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民俗传承保护的路径

2014-03-23 06:11潘莉
中国国情国力 2014年1期
关键词:进程民俗文化城镇

◎ 文/潘莉

城镇化进程中民俗传承保护的路径

◎ 文/潘莉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文化最初的起源之一,是文化长久存在和发展的记录。它对于人们性情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影响,对于一个地方风格的塑造是潜移默化和持久有力的。随着城镇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保护和发展我们优秀的民俗文化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传承、保护、发展民俗文化的意义

1.保存城镇的环境记忆,可以使我们的生存环境更加“诗意”

“诗意地栖居”,是人类生活的最高理想。传承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可以构建诗意的理想生活愿景,让城镇的环境记忆长久保存。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俗让人类生存的环境带有强烈的地域和环境色彩。在城镇化进程中,如果通过周密调研和科学规划,将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同改善当地环境、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相结合,将会使每一个城镇的特色更明显。

2.保存城镇的情感记忆,可以使我们的内心更加“诗意”

人们常说,故土难离,落叶归根。这是因为人对自己所生活的城镇,产生了情感。这里面也有着民俗文化的功劳。一个地方的方言、神话故事、信仰图腾、祖先崇拜,以及当地的庙会活动、民间舞蹈等,体现了当地人的精神寄托和理想皈依,它们不仅在视觉上和精神上满足群众的文化审美需求,更在潜意识中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引导人们。民俗文化,或被概括为一个地区的文化精神,或提升一个地区的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或拓宽和丰富人们的想象力和表现空间,是一笔无形的财富。蕴藏于民俗文化遗产中的各种地域氛围、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可以催醒市民思想情感中的活跃因素,激发城镇民众对于现实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促使当代城镇社会的文化机体更富有活力。

3.保持城镇的生活内容记忆,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内容更加“诗意”

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城市居民与世界同步,这让我们的生活与以往发生了断裂。人们到乡下吃“农家乐”土菜,到旅游地找小吃,在微博上传“妈妈菜”,结婚的时候要穿旗袍对襟大褂,坐万工花轿,都是对民俗生活记忆的怀念。

4.保有固有的生活方式记忆,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方式更加“诗意”

民俗活动可以丰富我们的日常生活,使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多姿多彩。例如在城镇社区里举办春节耍社火、庙会、行会等大型公共活动,社区每个成员或会参加进来。就在这样的系列活动中,社区成员之间密切协作、相互配合,内部人际关系更加密切了。其他社区单位的人们来观看社火或到其他村落等社区表演,也增强了社区间人们的联系。这样的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发挥了社会整合功能,维护了社会稳定。

民俗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民俗资源面临生存危机,在城镇化进程中丢失了环境记忆

城市中的古建筑、老街道,是民俗文化中的典型代表,它代表着整个城市中的历史底蕴和内涵,而且为社会的发展留下了历史印迹。在讲求经济效益的今天,一些地方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对一些具有很高文化价值的民俗建筑文化遗产大拆大建,严重地破坏了当地原来较为良好的民俗文化生态环境。拆掉的看似仅仅是砖头瓦块,其实质是充满丰富人文底蕴的历史记忆。拆毁的建筑,消失的地名,其实是抹杀掉千百年来流传的故事,是无法再造、复原的民俗文化的精髓。

2.传统民俗对人的教化功能弱化,在城镇化进程中遗失了情感记忆

在当今的社会中,城镇居民的社区,楼建得越来越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信任却越来越少。社区缺乏基本的活动,以往的乡村民俗民风就更谈不上。

外地的进入城市的农民工离开了自己以前所处的民俗文化氛围,一方面缺少了原有的民俗文化对自己行为的约束,行为较原先在家乡更为随意;另一方面内心又有失落感,再加之融入不进流入地的社会文化生活中,且本地人对外乡人存在文化歧视,语言方面融入上也存在困难,使得外来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精神生活相对空虚,容易产生一些社会不安定因素。

3.城镇化进程中,人们的生活严重趋同,忘却了生活记忆

现代化的发展,导致城镇文化走向趋同。由于片面追求“发展”、“效率”等因素,城镇往往以一种均质的、统一的、讲求效率的所谓现代化标准,取代了以往的多元化特点,抑制了城镇生活的多样性诉求,造成城镇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的极大破坏。许多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歌、舞蹈、戏剧、曲艺被发达的现代文化传播形式淹没,传统手工艺被现代科技手段替代,许多传统饮食和风味小吃被潮涌而来的西方快餐文化冲淡。此外,民俗中的节日传统渐渐被人淡忘,民俗文化的生存土壤日趋缩小。

