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缅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构想

2014-03-23 08:21:52吴江梅李彦鸿
印度洋经济体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缅甸现代农业云南

韩 越 吴江梅 李彦鸿◎

滇缅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构想

韩 越 吴江梅 李彦鸿*◎

随着区域经济合作的日益深化,缅甸已成为云南第一大贸易伙伴国。近年来,缅甸大力发展粮食种植业,采取鼓励粮食出口的贸易和投资政策。云南省农业和生物资源丰富,高原特色农业是“十二五”期间云南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滇缅产业结构互补性强,合作基础好,建立滇缅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有利于发展滇缅现代农业,促进双方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扩大中缅两国贸易和投资。本文试图分析滇缅产业结构现状,就建立滇缅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基础、目标、功能、措施等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云南 缅甸 现代农业 产业园

引 言

云南与缅甸相邻,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滇缅贸易与经济合作日益繁荣发展,以滇缅边境口岸瑞丽为代表的边境贸易发展迅速,为滇缅经贸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2年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GMS)成立,云南省作为中国参与GMS合作的唯一省份,在长期的合作中,与缅甸的合作更加频繁和深入。此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孟中印缅合作论坛(BCIM)、中国—昆明国际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南亚国家商品展、中国—南亚商务论坛、中国—南亚国家博览会等经贸合作机制与合作平台,进一步拓宽和巩固了滇缅经贸合作的基础。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滇缅共同的经济目标和产业政策。通过建立现代农业园区,可以推进滇缅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和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探索建立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农民增收致富能力,拓展农业发展多种功能,是一举多得的产业发展形式。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陆续建立了一大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主体的农业园区,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带动农业增效,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滇缅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具有较好借鉴作用。实践表明,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是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打造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和形成新的“增长极”的新模式。

一、滇缅经济和产业发展状况

随着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日益深化,缅甸已成为云南第一大贸易伙伴国。滇缅产业结构互补性强,合作基础好,近年来,缅甸大力发展粮食种植业,而云南也将高原特色农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加强滇缅农业合作具备良好的经济合作与产业基础。

(一)云南经济和产业发展状况

1.云南经济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经济发展从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978—1990年,开放度低,经济增长缓慢。这一时期,开放政策主要惠及的地区是沿海东部地区和沿江开放经济带,云南处于改革开放的末梢,经济开放度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落后面貌没有根本改变,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云南的经济总量虽然从1978年的69.05亿元上升至1989年的363.05亿元,但在全国GDP的占比仅从1.89%增至2.14%,在全国的位次也只是从21位上升至20位。①云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编,《云南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第47页。1991至今,开放政策不断升级,经济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国家的沿边开放政策,使云南省开始成为开放的前沿地带。边境贸易的繁荣促进了云南与西南邻国的经贸往来,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使云南省从根本上改变了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成为中国通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和枢纽。国家的两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了云南省与东、中部省份全方位合作,特别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2009年,云南桥头堡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云南省在中国构建开放新格局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一时期,云南经济增速加快,区域经济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2012年云南省GDP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人均GDP达22195元(折合3531美元),非公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达44.1%,①《云南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云南省统计局网站。实现了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2.云南产业发展状况

进入21世纪以来,云南经济总量增速加快。2012年,云南三大产业占比为:16.0∶42.9∶41.1。其中烟草、矿产、电力、旅游、生物五大支柱产业快速发展,交通、能源、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对外开放取得明显进展。②陈利君:《云南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第28卷第5期,第235页。同时,云南的产业发展也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工业较为落后等问题,虽然从比重上来看,云南的第二、三产业基本持平,但主要是传统产业。从生产要素构成来看,云南规模以上工业主要有矿产业、烟草制品业、电力等,资源密集型工业是主体。此外,云南的制造业规模和水平远远落后于国内先进省份,只能勉强达到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以装备制造业为例,2010年云南省总产值仅占全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的0.02%,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只有5家。为了使云南省的产业从规模到水平有质的飞跃,支撑云南省经济的崛起,“十二五”期间云南省产业发展目标确定为:突出产业兴省,壮大综合经济实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提升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水平,合理布局基础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打好园区经济、县域经济、民营经济三大战役,集中优势资源,突出重大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培植产业基地,打造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具有云南特色、富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③《2013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13年2与21日,http://www.gov.cn/test/2013-02/21/content_2337414_2.htm着力培育10个以上收入超千亿的龙头企业,打造10个产值超千亿的产业园区,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超1000亿、2000亿、3000亿的产业梯队。着力打造一批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提高农业生产经营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使全省农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达到4000亿元和2400亿元以上,粮食总产量达到2000万吨。促进全省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

