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译方,金晓艳
(1.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130024;2.东北师范大学 留学生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130024)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国为了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不仅需要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同时更需要在语言文化方面保持自己民族的特点。随着信息全球化浪潮的推动,各国以及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碰撞,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语言安全问题,意识到文化的渗透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会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在这种状况下,不同的文化群体采用了不同的策略。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符号系统,掌握了一个国家的语言就意味着从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这个国家的文化,进而形成与这个国家相关的意识形态。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在争夺话语霸权地位,不断推行各种语言政策来加速扩张,进而形成霸权地位。语言的衰落意味着民族的衰落,语言的霸权意味着文化的霸权[1]。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谋求霸权地位的国家需要在保持自己本民族语言的纯洁性的同时,向外扩展、学习他国语言、了解他国的文化,在此基础上将本国的语言文化渗透其中。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霸权文化群体的形势也是不容乐观的,世界各国会想尽办法来抵制霸权政策的侵袭,国家之间的强强联合更会对霸权文化群体构成威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强,英语已成为全世界首要外语选择[2]。英语的全球化具有三种功能:第一是经济的繁殖功能;第二为意识形态功能;第三是抑制功能。从文化和经济的关系角度来看,语言文化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有促进的作用。相反,经济的繁荣又会促进语言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贸易交流必须要借助语言这一媒介来完成。两个语言不通的国家在贸易往来的过程中不能顺利地进行交流协商,会影响双方的利益。因此,各国纷纷学习能够同时被双方理解的语言,英语正是能够满足于这一条件的语言之一。
对于弱势文化群体而言,他们缺乏对自身的准确的定位,贸然跟风,别人学英语我就学英语,他人学日语也学日语,经常会犯“拿来主义”的错误,并且不依据本国的具体国情来进行综合分析。造成的结果往往是,既没有学到他国语言的精华,又使本国的语言面临安全危机。弱势文化群体应当做到的是,在找到自身不足之处之后,能够正视自己并且寻找出路,而不是盲目地跟风。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将文化安全纳入国家安全策略当中的国家之一,而文化安全的核心就是语言安全,可见美国对于语言安全的重视程度。美国表面上对国家的语言文化发展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但事实上是在实行自由主义笼罩下的强制政策。特别是9·11事件发生后,发布了《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指出美国的终极目标是为保卫其民主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美国国土文化安全局的首任部长汤姆·里奇指出,思想和文字同样会对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不久,美国国土安全局发布了美国文化安全的四大战略[3]。众所周知,美国一直以来推行其所谓的普世价值实际上是一种极端的霸权主义政策。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为了谋求霸权地位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保护本民族的安全,为进一步扩张做铺垫。
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印第安人是美洲的原著居民,他们所使用的美洲印第安语就是当时社会的通行语言。随着哥伦布开辟了美洲大陆,英国移民大量涌入,带来英语。当时对于印第安语言保护及英语的渗透问题还没有引起美国政府应有的关注,后来,使用英语这种单一语言的传教活动的增多,逐渐奠定了英语在美洲通用语言的地位。美国建国前后这段时期,英语作为社会中的通用语言的地位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印第安语则不断受到多方面的压制。罗斯福总统曾指出“我们只有容纳一种语言的空间,那就是英语”。在教育方面,排斥双语教育,推行唯英语教育,学校不允许印第安学生讲母语而必须要使用英语,这种自下而上的规定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对英语的学习和保护,尤其表现在唯英运动时期,美国的许多州纷纷立法,将英语定为自己的官方语言[4]68。基于国家安全角度考虑,美国清醒地认识到语言文化安全对于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作用,对于推动美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0世纪中期后,伴随着英语通用语地位的确立,美国开始逐步实施在境外的扩张战略。这种扩展战略在欧美的其他发达国家也有表现,如法国、德国和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语的霸权地位迅速建立,已经超过了同时期的法语和德语。作为战胜国,美国在二战期间大发横财,并借此经济势力来进行语言的扩展战略,试图谋求独霸地位,境外的语言扩展战略在雄厚的资金支持下得以实施。与此同时,美国民间也采取措施进行多元扩展战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910年成立的卡耐基和平基金会。该基金会是美国较早的致力于推广英语的民间机构。在官方和民间的共同推动下,英语得到了迅速的扩张。
