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全亮
(武汉科技大学 学报编辑部,湖北 武汉430081)
在英语国家,人们对于人名的书写有着不同的习惯,有的习惯于写全名,有的习惯于写缩写名。在学术性期刊编辑过程中,根据学术期刊文字编辑规范,经常需要对论文当中的英文人名进行编辑加工,特别是在著录参考文献时,对英文人名进行编辑是期刊编辑人员的一项基本工作。然而,由于对英语人名构成及书写规范了解不够,在对英文人名进行编辑加工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错误,致使作(著)者或编者信息不全甚至发生谬误,不能准确反映英文人名著录信息,从而增加信息检索的难度。笔者根据国家有关学术期刊检索、著录及编排规范,结合英语人名的构成及学术期刊英文人名编辑实践,总结出学术期刊英文人名编辑的一般原则。
以英美为代表的英语国家人名的一般组成结构为教名(First Name)+中间名(Middle Name)+姓氏(Last Name)。例如,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英语全名为Barack Hussein Obama。其中,Barack 为教名,Hussein为中间名,Obama为姓氏,中译名为巴拉克·胡赛因·奥巴马。
教名(First Name)。英美国家盛行基督教。婴儿出生后在教堂接受洗礼时由牧师或神父取定的名字就称为教名(First Name),又称Christian Name或Given Name。牧师或神父一般会采用圣经、古希腊古罗马神话中的人名作为婴儿的教名,有时也会采用婴儿祖先的籍贯、山川河流、鸟兽鱼虫、花卉树木等作为教名,例如:Angel,Joshua,Jacob,Joseph,Bird,Hill,River等。教名对于个人来讲只有一个且十分重要,被法律所承认并受法律保护。
中间名(Middle Name)。中间名(Middle Name)一般由父母或亲属所取,代表本人同亲属之间的关系。一个人的中间名可以不止一个,例如英国首相David William Donald Cameron(戴维·威廉·唐纳德·卡梅伦)就有两个中间名。相对于教名而言,中间名显得无足轻重,甚至在法律上也不被承认。因此人们常常省略自己的中间名,使自己的姓名多以教名(First Name)+姓氏(Last Name)的形式存在。
姓氏(Last Name)。姓氏(Last Name)又称Family Name或Surname。英美国家在长时间内多数人有名无姓。11世纪后,英国贵族才开始用姓氏;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犹太人因法律制约才被迫使用姓氏,美国黑人的姓氏也多数是从当年奴隶主那里继承下来的。英美国家的姓氏当中单姓居多,但也有复姓。复姓一般由双姓合并而来,如Burne-Jones,也有些复姓是通过表示身份或血统的词缀,如De-,La-,Del-,DeLa-,Di-,D’-,M’-,O’-,Mc-,Mac-,Van-,Von-,St-等构成,例如:McDonald。了解复姓及其构成可以有助于编辑避免错把姓当名。
需要指出的是,在英语国家,一个人的姓氏比名更重要,中间名由于不被法律认可,于是经常被人们省略或缩写,教名尽管被法律认可,但也常被人们缩写甚至省略,在文章中直书其姓是一种常见现象。
一般情况下,英文姓名有教名、中间名和姓三部分组成。英文人名缩写的一般规则就是将教名及中间名缩写,只保留教名及中间名的首个字母,并在缩写字母后加缩写点“.”。在此基础上,英国人喜欢将中间名缩写,甚至有时也会将教名缩写,如英国前女首相Margaret Hilda Thatcher(撒切尔)缩写为 M. H. Thatcher。美国人则习惯于只缩写中间名,如美国前总统Ronald Wilson Reagan(里根)缩写为Ronald W. Reagan。英文人名的缩写规则在一般书写情况下都适用,只是在学术期刊的文后参考文献著录当中会有不同。
正如前文所述,英文人名是由教名、中间名和姓氏所组成。在日常书写及在中文学术期刊论文的正文部分,人们一般会按照人名组成的名前姓后顺序来进行书写或缩写,但在学术期刊论文的文后参考文献著录当中,却有着其特定的书写或缩写原则。
为了便于叙述,笔者将期刊论文文字内容分为正文和文后参考文献两部分。正文部分包括:中英文标题、中英文作者、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主体正文和脚注等;文后部分主要包括参考文献。在正文及文后参考文献当中都可能出现英文人名,在编辑过程中需要根据一定编辑原则和规范进行编辑。
1.中文标题——中文译名
作为中文学术期刊,在论文中文标题目中出现英文人名不符合中文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中文题目中一般不应出现英文人名。以美国著名学者南希·弗雷泽(Nancy Fraser)为例,通过万方学术期刊检索系统检索发现,几乎所有包含南希·弗雷泽的中文标题都使用了中文译名,有的以教名+姓氏(南希·弗雷泽)的形式出现;[1]有的仅以姓氏(弗雷泽)的形式出现。[2-4]而南希·弗雷泽的英文名Nancy Fraser仅在《后社会主义时代的正义——Nancy Fraser社会正义概念研究》一文题目中出现,[5]在此暂且可以看作是作者有意进行强调和突出南希·弗雷泽英文名字,否则就只能认为是存在编辑错误。
