用这11个月为侵苏做准备的话,那么实在是找不到比攻下英国、解除两线作战这一军事威胁以外更好的准备活动了。
到底是什么原因迫使强大的德军在完胜法国之后却止步在英吉利海峡的东岸,而没有乘胜追击呢?探讨这一问题,我们必须把目光集中到德军的最高统帅——希特勒的身上。希特勒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是一个疯狂的冒险家,正是这种疯狂近似于赌博的冒险让希特勒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近乎不可能的胜利:从1936年希特勒下令开进莱茵不设防区到1940年6月25日完全攻陷法国,希特勒都是力排众议、坚持已见的。当他隔海面对不列颠王国时,他那种疯狂的冒险精神却神秘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犹豫不决和三心二意。法国实际的投降在1940年6月20日之前就见诸行动了,而德国空军真正开始向英国本土进攻是在8月10日(后又因天气原因延迟到8月13日)。近5个多星期的时间,德军的主力一直待在法国休整。真正向英国发动进攻,可以说这五个星期是最佳的时机。从当时英国军队的战备情况看,守备军27个师和14个独立旅中只有几个真正受过训练,有坚强的战斗力,其余的军队正在整训[5]。另外,英军由于敦刻尔克的匆忙撤退,几乎所有的重武装备都扔在了法国,国内残存的中重型坦克不到200辆,各种野炮不足500门[1]378。邱吉尔在下院一次秘密会议上承认:“在1940年,大约有15万的侵入军就能使我们遭到彻底毁灭。”[6]而唯一真正能阻止德军的英国皇家海军虽然在实力上占据优势,但在敦刻尔克撤退中,很多舰只遭到损坏,海军拥有的200条驱逐舰中,只有74艘舰只能立即投入战斗。大型的战列舰和巡洋舰在狭窄的英吉利海峡很容易受到轰炸,不得不从福思河口以北或普利茅斯以西的港口出动作战。
如此有利于德军的局面,德军却未加以利用,他们的最高统帅希特勒甚至认为战争已经结束,很多德国将领被允许休假,部分纳粹空军也调往其他潜在的战线。最令人惊奇的是6月22日,希特勒命令解散35个师。有人认为这不过是希特勒诱使英国投降的措施,但我们仔细探察这一时期希特勒的言行,会对这种说法产生疑问。1940年5月24日正是法国战役进行得最关键的时刻,此时希特勒巡视A集团军群司令伦斯德的司令部,伦斯德的参谋布鲁门特里特对希特勒当时的谈话感到非常的诧异:“出乎我们意外,他(希特勒)竟以赞许的口吻谈到英帝国,谈到英国有必要存在,谈到英国给世界带来的文明。……他把英帝国同天主教相比说都是世界稳定的要素,他说他只要求英国承认德国在欧洲大陆的地位,归还德国所丧失的殖民地固然求之不得,但并非非此不可。他甚至表示要派部队支援英国,只要英国肯卷入任何地方的任何纠葛……他结束说,他的目的,是要在英国认为可以保住体面而接受的基础上讲和”[7]。希特勒的一番谈话大大出乎部下们的意料,以至于在以后的敦刻尔克撤退中,一些将领认为是希特勒故意让英国远征军逃走,以此来博得英国的好感。在敦刻尔克,英军完成撤退以后,希特勒立即对副手希斯说:只要在四点基础上,我就想与英国缔结和平协定。这四点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德国准备在各个方面承认英国的存在;第二,鉴于这一点,英国应承认德国是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国家;第三,他想获得英国的殖民地;第四,元首说他致力于与英国结成长期的联盟[8]。从希特勒的四点建议来看,希特勒确实想与英国求和,而且由于听话者是希特勒的法定“代理人”希斯,这次谈话的可信度比较高。
1941年5月希斯飞英后,英国外交部事务助理柯克帕特里克问及希特勒是否打算入侵英国时,希斯提出了与英国和解的四个条件。这四个条件与希特勒的四点建议大致相同,并且希斯最后说:希特勒真的需要在保证帝国原封不动的基础上同英国保持持久的谅解。他个人的这次飞行就是想要给予英国一个不失面子的公正对话的机会[9]。希特勒与希斯的谈话以及希斯飞英都给人一种感觉,就是希特勒有着与英国和解的强烈愿望,而且从和解的条件来看,双方是平等的,特别是当我们联系到当时的欧洲局势,希特勒能以这样的口吻提出对英国和谈的条件,简直是有些“委曲求全”。希特勒的这一强烈愿望终于在7月19日的国会演说中公之于众,“此时此刻,我觉得在良心上有责任再一次呼吁英国和其他国家拿出理智和常识来,我认为我是有资格作出这种呼吁的,因为我并不是乞求恩赐的败军之将,而是以理智的名义在说话的胜利者。我觉得没有理由把战争继续下去了”[10]。从以往的经验看,希特勒在会上发表演说往往是他展开新的政治阴谋的开始。但是希特勒的这次演说可以说是诚恳的,如果一味用“诱降”来解释希特勒的言行是很勉强的。当时的空军参谋长耶舒恩纳克甚至拒绝制定入侵英国的计划。他回绝说:根本不存在任何入侵的问题,我不能为它白白浪费时间。