美国政府对外来语言文化产品采取开放的态度,吸收别国语言来发展语言产业。在9·11事件之后,美国认识到了语言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有调查表明,事件发生之前,情报部门就已经截获了恐怖组织的内部情报,只是由于当时语言沟通的问题导致了信息没有得到及时的落实,最终才造成了后来事件的发生。
当代社会的语言安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安全问题,站在这个角度上不难看出,语言安全对于未来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基于多方面的考虑,美国在新时期开始吸收他国语言来发展本国的语言产业。2005年,全国语言大会发表了《改善国家外语能力行动倡议》。2006年1月5日,美国总统布什在全美大学校长国际教育峰会上正式推出了“国家安全语言计划”[5]。在该计划中,美国政府明确提出将八种语言确立为国家的“关键语言”[6],即阿拉伯语、汉语、朝鲜语、俄语、印地语、日语、波斯语、土耳其语。这项计划的首要目标是为了确保美国在21世纪的稳定和繁荣。9·11事件之后,美国深刻地意识到自身关键语言人才的缺乏,为了国家的安全,这一计划势在必行。其次,提高国民外语语言能力对于促进经济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并且能够在学习他国语言的同时了解他国,在此基础上传达美国的意识形态,从而满足其扩张的战略目的。美国的关键语言战略实施以来,在吸收其他国家语言发展语言产业的同时,国家的经济、军事和情报等部门实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7]。
强势文化群体中,欧盟和日本的语言安全策略最为典型,下面分别加以分析。
在全球化急速发展的今天,国家之间开始谋求合作互惠以促进共同的发展,欧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总结欧盟27个国家的语言,可大致分为三类,即单一语言国家、近似单语国家和多语言国家[4]125。纵观欧盟多年来制定的语言政策,我们发现其典型的特点是注重推行多语言的共同发展,而这种共同发展的前提是建立在地位平等的基础上的。平等的语言政策是长期以来欧盟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平等的、多种语言共同发展的语言策略是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和法律依据的。
在2001年的一项调查中,53%的欧盟成员国公民除自己的母语外至少还会讲一门欧洲语言,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欧洲人对于实施多语言政策是持支持态度的。在法律法规的条例中,我们也能够找到相关的依据,例如,1958年4月15日颁布、后经多次修改的欧共体1号条例可视为欧盟多元语言机制最早的法律依据。该条例规定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荷兰语、葡萄牙语、希腊语、芬兰语、丹麦语和瑞典语等11种语言为共同体的正式官方语言和工作语言。另外,《阿姆斯特丹条约》规定,欧盟成员国中任一国公民可以用任一官方语言向欧盟的任一机构写信,相关机构必须用同样的语言回复[8]。
欧盟成立之后,成员国之间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深。为了交流沟通的需要,欧盟委员会于1958年决定增设翻译局来解决语言的交流问题,到了1973年发展成为翻译署[9]。此时的语言翻译计划帮助欧盟成员国扫清了沟通的障碍,并为后期的语言之间的相互学习奠定了基础。为了解决外来移民的语言安全问题,1976年2月9日欧盟成员国教育部长峰会提出了外来移民后代母语教育范畴上合作计划,1977年公布了“外来移民后代母语教育计划”[10]。同年7月部长理事会公布的第486号指令中提到帮助欧盟公民学习第二语言从而避免沟通障碍,同时强调加强对母语的学习,各级政府部门提供教育机会给各国公民从事语言学习。
为了保护欧洲的语言文化多样性,欧盟成员国开始实行区域性及少数民族语言援助计划,这项计划的实施对于保护欧洲各国的少数民族语言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欧盟成员国的不断增加,单一的语言已经不能满足国家政府部门和公民之间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在这种情况下,1989年欧盟国家开始实行共同体外语教学推广计划[11]46。从此,加强欧洲多语言学习和交流的政策日益高涨。到了本世纪初,欧盟委员会制定了促进语言学习和语言多样性行动计划。实行多种语言共同发展的政策,对于促进欧盟的经济文化发展、维护欧盟国家之间的社会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它能够影响欧洲其他国家重视语言文化安全问题,从而推动各个国家之间的协调发展。
日本发展至今,先后经历了汉文化、天主教文化、兰学和以英美文化为主流的西方文化的洗礼[12]135。日本是个注重保护文化传统并善于吸取外来优秀文化的民族,一直致力于实施积极的语言安全策略,而我们不难看出这些策略对于日本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公元3世纪,汉字经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之后,日本民众对汉字及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公元8世纪末9世纪初出现了片假名和平假名。公元6世纪到9世纪学习汉语之风盛行,当时正值隋唐强盛时期,政府支持学习汉语及汉文化是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与这个民族善于学习外来优秀文化的本质密不可分。公元9世纪到公元17世纪,由于中国国力减弱,日本减少了对汉语的学习。公元17世纪进入江户时代,为了发展经济贸易的需要,日本开始重新重视对汉语的学习,但此时的汉语学习与之前的汉文化学习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不再强调对汉文化典籍等经典名著的阅读而更加重视实用性,因此更加重视汉语口语的学习。从19世纪开始,日本在学习汉语的同时开始注重英语的学习。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日本一度减少对汉语的学习,后来为了弥补通晓汉语人员的缺乏,又开始加强对汉语的学习[13]。与此同时,日本为应对英美势力入侵,采取了积极有效的策略。
