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胡薇
领导干部调查研究的“隐形”障碍
◎ 文/胡薇
“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都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且规定了详尽的调查研究制度。实践中,领导干部对调查研究也并不陌生。但某些调研要么流于形式不能深入,要么限于条件无法获得可靠的资料,调研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态度、作风、制度等固然重要,但调研的方式和技巧更为关键。调查研究不仅是一个态度和作风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社会性和专业性很强的活动。在调研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微妙的因素影响着领导干部获得真实可靠的资料,有时这些因素并不由调研者所决定,而是一些“隐形”的障碍。
调研者的身份经常在无意中影响其获得真实资料。身份通常指人的出身和社会地位,本文中主要指领导干部本人的官方身份,即来自哪级政府、哪个部门、何种级别。
1.被引导下的“被调研”
调研者容易被地方接待人员所引导,按照固定的路线、固定的程式调研,参观示范性的样板,听到标准的“正确”答案,所到之处,所见之人都是提前安排好的。这种“安排”通常与调研者的身份相匹配,岗位越是重要,官职等级越高,被安排的程度也就越深。这种现象被概括为“被调研”。“被调研”的情况或不能绝对避免,因为作为“外来者”,领导干部进入实地,总要有人负责协调安排,以获得相应配合并保证适当的安全。一个纯粹的外来者,一个上级领导干部,想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信息,没有地方的配合是很难实现的。被引导的程度却是可以通过某些方法予以减轻的,而对被引导的有意识反思也可以帮助调研者随时修正调研资料。
2.在无意中引导别人
领导干部的身份容易对调研对象产生潜在的暗示和影响,使其作出正确的回答。许多群众对领导干部调研比较敏感,不愿或不敢说真话,或认为说了不管用,因此对干部调研往往比较敷衍或容易作出违心的表达,有时则出于“应该是”的心理倾向,作出调研者喜欢的反应,给出调研者满意的答案。引导别人通常不是调研者有意为之,而是一个社会性问题。
3.产生观察者效应
由于观察者(调研者)在场,被观察者(调研对象)容易作出不真实反应和表现。这种影响有时与“领导干部”身份无关,而与“外来者”身份有关。即使领导干部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以群众的身份下去调研,只要他是“外来的调研人员”,他的行为也会对被调研对象产生影响。调研对象往往会意识到自己正在“被调查”,其反应通常是不自然的。要想完全避免观察者的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以“局内人”身份进行观察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4.“身份障碍”的产生与文化和传统相关
我国是一个有着极强“身份意识”的社会,与人交往通常需要提前设定双方的关系,在正式场合更是如此。“领导干部”的身份比其他身份更容易对调研工作带来干扰,要想完全避免这些干扰往往很困难,但减少干扰却是可以实现的,如通过隐瞒身份、更改调研路线或采取长期蹲点调查等方式。隐瞒身份在当今信息发达和社会信任度较低的情况下越来越难以操作,对领导干部而言还涉及到政府诚信问题,而更改调研路线以自选方案的方式调研则可能会导致配合度降低或行政成本增加等问题,也需要慎重采取。
领导干部隶属于行政体系,其调研行为通常需要遵循行政规则的指导并受其约束,因此行政体系本身的特点及问题也会影响领导干部的调研。
1.行政沟通障碍
行政沟通是行政人员或机构之间各种信息的上传下达以及相互间的合作与反馈。沟通是调查研究的核心,沟通不畅或存在沟通障碍不仅将导致调研效率低下,还会使信息传递出现失真、失误或失效。领导干部调查研究既涉及到上下之间的纵向沟通,也涉及到同级之间的水平沟通。
(1)在纵向沟通中,由于行政层级多,程序复杂,信息在上传下达、下情上达的过程中会出现传递失真、失误的问题,其中有善意的信息精简,也有刻意的信息蒙蔽。同时,行政层级的高低之分也容易妨碍领导干部在调研时的顺畅沟通。因此,干部调研,要尽量减少行政层级对信息传递的干扰,尽量缩短信息传递的过程,采取信息直报或直接下基层的方式来搜集资料。在沟通过程中,更应注意不武断、不专断,避免由于行政级别不同带来的“人微言轻、人贵言重”等情况,同时注意防止下级投其所好,报喜不报忧。
(2)在水平沟通中,条块分割、部门利益是影响调研的重要障碍。当前某些机构信息披露不足,各个部门都分别有自己收集信息的渠道,并掌握一套自己的数据,相互之间不共享、不对比,这不仅增加了调查研究的成本,而且由于统计口径不同极容易产生“数据打架”现象。水平沟通障碍的解决需要从整体、宏观层面建立相应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制度,打破部门界限。此外,通过“熟人”等非正式渠道沟通可部分解决该类问题,但并非长久之计。
2.行政干预障碍
领导干部调研通常是对公务人员或机构工作的调查,其调查并不是完全独立的,或会受到政绩、考核等复杂因素的影响,面临较大的行政干扰。被调研地和调研对象往往会囿于地方利益的原因,在领导干部调研过程中施加一些行政干预,而调研者本身所处的位置也会使其在调查研究中存在一定的顾虑和禁忌。因此,领导干部调研的成果有时不一定能被完整反应或真实表达,表现在调研报告上则是“虚而不实”、“大而不细”或“避重就轻”。要克服行政干预干扰比较困难,已超出调查研究的技术范围,但通过拓展信息获取渠道、加强第三方调查、建立信息公开制度等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