2.中文标题下作者——中文译名+英文名
目前,国内的学术期刊也会刊发一些国外学者的论文。这些论文大多会由国内译者翻译成中文后再刊出。国内译者提交的翻译稿中,关于论文原作者的名字可能会以三种形式出现:(1)仅英文名(包括英文全名或缩写名);(2)仅中文名(包括中文全名或简写名);(3)中文名(包括中文全名或简写名)+英文名(包括英文全名或缩写名)。那么在编辑过程中,编辑该如何处理或者说应该采取哪种形式呢?笔者认为,中文学术期刊的读者群大多以中国学者为主,因此,作者名就应首选中文译名。如果作者的中文译名并不为学术界或读者所熟知,可在中文译名后括号内标注英文全名或缩写名;如果作者的中文译名早为学术界或读者所熟知,可不标注英文名或仅标注英文缩写名。这种编辑处理方式也可以归结为“中文人名+英文人名”原则,如伯特·霍普金斯(Burt Hopkins)。[6]
3.中文摘要和中文关键词——中文译名
摘要又称概要、内容提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简明、确切地概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正是由于摘要对文字数量有一定限制(一般不宜超过300字),因此在中文摘要中一般直接使用中文译名,无需再标注英文名。中文关键词中如果需要用国外人名做关键词,也应当用中文译名,而不宜出现英文人名。
4.主体正文——中文译名+英文名
在主体正文中,由于引证的需要,英文人名出现的概率和机会较多。当然,这也与文章作者引用较多的外文文献有很大关联,甚至有时一个英文人名会多次出现。此时编辑的基本原则是中文人名+英文人名。当同一个英文人名多次出现时,只在第一次出现时用中文译名并在括号内标注英文名,随后再次出现时可只用中文译名,无需再标注英文名。
5.脚注——中文译名+英文名
脚注中出现英文人名可分为两种情形:(1)在作者简介中出现英文人名;(2)在注释中出现英文人名。对于第(1)种情形,可采用中文译名+英文名方式,如伯特·霍普金斯(Burt Hopkins)。[7]对于第(2)种情形,可直接采用中文译名,也可采用中文译名+英文名方式。
6. 英文标题——英文名可缩写
英文标题一般出现在文后英文摘要部分及期刊英文目录中,英文标题中出现英文人名也有两种情形:(1)英美国家的英文人名;(2)中国人名的英文译名(汉语拼音)。
对于第(1)种情形,有多种书写方法,可根据需要进行编辑。第一,省略中间名,即采用教名+姓氏。如:On Bernard Williams’Critique of Kantian Ethics(《论伯纳德·威廉斯对康德伦理学的批判》),[8]Bernard Williams(伯纳德·威廉斯)的全名为 Bernard Arthur Owen Williams,在此,两个中间名被省略,保留了教名和姓氏。第二,同时省略教名和中间名,即只用姓氏。如:Fraser and Forst:Debate on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Justice(《弗雷泽与福斯特:正义的哲学基础之争》),[9]此处Fraser(弗雷泽)的全名为Nancy Fraser(南希·弗雷泽),教名Nancy被省略。Forst(福斯特)的全名为Rainer Forst(瑞尼尔·福斯特),教名Rainer也被省略。第三,使用缩写名。如Sensuous Emancipation and Birth of Aesthetic Activities:Further Insight onto the Early Aesthetic Thought of K.Marx(《感性的解放与审美活动的发生——对马克思一个早期思想的引申》),[10]教名Karl被缩写为K.;再如Constructive Post-modernism and Foster’s Ecological Marxism: an Interview with the American Post-modernism Thinker John B.Cobb Jr.(《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福斯特生态马克思主义——访美国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小约翰·B·柯布》),[11]中间名被缩写为B.。
对于第(2)种情形,在英文标题当中,中国人名的英文译名用汉语拼音来表示,如:Wang Chuanshan’s Orthodoxies in Confucianism,Rule and Learning(《王船山的道统、治统与学统》,[12]再如:Wang Fuzhi’s Interpretation on Wuwang and Zhen Diagrams and his Concern for his Times(《王夫之对〈无妄〉、〈震〉卦的阐发及其时代关切》)。[13]
7.英文标题下作者——英文全名或缩写名
