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辅导员培训是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重要途径,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深入探讨高校辅导员培训的含义,认清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现状,并进一步对完善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做出思考。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培训;培训制度;思考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1-042-03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对组织成员的培训与潜能开发是一种维持组织发展,提高个体素质的手段,也是一种奖励性福利形式。在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背景下,培训是提高辅导员的素质,开发辅导员智力,挖掘辅导员潜能,提升辅导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技能,优化辅导员队伍的重要手段,加强高校辅导员培训,对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培训的含义
对于辅导员的培训,《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简称“教育部24号令”)第四章第十七条指出:“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承担所在区域内高等学校辅导员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和骨干培训,对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策、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化辅导与培训,开展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科学研究,各高校负责对本校辅导员的系统培训。”教育部下发的《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明确指出,要以教育部举办的全国辅导员骨干示范培训为龙头,以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举办的培训为重点,以高校举办的系统培训为主体,逐步构建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由此可见,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已经受到重视并全面启动。
高校辅导员培训指的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高校根据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特点,按照辅导员的职业需求,通过各种形式,有计划、有组织地为提高辅导员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能力所进行的教育、培养和训练活动。对此含义的理解有以下四点:第一,辅导员的培训机构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高校组成,构建不同层次的培训体系,培训机构对辅导员的培训应视为一项义务,全面负责辅导员培训的计划、组织、管理和经费开支等工作。第二,高校辅导员培训以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为中心,目的是使辅导员通过培训而掌握职业岗位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技巧,以熟悉学生管理工作规律并进而直接改进学生管理工作。第三,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内容是针对工作岗位的具体需求,突出“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特点,是一种向辅导员有针对性地传授专业知识和提高工作技能的继续教育过程。第四,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应根据辅导员的现实工作需要,按需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和种类,分级分类别地开展教育培训,培训时间可长可短,既可有定期培训和短期培训,又可有脱产培训、半脱产培训和在职培训,另外,还可有校本培训、校外培训和委托专业机构培训,同时,培训方法上除了传统的理论讲授,还应增加讨论、个案分析研究、考察调研、情景模拟等形式多样的体验式实践环节。
二、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理论,轻实践
现阶段,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形式已趋向了多样化,有岗前培训、常规培训、专题培训、骨干培训和学历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层次的辅导员职业需求,有助于辅导员的成长和发展。但是,各种形式的培训主要以课堂讲授理论知识为主,以“研讨、个案分析、亲身体验”等形式多样的实践环节所占的比重偏低,这远远不能满足辅导员的培训需求,重视培训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有助于辅导员在培训实践中优化能力结构、提升能力素质。以华东理工大学实行高校间辅导员的相互挂职锻炼为例,通过签约每年互派辅导员进行一个月的挂职锻炼,这种挂职锻炼的体验式实践形式大大拓宽高校间辅导员的学生工作视野,在相互学习中积累工作经验,值得高校在辅导员培训工作中大胆借鉴和尝试。
(二)重培训,轻培养
培训作为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加强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已经成为共识,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也不断为输送辅导员参加培训提供了平台,但是培训与培养并没有合理的链接,主要体现在:一是培训工作随意性大,不能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进行分层次的培训,不利于不同学历层次、知识结构、基本素质和业务水平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二是培训内容不够系统,针对辅导员实际工作和工作难点的处理技巧培训极少,不利于提高辅导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三是培训与考核不挂钩,不利于检查参训辅导员的学习效果,并根据不同能力的辅导员来分配工作。由此可见,一旦培训与培养脱节,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也失去了培训的真正意义。
(三)重施教,轻需求
高校辅导员培训全面启动以来,虽然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在不断地优化,但是仍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辅导员的培训需求,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不能满足不同工作年资辅导员的培训需求;对一些参加工作多年的辅导员,为适应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形势发展。他们更需要参加更新知识方面的深造培训,而现实这类的培训还得不到广泛的推广。二是不能满足不同专业背景的辅导员的培训需求;以医药院校为例,由于这类院校的辅导员也并不都是医药类专业毕业的,所以培训中有必要增加医药方面的背景知识,帮助辅导员了解所带学生的专业知识,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三是不能满足不同类型学校的辅导员的培训需求;如:师范类大学和商科类大学,两类大学无论是办学环境还是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均存在差异,所以在这对两类大学的辅导员培训时就必须区别对待。
(四)重组织,轻实效
在教育部对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规划下,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纷纷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辅导员培训组织实施办法,为辅导员的培训搭建平台。然而,反观当前辅导员的培训现状,培训的效果仍不理想,存在的不足主要有:由于缺乏系统的培训质量评估制度、管理监督制度和激励机制,对参训辅导员的学习、出勤、考核等参训情况没有详细的跟踪、记录与反馈,培训行为极不规范,容易导致“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无法保证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三、对完善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培训作为提高辅导员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每一位高校辅导员的权利,更应是辅导员的一项义务,基于当前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存在的种种问题,必然会妨碍辅导员素质的提高。而辅导员的素质和工作水平将直接决定和影响一个学校的学生工作,因此,完善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任务迫在眉睫。
