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丽,张森林
(1.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4;2.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大学生群体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能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和中华民族兴衰的关键。但是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开放的社会环境、畅通的信息渠道、虚拟交往方式、多元的文化交叉,使当代大学生“权威”意识淡化、信仰变化、价值选择复杂化,科学地构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价值观教育的必要课题。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但是受到成长规律的限制,他们的价值观尚处于发展阶段,在我国当前经济日益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文化思潮趋于多元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在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随着我国的社会发展,一些在社会转型期必然出现的社会问题暴露,高速度的发展也使一些西方国家开始产生不安,甚至以各种途径进行干预,这些外部环境的影响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具有矛盾性和多变性。同时,大学生群体社会经验尚浅,有着少年的冲动,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具有前卫性和多变性的特点;但他们也具有一定理性思考的能力,并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接受,具有明显的自我意识和从众心理。因此,当代大学生亟须增强辨别力、洞察力与判断力,理清价值观取向,以面对社会中良莠不齐的社会现象与繁复多样的文化思潮的冲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他们的行为准则和思维判断标准,用以克服价值观念混乱、价值选择迷茫;抵制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调整道德失范和理想信念淡化。
正如毛泽东讲话中说的那样:“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1]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富强祖国的历史使命,这就需要当代大学生具备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和社会的需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但是大学生群体的独特性,决定了他们需要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能够提供系统的教育框架和原则、清晰的教育方向和原则、科学的教育方法和途径,能够使当代大学生明确理想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提高社会责任感,真正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框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所在。党的十八大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凝练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以这样的思想内核构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以先进的价值观念引领社会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就是要使当代大学生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塑造和巩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信仰;就是要引导当代大学生理智判断各种社会思潮,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稳定,真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稳定、和谐、文明发展。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要以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突出特点为突破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使大学生能够主动接近、体会、感知、内化、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完成个体的构建。
首先,要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包容的文化内涵,契合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血脉。当代大学生群体成长于中华文化与外来思潮交织的背景下,所以帮助大学生厘清自身的价值观念、认识主流价值观念、并引导其将主流价值观融入和主导自身的价值体系,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第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契合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认知。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认知是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和不断涌入的西方思潮,需要进一步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主导教育内容,开展并深化拓展个性化教育。第三,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存在的社会现状,契合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规律。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大学生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理性评价转型社会中的暂时不完善的因素。第四,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坚持的政治方向,契合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归属。要使学生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宗旨,使学生能够信任党、尊重党,主动向党组织靠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体系提供组织保障。
人的认识是头脑意识与事物现实连接而形成的视野融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的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就需要我们对当代大学生的“视野”建立起理性的关注,并且物化为可以实现的教育理想追求及教育功能。笔者认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的价值观教育,要致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融入式教育,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更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念,随时关注学生群体的新情况、新问题,创新性、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具体体现为以下三方面:第一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的主导性融入,既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性内容,也要体现教育本身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并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以实现价值观教育功能的提升;第二是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针对性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我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出来的,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我们要及时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不同情境下的具体体现,不做教条的教育;第三是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创新性融入,价值观的教育具有自身的长期性、反复性等特性,因此,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应该遵循融入式的教育方向,使各种教育方法的实施都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念,又要摸索出适合大学生中不同群体的适切的教育方法。
