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洪刚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努力使之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四门必修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要实现课程的教学任务,增强其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把解决学生成长问题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并通过“基础”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衔接互动实现。
教学方法改革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环节和突破口。“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要切实推进,取得成效,需牢牢抓住解决学生成长问题这一关键,在解决学生成长问题过程中贯彻和诠释社会的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或在社会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指导下解决学生成长问题。“基础”课以解决学生成长问题为主要依据: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没有合并以前,有学者就提出“思想道德修养课不是以系统学科理论为宗旨的课程,它在本质上是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和成长发展中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教育,促进教育对象按社会要求成长与发展的课程。”[1]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中对合并后的“基础”课明确规定:“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2]“基础”课统编教材中也明确指出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3]可见,“基础”课是以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问题为本质和任务的,通过解决学生成长问题,对大学生进行说服、教育和引导,实现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提升。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融合碰撞的时代映像,使身在其中的大学生的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洗礼,也必然深刻影响大学生的成长。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要追求实际效果。追求实效,必须要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直面教育对象的需要,清楚教育对象思想道德状况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解决学生成长问题,可以使学生感到“基础”课的“有用性”,使之亲近思想政治教育,利于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同时,又可以在解决学生问题实践过程中,发现和总结对大学生进行“基础”课教育的规律,继而不断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使“基础”课教学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受教育者,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的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可以说,解决学生成长问题是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以及“基础”课教学需要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而实现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4]。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与教育对象品德现状之间的差距。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这个基本矛盾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面对的所有具体矛盾,都是这个基本矛盾的不同表现形式。学生成长问题就是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现状与社会要求的差距的表现,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具体体现。解决学生成长问题就是要将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提高到国家和社会要求的水平,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实,解决学生成长问题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状况,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过程,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和根本目的的过程。通过解决学生成长问题,可以实现贯彻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满足社会需要,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统一,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基础”课相较其他专业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实践性、应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等特点,是其他学科、专业理论在此课程当中的综合、具体运用。学生成长问题兼跨理论性和实践性领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最佳结合问题之一。解决学生成长问题能够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变传统的单一灌输型教学向直观感性教学及综合教学转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敏锐把握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解决学生成长问题,突出“基础”课的实践性特点,可以增强“基础”课的实效性,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此外,在破解大学生成长的现实问题的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检验和丰富既有相关学科理论。
“基础”课以解决学生成长问题为关键,主要通过理论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则渗透于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学生成长问题的长期性和“基础”课教学的阶段性、有限性的矛盾决定“基础”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衔接互动是解决学生成长问题的必然要求。
