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期盼视域下基础教育发展的合理选择

2014-03-23 08:30姚玉香贾长胜
关键词:共识主体家长

姚玉香,贾长胜

(1.吉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2.唐山师范学院 人事处,河北 唐山 063000)

主体期盼视域下基础教育发展的合理选择

姚玉香1,贾长胜2

(1.吉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2.唐山师范学院 人事处,河北 唐山 063000)

基础教育中存在着以国家与政府为代表的决策主体、以学校与教师为代表的实施主体和以学生与家长为代表的接受主体,每一主体都对基础教育抱持着各自不同的期盼,单从任一主体的期盼出发发展教育都存在着不合理性。基础教育只有充分尊重和考虑多元主体的需求,统筹兼顾多元主体的期盼,平衡多元主体之间的需求,才能稳步有效地推进和实施,最终实现最大限度的合理发展。而要实现多元主体期盼的统筹兼顾,则需通过多元主体确立“和合共生”的思维方式,开展民主协商的对话,合理利用公权力等多种途径,在多元主体之间达成某种“重叠共识”。

基础教育;多元主体期盼;统筹兼顾;重叠共识;合理发展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目标要求,是党为人民服务宗旨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目前已经成为正确评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的衡量标准,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行动指南,作为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基石的基础教育也概莫能外。但我们是否认真思考过“人民”到底对怎样的基础教育满意?是否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就是好的、合理的基础教育?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厘清这样几个问题:基础教育究竟涉及谁?他们对基础教育有着怎样的期盼?这些期盼是否合乎教育发展的现实和规律?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判断基础教育发展的合理走向。

一、多元共存:基础教育中的主体与期盼

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既是教育自身发展需求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基础教育中主体的作用。构成基础教育的主体众多,从其在基础教育中承担的角色可以分为决策主体、实施主体和接受主体。决策主体主要包括国家和政府,它们是推动教育发展的主导力量,是领导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核心、最强大的势力;实施主体主要是指学校和教师,他们接受国家、社会和家长的委托,在现实中践行国家教育决策,真正掌控着基础教育的发展走向;接受主体主要是指学生和家长,家长将学生送到学校,使学生成为基础教育的切身体验者,其身心发展以及为自身与家庭谋求幸福的能力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育的影响。以上三大主体由于其在基础教育中的角色立场不同,因而对基础教育寄予不同的期盼,有着不同的需求。

(一)国家和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期盼

国家和政府作为基础教育的决策主体,代表着国家意志和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通过制定教育方针、确立教育目的指引着教育的发展走向;通过教育投资影响着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通过教育验收保障教育发展的质量。可以说,国家和政府更多的是从全局性、长远性来把控教育。它们对教育的期盼,更多的是出于对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双重考虑。具体来说,其对基础教育有两大方面的期盼:首先,从国家长治久安、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的角度考虑,他们期望基础教育能够成为各行各业各层次合格人才的储备基地。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同时,也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1],国家体制高效运转、社会秩序良性循环都离不开各层次的专门人才。虽然基础教育并不直接向社会各行业输出人才,但各层次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基础教育的奠基。其次,从国家民主和谐的角度考虑,国家和政府也期望基础教育能够均衡发展,使全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因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在最大限度上使人民公平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愿望得到满足,才能使他们对教育满意,对政府和国家满意。所以,国家和政府通过统筹规划基础教育供给制度并进行教育投资来推动、倡导基础教育事业向社会提供服务,引导政治稳定与社会繁荣,致力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学校和教师对基础教育的期盼

学校和教师作为基础教育的实施主体,接受国家、社会和家长的委托,对学生施予教育与培养。除了兼顾国家和个人之外,学校和教师也有自己的利益追求。因此,学校也会根据自己的期望真正地践行基础教育。学生是学校存在的基础,没有学生,也就没有学校,教师也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所以学校需要学生和家长的认可,而学生和家长是通过教育质量来衡量学校的。因此,学校希望获得更多国家经费支持和政府的认可,借以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办学品位,进而为学校赢得社会地位,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由于学校是一个由人组成的稳固的制度性机构,对于教育者来说,教育不仅是帮助他人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方式,而且把教育作为一种职业也是教育者自己的一种生存方式。”[2]52既然教育是教育者的一种生存方式,教师的生活状态、质量和学校教育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自然也会对教育寄予多方面的期待:其一,教师希望通过教育获得一定的经济回报,来提升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质量;其二,教师希望通过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才,完成自己的职业使命,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其三,教师毕竟属于文化人群体,在物质追求之外,更加重视精神追求,希望学校教育为其提供一个民主平等、生动活泼、充满尊重和尊严感的环境,在教育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和满足。

