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畅,朱振波,汤子跃
(1.空军预警学院研究生管理大队,湖北武汉430019;2.空军预警学院空天预警装备系,湖北武汉430019)
针对对空情报雷达实施电子干扰是军用飞机常用的突防手段。由于雷达天线波束宽度的典型值约为1~2°,所以雷达天线旁瓣宽度远大于主瓣宽度,且目标回波与干扰信号的入射方向不一定相同,故大部分干扰信号从天线旁瓣进入雷达中。脉冲压缩体制雷达通常采用自适应旁瓣对消(ASLC)和旁瓣匿影(SLB)来对抗旁瓣干扰。ASLC对抗连续压制性干扰效果较好,而SLB则主要用于消除脉冲式干扰,包括窄脉冲强噪声信号、脉冲转发式欺骗性干扰信号等。
国内外学者对SLB技术研究较多,但主要是在理论分析层面[1-8],而针对脉压雷达的SLB具体工作模式的研究却未见涉及。本文阐述了SLB系统的基本原理,着重针对脉压前、后匿影两种工作模式下的雷达抗干扰性能和探测性能进行研究,对不同干扰环境下的SLB工作模式适用性进行对比分析。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与推导的正确性。
图1 脉冲压缩雷达的旁瓣匿影结构
基本的脉冲压缩雷达的SLB结构如图1所示。其主要由主辅天线、接收机、检波器、匿影判决和检测回路组成。
SLB系统一般结构对应的匿影逻辑图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在给定门限的基础上,目标信号被检测的条件是(sa<Fsm,sm>Y),其中sm表示主通道输出信号幅度,sa表示辅助通道输出信号幅度,F表示匿影门限,Y表示检测门限。
图2 旁瓣匿影结构逻辑图
根据雷达信号处理流程中SLB技术实现方式的不同,可以将脉冲压缩雷达SLB的工作模式分为脉压后匿影与脉压前匿影两种。不同的匿影工作模式具有不同的匿影性能和适用性,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脉压后匿影是脉冲压缩雷达SLB系统的主要工作模式,由于脉冲压缩后提高了雷达的距离分辨力,能够将时域中混叠的目标信号和干扰信号区分开来,因此,脉压后匿影需要满足两项指标要求:1)只存在目标信号时,其检测概率足够高;2)只存在干扰信号时,其匿影概率足够高。
为简化问题,本文目标起伏模型定为Sweling-0型,噪声为零均值高斯白噪声,则经过线性包络检波后,主、辅通道接收信号包络的概率密度函数为[9]:
式中,sm=s′mδ-1,sa=s′aδ-1,dm=d′mδ-1,da=d′a·δ-1。其中s′m、s′a分别为主、辅通道接收信号包络幅度值,sm、sa分别为主、辅通道接收信号包络的归一化幅度值,d′m、d′a分别为主、辅通道中检测目标回波信号的幅度,dm、da分别为主、辅通道中检测目标回波信号的归一化幅度,δ为主、辅通道噪声标准差,即主、辅通道噪声标准差相同。
1)只存在信号条件下的检测概率
结合图2中的逻辑图可以看出,对目标信号来说,在SNR相同的条件下,由于匿影门限的存在,一部分超过检测门限的信号被匿影,因此采用SLB结构后,检测概率较未采用SLB结构时减小。若要求在只存在信号条件下的检测概率足够高,则检测概率损失应尽量小。
为了衡量检测概率损失对雷达性能的影响,本文引入相对检测概率损失PD_Loss的概念,具体表示为:
式中,PD、P′D分别表示采用、未采用SLB结构时的检测概率。
结合图2,利用式(1)中的函数,目标信号落入检测区的概率PD为:
引入Marcum Q函数[8],并代入式(2)中进行化简,可得:
而未采用SLB时的检测概率为:
因此,将(4)、(5)代入(2)中可以得到相对检测概率损失PD_Loss。
2)只存在干扰条件下的匿影概率
同理,结合图2和式(1),可以得到匿影概率的表达式:
设匿影门限F=1,虚警概率Pf=10-6,进行仿真实验并分析脉压后匿影的相关性能。只存在目标信号时,主通道信噪比SNR与相对检测概率损失PD_Loss的关系如图3(a)所示。只存在干扰信号时,辅助通道干噪比JNR与匿影概率PB的关系如图3(b)所示。
结合图3可以看出,SNR越高,相对检测概率损失PD_Loss越低;JNR越高,匿影概率PB越高。据此,若干扰方采用欺骗性干扰,则脉压后时域混叠的目标信号与干扰信号分离,且SNR和JNR均增大,SLB系统的工作性能提高;若干扰方采用压制性干扰,虽然脉压后SNR提高,但由于噪声干扰信号未能压缩,时域中仍然与脉压后的目标信号混叠,因此容易造成匿影,丢失目标。综上所述,脉压后匿影比较适合对抗欺骗性干扰。