3.云南省农业发展现状

2011年,云南省农业总产值2306.5亿元,同比增长6.1%。其中,种植业产值1124.7亿元,增长6.8%;林业产值246亿元,增长12.2%;畜牧业产值808亿元,增长2.5%;渔业产值56亿元,增长9.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72亿元,增长7.5%。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673.6万吨,比上年增长9.3%。其他主要农副产品包括:油料、烤烟、蔬菜、水果、茶叶、鲜花、肉类、牛奶、禽蛋等。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77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57万公顷。①云南年鉴2012(第27卷)。2011年,云南城镇化率达36.8%,远低于全国51.27%的平均水平。目前,云南农业人口仍占全省总人口的80%以上。同时,云南是世界闻名的“动植物王国”,地处云贵高原,与东南亚、南亚相邻,有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独特优势。近年来,云南农产品出口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2009年,在我国受金融危机影响出口下降的情况下,云南农业出口逆势增长21.6%,显示出云南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云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以下简称“规划”)确定了产业基地建设、示范园区建设等八大重点领域,重点实施“3699工程”。“3699工程”即3大粮食基地建设工程、6大养殖类基地建设工程、9大特色经济作物基地建设工程和9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工程,规划了包括种植业等在内的四大产业区域布局。“规划”实施以来,云南省通过“四轮”驱动构建云南农业“桥头堡”。“四轮”即指云南省农业的地缘、资源、产业、技术四大优势。2013年云南重点实施“六大”培育行动助推农业产业化稳步发展,包括:优质原料基地建设行动、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领军企业培育行动、特色品牌创建行动、科技创新推广行动、质量安全提升行动。云南省级财政投入资金4000万元,扶持发展73个龙头企业项目,涵盖畜牧、果蔬、茶叶、薯类、生物药、蔗糖、花卉、木本油料、橡胶、林产业、咖啡、蚕桑等12类特色优势产业。云南曲靖按照“农业产业特色化、特色产业庄园化、庄园经济品牌化、品牌经济市场化”的思路开始实施现代农业精品庄园工程,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探索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云南大理州以“产业兴农、产业提效、产业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高原特色农业,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发展粮食生产,落实科技增粮措施,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二)缅甸经济和产业发展状况

1.缅甸经济发展状况

缅甸独立以来,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1)1948-1962的市场经济时期;(2)1962-1988缅甸式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3)1988年重新实施市场经济时期。1998-1992年恢复经济增长,增长率为5%,2007—2011年经济增长率达12%。由于政治环境的改变,社会及经济稳定改善,经济进入持续增长期。但从总体上来看,缅甸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以农业为主,逐步向工业化发展。根据缅甸国家计划与经济发展部统计,2012年,缅甸GDP总值为630亿美元,其中,农业(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占比29.2%,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天然气、水利、建筑业)占比32.1%,服务业(包括贸易、运输与通信、财政与公共管理支出)占比38.7%,缅甸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①Key Indicators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 2013-Myanmay,亚洲开发银行,2013年。。

2.缅甸产业发展状况

2007年以来随着缅甸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产业结构也在逐步发生变化,三次产业的基本情况如下:

表1 缅甸按照产业分布的GDP统计(2006—2012)(单位:亿缅币)

表2 缅甸产业结构(2006—2012)(单位:%)

表3 缅甸GDP及三次产业的增长率(2006—2012)(单位:%)

缅甸产业结构基本上反映了缅甸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发展阶段,缅甸目前仍然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稻米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加工,劳动密集型生产是其主要的特色产业。

