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远,杨宏丽,边艳红
(1.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吉林长春130024;2.辽宁省鞍山市山南小学,辽宁鞍山114000)
基于UAS关系互动中的微型课题研究
陈旭远1,杨宏丽1,边艳红2
(1.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吉林长春130024;2.辽宁省鞍山市山南小学,辽宁鞍山114000)
“在关系中的互动”是我们与鞍山市铁东区山南小学二期合作的特征写照。二期合作中,研究关系自然深化,推心置腹的生命对话已成为各方的交往常态。基于对微型课题研究主体递进式的推进策略,出现了领头羊带动下的更广泛的参与之网。微型课题研究聚焦于课堂教学问题,这是一种极端样态,也是山南小学教师集体智慧的默契表达。对微型课题采取的管理方式,大学教师实现了从引领到唤醒的转变,山南小学校长则采取了从管理到领导的文化浸润。
关系;生命对话;参与之网;聚焦课堂;唤醒;文化浸润
经历了一期合作的磨合之后,我们在与鞍山市铁东区山南小学的二期合作中呈现了诸多新的特点。相对于第一次合作而言,二次合作过程中,合作的各方主体充分进入到各自的角色之中,并且合作各方能够更自然、自由地互动,我们认为“在关系中的互动”是这一时期典型特征的真实写照。在一期的合作中,我们是以该校的全面变革作为主要合作内容。通过一期(共三年时间)的合作,该校校长意识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变革的关键点。由此,二期合作的内容聚焦在“以微型课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上。在与鞍山市铁东区山南小学的教师开展微型课题的过程中,由于大学研究者的教育研究信念、山南小学教师的参与热情、山南小学校长的管理方式等因素导致了UAS关系互动中的具体、真实、生动与和谐。
研究是研究者展开的一系列探究历程,在UAS合作过程之中,必然涉及不同角色的研究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涉及作为研究者的教师与被研究者的学生之间的关系。在这两类关系之中,推心置腹的对话已经为我们交往的核心方式。在这种心与心的碰撞之中,研究关系更加和谐,研究世界更加多彩!
(一)平等中的至真至诚: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的关系样态
大学和中小学不仅仅是两个不同的称谓,更重要的是生活在其中的两类人具有不同的共享意义体系。我们认为,大学教师不仅仅承担着传承知识、传递文明的教学工作,同时他还要在不间断的深入研究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创新与文明的创造。另外,大学教师还要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担负起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由此,大学教师的三重角色规约了大学教师的专业生活。相比较而言,中小学教师以传承知识、传递文明以及促进孩子和谐发展为主要目的,并且在社会生活中做一个好公民。相比较而言,教育研究并不是中小学教师必须而为的事情。在教育变革语境之下,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踏上了教育研究的道路,并且在行走的过程中体验到教育研究带给自己专业成长的快乐。
尽管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存在着诸多的差异,尤其在对待教育研究的观念、捕捉教育研究问题的敏感性以及开展教育研究的方式等方面,大学和中小学教师表现出显著性差异。正是基于这样的差异,二者之间的合作和对话才更有意义。差异会让我们看到不同,在差异之中我们不但更清晰地看清了我们自己,而且在差异的对比之中,让差异的双方在比较之中走向一个生成的意义世界,这是和而不同的第三条道路。正是基于对差异的尊重,我们在与山南小学教师的交往中保持着草根对话的方式,即所有微型课题的研究都基于该校教师原生态的思考和经验,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展开进一步的对话和思考。这样的方式让山南小学的教师充分体验到了被尊重的感觉,也让他们对微型课题研究不断拥有了信心,并且让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在平等对话之后感受到对生命的敬畏、对研究的严谨以及对研究者的至真至诚。在第二次的合作过程中,我们和山南小学的教师经常以亲戚的称谓互称彼此,这在我们中国文化中,是最亲密关系的一种表达。
(二)对话后的至善至美:中小学教师和中小学生的关系样态
微型课题研究把研究的思想带到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会以一种动态的、客观的态度对待研究问题和现象。因此,在研究视域之下,很多人、事、物的原有意义不断被解构,新的意义不断被揭示。教育研究由于面对的对象是人,因此在与人的互动之中,教育研究会带有别样的温情。微型课题研究实践让山南小学的教师开始批判、质疑一些不合理的想法和做法,也让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在实践中实现具体的和谐。在微型课题研究中,通过观察学生、调查问卷、对学生作业的分析等多种方法的互证之后,教师看到了学生的不同侧面,这样更全面、客观的研究触动山南小学教师摒弃一些已有的单一的、僵化的学生观以及固化的、模式化的对待学生方式,开始尝试更符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学生个性化成长所需的教育思想和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微型课题研究以科学的方式赋予了山南小学课堂教学以生命的价值观照,这种研究活动解构了原有不合理或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促使教师以更科学的理念和方式与学生个体及学生群体之间展开交往互动,这样的师生及生生交往在不断彰显各主体力量的同时,结成和谐的主体间性关系。当师生以及生生之间以尊重、倾听的方式展开教学对话之时,当师生和教学文本以及教学文本的作者之间不断进行视域融合之时,教学世界变得更有活力、更温馨。