图3 脉压后匿影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脉压前匿影主要针对宽脉冲进行匿影判决。一个雷达回波需进行多次匿影判决(判决次数取决于脉冲宽度T和采样频率fs),若判决匿影的次数多,则经过脉冲压缩后的回波能量损失大;反之,则损失较小。
当敌方施放压制性干扰时,强干扰存在的距离单元被匿影,弱干扰存在的距离单元被保留,因此被保留距离单元上的目标信号经脉冲压缩后仍有增益,在抑制干扰的同时又能够提高目标信号的信噪比,所以脉压前匿影比较适合对抗压制性干扰。
对于噪声压制性干扰来说,脉压前匿影的目的主要是使最大噪声干扰幅度降低到门限值以下,因此门限设置比较关键。以射频噪声干扰为例,脉压前匿影的门限设置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1)若能够估计脉压前目标回波信号SNR,可推导得到目标信号的取值范围为(-St,St),又辅助通道的干扰信号幅度Sj可通过测量已知,则辅、主通道幅度比值范围为(Sj/(Sj/K+St),Sj/(Sj/K-St)),其中K为辅助天线与主天线副瓣的幅度增益差。
在高斯分布射频噪声干扰条件下,辅助通道干扰信号幅度Sj与辅、主通道幅度比值sa/sm的关系如图4所示。由于脉压前后噪声功率不变,若要求脉压后的干扰信号幅度衰减到检测门限以下,则脉压前干扰信号幅度也必须要衰减到门限值以下。
设检测门限为Y,将Sj<Y代入辅、主通道幅度比值范围中,得到匿影判决条件为sa/sm>Y/(Y/K+St),即若检测辅、主通道信号幅度比满足此条件,则进行匿影。
图4 Sj与sa/sm的关系
2)第一种门限设置方法的实质是使得匿影后Sj<Y,若目标信号的SNR未知,可直接检测辅助通道干扰信号的幅度Sj,若超过检测门限,该距离单元进行匿影,匿影判决条件为sa>KY。
假设目标信号的信噪比为SNR,回波采样点数为N,则N=Tfs,其中T表示脉冲持续时间,fs表示采样频率;干扰信号的干噪比为JNR,采样点数为M,则M=Tjfs,其中Tj表示干扰脉冲持续时间。脉压前目标信号与干扰信号的位置关系如图5所示。
图5 目标、干扰脉宽关系
由于3.1节中的门限设置能使压制性干扰信号的最大幅度降低到门限以下,因此可将脉压后目标信号的相对功率损失Loss作为脉压前匿影的性能评价指标Loss定义为:
式中,P表示无干扰时脉压后目标信号功率,PLoss表示干扰条件下脉压后目标信号功率。
在噪声干扰条件下1000次蒙特卡洛仿真得到的结果如图6所示。其中,图6(a)表示重合宽度(脉压前干扰信号与目标信号)占目标信号回波脉冲的百分比与相对功率损失P~Loss的关系;图6(b)表示主通道JNR与相对功率损失P~Loss的关系。可以看出,在目标信号参数相同的条件下,E~Loss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1)脉压前干扰信号与目标信号重合的脉冲宽度,记作W,即图5中阴影部分所示。W越大,在相同的匿影概率下,匿影点数越多,ELoss越大。2)干扰信号的JNR。根据匿影判决条件sa/sm>Y/(Y/K+St)可知,JNR越大,匿影概率越大,ELoss越大。
图6 脉压前匿影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仿真实验1:发射脉冲持续时间T=10μs,信号带宽B=10MHz,采样频率fs=2B;天线主瓣比第一副瓣增益高出α=30dB,干扰入射方向辅助天线比主天线副瓣增益高出β=2dB,虚警概率Pf=10-6;目标信号从主瓣进入,且4个目标回波位置分别为10500m、11000m、12000m、13000m,主通道目标信号脉压前SNR=-5dB;干扰机产生2个假目标干扰信号,位置分别为11500m和13500m,辅助通道欺骗干扰信号脉压前JNR=5dB。
在以上仿真参数条件下,雷达采用两种不同SLB工作模式时的抗干扰性能比较结果如图7所示。
图7 欺骗性干扰条件下的脉压前后匿影性能比较