3.缅甸农业发展状况

农业是缅甸经济的主体,从事农业的人口占缅甸总人口的70%。据2007—2008财年统计数据,缅甸可耕地面积约为1939万公顷,其中已耕地面积为1315万公顷,占比67.8%,尚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可耕地有待开发。缅甸的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豆类。2011—2012财年,缅甸出口大米70.7万吨,豆类129.6万吨,豆类出口位居世界第二位。①《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缅甸(2012版)》,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各作研究院,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中国驻缅甸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缅甸素有“稻米之国”的美誉,水稻种植耕地面积约为800万公顷。缅甸南部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区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是世界上主要的稻谷产区之一。缅甸还曾被誉为“亚洲的粮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缅甸每年输出大米占世界大米出口总数的40%,是世界头号大米出口国。但独立后,缅甸农业发展迟缓,目前缅甸每年生产的大米为1400万吨至1500万吨,国内消费为1100万吨至1300万吨。缅甸政府决定重振大米产业并已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制约缅甸大米产能的关键环节是化肥使用不够与种子质量不高。缅甸的耕地面积与泰国和越南大致相当,但与两国相比,缅甸使用化肥量不足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据统计,缅甸年需化肥400万吨,而国内产能仅为33万吨,尚有300多万吨的缺口。另外,稻米种子质量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科技投入不足没有能力培育优质种子,大米种植户使用的多为缅甸国内传统种子,种子退化,再加上种植和经营方式落后,使缅甸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最近,缅甸政府已考虑优先鼓励跨国农业公司在缅甸的投资,以便农户获得高质量的种子。2012年7月,缅甸农业贸易、投资与基础设施全球峰会在仰光召开,峰会旨在挖掘缅甸在农业发展方面的潜能,为各国商业伙伴开拓缅甸农业贸易与投资提供平台。缅甸政府希望通过各领域广泛参与,积极寻找复兴农业发展的方法。为鼓励农业发展,缅甸财政部宣布自2012年7月1日起,对涉农项目产品的进口和销售免征商业税,有效时间为9个月,免税项目包括化肥、农药、农业设备和机械。缅甸希望到2015年稻米出口将增至300万吨。

二、滇缅合作建立农业园区经验借鉴

近年来,由于区域经济合作的进一步深化,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孟中印缅合作论坛等为核心的平台或机制,滇缅在跨境进行农业园区建设和经济特区建设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这些合作实践为建立滇缅产业园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一)云南跨境农业园区合作

云南省与东南亚国家已开展的国际农业科技合作项目有:云南—暹粒(滇柬)友好农业科技示范园、老挝(滇老)北方农业科技示范培训中心、中越(滇越)农业科技示范园、中老农业研发中心、云南—东南亚农业培训中心等。云南省农业科技国际交流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越南河内和云南保山分别建设的“中越河内农业科技示范园”和“越中保山农业科技示范园”自育杂交籼稻软米品种“云光14号”已通过越南农业与农村发展部的新品种认定,成为云南第一个在境外认定和注册商标的品种;自主选育的陆稻、杂交小麦、大麦、玉米、蔬菜、茶叶、甘蔗、马铃薯、花卉等一批粮经作物品种被越南、泰国、柬埔寨、老挝、缅甸等周边国家引进并示范推广;以粮食安全为基础的“云南模式”在越南、老挝、柬埔寨推广应用。云南省农业科技研究院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是第十家获此殊荣的全国省级农科院。目前,云南省正致力于建立布局合理、重点突出、资源整合、相互协作的基地发展模式,积极开展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农业科技合作交流,提升农业科技国际合作水平。

