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东区急诊内科,山东 青岛 266003)
血脂异常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但是,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单纯降低LDL-C仅能减少心血管病病人30%事件的发生[1],仍有大量心血管疾病病人发生各类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由此,医学界提出心血管病剩余风险的概念,其中脂类相关剩余风险成为大家所关注的焦点,其共同特征为三酰甘油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2]。目前,有关脂类相关剩余风险与再发心肌梗死(RMI)的关系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拟通过比较初发心肌梗死(PMI)与RMI的临床特点,分析脂类相关剩余风险与RMI的关系,旨在提高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的二级预防水平。
2009年1月—2011年12月,选择我院诊断为AMI的住院病人238例,分为PMI和RMI两组,其中PMI组187例,男136例,女51例,年龄36~87岁,平均(64±11)岁;RMI组 51例,男36例,女15例,年龄45~86岁,平均(68±11)岁。RMI的标准:既往有明确的心肌梗死病史和心电图依据;再次持续胸痛≥30 min;典型的心肌损伤酶学的改变;常规心电图至少2个或2个以上相邻导联ST抬高≥0.2 mV,且呈动态演变过程。
收集所有入选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三酰甘油及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与RMI的关系。
RMI组年龄、三酰甘油及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与PMI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708~4.345,P<0.05);而性别、心率、血压、总胆固醇、用药史及既往病史等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见表1。
两组经独立样本t检验后,将P<0.2以下的危险因素入选,以年龄、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血尿酸、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为自变量,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其与RMI的关系,结果见表2。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在调整了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及总胆固醇等冠心病的传统危险因素之后,高密度脂蛋白为RMI的保护因素,而三酰甘油水平以及年龄为RMI的危险因素(OR=1.717、1.035,P<0.05)。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表2 RMI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血脂升高(主要是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升高)是冠心病的主要脂类危险因素[4-5],并且其对MI的预后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早在2001年,美国NCEPATPIII就提出LDL-C是调脂治疗第一目标。然而,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显示,血脂异常病人即使经过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降低了LDL-C水平后,仍有很大一部分人群不能获益。究其原因,目前认为主要是心血管疾病的剩余风险尚未能完全控制,在这些剩余风险中,三酰甘油水平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是构成心血管剩余风险的主要血脂异常表型[6]。
已有大量的基础研究结果证实,三酰甘油有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而高密度脂蛋白则对血管呈现保护作用,且高三酰甘油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是独立于LDL-C水平的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强有力预测因子[7-9]。冠心病病人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降低LDL-C水平获益[10],而对
三酰甘油以及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的影响则较弱。传统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如增龄、男性、肥胖、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同样也是MI和RMI的重要危险因素。然而,RMI也有它自身的一些临床特点,从本组研究资料来看,RMI病人三酰甘油以及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与PMI病人差异有显著性,经过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前者为RMI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后者为保护因素,这进一步表明,血中三酰甘油水平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与RMI存在一定的关联。与PMI相比,由于RMI的病情更重、病死率更高、预后更差[11-12],因此,对于冠心病首次发生MI后的病人,干预其三酰甘油与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可能有助于减少RMI的发生率,从而提高MI的二级预防水平。
另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RMI病人的年龄偏大,这可能与随着年龄的增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重有关,这与国内外的一些相关文献报道的结果相同[13]。
[参考文献]
[1]仝其广,胡大一,徐留建,等.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冠心病再发心血管事件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刊, 2011,13(7):1105-1106.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循证医学评论专家组,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 甘油三酯增高的血脂异常防治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1,39(9):793-796.
[3]周晓彬. 医用统计学软件PPMS 1.5在医学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1,47(6): 504-506.
[4]VEGA G, MARTINEZ S, JIMENEZ P A, et al. Effect of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on long-term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follow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Rev Esp Cardiol, 2007,60(7):703-713.
[5]武美珍,靳春荣,吕吉元,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初始血脂水平与远期预后的关系[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10(6):663-665.
[6]MILLER M, CANNON C P, MURPHY S A, et al. Impact of triglyceride levels beyon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in the PROVE IT-TIMI 22 trial[J]. J Am Coll Cardiol, 2008,51(7):724-730.
[7]AL-ZAKWANI I, SULAIMAN K, AL-RASADI K, et al. Prevalence of low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 as a marker of residual cardiovascular risk among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patients from Oman[J]. Curr Med Res Opin, 2011,27(4):879-885.
[8]舒燕,何森,陈晓平,等. 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炎症的关系[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2,40(2):125-130.
[9]王淼,赵冬,王薇,等. 中国35~64岁人群血清甘油三酯与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关系[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8,36(10):940-943.
[10]刘伟,王文华. 阿托伐他汀非延续性治疗对冠心病伴高脂血症病人血脂及内皮功能的影响[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9,45(5):474-476.
[11]DONGES K, SCHIELE R, GITT A, et al. Incidence, determinants, and clinical course of reinfarction in-hospital after index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sults from the pooled data of the maximal individual therapy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MITRA], and th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gistry[MIR])[J]. Am J Cardiol, 2001,87(9):1039-1044.
[12]王林,孙根义,RHA S W. 再发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其对一年预后的影响[J]. 天津医药, 2012,40(3):229-233.
[13]SAKAKURA K, KUBO N, AKO J, et al. Clinical features of early recurr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J]. Heart Vessels, 2009,24(5):347-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