然而英国人很干脆地拒绝了希特勒的和平建议,因为在英国人眼中,希特勒已经成为恶魔的化身,而且邱吉尔倔强的性格也不愿与德国人达成城下之盟,尽管这一条约并无多少屈辱的成分。英国毫不妥协的立场使希特勒不知所措,形势的无奈迫使希特勒打了一场可能是他一生中唯一不想打的战役。希特勒曾在8月份对部下谈论到:打这场对英国的战争,我发现我的处境和马丁·路德一样。他并没有进攻的愿望,但是势态已使他别无选择[11]113。希特勒终于下决心进攻英国,但是进攻的方式却让人耳目一新,就是全部采用空军,放弃了德军最锐利的进攻武器坦克和大炮。自空军诞生以来,它的作用确实越来越大,但迄今为止,没有哪一次的战争是全凭空军来解决问题的,而且对付英国这种有深厚工业基础的大国,没有陆军的地面支持,战争是无法取胜的。但这时候的希特勒完全变了一个人,他放弃了登陆作战,原因是他的海军将领对阻止皇家海军的活动缺乏信心。对于这样的理由,希特勒往常会坚决回拒,然而此时希特勒像一个老妇人顾虑重重,完全失去了以前作战中坚定、一往无前的作风。在不列颠战役的几个月中,一位副官从侧面听说希特勒对着总理府的电话激动地喊叫:“我们没有权利毁灭英国,我们完全没有资格接收她的财产”[11]194-195。交战双方中的一方统帅竟然说这种话,不由令人感到惊奇,而且一件更令人不解的事情在战斗中发生了。正当英国战斗机部队因受德国空军集中打击而处于筋疲力尽之际,希特勒突然命令停止对英国空军的打击,转而集中轰炸伦敦,结果给英国空军喘息之机。
从英国战役的整个过程来看,希特勒犯了三个致命的错误:第一,在攻克法国之后,希特勒让德军休整了一个多月,贻误了战机;第二,希特勒没有将登陆作战作为进攻的主要手段;第三,在空战最关键的时候随意改变进攻目标,导致战斗半途而废。所以德军在英国战役失利的第一原因要归结于希特勒的犹豫不决和错误指挥。
三
为什么希特勒在英国战役中如此失态,错误频出呢?希特勒在闪击波兰、进攻北欧、攻克法国的一系列战役中,其表现可以称得上是一名军事家,但是在英国战役中他从头到尾都顾虑重重、三心二意,犯了兵家之大忌。要了解其原因,我们不免先要了解一下他的思想体系。
希特勒被人们称为野心家、冒险家、政治赌徒,但他并非一个精神病人。在他口述的《我的奋斗》和《希特勒的第二本书》(以下简称《第二本书》)中,清晰地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种族优越论”和“生存空间论”。
首先,我们看一下希特勒的“种族优越论”。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谈到: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切文化,一切艺术,科学和技术的果实,几乎完全是雅利安人的创造性产物。这一事实本身说明这样的结论不是没有根据的:只有雅利安人才是一切高等人类的创始者,因此是我们所谓的“人”这个名称的典型代表。他是人类的普罗米修斯,从他的光芒四射的额头,永远飞迸出神圣的天才的火星,永远点燃着知识的火焰,照亮了默默的神秘的黑夜,推动了人类走上征服地球上其他生物的道路[3]290。从这一段近乎肉麻的吹捧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希特勒所谓的“种族优越论”——只有雅利安人才是高级人类,其他的种族无疑是“低级人类”。希特勒的这一种族论是极其狭隘的,但非常不幸的是在二战中希特勒淋漓尽致地发挥了他的“种族优越论”,大量无辜的犹太人惨遭杀害,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场屠杀。但是身为雅利安人的英国百姓却成为希特勒“种族优越论”的最大受益者。在《我的奋斗》中,希特勒辱骂犹太人的同时,将英国人称为“高贵的雅利安人”。在希特勒的众多演说中可以明显看到他对英国的崇仰,甚至把英国称为“伟大的帝国”。6月17日英国战役前夕,德国作战部参谋向海军参谋部写信说:元首绝不打算彻底毁灭英帝国,因为英格兰的垮台会有损于白色人种[11]172。希特勒对于英国的种族情结无疑影响到了用非和平手段征服英国的决心,这可以说是希特勒犹豫不决的原因之一。
希特勒在《我的奋斗》和《第二本书》中还反复提到了“生存空间”的说法。什么是“生存空间”?在《我的奋斗》中他谈到:“惟有地球上充分之空间,能保证一民族之生存自由。”[3]319一个民族国家的存在必须要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为基础,这本无可厚非。但希特勒却叫嚷着用“德国的剑”来为德国夺取生存空间,这在以后成为一切灾难的根源。希特勒的“生存空间论”并未把英国计算在内,而是集中力量努力在欧洲大陆“开拓生存空间”,像中世纪条顿骑士团那样,在东方建立移民殖民地。在《我的奋斗》中,他讲到“把我们的目光转向东方”,首先想到俄国和与它接壤的国家[3]319。在《第二本书》中,希特勒反复强调“德国的前途过去和现在都在陆地上”,不在水上,而是在欧洲大陆上。