1808年,英国军舰费顿号袭击日本长崎荷兰商行,由于交涉时翻译不通英语的状况,日本政府命令六名翻译学习英语,拉开了日本学习英语的序幕。之后,日本国内又出版了一系列关于英语学习的书籍,1856年幕府将“洋学所”改为“蕃书调所”,1857年开办学校定“兰学”为主科、“英学”为副科,后来在1861年“英学”取代“兰学”成为主科。明治时期,日本为了维护自身的独立,提出了“文明开化”和“富国强兵”的政策,深刻地认识到必须加强对欧美文化的学习,因此在这一时期英语学习蓬勃发展起来,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积极派遣留学生去往欧美等地学习,聘请以英美籍为主的外籍教师,在学校开设英语专业。到了1887年,英语学习热潮发展成为英学热潮,在学校教育中英语教育居于第一位。日本清楚地认识到英语学习对于本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学习英语的热潮不断高涨[11]59。
“九一八事变”到二战结束这段时间,日本为了占领中国,在国内形成了大规模的学习汉语热潮。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日本的汉语教育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日中友好协会创办了中国语讲习所,开始了以“听说”为中心的新型汉语教学。1972年日中恢复邦交之后,日本学习汉语的人数大幅度提高[12]166。时至今日,日本每年依然有大量的留学生前往中国学习。二战以后,日本出于本国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发展的需要,一直在不断加强对英语的学习,随着日本经济与欧美国家联系的不断深入,学习英语的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多。近年来针对英语学习的具有代表性的政策有:“英语公用语化方案”、“在小学引入英语教育”构想以及英语教育意识转换提案。不论是学习汉语还是加强对英语的学习,日本政府一直是站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语言安全的角度来制定相应政策的,在加强外语学习的同时注重保护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文化。
近年来,强势文化的扩张对弱势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面对这种扩张,弱势文化群体应当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而不是因此就将本国的文化隔绝于世界的文化大潮之外,这样产生的结果就会使这种语言文化在世界中消失。面对强势语言文化,我们需要做的是学习和借鉴,学习他国之长。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在借鉴的过程中去其糟粕,从而在运用于本国的实践活动中避免产生相似的错误,这样才能够维护本国的语言文化安全,在世界中立于不败之地[13]。世界上有这样一些国家,曾一度沦为他国的殖民地之后经过一番努力获得了独立,它们都是多元文化社会的典型,它们在处理语言安全问题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收效,下面就新加坡采取的积极的语言安全策略加以分析。
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化背景必然与这个国家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加坡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从1819年到1942年新加坡被英国占领成为英国的殖民地,1942年到1945年属于日本占领时期,1945年到1963年二战后的新加坡迈向自治与合并时期,1963年到1965年属于马来西亚时期,1965年新加坡独立,至今已经发展成为经济社会文化等全面发展的新加坡共和国。新加坡经历了由殖民地到独立国家的转身,在这个过程中殖民者为了加强对殖民地统治的需要,必然会对殖民地采取一些相应的文化渗透策略,在这种情况下,新加坡成为一个多语言、多文化、多种族的移民国家。新加坡主要有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和一些欧亚的人种[11]58。在这样一个多种族的国家中,势必要制定和执行相应的语言策略来维护国家的安全,促进各民族之间友好和谐发展,而新加坡也是这样做的,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新加坡的语言策略可以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英国殖民时期,在这一时期的语言特点是“独尊英语,放开其他”[14]。从新加坡的历史发展来看,除了在二战时期日本的短期占领之外,英国对新加坡进行了长期的殖民统治,对于新加坡人民的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时,新加坡国内各种族互相之间少有来往,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加强统治,就需要一种官方的行政语言来统一思想,英语的独尊地位就是这样确立的。同时,英国并没有对新加坡国内的其他语言实行压制政策,好多新加坡固有的语言得以保留下来。