根据英语语言习惯,英文标题下的作者姓名可采用英文全名,也可使用缩写名。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中文学术期刊英文标题下面大多是汉语拼音人名,根据GB/T 7714-2005[14]及《CAJ-CD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技术规范》(2006修订版)[15]规定:中国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采用姓前名后的写法,姓氏的全部字母大写,复姓连写,双姓中间加连字符;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双名中间加连字符,名字不缩写,多名作者署名之间应用逗号隔开。如:ZHANG Ying(张颖),WANG Xi-lian(王锡联),ZHUGE Hua(诸葛华) ,FAN-XU Li-tai(范徐丽泰)。
8.英文摘要和英文关键词—省略教名和中间名
英文摘要和英文关键词分别受到篇幅和数量的限制,要求文字尽量精简,因此在英文摘要和英文关键词中一般不出现英文全名,即通常会省略掉中间名甚至教名,或者使用缩写名。以Barack Hussein Obama为例,其具体编辑形式为:(1)省略教名和中间名,只保留姓,即Obama;(2)省略中间名,保留教名和姓,即Barack Obama;(3)使用缩写名,即B.H. Obama。
英文摘要中的中国人名应采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即姓前名后,姓的全部字母大写,复姓连写,双姓中间加连字符;名的首字母大写,双名中间加连字符,名字不缩写,如ZHANG Si-hai(张四海)。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是期刊编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无论是从国家宏观管理层面(包括中国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科技期刊学会、中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等),还是从微观具体操作层面(包括各期刊社、学报编辑部以及编辑个人)都十分重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的规范工作。
在国家宏观管理层面,我国先后颁布了GB/T7714-1987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1987)、[16]GB/T3179-92《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1992)[17]、《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1998)、[18]《CAJ-CD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技术规范》(1999)、[19]《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2000)[20]、GB/T7714-2005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2005修订版)、[14]CAJ-CD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技术规范》(2006修订版)。[15]目前被广泛参照使用的是后两种,而其中GB/T 7714-2005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2005修订版)由于其正统性而被定为唯一的国家标准。
GB/T 7714-2005对参考文献中欧美著者及汉语拼音著者的著录方式进行了详细规定,可以归结为:(1)无论欧美著者还是汉语著者都采用姓前名后;(2)无论欧美著者还是汉语著者姓字母全部大写;(3)欧美著者名可以缩写,也可不缩写,缩写名首字母大写;(4)欧美著者缩写名不加缩写点“.”;(5)无论欧美著者还是汉语拼音著者如不多于3人,全部著录;如为4人以上,只著录3人,后加“et al.”,著者间加“,”。(6)汉语拼音著者,姓名不缩写。
由此可以看出,在国家标准层面上,针对文后参考文献中英文人名的编辑处理方式还是比较清晰的。针对欧美作者,以John Quincy Public为例,有两种处理方式可供期刊编辑选择:(1)姓氏+教名+中间名方式,即PUBLIC John Quincy;(2)姓氏+名缩写方式,即PUBLIC J Q。针对中国作者拼音译名,姓在前名在后,且名不缩写,姓所有字母大写,名首字母大写。如ZHANG He-ping(张和平)。
2006年由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CAJ-CD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技术规范》(修订版)基本完全参照了GB/T 7714-2005的相关规定,只是在汉语拼音著者著录方面略有差异。因为中国人名存在复姓(如诸葛)、双姓(包括夫姓+父姓、父姓+母性等,如范徐),名字也有单名、双名,《CAJ-CD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技术规范》(2006修订版)要求复姓连写,如ZHUGE Hua(诸葛华),双姓及双名中加连字符,如FAN-XU Li-tai(范徐丽泰)。