大学生这个青年群体是文化知识积累的重要时期,正处在可塑性极强的价值观过渡阶段,还需要对他们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等诸多因素进行合理的重塑。我们可以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内心体悟、个体接受和自觉践行进行科学引领,让他们的理性认同机制、情感认同机制、信念引导机制和践行强化机制真正产生“内化”效应,去指导自己的行为。
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当代大学生辩证逻辑思维基础尚不深厚,社会经验主观、片面或者过于自信、偏颇。但是他们的知识积累随着不断地接受教育而得以丰富,实践经验也日益增加,抽象概括能力逐渐提高,他们往往要求在思考和体验后加以认同。因此,适当地运用理论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但需要建立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构建科学的理论教育方法,使学生能够通过感同身受的价值体验去学习它、思考它,通过循环往复的实践去理解它,并逐渐转化为自身内在的思想观点和信念;第二,拓展科学理论教育渠道。目前,越来越多的当代大学生学会通过网络、博客等展示自我精神世界,价值观教育也应该及时引入和借鉴现代传播技术,搭建行之有效的传播手段、传播媒介和传播平台;三是要加强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对于自我意识较强、个性突出的当代大学生,要因材施教,如果缺失了教育的针对性,那么理论学习的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甚而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这些都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层次性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进行深层次的关注和考量。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4]心理学界的相关研究也表明,“情绪因素的参与和介入使价值示范的社会导向比理论形态的价值规范的社会导向更有说服力,教育效果更明显”[5]。情绪引导是指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在引导中充分调动、强调和激发大学生在价值观塑造过程中的积极因素和愉悦的身心体验,从而达到塑造的最终目的。当代大学生在步入校园之后,往往会随着年龄和身份的变化,主动认知社会责任,参与社会评价,他们关注集体的荣誉感,关注社会发展状况,关注社会道德情感等方方面面。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大多数学生对良好的、健康的、积极的价值观念具有亲近感、认同感,由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荣辱观等正确的情感关照,会使大学生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6]。那么,学校和教师就要充分地发现和利用这种共鸣,找准教育契机,适时适度的对大学生进行情感引导,帮助学生逐渐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当代大学生情感丰富、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力较弱,情感认同机制能够趋利避害,在构建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达成情感共识,促使他们对事物做出科学判断,形成坚定的政治观点,使其在思想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理想和信念是大学生个体价值追求的最高体现之一,是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理想和信念的确立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生长环境,是在学生固有认识的基础上确立的,理想和信念支配着学生的具体实践活动。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他们的理想信念尚未成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会逐渐的成型,并由以往稍显幼稚的理想信念过渡到相对成熟的理想信念。他们的思维活跃,自我意识强烈,迫切地希望自己成才,因此,他们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和明确的目的性,所表现出的理想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但其意志水平发展的综合维度并不平衡。因此,要在大学生当中形成相对统一的理想信念,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当代大学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我们要在教育引导时,在学生的学习环节和实践环节中,帮助学生发现和摒弃消极的、低俗的、落后的、愚昧的理想信念,并用积极的、高雅的、先进的、理智的理想信念武装大学生,让学生自觉调节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达到高尚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内化。在理想信念熔铸的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将其作为纲领和指南,武装和教育学生[7]。
行为是主观意识见之于客观的外在表现,是价值观状态的综合反映,行为模式确定固定形态之后,在一般情况下,会反作用于知、情、意、信的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对于价值选择的巩固和深化,对于价值情感的丰富和提升,对于价值理想的确立和实施,都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因此,我们的教育过程应该发挥道德典型、先进榜样的行为范式对当代大学生的引导作用,通过他们的典型事迹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帮助大学生逐步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涵盖并认同的价值取向。帮助学生确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评价标准的日常的行为准则,促进价值评价转化为价值行为。通过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对其履行公民道德规范和公序良俗的自觉意识。当代大学的思想和行为都处在一个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过程中,可塑性较强,经常性的让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实践中去检验自己的行为,检验自己的价值观,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将自身的价值行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作比较,得出结论,并在后续的学习、生活和实践中不断的修正,直至确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要求的价值观念。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的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目的是通过这样的价值观教育,能够赋予当代大学生一种“抵抗力”,能够通过价值观的武器直面现实和解决问题,和谐、健康、理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但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非一朝一夕之功,要在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实践体系的不断完善下,紧跟时代发展的脉络和大学生的个性特点,系统地探索和修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过程中的各环节工作,保证构建的有效性、有益性,使大学生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和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材。
[1]共青团中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增订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21.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4]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53.
[5]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7-608.
[6]赵红.新疆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45.
[7]高地.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探索与发展[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