(二)缅甸经济特区建设

根据东盟自贸区的安排,缅甸将于2015年正式加入该自贸区,目前国民生产总值中工业占26%,需增长到34%,为此,工业生产值需增长8%。采取设立经济特区的方式,引进外资、技术和经验,是短期内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据缅甸政府消息,在仰光迪洛瓦深水港地区,由韩国投资50亿美元建设经济特区。经济特区被命名为“缅韩新城”(Myanko),由韩国韩纳(Hana)国际公司建设。项目内容是升级改造迪洛瓦港口,以达到国际轮船能够进入的要求,还有工业区、城市建设、酒店、学校、医院、体育馆、会议中心、港务、进出口贸易相关政府机构等。同时,为了保护环境,特区建设将以绿色城市的模式进行规划。迪洛瓦港目前是缅甸唯一的国际轮船能够停泊的重要港口,也是一个需要升级改造的港口。在迪洛瓦深水港建缅韩新城,是外国在缅投资建设的第三个深水港和经济特区项目。泰国在土瓦投资80亿美元建深水港及经济特区项目,目前基础工程已经开工。中国在若开邦皎漂投资建设的深水港及经济开发区项目的相关工作也在逐步推进。

(三)我国农业园建设的经验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各地陆续建立了一大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主体的农业园区,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带动农业增效,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农业园区总量达到9983个,总面积2742万亩,年实现产值3127亿元,辐射带动面积达到14891万亩。①崔丽:充分发挥农业园区示范带动功能——访中国农学会农业科技园区分会秘书长冀献民,载《农民日报》,2013年1月7日。各地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因地制宜,选取具有良好资源优势和基础设施的地区建立农业园区,进行了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形成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强的特色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吸引和培育大型龙头企业,进一步扩大园区规模,优化资源配置,壮大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拓展发展空间,有效促进地区内的产业集聚,快速形成和不断放大区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区域竞争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促进农民增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产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样板区和示范区。实践表明,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是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打造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和形成新的“增长极”的新模式。

农业园区在推进区域现代农业发展,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示范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探索建立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农民增收致富能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经验对缅甸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具有较好借鉴作用。

三、滇缅现代农业合作园区建设的设想

云南桥头堡战略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把中缅之间的合作层次由区域层面提高到国家层面,为滇缅开展农业合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有两个重要支撑点,一个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合作,另一个是产业园区的建设。根据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有关决策咨询报告,BCIM自由贸易园区包括工业园区、IT园区、农业园区、畜牧业园区等,打造商品贸易、物资集散等中心。①《学者呼吁规划孟中印缅自由贸易园区》,中国新闻网,2013年10月28日。根据滇缅产业结构特点,以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原则,滇缅甸合作园区的主要功能定位为发展现代农业,可以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既可在短期内帮助缅甸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经济,也可以促进云南优势农业加快对外投资,实现传统农业向外转移,促进自身产业升级,进一步扩大自缅甸的粮食进口。

(一)建立现代农业合作园区的基础条件

1.在缅甸设立现代农业园区的资源条件

缅甸土地资源丰富,全国可耕地面积尚有三分之一待开发。缅甸主要的粮食种植区域包括掸邦高原南部河谷地带和伊洛瓦底江谷地、中部平原及下游三角洲冲积平原。伊洛瓦底江全长2150千米,为南北交通大动脉,流域面积为全国面积的60%以上,中部平原及下游三角洲是缅甸最富饶的地区。①韩越:《东南亚南亚商务环境概论》,北大出版社,2010年,第53—54页。缅甸沿海地区属季风型热带雨林气候,北部属季风型亚热带森林气候。全年可明显地分为3季,年平均气温为27℃。缅甸全年雨量充沛,淡水资源十分丰富,伊洛瓦底江和萨尔温江两大水系覆盖全国,河流纵横交错,水能资源超过中南半岛其他4国(越、老、柬、泰)的总和,位居东盟国家之首。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极为适合发展农业,尤其是种植业、林业。农业是缅甸的支柱产业,全国70%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50.1%。

云南省是农业大省,在人才和资金、农业种植技术、良种繁育技术、农业生物开发技术、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农机具生产加工技术、农业科技培训推广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云南省化肥、农药和饲料生产等方面技术优势明显,正好弥补缅甸农业发展中的欠缺。

2.滇缅现代农业园区区位选择

根据缅甸产业布局结构、区位特点和产业的集聚度,以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要求,现代农业产业合作园区可以考虑建在曼德勒,其原因如下:

第一,曼德勒是缅甸的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省的省会、著名的古都,人口约80多万,是缅甸中部经济、商贸和文化中心之一。