和山南小学的第一个三年合作过程中,一些年轻的具有研究热情的教师以个人研究的方式展开了微型课题研究。通过和大学教师的对话、通过和同侪的共进、通过与全国各地志同道合者的网络教研,这些走在队伍前列的教师通过微型课题研究已充分体验到了研究带给自己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的切切实实效用。由此,在第二个三年合作启动后,更多的观望着也带着试试看的心理走进了微型课题研究的浪潮之中。
(一)由点到面:大学研究者对研究主体的递进式推动
任何一场教育变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变革必然经历一定的时间历程。“若课程改革一出现,课堂教学实践随之就出现了和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相一致的行为方式,那么只能说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反应,只能是经过了人为的掩饰之后遮蔽了现实的一种虚假。”[1]考察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实践,尤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前,我们发现,我国中小学教师过多关注教学、关注教学中的知识授受已是一种主流价值,已经成为很多中小学教师稳定的教学信念。微型课题研究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前只是个别人自发的尝试,并且这样的尝试还冒着被领导、被同事、被家长误解的风险而艰难行进。对教育变革、课程变革具有坚定信念的人以持续的行动坚持了下来。经历了时间的验证和诸多考试等评价方式的测查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些开拓者所进行的微型课题研究、力行的教育变革具有积极成效。对教育研究本身的内发兴趣、对学生深沉而又持久的爱、对教师身份的高度认同,这些是支持开拓者们勇往直前的内在动力。在第一个三年合作期间,我们发现山南小学的个别教师具有成为该校学校变革开拓者的内在品性。因此,在一期合作期间,我们把学校变革的主体集中在这批教师身上。在二期合作之初,我们拟定以学科团队式的方式开展微型课题研究,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微型课题中来,通过递进式的方式,让更多的教师以科学的方式开始静悄悄的教育革命。
(二)参与之网:中小学教师中领头羊带动下的集体共鸣
在第一个三年的合作中,山南小学的个别教师作为先行者,通过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理解和把握,进行了微型课题研究的初步尝试。在自愿、自主的前提之下,作为先行者的教师在经历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实施方案、反思与调整之后,他们对学生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关心,对学科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创见,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洞察和感悟,对生活有了更多的体验和审美。认同是“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2]。微型课题研究让这些走在教师队伍前列的先行者在教育研究的实践之中慢慢完成了对教育研究价值的内心认同。这种认同不是外部的强迫,而是在自愿的积极情感驱动下的内在认同;这种认同不是纸上谈兵式的空论,而是在微型课题研究中经过实践的检验和证明后的深层认同,由此我们可知,山南小学的先行者教师对教育研究价值的内心认同是自然而然的过程。这种认同真实、自然、质朴、坚定而恒久。
在第二个三年的合作中,教师中的多数,他们作为观望者,内心也有了一些冲突。一方面,他们看到了先行者的成功之路,也有了开展微型课题的思想萌芽;另一方面,他们对微型课题研究路上的艰辛又有几分担忧。我们认为,此时恰好到了教师群体成长的关键点。为此,我们提出了学科团队式的微型课题研究方式,这种方式以每个学科的先行者作为领头羊,从而带动同一学科内其他教师的共生共长。共同的学科赋予教师们更多相同相似的专业生活方式,共同的学科会给予教师在学科视域下研究问题的集中与讨论,共同的学科促使教师们微型课题研究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共同的学科也让教师之间的对话更具有专业意味。团队的方式让山南小学教师开展的微型课题结成了研究之网,这张网以各个领头羊为主要节点,从而辐射到四周。
微型课题既可以研究微观层面的教学问题,也可以就一般的教育问题展开研究。在与山南小学的第二个三年合作中,对于研究问题,我们并没有做倾向性的要求,而是让老师们自由选题。事实的结果是所有参与微型课题的老师都选择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对课堂教学问题的高度聚焦表明该校教师心中最关心的还是课堂教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成为该校教师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该校教师认为在微型课题研究中的首要问题。因此,在与山南小学的二次合作中,微型课题研究聚焦在课堂教学问题,这是一种极端样态,也是我们合作的实然写照。
(一)课堂教学:微型课题研究的起点
微型课题研究从哪里开始?这是所有微型课题研究不可回避的首要问题。对此,我们认为没有固定的答案。笔者认为,研究一词其固有内涵则在于对已在、现在或将在的思想、行为、习惯、事实、现象等在调查分析、逻辑推理等方式的基础上,走进事实本身,从而在揭示真实样态的基础上,解构程序化、模式化的结构,从而昭示其发展走向等。因此,研究既可以从行动开始,也可以从思考开始,但研究中的行动更多是科学的、理性的行动,研究中的思考更多是对研究问题、研究过程等的反思。研究的动态性让我们感知到研究的复杂性。但复杂之中具有必不可少的章程可循。其中,能够触动研究者内心世界的研究问题是中小学教师在开展微型课题时首要考虑的事情。在经历了自己和自己的对话、自己和同侪对话、自己和自己的教育世界对话、自己和自己的生活世界对话之后,山南小学的教师们在研究问题的选择上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即以课堂教学中的学科教学问题作为微型课题的研究问题。例如,山南小学一到六年级英语组确定了“任务型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的微型课题、五、六年级语文组教师展开了“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策略研究”等。以课堂教学作为微型课题研究的起点,这是山南小学教师的集体共识,是他们心照不宣的集体智慧的默契表达。
