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耀 闵 丽 熊小平 李 渝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临床症状可以完全缓解,但部分患者在TIA发生后短期内可进展为脑梗死。因此,临床快速对TIA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层至关重要。目前常用的评价量表是ABCD2评分法[1]。本研究通过对214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来评价这种预测法的价值。
2006年1 月~2009年6月间在本院治疗的214例TIA患者,其中男137例,女77例,年龄38~85岁。所有TIA患者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1)突然出现局限性脑功能缺失或视网膜功能障碍,24 h内症状完全缓解;(2)头颅CT或MRI检查无责任病灶。以病程第7 d为终点事件观察时间点,脑梗死的诊断按照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2],所有进展为脑梗死的患者临床体征与头颅CT或MRI相符,并均为新发的脑梗死灶,且排除颅内动脉炎、CADASIL和烟雾病等。共有45例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其中男31例,女14例,年龄43~85岁。所有患者入院后检测血压、血糖、血脂,并查颈动脉超声、头颅CT/MRI,且予相似治疗,方法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压、调整血糖、他汀调脂,对伴有房颤者进行抗凝治疗。
ABCD2评分法总分为7分,具体的评分标准为(1)年龄(Age):≥60岁=1分;<60岁=0分;(2)血压(Blood pressure):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1分;收缩压<140 mmHg和舒张压<90 mmHg=0分;(3)临床特征(Clinical features):一侧肢体无力=2分,言语障碍但无一侧肢体无力=1分,其他=0分;(4)症状持续时间(Duration):≥60 min=2分,10~59 min=1分,<10 min=0分;(5)糖尿病(Diabetes):有=1分,无=0分。据ABCD2评分将TIA患者划分为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7分)3组。
对于TIA后继发脑梗死患者,由神经内科专科医师进行脑梗死发病时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MESSS),并在病程1个月后根据ADL评分分为极严重残疾(0~20分)、严重残疾(25~45分)、中等残疾(50~70分)、轻度残疾(75~95分)、正常(100分),规定I级预后为≥50分,Ⅱ级预后<50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4例TIA患者7 d内进展为脑梗死者54例,占总病例数的25.2%。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7分)组7 d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4.9%、30.1%和60.0%,且TIA患者的不同脑卒中风险分层的脑梗死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表1)。
表1 TIA患者脑卒中风险分层与7 d内继发脑梗死的关系
按照ABCD2评分法将TIA继发脑梗死患者分成0~3分、4~5分和6~7分3组,进行脑梗死发病时患者残损程度的MESSS评分和预后的比较,3组之间各项指标的差异不明显(P>0.05)(表2)。
表2 TIA患者脑卒中风险分层与TIA继发脑梗死时的残损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局灶性脑血管或视网膜动脉病变导致突发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且结构影像学无责任病灶。传统定义是症状于24 h之内完全消失。然而,对符合24 h定义的TIA患者进行CT,MRI和DWI检查,经常能发现部分患者存有与症状相符的脑实质缺血病灶。2002年Albers等将TIA定义为临床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1h,并且无急性脑梗死的影像学证据[3]。而Saver等认为1 h定义也不准确,因为在其研究中约35%的患者缺血症状持续不超过1 h,MRI却已证实存在缺血病灶;在缺血症状持续达16 h的患者中约半数并没有脑损伤的MRI证据[4]。TIA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Rothwell等认为,TIA后脑梗死甚至比脑梗死后再次脑梗死的发生率更高[5]。本研究TIA后7 d内脑梗死的发生人数为54例,占25.2%,与赵宗友[6]报道相近。所以,就TIA患者的处理而言,无论是1 h还是24 h都不是问题的关键,快速识别和及时治疗高危患者才是最重要的。因而,对TIA患者进行分层评价和处理非常必要。
目前常用Johnston等提出的ABCD2评分法来评估TIA的危险程度[1]。ABCD2评分法根据年龄、TIA发作后首次血压、临床症状、症状持续时间及有无糖尿病评分,总分为7分,根据评分值将TIA患者划分为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7分)3组。国内赵宗友验证了ABCD2评分价值[6]。本研究采用ABCD2评分法对214例TIA患者进行评分,结果显示低危、中危和高危在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4.9%、30.1%和60.0%,且有明显差异(P<0.05),从而也验证了ABCD2评分的应用价值。TIA后早期内发生脑梗死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研究认为年龄超过60岁、症状持续超过10 min、运动障碍、高血压病以及糖尿病是TIA后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7,8]。对于任何一个TIA患者,危险因素越多,发生脑梗死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结合年龄,血压,既往史,症状及症状持续时间等危险因素,才有可能作出相对准确的判断。这也从另一方面肯定了ABCD2评分的应用价值。
按照ABCD2评分法将TIA继发脑梗死患者分成0~3、4~5和6~7分3组,进行脑梗死发病时患者残损程度的MESSS评分和预后的比较,3组之间各项指标的差异不明显(P>0.05)。说明虽然ABCD2评分法能够识别TIA后有无近期脑梗死的危险,但是该评分的高低可能与TIA继发脑梗死患者的残损程度及预后无直接关系,这与傅毅等[9]报道相似。
综上所述,由于ABCD2评分可操作性很强,可作为常规用于临床,帮助医生鉴别高危患者,及时采用像对待脑梗死一样的治疗,以减少脑梗死的发生。但是该评分的高低可能与TIA继发脑梗死患者的残损程度及预后无直接关系。
1 Johnston SC,Rothwell PM,Nguyen-Huynh MN,et al.Validation and refinement of scores to predict very early stroke risk afte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Lancet,2007,369(9558):283-292.
2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 ):279.
3 Albers GW,Caplan LR,Easton JD,et al.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proposal for a new definition.N Engl J Med,2002,347:1713-1716.
4 Saver JL,Kidwell C.Neuroimaging in TIAs.Neurology,2004,62(8):S22-S25.
5 Rothwell PM,Warlow CP.Timing of TIAs p receding stroke:time window for p revention is very short.Neurology,2005,64(5):817-820.
6 赵宗友.用ABCD2评分法预测11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卒中风险.中国实用医药,2009,4(6):48-49.
7 Saver JL.A comparison of risk factor s for recurrent TIA and stroke in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TIA.Neurology,2003,60(11):1871.
8 Rothwell PM.Lack of epidemiological data on secondary stroke prevention.Lancet Neurol,2005,4(9):518-519.
9 傅 毅,孙家兰,郭正良,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展至脑梗死的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8,34(3):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