尽管GB/T 7714-2005及《CAJ-CD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技术规范》(2006修订版)是目前公认的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标准,但依然有许多学术期刊并没有严格遵照执行,依然存在各种文后参考文献著录编辑乱象,其中不乏有诸多各种的权威核心期刊。
综上所述,英语国家的英文人名由教名、中间名和姓氏所组成,在日常书写及在中文学术期刊论文的正文部分,需按照英文人名名前姓后的组成顺序来进行书写或缩写,但在学术期刊论文的文后参考文献著录当中,却需要采用姓前名后的原则来书写或编辑。根据编辑实践,英文人名大多出现文后参考文献中,因此文后参考文献中英文人名编辑常常是期刊编辑的重点工作,根据GB/T 7714-2005及《CAJ-CD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技术规范》(2006修订版),著录参考文献英文人名时应把握的基本原则是:(1)姓前名后;(2)只缩写名而不缩写姓;(3)姓字母全大写,名首字母大写;(4)省略所有缩写点;(5)汉语拼音姓名不缩写。
参考文献:
[1]雷晓欢.再分配承认代表权——南希·弗雷泽的三维正义思想[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4).
[2]龚培渝.再分配与承认:对弗雷泽正义“二元论”的批判[J].法制与社会,2009(9).
[3]靳志强,王四达.弗雷泽的正义理论及其镜鉴[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4]李和佳.承认与再分配:霍耐特与弗雷泽的正义之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3).
[5]马晓燕.“后社会主义时代”的正义——Nancy Fraser社会正义概念研究[J].现代哲学,2008(5).
[6]伯特·霍普金斯.重思数学哲学中的柏拉图主义源头——兼论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相数理论的批评[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4(1).
[7]伯特·霍普金斯.雅克·克莱恩的哲学成就[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8]潘红霞.论伯纳德·威廉斯对康德伦理学的批判[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9]靳志强,王四达.弗雷泽与福斯特:正义的哲学基础之争[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10]感性的解放与审美活动的发生——对马克思一个早期思想的引申[J].湖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11]孟根龙,小约翰·B·柯布.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福斯特生态马克思主义——访美国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小约翰B柯布[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12]朱汉民.王船山的道统、治统与学统[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13]张学智.王夫之对《无妄》、《震》卦的阐发及其时代关切[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14]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范[S].
[15]CAJ-CDB/T1-2006,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S].
[16]GB/T7714-19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S].
[17]GB/T3179-92,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S].
[18]国家教育委员会办公厅文件(教技厅[1998]1号),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S].
[19]CAJ-CDB/T1-1999,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S].
[20]教育部办公厅文件(教社政厅[2000]1号),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