第二个时期是新加坡独立前后的“独尊巫语,多语并重”的政策。这一时期就是上面提到的马来西亚时期。二战后为了谋求独立,新加坡出于未来发展的需要,迈向自治谋求与马来西亚合并,在语言策略上采用了独尊巫语的政策。与第一时期不同的是,新加坡将马来语定位为自己的国语,是基于文化、道德、情感等方面的考虑,而第一时期的独尊英语是为了工作和沟通的需要。1959年人民行动党出版的“五年计划书”中提到“以马来语为国语,与各党派华人教育委员会报告书的建议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学习马来语文,不但可以使马来语成为沟通四种语言源流学校的桥梁,而且可以帮助我们跨过柔佛海峡,加入马来亚联邦”[15]。文化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是为政治服务的,新加坡在这一时期实现了成功的转型,是与这一时期制定的语言政策密不可分的。
第三个时期是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多语并存,独尊英语”的策略。1965年新加坡宣布独立,独立之初,新加坡仍然采用的是上一时期的语言政策,李光耀后来承认还坚持这一政策实际上是一种过渡的策略,目的是为了稳定马来语的国语地位。1965年10月1日公布了共和国语言政策,同年新加坡宪法重新对马来文、华文、英文和泰米尔文这四种官方语言进行划分,确定这四种语言并存。马来文为国语和共通语,但事实上的国语却是英语这个所谓的工作语言,各民族必须学习本民族的语言,在教育方面国家实行双语政策,即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各民族学生需学习本民族的语言,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新加坡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另外提到,将华语确立为华族的共同语,提高了华语在国家语言中的地位。华人在新加坡这个国家的人口上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所以提高华语的地位对于稳定社会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四个时期就是现今推行的双语模式。采用这种模式是政府基于多方面考虑的结果,从历史角度以及第三个时期英语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来看,事实上新加坡是一个英语独大的国家[16],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护本民族的语言,势必会采取相应的语言政策。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新加坡除了印度人、华人和马来人之外,剩余的欧亚人种所占比例甚少,所以英语在这些人种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平衡语言,它平衡了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对相互之间的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新加坡双语模式的基本精神是将英语作为第一语言,官方承认的其他三种语言,即华语、马来语以及泰米尔语作为第二语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新加坡更是采用了三向分流的双语教学模式,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不同的教学,对小学和中学的学生分别三种不同层次的课程学习,具有针对性。这种策略的实施能够使新加坡人民在应对全球化激烈竞争的今天同时保护和弘扬本国的民族语言文化,可谓是一举两得的战略。
[1] 黄旭东.论文化全球化下的中国母语安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74.
[2] 潘海英,戴慧.全球化趋势下俄罗斯语言政策的调整及动因[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3(6):158.
[3] 涂成林,刘纯强,黄旭.美国霸权文化安全理念及其文化扩张战略[J].学术研究,2013(9):27.
[4] 束定芳.中国外语战略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5]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9.
[6] 刘晓波,战菊.澳大利亚语言政策的发展变迁及其动机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3(6):164.
[7] 王建勤.美国“关键语言”战略与我国国家安全语言战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2):10.
[8] 王小海.欧盟语言多元化现状、问题与对策[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3):43.
[9] 周晓梅.欧盟语言政策评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38.
[10] European Commission,Council Decision 89/489/EEC,OJ No.L239,1989/8/16:24-25;Decision No819/95/EC,OJ No.L87,1995/4/20:21.
[11] 陈新仁.全球化语境下的外语教育与民族认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2] 林羽,王建勤.日本汉语教育兴衰对汉语国际传播的启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1(5).
[13] 甘满堂.网络时代的信息霸权与文化殖民主义[J].开放导报,2002(9):30.
[14] 汤云航,吴丽君.新加坡的语言政策与官方语言的地位和功能[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6(3):20.
[15] 郭振宇.新加坡的语言与社会[M].台北:正中书局,1985:41.
[16] 郭熙.多元语言文化背景下母语维持的若干问题:新加坡个案[J].语言文字应用,200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