破解学生成长问题的长期性和“基础”课教学的阶段性、有限性的矛盾。“基础”课以解决学生成长问题为关键,但学生成长过程中涉及问题众多,既包括大学生学习、生活、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即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也包括大学生自身存在的与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行差距问题等。这些问题既有思想层面的,也有思想指导下的实践践行问题。不仅如此,学生成长问题伴随大学生整个大学期间,贯穿大学生在校学习成长的整个过程。不同年级、不同群体、不同生源的学生面临的成长问题不尽相同,有着各自的现实需要,仅仅靠一学期的“基础”课难以满足学生长期的多样化现实需求。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基础”课有着相近相同的教育目的,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大学期间一直存在,其渗透于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成长长才。通过“基础”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互动可以延展“基础”课教学的时空限制,解决学生成长问题的长期性和“基础”课教学的阶段性、有限性的矛盾,满足学生成长现实需要。
学生成长问题的解决需要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基础”课主要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理论化的思想观点和方法立场教育,侧重于理想信念、人生价值、爱国主义、道德法律规范等思想观念、政治规范的教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则通过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日常性管理和交流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现实经验表明,学生成长问题有的属于思想层面的,通过思想引导、理论说服就能解决,但更多的学生成长的现实问题和困惑,仅仅通过“基础”课的理论讲解,未能很好地与学生成长实际问题相结合,或者不能合理解释社会现实,解决学生思想困惑,就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也就不能解决学生的成长问题。只有通过理论讲解后,实践操作验证,或从实践问题入手,进行理论阐释分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解释、相互印证,才能真正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也就是说学生成长问题的解决既需思想引导,理论说服,也需实践关照和现实问题的解决。
解决大课堂教师缺乏与学生沟通、交流的限制,增强实效。现在的思政课教学限于师资队伍人数的现实,限于学校教学资源的紧张等原因,多实行大课堂授课的方式。大课堂授课虽然一定程度可以缓解上述问题,但大课堂学生人数较多,加之课堂教学要在有限学时内完成固定教学内容,思政课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难以做到与每个学生进行充分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各自特点,满足其成长个性需要,这些都会影响到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教学的实效性。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教师通过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等开展工作,时间灵活,与学生有较为“亲密”的接触,对学生有相对深入的了解和交流,能够切实把握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基础”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互动衔接,实现信息共享,能够解决“基础”课大课堂教师缺乏与学生沟通、交流的限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成长问题,这些成长问题既有多数学生都会遭遇的共性问题,也有部分学生或某一学生遇到的特殊成长问题。这些复杂而多样的问题难以通过“基础”课学习这一相对单一的方式得到全部解决,通过“基础”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互动可以多角度、多层面、长时段地为解决学生成长问题提供更多可利用的资源、途径方法,也使学生成长问题的解决更可能实现。同时,“基础”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还能够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合理分配利用,实现理论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和队伍的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利于“基础”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通过“基础”课教学内容专题化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模块化设置,在具体教育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围绕某一教育内容,通过不同的教育实现形式、不同的教育方法实现二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多样互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时间和空间,从而综合性立体式地解决学生成长问题,实现学生思想的顺利引导。
思政课教学内容专题化。我们在前期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依据“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的内在逻辑,并总结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5],将“基础”课教学内容划分为适应、理想、爱国、人生、规范,以及学习、就业和情感等专题。在具体专题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专题,突破既有教材限制,多角度、多层面讲授相关理论问题和探讨社会热点话题。在专题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采用多种教育教学方法,研究型教学、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等等都可依据专题内容广泛使用,同时也可以利用课内实践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模块化。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是平日经常进行的,渗透在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主要是围绕解决学生成长问题而展开,既有常规性动作,也有临时性的举措。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教师能够根据不同学段和不同学生群体等的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我们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活动构建成独立的完整单元,形成基本稳定的模式方法,针对性地解决某方面的学生成长问题,并结合“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在相对固定的时间段内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具体模块的教育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进行。既可以有学校统一要求,各院系共同开展的教育教学互动,也可以按照总的规定或要求,各院系根据本院系的情况自主确定教育教学内容。
“基础”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衔接互动模型如下:
图1 “基础”课与日常政治教育衔接互动模型
根据上述设计,“基础”课教学专题要与相应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模块相配合,共同围绕学生成长问题展开工作,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互动,从理论和实践多角度、多层面切实解决学生的具体成长问题,并且在解决学生成长问题过程中不断完善各自的教育方法方式等,提高教育教学的时效性。
具体到“基础”课教学内容而言,以我校为例,大学生适应问题专题“基础”课教师只是作为一般讲授,更多是依托学校统一组织的入学教育来解决新入学学生的问题和困惑。每年新生入学之际,学校学生处和教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相应的学院和各类社团都会从大学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心态调整等角度,采用报告、座谈、文艺表演等多种形式对大学新生进行大学适应教育,如我校曾为第一届免费师范生开展过政策导引、典范导引、学习生活导引、职业情境导引、师魂导引等“五项导引”为主题的入学教育活动。