第二,曼德勒是缅甸中部地区物资集散地和内地最大的交通运输中心。铁路南通仰光,北达密支那、腊戍,多条公路交会于此。同时,曼德勒正位于GMS“三纵两横”交通和经济走廊带的节点上,是“三纵”中西线昆明—畹町—曼德勒—仰光的枢纽。水路沿伊洛瓦底江可上溯至密支那、南抵仰光。航空有曼德勒国际机场,已开通通往中国、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国际航线。

第三,曼德勒具有设施良好的灌溉系统,盛产稻米、芝麻、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和森林资源。是农业和经济林木生产的中心,建立现代农业园区对未来产业辐射和现代农业推广具有区位优势。

第四,曼德勒是该省主要工业、手工业聚集地,商业贸易发达。主要工业有造船、食品、木刻、金银饰品、茶叶包装、丝绸纺织等。对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加工工业的成长,加速产业集聚的作用。

第五,曼德勒是缅甸的文化教育中心,这里有文理科院校、师范学院、技术中学、美术、音乐和戏剧学校等。社会基础设施较为齐全,有博物馆和现代化的医院。该市有较好的人力资源,能为推广农业现代化理念、传播现代农业科技,培训现代农业经营和管理人才提供智力支持。

3.合作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基础

早在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第五次领导人会议上就把农业确定为全面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2002年11月,中国农业部与东盟秘书处正式签署了《中国—东盟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农业部、商务部、科技部等相继在东盟国家开展了一些农业合作项目,并将区域各国的农业合作提升到了国家层次,促进了中国一些农业企业走出“国门”到东盟国家进行直接投资。2008年,农业部启动了“中国—东盟农业合作中长期规划”工作。湖北省和江西省先后开展了“缅甸农业官员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东盟国家杂交水稻高产栽培及制种技术培训班”等培训项目。中国农业部、商务部、科技部等部委在东盟国家建立了一些农业示范基地,在缅甸建立了中缅农业技术合作示范园。湖北、江西、重庆等省市在杂交水稻领域展开了与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菲律宾的技术合作交流,包括水稻制种、提纯、示范推广、商业化生产、技术人员培训、品种交换等内容。云南省通过农业科技园区示范项目实现农业科技和实用技术的输出和引进,是云南省与东盟国家农业合作中最直接、最有效的项目。①云南与东盟国家加强农业合作研究课题组:《云南与东盟国家加强农业合作研究》,载《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58期,第32—44页。在曼德勒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有利于提高缅甸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耕地有效利用、粮食大规模增收、扩大粮食出口,云南省临沧市已与缅甸合作建成高原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104万亩,未来的援助合作将使种植规模达到300万亩,产品包括咖啡、橡胶、澳洲坚果等。

(二)曼德勒现代农业产业合作园区的建设目标

根据BCIM经济走廊的设想,缅甸现代农业合作园区的目标可以设定为:以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达到或领先于区域各国水平为基本目标,争取将其建设成为综合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园区,成为缅甸国民经济和BCIM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辐射缅甸全国及区域各国的农业高新技术、现代农业示范、农业高科技产业孵化中心、现代农业科普教育基地、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与休闲带。最终建设成为集粮食高效种植、生物资源培育、农产品与食品加工、科普培训及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预计可使缅甸大米出口增至500万吨以上,实现农业规模经济,成为世界重要的农产品和大米生产出口国。

(三)曼德勒现代农业合作园区功能定位

根据建设目标,曼德勒现代农业合作园区应有以下五个功能:

1.生产加工功能

现代农业园区本质上是农产品生产区,引进新品种,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通过精细加工技术生产出来优质产品,适应和满足消费者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通过扩大种植经济规模、提高产出率、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和增加产品出口,从而达到优化区域内各国农业生产资源配置和农业资源充分利用的目的。

2.示范和推广功能

通过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示范现代农业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管理及成功经验并加以推广应用。使其成为技术新、产出高、效益好的现代农业典范,为当地农民树立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意识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3.研发孵化功能

农业生产和经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园区产业培育的主体,承担着技术研发与引进、生产、经营等职能。通过研发孵化功能培育出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企业和新产品,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并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包括研究成果的孵化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