(三)学生和家长对基础教育的期盼

学生和家长作为接受主体,实际上是基础教育的最直接的权益主体。家长把子女送到学校,使其接受教育,是因为相对于其他的途径,学校教育能使学生更快地获得未来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等个人资本,加速学生对现实社会的适应性,加快其社会化进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和家长改善其经济处境、社会地位提供了更大的可能。也就是说,“教育能增加个人的智力资本和技能资本”[2]52。因此,家长与学生本人都希望获得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将来能考取好的学校,能取得好的文凭,未来能找到好的工作,能赚取更多的钱,进而改变自己乃至整个家庭的身份和地位。可以说,通过教育间接地达到自己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学生和家长对基础教育的首要追求。此外,教育还可以通过满足个体智慧和本性成长的需要,促进个体的自由,满足个体的幸福追求和对人生真谛的探求,这是学生对基础教育的另一重要期盼。但不容忽视的一点是,由于学生和家长在文化教育、人生经验、价值偏好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在基础教育供给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管理制度等方面的诉求也存在较大的不同。学生更为关注的是基础教育是否能够满足其个人兴趣爱好,完善其智能个性发展;而家长则更为关心基础教育能否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以换取更高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等利益回报。

二、统筹兼顾:基础教育合理发展的实践原则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关涉每一个学生、教师、家长的切身利益,也关乎国家、民族、学校的未来发展,每一主体都对基础教育抱持着各自不同的期盼,单从任一主体的期盼出发发展教育都存在着不合理性。基础教育只有充分尊重和考虑多元主体的需求,统筹兼顾多元主体的期盼,实现主体需求之间某种相对的平衡,才能稳步有效地推进和实施,最终实现最大限度的合理发展。

(一)统筹兼顾是处理多元主体期盼历史经验的借鉴

任何国家、任何时间、任何学段、任何类别的教育中都存在着多元主体,虽然多元主体在具体指向上各不相同,多元主体期盼也各具内容,但在教育发展的漫漫历程中,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最为典型的就是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关于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者认为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受到社会的多方面制约,个人身心的各方面发展也都依赖于社会的滋养。因此,教育结果也只能以其社会功能加以衡量。教育结果是好是坏,主要看它为社会做出了多大贡献;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需要,教育除了社会的目的之外,没有其他目的。我国最早的高等教育学校辟雍和泮宫就是典型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教育的目的就是打造未来的国家统治者和接班人,因此在教育中绝不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个性,限制了学生发展的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个人本位论者认为人与生俱来就具有健康发展的本能,教育就应该顺应人的这一天赋本能而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将人与生俱来的天赋才能挖掘并发展起来。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评价教育价值应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为标准来衡量,排斥社会对教育的制约。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教育没有定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个人的完善,每个教育家、学子们都有自己的个人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张扬了个性,促进了学术的繁荣,但却导致了社会动荡、战乱不断。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的发展历史就很好地向我们证明了在基础教育的发展中统筹兼顾的必要性。

(二)统筹兼顾是处理多元主体期盼现实教训的采纳

长期以来,我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致力于基础教育改革。改革前,多方论证,几度调查,之后进行改革。但改革的结果如何呢?我们的基础教育发展如何呢?仅就素质教育而言,几十年过去了,应试教育依然坚挺,素质教育有名无实,为什么呢?许多基础教育的实施主体仅仅以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作为兼顾各方得失的依据是其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学校和教师作为国家教育决策的执行者,虽然没有直接决策权,但它们具有行动与否和如何行动的自主权。由于他们认为“学习成绩是家长最终真正关心的核心”[3],因此,为了赢得家长和学生的认可,为自己谋求更多的利益,很多学校和教师过分打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旗号,过度强调学生与家长的意愿,强化基础教育对学生、家长意愿的适应性,从而导致以升学率来衡量基础教育质量的优劣,强化了“应试教育”生存的社会价值,扭曲了基础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造成了“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假象。从而不仅危害了素质教育的推行,又阻碍了教育的科学发展。再如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基础教育的方方面面,都极度渗透着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教育实际发挥出的功效中,无不有国家政治、经济利益的影子。如思想政治教育课主要彰显德育的政治功能,无论任何时候,基础教育都被要求传播一定的政治思想,维护社会的政治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与家长的意愿,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征及发展规律,导致对学生身心、个性的压抑。这也是我们改革开放后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方面。可见,忽视多元主体任何一方的期盼都会对基础教育的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因此,必须统筹兼顾。