4.对民俗文化的开发有过度及保护传承不当两种倾向,破坏了人们对城镇的民俗记忆

一些地区对民俗文化进行商品化开发利用。许多本来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正在丧失真实的面貌,被强行注入毫不相关的文化元素,沦为一种伪文化、伪民俗。在传统社会生活中,民间的活动与节庆紧密相连,劳作与娱乐张弛有度,在特定的日子里进行;而现今的消费娱乐在城镇化的带动下则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突破了传统的时空束缚。

很多地方虽然强调保护民俗文化,但仅仅是将民俗文化遗产作为“标本”收藏于博物馆就完事了,博物馆收藏已经成为某些地方传统文化遗产保护、民俗文化拯救的惟一手段。事实上,博物馆保护只是一种保守性的看护,而不是积极的延续。在城镇化进程中保护传统民俗文化,不是让它在博物馆里慢慢地腐朽下去,而是应当创造一个环境,让它继续“活下去”。

还有一些地方在保护民俗文化的工作中,对民俗的民间传承人保护力度不够,出现了“三无、三难、三缺”现象,“三无”即行业无组织,传人无地位,生活无保障;“三难”即传承艰难,选择弟子艰难,生存发展艰难;“三缺”即缺资金,缺舞台,缺市场。

城镇化进程中传承、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的对策

1.建立、健全并落实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强对民俗文化开发利用的管理力度,抵御各种势力对民俗文化的消解

在城镇化进程中,传统习俗若没有有效的手段来保护,将会很快地被新文化所代替。民俗文化需要有法律的保护。各级领导要重视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只有党政领导在制定城镇化进程的方针和措施时有民俗文化传承和保护的自觉,才容易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态势。另外,民俗文化传承和保护要保证具有魅力的民族文化能真正得以弘扬和保护,杜绝随意歪曲民俗风情资源的现象。民俗进入市场之前,必须有一个恰当合理的定位和有力的措施,同时,还要有一套真正表现它的内涵和促使它正常发展的规划。

2.突出城镇的环境记忆、情感记忆、生活内容以及生活方式记忆,对民俗文化加以活态传承

民俗保护关系到人民福祉,民俗文化源于生活,应该回归生活。城镇化进程中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应该既有利于民俗项目集聚展示,整体呈现,也有利于人民群众集中经验、生动感受;既有利于传承历史文脉,也有利于凸显当地的城镇魅力。

民俗遗产的保护,重在保护其生存的社区,这样才能保护民俗遗产的自然环境、文化结构、社会生活形态和民俗文物整体,让它“活”着而不是“死”去。宁波在中心城区的历史文化街区,将海曙区的南塘河历史街区,改造成为融传统戏曲曲艺展演、传统

窈窕淑女

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与汶川县交界处,由四座连绵不断的山峰组成,它们从北到南,在3-5公里范围内一字排开,其海拔高度分别为6250米、5664米、5454米、5355米。四座山峰长年冰雪覆盖,犹如头披白纱,姿容俊俏的四位少女,依次屹立在长坪沟和海子沟两道银河之上,其中最高最美的雪峰就是 “四姑娘”。

钟仁俊/摄手工技艺展示、百年老店风貌和民俗风情一体的历史文化特色街区。这一街区,将成为民俗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活态展示,营造新的生存空间和良好的人文环境。

3.多措并举,在城镇化进程中探索传承、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的措施和办法

(1)搭建民俗展示的平台。要在城镇化进程中对民俗文化进行整体、活态的传承。

(2)要激发民众的自觉。只有让人民群众自觉自愿地参加到传承保护与发展的活动中去,才能使民俗活动生根开花结果。

(3)要充分挖掘民俗文化。充分挖掘本地区内特有的民俗文化,使之作为城市文化宣传的一个重要资本。特别是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起,可以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既增加了财政收入,又提高城市知名度,同时可以吸引投资,发展经济,使经济和文化发展达到“双赢”的良好效果。

结语

理想的城镇应该是市民能够接受良好教育、享受丰富文化生活的城镇,是保存了历史记忆、各种文化共存共荣的城镇,也是能够使人的精神世界高度丰富自由的城镇。如果我们能够在城镇化进程中对民俗文化加以合理的传承、保护与发展,这个理想的实现一定渐行渐近。

*本文是基金项目: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G13-ZX33)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蔺丽莉

猜你喜欢
进程民俗文化城镇
“十四五”时期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研究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文化边城镇远
有效把握政治新形势 积极推动党建工作进程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与展望
快速杀掉顽固进程
简述我国城镇老年群体轻体育运动的常态化开展
中外民主法制进程专题复习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