(二)回归课堂:微型课题研究的终点
微型课题研究致力于改变教育教学实践,致力于对实然存在的教育世界改变基础上的提高,致力于促动教育世界之下的人,即教师与学生的共生共长。当山南小学的教师以集体的方式选择了课堂教学作为微型课题研究的起点之后,随着微型课题的展开,课堂教学慢慢地发生了变化,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的审慎思考、教师对教科书内容删删减减之后的整体规划与调整、教师对教学方式的多元选择、教师对学生直觉思维和学习兴趣的珍视、教师对教学情境创设细节的高度关注、在与其他学科整合过程中教师对所教学科以及其他学科的本体追问等等,所有这些让山南小学课堂教学实践不断彰显教学之美!
为了让山南小学教师的微型课题研究更好地回归到课堂之中、作用于教学实践,我们在合作之中设计了“微型课题研究的课堂教学展示”环节,通过此环节,山南小学的教师更清晰地领会了微型课题研究的终极目的;并且用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最有效地回答了在微型课题研究之初自己设定的研究问题;这种实践回答的方式让微型课题研究有了最终的归旨;微型课题的课堂展示让山南小学的课堂教学真真实实地打上了教育研究的印记;基于微型课题研究的教学实践赋予山南小学课堂教学以全新的动力和活力!微型课题来源于课堂教学,微型课题研究又回归到课堂教学之中,这是我们在与山南小学二期合作中最典型的特征之一。
对微型课题研究所采取的管理方式,作为外在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微型课题的确立以及具体运作样态。外在环境为中小学教师开展微型课题研究提供了具体真实的现实依托,它既可以以强大的力量吸引中小学教师参与到微型课题研究中来,也可以以强大的力量将中小学教师微型课题研究的热情扑灭。山南小学教师所处的学校物质环境、学校教育研究的历史、校长的管理方式、教师间的交往方式以及和大学教师的关系定位、合作方式等都在影响着对他们对微型课题的研究热情、研究投入、研究的持久性。我们认为与山南小学进行的UAS合作中,大学研究者的合作方式以及校长的管理方式作为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激发了山南小学教师对微型课题研究的集体回应。
(一)从引领到唤醒:大学教师的合作方式
研究是大学教师常态化的学习和工作方式。相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大学教师的研究经验丰富、对教育研究问题洞察力敏锐、对教育现象背后的本质揭示独到且深刻、善于以教育研究的科学方式阐释教育现象的普适性意义、致力于通过教育研究对一类教育问题的解决达成共识性结论。相对于大学教师而言,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丰富,对教育实践问题惯用直觉判断方式、对教育现象的认知和把握往往以个体在教育实践中生成的、且奏效的教育经验为主,对自身遭遇的教育教学问题的关注和经验式的解决是中小学教师的一个典型特征,相比较而言,中小学教师视域下的教育教学问题往往是个体化的,但在对自身遭遇教育教学问题的局部解决过程中他们的经验往往具有非凡的效力。
在充分正视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各自的优劣之后,我们在与山南小学教师合作的过程中摒弃了以往大学教师对中小学教师高高在上的专业引领,而是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对这群智慧的人们进行一种真诚的教育研究唤醒。引领更多体现了大学教师对中小学教师的指导作用。唤醒更多体现了在中小学教师原有状态基础上大学教师外在的一种碰撞和敲打,而真正起作用的是中小学教师。在一期合作的基础上,第二次合作时山南小学很多教师不再把微型课题研究看成是神圣得只能观望的事情。基于UAS合作的背景,以学科团队作为展开方式,各个学科的教师与同一学科内其他教师开始了对研究问题的探讨。此时,我们激发山南小学教师对自己身边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直觉式捕捉。基于学科的专业对话之后,山南小学教师们把微型课题研究聚焦在课堂教学上。随着研究的展开,教师们会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每到一个关键点,作为大学教师,我们的唤醒主要表现为:给他们做微型课题研究的信心;在他们迷茫的时候和他们一道找到前进的路;在对一些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无法跳出来思考的时候给他们思考维度的脚手架;在需要科学研究方法的时候根据他们的实际在保留基本方法论思想的基础上把一些研究方法加以本土化改造;在需要理论对话的时候经过细心的甄别和选择给他们提供一些理论文本[3]。
(二)从管理到领导:校长的文化浸润
校长作为学校中的关键性人物,影响着学校变革的方向及具体成效。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认为校长对学校现有状态及未来发展的期待勾勒了学校可能发展图景及未来实在样貌。因此,校长成为学校变革中的领军人物无可非议。我们认为,校长既是一种职业角色,更是一种专业身份。校长因其特有的权力,可以运用行政命令等手段开展工作,这样的行政干预更多体现了校长管理的职业角色特征。校长作为一种专业身份体现了校长作为专业人员的特质,校长运用个人魅力去影响学校里的人;校长运用有关学校变革的理论和策略去洞察并设计学校的发展;校长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师们一道对学生一般发展和个性化成长的全面关注;校长在彰显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进行课程领导;校长去营造一种和谐温馨民主向上的学校文化。我们将这样的一种专业生活方式称之为校长领导。校长管理旨在行政力量的凸显,校长领导则体现了校长的文化浸润。