可以看出,采用脉压前匿影的工作模式,由于10500m处目标信号脉冲与干扰脉冲重合区域较小,匿影点数较少,而其余位置的目标回波与干扰脉冲重合区域较大,匿影点数较多,因此只有10500m处的目标超过检测门限;而采用脉压后匿影的工作模式时,由于脉压后目标和欺骗干扰在距离上分开,目标能够被正常检测,但是对于11500m和13500m处的假目标,由于匿影规则生效而被有效滤除。
仿真实验2:发射脉冲持续时间T=10μs,信号带宽B=10MHz,采样频率fs=2B;天线主瓣比第一副瓣增益高出α=30dB,干扰入射方向辅助天线比主天线副瓣增益高出β=2dB,虚警概率Pf=10-6;目标信号从主瓣进入,且4个目标回波位置分别为10500m、11000m、12000m、13000m,主通道目标信号脉压前SNR=-5dB;干扰机从10000m的距离上开始释放窄脉冲射频噪声干扰,辅助通道干噪比JNR=60dB,干扰脉宽Tj=5μs。
在以上仿真参数条件下,雷达采用两种不同SLB工作模式时的抗干扰性能比较结果如图8所示。
图8 压制性干扰条件下的脉压前后匿影性能比较
可以看出,采用脉压后匿影的工作模式,在干扰被匿影的同时目标信号也被滤除了,达到了干扰效果;而采用脉压前匿影的工作模式,虽然信号能量有损失,但是由于信号与干扰脉冲重合区域较少,目标信号仍然能够超过检测门限而被检测到。
本文基于SLB系统的一般结构和基本原理,针对脉冲压缩雷达脉压前、后匿影两种工作模式,分析了雷达的抗干扰性能和检测性能,并结合不同的干扰环境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脉压前匿影较适合对抗压制性干扰,而脉压后匿影对抗欺骗性干扰效果更佳。但是,两种模式对抗复合干扰,即多种干扰样式并存的干扰,效果均不够理想。因此,如何将两种工作模式结合起来抗干扰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1] 李侠.现代雷达技术[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0:341-350.
[2] Maisel L.Performance of sidelobe blanking systems[J].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1968,4(2):174-180.
[3] David A,Shawn S.Sidelobe Blanking with Integration and Target Fluctua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2002,38(3):1023-1037.
[4] David A,Nathan R.Sidelobe blanking with expanded models[J].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2011,47(2):790-805.
[5] Demaio A,Farina A,Gini F.Performance analysis of the sidelobe blanking system for two fluctuating jammer models[J].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2005,41(3):1082-1091.
[6] Shnidman DA,Toumodge SS.Sidelobe blanking with integration and target fluctua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2002,3(38):1023-1037.
[7] 夏涌,杨辉,刘磊山.基于FPGA的旁瓣匿影工程化实现[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07,21(4):286-288.
[8] 陈霄恒.脉冲压缩雷达旁瓣匿影干扰技术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
[9] 杨万海.雷达系统建模与仿真[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