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晶晶 付静 刘瑜君
(海军工程大学 学报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33)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迈入了历史的转型期,即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早在1966年,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罗伯特·莱恩在《知识社会中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衰落》一书中,率先提出了“知识社会”这个概念。美国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丹尼尔·贝尔提出了后工业时代的来临,强调了信息和知识在社会体系中的地位。在知识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强烈地依赖于知识,智力工作日益专业化,知识成为轴心原则;社会活动从以经济增长为中心转变为以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中心,知识作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取代资本在经济领域的地位;商品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大多数劳动力不再从事农业生产或制造业生产,一个以科学家和工程师为核心的“新阶级”——技术和专业人员阶级成为仅次于半熟练工人的第二大就业集团,知识工作者逐渐兴起。编辑作为一项服务行业的从业者符合以脑力劳动为主、所作贡献以脑力为主等有关专家给知识工作者所作的界定,属于知识工作者范畴。那么,在知识社会,编辑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才能区别于传统编辑,才能更好地承担自己的职责呢?笔者认为,在知识社会里,编辑应该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才能与时俱进,担负起知识工作者的职责,做一个合格的编辑。
人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从个体的角度来说,包括了学习、工作、娱乐、思考等多种内容;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有教育、生产、医疗、科研等多种内容。一个人之所以能够顺利地从事这些活动,或者说这些活动之所以有可能,是因为具备了相应的知识,一个人不掌握这些相应的知识体系就不能从事各自的工作。所以说,没有生产的知识,一个人就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生产者,不能成为一个劳动能手。这里的生产知识来自教育和经验。对于编辑来说,来自教育的知识主要是指通过正规的教育获得的知识,如全日制学历教育、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来自经验的知识主要是指在编辑工作当中,通过多年积累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现在,一般编辑都具有全日制本科学历,尤其作为高校学报的编辑,更是具有硕士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研究生学历,有的还是自己所在专业领域的专家。通过正规途径获得的知识是编辑们继承了前辈和他人的知识,属于间接经验。但编辑并非具有这些知识就能胜任的。因为,编辑知识除了间接经验之外,还需要具有个人的直接经验。编辑通过实践活动,将其直觉体验加以积累综合,形成了具有个体性的编辑知识。编辑在编校稿件的过程中,会遵守一些逻辑规则,如语法规则、标点符号的应用规则、阿拉伯数字使用规则等,经多次应用及长时间形成习惯,编辑可以逐渐摆脱对这种逻辑规则的依赖,形成一种直觉,不再意识到是运用各种标准规范逐句进行语句分析,凭借直觉可以迅速、准确地发现病句,找到各种错误。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是编辑经验的积累,是要靠实践体验获得。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同样重要。不仅如此,这两种知识在编辑的脑中内化布局,以多种比例形式、相互关系以及形成的整体作用,帮助编辑完成编校工作。所以,编辑不仅要注重学历教育,更要注重个人经验的总结。丰富自己的经验知识,把感知到的许多个别知识重新组合成整体知识,使之发挥参照系的作用,以便能深刻地理解、准确地把握并编辑稿件。由此可见,在知识社会里,编辑应该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
20世纪中期以后,人类知识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形象的称其为“知识爆炸”。以科技期刊编辑出版标准化关系最为密切的常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规范为例,在2000年至2010年之间,国家相继出台了《GB/T 9999—2002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3.1—2006学位论文的编写格式》、《GB/T 3179—2009期刊编排格式》、《GB/T 13417—2009期刊目次表》等。编辑规范标准不断趋向完善,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新的规范标准出台。这些都迫使编辑不能止步不前,要不断地学习,意识到“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为了求生存和发展,人不得不断继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终身学习的核心是强调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人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也是人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基础。不断地丰富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获得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满足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知识需求,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和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编辑可以通过加强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保持质量意识,培养与知识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意识和能力,定期参加轮训、进修学习,接受继续教育,培养自学意识和习惯,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等来不断完善自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编辑只有重视学习、坚持学习、终身学习,不断增强学习能力,才能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储备,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
知识社会需要的新知识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仅有一些人从事知识创新是不能满足知识社会对新知识的大量需求。知识社会最理想的状况是人人具有知识创新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人人从事创造性的劳动。“知识创新”简而言之就是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而知识是“通过批判而增长”的。这里所说的“批判”不是单纯的“否定”意义,它更多地是一种积极的理解。从这种过程中学会质疑、提问、寻找漏洞、检验证据、辩护、转换视角等。编辑工作的目的不仅在于对稿件信息的输入、加工、输出,而且还在于引导时代新质文化的产生。编辑在选题过程当中,以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发现和捕捉当今社会的亮点、热点,选择学术上具有一定前沿性、能激发读者潜能和智慧的具有影响力的选题。在众多稿件当中,去粗取精地辨别出稿件的优劣,从中选出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文章。然后,运用编辑学方法,对文章的整体框架、基本观点、语言逻辑进行审改。这就要求编辑具有的一定的相关知识,能满足编辑工作中的需要。更何况由于人记忆规律的作用,编辑的实践经验有的时候是会发生遗漏、混记甚至错记。这就要求编辑对于没有十足把握的规范标准,力求查阅相关资料做到准确无误。即使是对自己编校过的稿件也要多查多审。这不仅是提高编校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编辑不断熟悉规范标准的方法,更是在编辑工作中获得新知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总之,当今社会形态向知识社会转变已是现实。在知识社会,编辑应该具备通过全日制学历教育、岗位培训和多年编辑工作的积累而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重视和坚持学习,定期或不定期地参加轮训、进修,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不断增强学习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不断完善自我,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储备,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应该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适应知识社会的发展,成为一个合格的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