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强
上写作课,多数同学面露为难之色。课堂处境尴尬,少有轻松的气氛,多是凝重的神情;少有言语表达的激情,多是缺乏思考的干涩。
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我们从学生和老师两个方面来了解了解。先听听学生的声音:一是缺乏生活素材。二是老师布置的作文老是那几个话题,限制条件又多,看着都腻了。三是老师充当裁判员,而学生是运动员,学生作文常被判“犯规”。作文生态“荒漠化”,作文的幼苗难以成长。再看看教学现状的分析:一是作文命题主观性强,缺乏对学生客观实际的了解。二是作文教学随意性强,缺乏阶段性、长期性的计划。三是没处理好应试作文教学和素质作文教学的关系。素质作文教学是应试作文教学的基础。而不少老师忽视素质作文教学,偏重应试作文教学,要求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话题写作。看来,问题表现在学生中,但根子在老师那儿。正是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着错误的指导思想,采用不恰当,甚至违背作文教学规律的做法,才导致作文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那么,学生作文问题的症结该如何解开呢?笔者认为,关键是教师应端正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即让作文教学回归学生生活。具体内容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一、回归学生活动
《语文课堂教学》中有这样一段话:“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和体悟挖掘生活。
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生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细小平常的事物,如慈祥和蔼的老师,朝夕相伴的同学,爷爷的拐杖,奶奶的老花镜,妈妈的围裙,甚至堆积如山的高考书,大自然的花木等。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以身边常见的事物为立意训练的载体,体会生活的意蕴,思考生活的哲理,弘扬真善美的人性。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养成关心生活,留心生活,观察生活,再现生活和深入思考生活的习惯。
指导学生体悟挖掘生活。写作范畴上的“生活”可以从“已拥有”和“可拥有”两大方面去把握、利用和挖掘:一是学生已拥有的生活。譬如学习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等。这是我们写作教学必须充分利用的生活。二是学生可拥有的生活。譬如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经济生活等。因为我们的教育除了服务、适应的功能外,还有一个引领的功能。教育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精神更高尚,未来的生活更美好。所以,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主动关心、主动观察、主动分析、主动表现这些可拥有的生活。这两种生活中前者是学生亲自参与或随心留意就有的,后者是可以通过阅读书报、浏览网络、听取电视广播新闻等途径获得的。如果说前者是侧重“小我”的身边生活,那么后者就是侧重“大我”的现实生活。写作生活从“小我”到“大我”,切入点是写作,但归宿点远远超出写作。它能培养出富有品味和境界的学生,培养出敢于担当、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全球视野的一代新人。反过来,收获了这样的“塑人”效果,又会使写作水准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这不就是叶圣陶先生所希望的“写作与做人”的境界吗?如果不能关注生活,做人就缺少境界,就不会写出好作文。闭门只读高考书的校园生活,是很难培养出关注社会、富有境界的“写作人”的。
二、回归学生语言
通常作文教学不只是“写什么”要听教师的“输灌”,就连“怎么写”的权柄也掌握在教师的手上。这样,滋长了学生千文一面、空话套话、人云亦云、浮光掠影的浮躁文风。因此,提倡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和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让写作回归学生语言。可用以读促写和以说促写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以读促写。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读书,养成爱读书的习惯。爱读书的学生才能读“万卷书”,会读书的学生才会读“破”万卷书。什么写作的样式、技巧,行文展开的思路、结构,描写的方法,表达的艺术,都会在阅读中得之。写作中许多精辟的思想观点、丰富的素材、独具匠心的遣词造句,大多来自平时的阅读。甚至为文的风格,创作的灵感,灵魂的净化都可在阅读中获得。书不仅要读,还要背,更要品。书需要泛读,更要精读。读书要多,更要善于选择。“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和写的关系密切如孪生兄弟。一个人如果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就不用担心他的文章平淡无奇、言之无物了。“读”的问题解决了,“写”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以说促写。高中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时刻接受着外部世界的刺激,不断形成内部世界的心理冲突,时刻有一种表达的欲望。而最现实的方法是让他们把内心的冲动说出来。教师可以给他们机会,提供情境,采用“每日演讲”的方法,让他们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吐露出来。哪怕是鸡毛蒜皮、片言只语,只要发自内心肺腑,就可以把它们记录下来。当学生“口欲言而不能”时,教师应适时点拨、引导,日积月累,促使学生迸射出“智慧的火花”。为办好“每日演讲”活动,学生必须写好演讲稿,在每天语文课的前几分钟的时间上台脱稿演讲,之后点评交流。高中三年语文课那么多,每天按着学号轮流演讲,那该是多么可观的数字啊。演讲是语文学习尤其是写作的好方法。这是最传统的方法,最简单的方法。但最传统的方法之中常常隐藏着最灵验的秘方,最简单的方法坚持做下去也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三、回归学生思想
有些教师在上作文课时讲解面面俱到,不仅审题立意、选择角度认真指导,就连筛选题材、谋篇布局也耐心解释。这样做的结果适得其反,学生写作不但受到束缚,而且会产生厌烦、惧怕写作的心理。原因很简单,就是写出来的东西不是他自己的。为使学生不厌烦、不惧怕写作,必须鼓励抒真情。古人刘勰说过“情动而辞发”。意思是作文若能与情感的活动相伴随,则可呼之而出,一挥而就。叶圣陶先生也曾作过精辟的阐述:“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作。”两人的见解不谋而合,都强调抒真情。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指导学生自由地表达真性情。这既能让学生作文不痛苦、不虚假,又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收到调节放松精神的效果。作文就是要有感而发,把看到的、听到的、亲身经历的、对自己很有感触的事和现象动笔写下来。你对某件事确实感触很深,那你一定会把作文写好,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想表达的意思表达清楚。这不仅写了一篇好作文,而且调节放松了精神。教师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作文教学中来,而不是消极被动地参与。这样不仅可为学生写作提供生动的素材,比较好地解决胡编乱造的问题,而且可为学生在作文中抒发真情实感提供基础。鼓励学生抒真情,就会使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越来越浓,写作的热情越来越高,自然,作文中无病呻吟、虚情假意的现象就会越来越少。
要让学生成为写作的真正主人。让写作的主人——学生当家作主,让学生充分发挥选择题材、确定角度、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讲的要少,只是起一个引导和组织的作用,让写作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写”,而不是教师喋喋不休的“讲”。因为作文应着力于让学生筛选丰富的题材,抒发深刻的感受,有感而发,写出真情实感,而不在于教师详尽的写法指导。
只要教师让作文教学回归学生生活,持之以恒,学生作文就能健康发展,学生就能愉快写作,轻松写作,愿写,乐写,善写。这样,作文教学就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学生作文就能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