理想信念教育专题教学开展过程则与学校的“理想与成才”报告团的报告紧密相连,“理想与成才”报告团成员由各院系不同年级自强不息的学生代表和毕业后在工作岗位表现优异的学长组成,由身边人带动身边人。通过同学们身边人的报告,学习他们自强不息、拼搏进取、艰苦奋斗的精神,了解他们如何破解自身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理想信念问题,从而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最终成长成才;爱国专题则是与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看爱国影片和时事辩论紧密联系;人生专题则与采访优秀校友、学术人生报告密切衔接;就业专题则与每年学校统一开展的系列就业创业报告会联系在一起;而规范教育则与各种考试的诚信教育,校园或社会道德问题调研,以及当下社会道德、法律现实问题讨论相对照呼应。当然,每一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并非是唯一与某一专题相对应,也并非仅仅是为解决学生成长中所遇到的某个单一问题,而是呈现为一对多和多对一的衔接互动,是全方位全过程的互动融入,如此才更利于全方位立体式解决学生的成长问题。
现实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基础”课理论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相分离现象。“基础”课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从具体事务性工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工作侧重点存在差异,极易产生行为实践的冲突和分离,但他们工作的根本目标又是一致的——都是培养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而仅基于双方的具体职责和工作领域看,就有必要实现沟通和衔接互动,这既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期待,也可以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整体优化中找到实际依据。“基础”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衔接互动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克服和注意。
第一,双向互动而非单向互动。“基础”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衔接互动的定位不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关系。“基础”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双方地位平等,二者不是隶属关系,不是说“基础”课是第一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的部分,是第二课堂,双方的互动是平等的双向衔接互动并非单向的互动。“基础”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全方位解决学生成长问题,更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而联系起来的。当然,在“基础”课教育教学中强调“基础”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互动是以“基础”课教育教学内容为核心的双方的互动,双方在解决学生成长问题过程中应该围绕“基础”课教育教学内容,在实施前明确双方各自重点,明确分工,相互弥补,发挥所长,相互配合。
第二,综合而非单一的教育教学评价。“基础”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相应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与以高校辅导员队伍为主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实际工作分属不同系统,接受不同机构领导,导致“基础”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交流基础和平台。高校当中,通常情况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课的教育教学归属于教学系统,“基础”课教师属于专职教学人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归属于学生工作系统,其工作队伍则隶属于党委领导。在实际工作当中,高校教学系统和学生工作系统根据各自教育教学要求开展工作,有着不同的运行方式,这就造成“基础”课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实践中基本不发生直接联系,“基础”课教师队伍与以高校辅导员队伍为主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相互交流机会微乎其微,基本没有[6]。这就造成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统合不佳,学生分数难以反应学生思想实际的状况,也就导致难以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评价,真正把握学生思想实际,更谈不上切实解决学生成长问题。可以说这种高校教学与管理机制和体制也是制约“基础”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衔接互动的重要因素。“基础”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有效衔接互动,可以克服上述教育教学存在的弊端。
第三,切实而非空泛的保障机制。基于学生成长问题的“基础”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衔接互动需要协调建立统一的平台和相应的保障机制,并制定对应的实施细则和方案等,为二者衔接互动提供平台支撑和制度保障。要想使“基础”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互动,需从衔接互动机制上进行严密的设计。“互动机制的建立涉及导向性制度、驱动性制度、保障性制度、协调性机构及与之相衔接的程序性规定。”[7]导向性制度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驱动性制度则要体现鼓励性的原则,如此,“基础”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衔接互动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时,可以依据这些具体保障措施克服困难。实际上,到底怎样的制度才能有效实现双方的衔接互动,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不断摸索和尝试性建构,切忌形式主义倾向。对此,既要把握住衔接互动双方的实践活动规律性,又要顾及双方的实际需要的针对性。因而,确立“基础”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衔接互动的规划方案和实施细则以及考评奖惩等制度都要进行严密的设计和科学的论证,如此才能为双方衔接互动提供有效的保障。
[1]王立仁.道德修养课问题式教学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1(2):52.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S].教社政[2005]5号,2005-02-07.
[3]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2.
[4]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7.
[5]李忠军.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研究方法与实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客洪刚.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研究[J].教育科学,2011(6):70-73.
[7]鄢万春,吴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辅导员工作互动模式初探[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