(一)要提高对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认识观念
我国高校设立辅导员制度已有50多年历史,经过50多年的发展,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党的路线、教育方针的传播者,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教育者,学生学习生活管理者三重角色。从人力资本角度来说,高校辅导员是国家的重要人才资源,是社会和国家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正确认识和对待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将会得到可观的回报,并惠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这需要做好以下的工作:第一,解决辅导员培训的经费问题;辅导员培训是一项长期投资,它的回报周期虽长,但综合效益巨大,从目前状况来看,要让更多的高校辅导员有机会参加各种不同层次的培训,费用问题仍是关键,所以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的辅导员培训专项资金政策,通过物质性投入方式大力支持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工作,确保培训工作顺利开展。第二,安排充足的培训时间;培训的效果与时间有紧密的联系,既然辅导员的培训是学习提高的重要途径,那么在培训时间的安排上应慎重考虑广大辅导员的工作实际,保证辅导员有时间、有空间、有条件去发展和提高,这样既有利于调动辅导员的培训积极性,又可让辅导员安心地参加培训。第三,设计合理的培训内容;除了理论学习,培训内容还应不断优化创新,可根据不同层次辅导员的自身需求设计培训模块,重在解决辅导员实际工作中的难点,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能力,可以通过引鉴国外大学学生管理工作的成功案例,开阔辅导员的工作视野,提高辅导员的业务水平。
(二)把能力提升作为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重点
辅导员的能力是辅导员素质构成中的最重要因素,它决定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和质量,加强高校辅导员的学生管理能力建设是增强辅导员队伍活力和竞争力的关键。根据新时期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特点,辅导员应具有多方面的能力。主要包括:一是教书育人的能力。这要求辅导员不仅要上讲台给学生传授知识,帮助学生解答疑惑,而且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人。二是事务管理能力。辅导员是高校从事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一线人员,在事无巨细的学生事务性工作面前,辅导员应摆正工作重心,坚持人性化的管理,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意识,从而提高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绩效。三是自我发展的能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大学生思想多元化的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要适应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就要不断地自我提高和完善,这需要高校辅导员不断加强学习,通过学习全面理解和认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深入把握工作规律,进而提高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根据当今大学生的特点和主流,高校辅导员还应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应变能力。因此,强化高校辅导员的能力培训,加强能力建设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
(三)要扩大培训规模,确保全员轮训
培训作为高校辅导员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的方式,应保证人人有机会参加相应的培训。首先,要切实抓好新聘用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工作,力争参训率达到100%,通过岗前培训让新进入辅导员队伍的人员了解自己即将从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程序,掌握一般的工作方法,为尽快进入辅导员的角色做好转变。其次,要突出抓好常规培训,不断提高参训率,通过常规培训帮助辅导员掌握工作规律,提高解决工作难点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根据学生工作管理特点,要定期开展专题培训,有计划地组织辅导员选择与自己工作和兴趣相关的专题进行学习和指导。最后,结合高校辅导员队伍实际,要大力推进骨干培训,创造机会让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突出人员参加国内、国外的多种形式的培训,为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培养优秀人才,促进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方向发展。为鼓励更多的辅导员重视学历的提升,应加大辅导员学历培训,积极鼓励辅导员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平台。
(四)要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完善培训制度体系
根据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学历层次、知识结构、工作年限、业务水平和基本素质,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多搞中短期的常规培训和专题培训。强化岗前培训,推广骨干培训和学历培训,营造条件开展网络培训和远程培训,满足不同层次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需求。培训方法也应不断创新,多采用个案分析、互相交流、实地模拟等互动参与性强的现代培训方法,从偏重课堂理论培训向课堂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转变,将培训内容融入具体的案例和生动的实践中,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对现实热点和难点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增强辅导员的培训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除此之外,建立健全高校辅导员培训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考评机制等制度体系,保证培训内容、培训进度、成绩评定等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还应把终身培训、全员轮训等理念贯穿于高校辅导员培训制度的全过程,既让辅导员培训成为持续、发展的过程,又让每一位高校辅导员都享有参加不同类型培训的同等机会。
(五)坚持培训和培养相结合,健全培训管理制度
培训的有效性是辅导员培训的生命线,要保证辅导员培训不走形式,不走过场,真正收到实效,应把高校辅导员的培训与转正、考核、晋升等挂钩,明确辅导员接受培训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培训动力机制,完善各类培训,建成高校辅导员全员轮训体系,把培训与培养相结合,逐步做到“不经培训不上岗,不经培训不转正,不经培训不提拔”。实行辅导员培训跟踪制度,加强培训证书管理,建立辅导员培训档案制度,高校要保证有专门的培训部门负责辅导员培训的组织、检查和建档工作,把辅导员参加培训的情况记入本人档案,作为高校辅导员年度述职考核和培养提升的重要考察依据。
一个职业是否专业,不仅要看是否有相关学科和学术研究作支撑,还要看它有没有专业的标准和专业的培训。辅导员培训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辅导员队伍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大对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力度,是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源投资,各地教育部门和各高校应在具体的实践中深入探索和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完善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制度,从而全面提高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整体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促进辅导员向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利伟.高校辅导员培训的问题与思考[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12):92—94.
[2]漆小萍.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建设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08,(1):82—85.
[3]冯刚.论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7,(11):13.
[吴琼:广东海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