(三)统筹兼顾是处理多元主体期盼的应然之道

统筹兼顾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的集中体现,是推动更科学发展、实现多方和谐的根本方法[4]。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统筹”就是通盘筹划;“兼”本义为一手执两禾,引申为同时进行几桩事情或占有几样东西;“顾”就是照顾、顾及。所以,统筹兼顾可以理解为统一筹划、全面照顾。在基础教育发展中,坚持多元主体期盼的统筹兼顾,必须通盘考虑多元主体需求,要超越任何一方的具体利益,避免因为个别主体的、政治的、经济的等短期利益而被“工具化”,要以基础教育的终极性目的为指针,要处理好基础教育的终极性目的与过程性目的的关系,要从长远发展出发为当前发展设定方向和目标,要使当前的发展为长远发展打牢基础。要争取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统一,要把既有利于长远发展,又有利于当前发展。同时,坚持基础教育发展中多元主体期盼的统筹兼顾,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在不同情况下可以对某一主体的期盼适度倾斜,而不是固定不变。只要运用得宜,就会促进基础教育的合理发展。

三、寻求“重叠共识”:基础教育实现合理发展的有效途径

基础教育中存在着多元主体期盼,不能忽视任一主体的需求,但多元主体要想“统一思想”,实际上也是难以达到的的,只能坚持“统筹兼顾”,在多元主体之间求得平衡,达成某种程度和性质的“重叠共识”。

(一)重叠共识之于多元主体期盼兼顾的合理性

“重叠共识”是美国哲学家约翰·罗尔斯针对理性多元论的社会事实,为民主社会稳定存在并达到秩序良好,用以解决理性分歧的一个基本理念[5]72。罗尔斯认为,在一个民主社会里,由于人们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哲学主张及人生理想,要使这样的社会达成稳定与统一只能靠建立一个政治上的正义思想体系,而且这个正义思想体系必须要得到不同的宗教、哲学及人生理想的持有者的支持,这种统一要有一种共识才能达到。但是由于这些不同观念的持有者不可能在所有事物的所有方面都达成共识[6],因此必须努力使多元主体在多元观点中达成某种共识。也就是说,罗尔斯认为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也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达成共识的,而这种共识就是“重叠共识”。“重叠共识”首先承认多元观点也就是分歧存在的合理性,事实上,有许多分歧并不是因为分歧观点的抱持者存在某种偏见、无知或盲目、狭隘而产生的,在社会生活中,由于我们在运用判断能力的时候,存在着多种“判断的负担”,导致即使是非常合理的人们,也会做出完全不同的判断[5]72,所以多元观点都应得到尊重;其次,“重叠共识”认为追求不同价值的人们可以遵守同样的规范,也就是说,多元主体虽然观点存在分歧,但在实践中却可以为了某种原因达成某种共识,这种共识不是相互妥协的产物,而是由浅入深、由急到缓逐渐达成的,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重叠共识;最后之所以能够在实践中达成这种重叠共识是因为“不同的人们在承认现在的观念存在着分歧的同时,在未来的目标上却具有共识;或者说目前持有不同观点和立场的人们,努力寻求通过和平共处、平等交往而形成或加深彼此理解,甚至追求‘视域融合’。”[5]72

基础教育改革中存在多元主体和多元价值期盼,之所以存在多种价值期盼正是由于多元主体所持立场、所扮演角色存在着差异,所以对于基础教育这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的需求,从每一主体的立场出发去审视,这些多元价值期盼都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都应得到尊重,忽视任何主体的期盼都是不合理的。虽然多元主体对基础教育存在着不同期盼,但在基础教育实践中的确存在着共同的关注焦点,如教育质量,虽然他们对教育质量的理解仍然存在差异,但却一直在努力实现最大限度满足更多人满意的教育质量。所以说罗尔斯所提出的“重叠共识”原则对于实现统筹兼顾多元主体期盼,促进基础教育合理发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二)多元主体达成“重叠共识”的可行方式

那么,多元主体如何在诸多期盼中求得某种“重叠共识”呢?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多元主体应确立“和合共生”的思维方式。“和合共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概念。“和”不是相同元素的相加与聚合,更不是单个元素的存在状态,而是包涵着矛盾的对立与统一,也就是说“和”是矛盾多样性的统一;“合”是结合、融合的意思。“和”、“合”连用,即为不同元素融合统一,它实质上蕴涵着不同元素都能在保持各自特性的基础上相互尊重、相互协调以实现一定程度的融合统一,强调多元主体之间的相互交往、吸收、采纳与融合,其根本目的就是协调差异。“和合共生”这一思维方式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寻求融合,是达成“重叠共识”的前提。我国当前和以往的基础教育其实是在一种与“和合共生”思维方式相对立的“单一主体”思维方式支配下展开的,即多元主体的各方都固守自己的优势而谋求自身利益,如国家和政府在基础教育决策和设计方面的优势、学校和教师在基础教育实践执行方面的优势、学生和家长在市场引领方面的优势,进而漠视了他者的需求。确立“和合共生”的思维方式,要求基础教育中所有主体都超越自我需求,进入他者的视野,通过“交互主体性”来互相体谅和理解,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地看待对方的观点和意见,努力使多元主体在基础教育中各尽所能,各能其所。