山南小学的校长为该校微型课题研究的全面推进进行了全方位的专业领导。第二次合作中“以微型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合作主题的确定、以研究的方式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充分体谅教师日常工作的劳累而不给教师增加额外的负担、通过论坛沙龙等活动方式对教师微型课题的展示、对教师心声的倾听以及特殊儿童的关照,所有这些无不体现了山南小学校长的领导艺术。现在,校长已经开始进一步思考该校团队式微型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在更广阔视域之下理解课程内容中的经典,如何通过教育完成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如何将该校的乒乓球校本课程进一步拓展为学校未来发展的根基。通过和东北师范大学合作教师间的持续、充分研讨之后,该校校长坚定了以多元教育作为学校未来发展的图景指向。山南小学校长在主动地、自发地思考学校未来发展走向,通过我们之间的对话,进一步明晰了学校整体变革以及具体的课程类型、评价方式等微观规划[4]。通过UAS合作、历经学校变革实践、对人的教育理解、基于个人智慧的不断反思与学习,山南小学校长实现了校长的专业引领,有计划而无痕迹地对该校进行着文化浸润,这是一位校长的教育情怀,更是校长专业发展的方向。
[1]杨宏丽,贺成立.课程改革语境下课堂文化之重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51-55.
[2][英]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M].赵旭东,方文,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75.
[3]李桢,张钧.基础教育整体性改革的理念与实践[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54-155.
[4]唐丽芳,马云鹏.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合作的基点与主线:学校发展规划[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93-194.
Micro-Subject Research 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AS——the Second Cooperation with Shan Nan Primary School in the City of An Shan
CHEN Xu-yuan1,YANG Hong-li1,BIAN Yan-hong2
(1.Faculty of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2.Anshan Shannan Primary School,Anshan 114000,China)
It is the character of cooperation for us betwee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to interact in the relationship.The relationship based on research is deepening naturally during the second cooperation,and it is norm to treat others with life dialogue among everyone.Basing on the strategy of natural progression for the person of micro-subject,it has become true to appear the wider participation net.This is an extreme state because of focusing on the class for everyone taking part in micro-subject,and this state expresses teachers's collective wisdom of Shan Nan Primary School.The teachers of university have changed from leading to waking up,and the principle of Shan Nan Primary School take the culture infiltration as the prime management.
Relationship;Life Dialogue;Participation Net;Focusing on the Class;Waking Up;Culture Infiltration
G42
A
1001-6201(2014)04-0177-05
[责任编辑:何宏俭]
2014-01-20
东北师范大学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与鞍山铁东区教育局“USA区域性学校整体推进的行动研究”合作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2YJC880136);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ZZ110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12SSXM006)。
陈旭远(1963-),男,黑龙江佳木斯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宏丽(1978-),女,黑龙江五常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教育学博士;边艳红(1969-),女,吉林吉林市人,辽宁省鞍山市山南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