工程勘探是一个建筑工程最开始的工作,相关人员应该提高对工程勘探工作的重视程度,相关设计人员需要依据科学的工程勘探报告来进行建筑结构的设计,因此,相关人员需要在勘探过程中展开全面细致的工作,加强对土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研究。

4.科技培训功能

主要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对当地农业生产经营者、管理人员及农业从业人员进行现代农业的科普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推广先进农业知识和技术进行培训、示范,使现代农业的科技知识、生产模式、经营理念得以推广,造就现代农业产业群和大批的现代农业精英人才。

5.生态旅游观光功能

缅甸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且自然环境优越。建立现代农业园区,既可以保持原有农业的自然属性,又融入新型农业的现代化设施,生态化、精品化的整体设计和常年进行粮食、热带水果、花卉、各种优质树木栽培、各种养殖的生产与示范,形成融科学性、生产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区,不仅提高园区的经济效益,也成为现代农业文明的宣传教育基地,提升当地人民的农业现代化意识。

(四)建设曼德勒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具体措施

针对缅甸农业生产中经营模式落后、农业机械化程度低、耕地灌溉率低、化肥农药不足、粮食种子品质不高等问题,产业园区建设应在粮食生产和农业经营方面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推广示范新型生产经营模式

2.加强新技术应用和推广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吸收引进最新的农业技术,从而保证生产的质量、效率和规模,保持持续增长。

3.深化产品加工扩大出口

在生产示范园区内设立粮食和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立精加工、包装、将多样化的农产品和粮食加工产品满足国内外的市场需求,尤其要提高缅甸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4.建立质量标准和安全检测检疫体系

产业合作园区要全面实施国际化标准,保证粮食和农产品出口的安全卫生质量。园区内农产品和粮食生产要在品种选择、种植方式、化肥与农药的使用,以及运输、销售、加工等方面充分考虑绿色、生态因素。加强产品地环境、产品质量、品牌标识等的认证管理工作,树立绿色无公害品牌。

5.鼓励对现代农业园区投资

鼓励云南省内有实力的种子公司、农机企业、化肥公司、农药公司到缅甸投资发展,形成缅中粮食生产的“培育—种植—加工—运输—出口”一体化的产业链。

6.扩大农机及农业装备生产

缅甸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可以采取优惠措施,在缅甸现代农业园区内引进云南省先进的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并帮助缅甸逐步建立农用机械生产企业。缅甸农业生产对拖拉机、柴油机、水泵、播种机、烘干机、收割机、碾米机以及现代农业装备设施等均有很大的需求,云南农机制造企业可充分利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拉动出口。

7.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中心

在昆明、曼德勒园区分别设立现代农业信息服务(昆明)中心、现代农业信息服务(曼德勒)中心,负责建设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组建专家委员会,为投资者提供中、缅及东南亚、南亚国家农业市场、各国政策法规等投资环境信息以及其他科技咨询服务。

8.制定园区建设配套政策

中缅两国政府应共同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以确保园区建设的顺利进行。制定充足、完善、协调的法规政策来扶持和规范园区的发展,成立相应的机构对农业园区建设进行统一指导,明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保证园区各项建设高效率的进行。

9.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由中国教育部或云南省教育主管部门设立“中缅政府奖学金”,以云南省农业、林业高校为主体负责实施,为缅甸培养农业领域的优秀人才。此外通过科研机构、高校的交流,合作研发培育高素质现代农业科技人才。

D73/77

A

53-1227(2014)06-0045-14

* 韩越:昆明学院教授,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在读博士;吴江梅,昆明学院副教授,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李彦鸿,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在读博士

猜你喜欢
缅甸现代农业云南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 01:18:00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画报(2021年11期)2022-01-18 03:15:40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4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24
现代农业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画报(2020年12期)2021-01-18 07:19:20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云南画报(2020年9期)2020-10-27 02:03:16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缅甸记忆
北极光(2018年5期)2018-11-19 02:24:02
缅甸非常之旅
华人时刊(2016年13期)2016-04-05 05:5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