习惯性障碍是指领导干部长期在行政系统中工作而养成的某些不利于调查研究的习惯,这些习惯往往内化于干部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之中,没有较强的反思精神一般难以发现。
1.习惯的调研方式
当前领导干部的调研方式比较单一,习惯于开会、收材料、听汇报及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考察,调研时间不够、调研对象不足、调研内容不深入是普遍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业务繁忙,无法踏实调研;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长期形成的固定调研模式和作风,难以创新、不愿创新,缺乏反思。群众如果经常在这种方式下被调研,往往也会比较疲惫,出现消极配合的情绪。
2.习惯的思维方式
由于长期在行政部门工作,特别是长期从事领导工作,一些干部的思维方式往往比较程式化,呈现出部门特征、机关特征、领导特征,有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倾向,如习惯于站在本部门立场看待问题,习惯于关心“大”问题、宏观问题等,而对一些群众反映的看似琐碎问题则缺乏敏感度,往往认为其不重要或不严重,有时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习惯性障碍使某些领导干部调研往往形似神不似,缺乏换位思考,理解群众不够,对社会问题的体验感不强,因此在决策中容易犯官僚主义和简单化的错误。要解决该类障碍,除加强反思之外,还需多体验生活,多以群众的身份“生活”,多保持“普通人”的思维方式。
领导干部调查研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社会整体的调研氛围极大地影响了干部调研的成效。
1.诚信制度不健全和有些地方政府公信力不同程度的降低,导致信息获取困难
白塔静穆
北海白塔,位于北京市北海公园琼华岛上,建于清初顺治八年(1651年),是一座藏式喇嘛塔。塔高35.9米,上圆下方,富有变化,为须弥山座式,塔顶设有宝盖、宝顶,并装饰有日、月及火焰花纹,以表示“佛法”像日、月那样光芒四射,永照大地。
董年龙/摄
调查研究需要调研对象的配合,信息的真实可靠有赖于调研对象对调查工具、调查行为和调查者的信任与认可。但在当前社会,由于诚信制度不健全、社会风险加大、隐私意识增强和有些地方政府公信力不同程度的下降等原因,社会对调查研究的配合度和认同感普遍不强,对领导干部调研行为和调研成果“不相信”的情绪有所增长。
2.社会日益复杂化,信息搜集的难度增高
传统社会,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单一,社会同质性较强,社会问题往往也不复杂,调查研究相对比较简单,诸如典型调查、解剖麻雀的方式也具有较强的推论意义。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人们需求日益多样化,社会异质性增强,各种社会问题往往纠结在一起,呈现出千丝万缕的复杂联系,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领导干部调查研究时,所需搜集的信息量、样本量、指标数都空前增长。
3.利益格局多元化,决策难度加大
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作出科学决策,因此对资料的择取和分析非常重要。在同质性较强的社会里,人们的利益分化程度不大,利益格局相对简单,信息决策也相对容易。但是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当今社会,在调查之后如何研究复杂多样甚至相互矛盾的资料成为领导干部面临的一大挑战。对于关键决策部门和决策岗位的领导干部来说,这种挑战尤为明显。
4.非正式信息渠道活跃,信息甄别难度增加
当今社会,信息发达,信息传递渠道多样,传递速度迅捷,对传统调查方式是一大冲击。而传统、正式的调研渠道不畅,反过来更会导致非正式渠道的信息活跃,导致信息真假难辨,干扰领导干部正常的调研工作。
环境性障碍是社会整体的问题,非一人、一部门、一时可以解决,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调研方式方法,提高信息采集、整理和分析技术,拓展信息获取渠道,提升政府公信力,提高社会诚信度,完善信息安全和隐私保障制度等各种方式予以解决。
在社会调查中,没有“完美调查”,也没有绝对客观真实的调查,误差、偏差无所不在,它可能来自于调研者,也可能来自于调研对象,还可能来自于调研方式和调研环境等。在当前调查研究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存在越来越多的“隐形”障碍。对领导干部来说,所需做的是在端正态度、纠正作风的前提下,不断完善技术、消除障碍,不断地接近“客观真实”,这也是反思调研中“隐形”障碍的意义所在。
(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
编辑:蔺丽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