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旭
有一道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阅读题,问的是:“如果你是孔融,你会让梨吗?”一个学生答道:“我不会让梨。”结果,被老师打了一个大大的叉,因为标准答案是:让梨。
在一张小学二年级的试卷上,有这样一道题目:雪融化后是什么?有位同学答道:雪融化后是春天。结果,被老师打了个大大的叉,因为标准答案是:水。
有位小学生在“三个臭皮匠”后面填空:臭味都一样。老师给他打了个大大的叉。另一位小学生在“天生我材必有用”后面填空:老鼠儿子会打洞。老师又是一个大大的叉。还有位小学生在“竹篮打水”后面填空:一篮水。老师还是一个大大的叉……因为在这些题后面都有一个标准答案,只要与这个答案不符,一律会打叉,别无选择。我们就是这样“被标准”地考过来的,我们都觉得每道试题后面肯定有一个标准答案,所以我们的回答总是一个腔调,一个模样,千人一面,似乎也别无选择。
有位小学老师对我说了这样一件事:一次,有位学生在一道填空题上写道“绿色的月光,照在小树林里”,他觉得这个小学生很有想象力和观察力,就给这道题打了个大大的钩。这位小学生的家长在检查作业时,发现了我批改的这道题,认为我是在误人子弟,月光怎么会是绿色的呢?家长找到校长反映,校长问我这道题的标准答案是什么,我说是银白色的月光,照在小树林里。
校长问:“你怎么不按标准答案改呢?你这不是在误人子弟吗?”为此,我被要求在全校教师大会上进行检讨,并被扣发了三个月奖金。这位小学老师脸上露出无奈的神色,沮(jǔ)丧地说:我们的教育总有一个标准答案,在这个标准答案中,学生们的思想是被禁锢在一个框子里的,无法跳出。我们的老师也只能在这样的框子里去教学生,因为我们无法跳出固有的教学大纲。
这位老师不无感慨地说,在以色列,几乎所有的老师和家长都会对孩子们说这样一句话:孩子,生活中有一种没有形态、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那就是智慧。智慧永远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在你充满美丽的想象中,你会感到你的思想如天空般宽广、辽阔。如果你说太阳的颜色,除了红色,还有黑色、绿色、白色……那么,我要说,我可爱的孩子,你一定会成为下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而以色列人虽然只占全球人口的0.23%,但是却有121位以色列人获得过诺贝尔奖,比例高达18.5%,获奖人数高居世界各国之首。这就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国度所产生的神奇效果。
(极品咖啡选自《生命时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