在了解希特勒的“生存空间论”之后,我们再回想一下希特勒宁可浪费一个月的宝贵时间,也执意要与英国讲和就不足为奇了。因为希特勒除了在种族上对英国存有好感之外,他暂时在英国身上没有什么迫切的利益,一直到英国断然拒绝希特勒的“好意”之后,希特勒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被迫发出进攻英国的命令。
除了以上两个原因外,假如我们再仔细看一下希特勒早已拟定的扩张战略,会发现“亲英情结”的另外一个原因。从《我的奋斗》到1928年的《第二本书》以及纳粹德国的一系列秘密指示、侵略方案和行动中,我们可以大致看到希特勒的扩张蓝图。首先,建立一个囊括中欧的“大德意志帝国”。其次,打败法国,消灭苏联,夺取欧洲大陆的霸权,以此作为称霸世界的基础。最后,向海外扩张,统治全世界。从第三点战略计划来看,希特勒并不是只对东方或欧洲大陆感兴趣,他还会对海外扩张,这势必要与英国发生冲突,似乎和上文中所述的希特勒对英国的表现相互矛盾,但希特勒的亲信哈尔德在1940年7月13日的日记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元首承认,他可能不得不逼迫英国媾和,但是他不愿意这样做。如果我们真的在战场上打败英国,英帝国就要崩溃,而德国又不能从那里获得利益。我们以德国人民的鲜血所换取的就会是只有日本、美国及其他国家从中获利的东西”[11]184。从这里看到,希特勒早已在为长远打算,如果要向海外扩张,必须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和众多的海外基地,而这些条件的完成是相当废时废力的。如果能不劳而获,那么希特勒的世界帝国就指日而待。幸运的是,当时的英国能完全满足希特勒的这种需求,因而希特勒千方百计讨好英国,想与英国签订盟约。即使在开战后,希特勒也不愿全面进攻英国,因为英国垮了,德国得不到任何好处,而英国不垮,她有着广大的殖民地,最多也是换个地方立国,德国只能得到空壳一般的英伦三岛。
以上所述说明了希特勒在英国战役中表现失常的原因。正由于他的错误指挥,致使德军在英国战役中失利。然而,希特勒此人性格相当复杂,常人难测,上述的三个原因往往是交织在一起发生作用,不能孤立地用某一原因来解释。
当然,我们对英国军民的顽强抵抗必须给予高度评价,他们的坚决和奋勇抗击完全打乱了希特勒的战略计划,标志着希特勒好运的结束。从英国战役的整体性来看,希特勒的犹豫不决、贻误战机和错误指挥是导致德军失利的主要原因。
[1](英)温斯顿·邱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2卷[M].广州:南方出版社,2005.
[2](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3]希特勒.我的奋斗[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4](法)马塞尔·博多.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百科全书[G].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103.
[5](英)切斯特·威尔莫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争夺战[M].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78:16.
[6](英)爱德华·比雪.光荣的英伦之岛[M].李长源,译.台湾:大明王氏出版有限公司,1980:23.
[7](英)利德尔·哈特.山那边[M].倪乐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200-201.
[8]国际最高法庭:第17卷[G].479.
[9](民主德国)施泰尼格尔·P·A.纽伦堡德国主要战犯审判:第六集,第一卷[G].王昭仁,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62.
[10]张跃铭,蔡翔.第二次世界大战通鉴[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265.
[11](英)戴维·欧文.希特勒与战争[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