第二,多元主体应开展民主协商的对话。在多元主体确立了“和合共生”的思维方式之后,就可以通过开展民主协商的对话来对基础教育的发展走向进行沟通与交流。“和合共生”的思维方式只是多元主体从思想上去理解、体谅其他主体对基础教育的期盼,但在实践中并不一定就能使多元期盼达成共识,仍然有可能出现不能统一的困境。从现实情况来看,人们总是惯于固执己见,所以,只有利益各方均做出相应的让步或妥协,才有可能达成某种程度的“共识”。基础教育中利益主体多元、决策主体多样和行为主体的多层,意味着基础教育的方向、理念与路径等是一个需要辩论而非独断、需要证明而非自明、需要对话与协商而非权威与压制的问题。参与基础教育的各方展开对话,以多数人的实质性认同来确保基础教育的稳定推进是必要的。当下,为了展开民主协商的对话,我们要增加基础教育决策和执行相关信息的公共性和透明度。基础教育中要及时公开教育决策和执行的相关信息,保证基础教育的他方主体能够即时了解掌握教育政策制定的程序、结果以及执行的效果和影响因素。参与基础教育的相关主体只有充分掌握基础教育发展的相关信息才有可能积极反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实现与他方主体的平等交流与对话。

第三,多元主体应合理使用公权力。在达成重叠共识的过程中,公权力的合理使用是必须的。基础教育中的公权力应是由同等实力的基础教育中多元主体以及一定数量的基础教育之外的第三方成员共同组成。因为,通过民主协商达成共识,更多的是一种理想,在现实生活中,在讨论与对话之后,更有可能形成许多不同的方案,多元主体固守自己的需求而不能达成起码的共识。所以,完全依靠民主协商可能难以达到预期结果,还需要借助一种有效的表决机制,就不同的讨论结果达到合乎理性的平衡。这就需要公权力的参与。要想公权力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关键是公权力成员的素养和组成。充分考虑各主体的需求,确保公权力成员配置合理,防止权力集中某一类主体或某几类主体手中,造成权力过度结合,形成话语霸权。同时要确保公权力成员的道德素养,公权力要真正做到公平、公正,按原则办事,绝对不能做出任何徇私舞弊的行为,否则会导致权力的滥用,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自然也会影响基础教育的合理发展。

[1] 周济.牢记宗旨 不负使命 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3(12):4.

[2] 喻学林.当代中国德育——多元利益主体教育博弈的“牺牲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

[3] 牛利华,张阿赛.略论教育改革中的教师阻力——一种转向事实背后的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76.

[4] 庞元正.论统筹兼顾[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6):15.

[5] 童世骏.关于“重叠共识”的“重叠共识”[J].中国社会科学,2008(6).

[6] 宁晓璐.论罗尔斯的重叠共识理念[D].湘潭大学,2005:33.

[责任编辑:何宏俭]

Rational Choice for Basic Education Development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Expectations from Subjects

YAO Yu-xiang1,JIA Chang-sheng2

(1.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Jilin Normal University,Siping 136000,China;2.Department of Personel Services,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Tangshan 063000,China)

There are three subjects for basic education,i.e. the country and government who make the decision,the schools and teachers who carry out the decision,as well as the students and parents who receive the decision. Each subject has their respective expectations towards basic education,and it is unreasonable to develop basic education based on the single expectation of any party. Basic education need to fully respect and consider the requirements of multiple subjects,and give overall planning and all-round consideration to various expectations so as to realize the certain relative balance among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ifferent subjects,pushing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ly with steps and achieving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to the upmost. However,in order to take everything into consideration,it is necessary to define the thinking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and conduct democratic negotiation with the purpose of achieving certain “overlapping consensus” in many ways,for example,to make use of the public power.

Basic Education;Expectations of Multiple Subjects;Overall Planning and All-round Consideration;Overlapping Consensus;Rational development

2014-09-1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0JJD880008)。

姚玉香(1978-),女,河北乐亭人,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贾长胜(1970-),男,河北唐山人,唐山师范学院人事处处长,副教授。

G40

A

1001-6201(2014)06-0198-05

猜你喜欢
共识主体家长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论思想共识凝聚的文化向度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商量出共识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家长请吃药Ⅱ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慢养孩子”应成社会普遍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