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素芬 陈虹 潘华 俞晓婷
(上海市宝山区高境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0435)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妇女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断加大,而怀孕和分娩是女性重要的生理过程,伴有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变,从而引起生理和心理状态的变化,产后是女性精神障碍特别是产后抑郁症的高发阶段。产后抑郁的后果严重,不仅产妇的精神和生活质量受到直接损害,而且对因幼儿生长发育也将产生长远的消极影响。因此,通过积极的预防干预措施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病率是非常必要与迫切的。
产后抑郁症的诊断至今无统一的判断标准,目前应用较多的是美国精神病学在《精神疾病的诊断与统计》(1994年)中制定的标准:具备下列症状的5条或5条以上,必须具有第1条或第2条,且持续2周以上,患者自感痛苦或患者的社会功能已经受到严重影响。症状包括:①情绪抑郁;②对全部或者多数活动明显缺乏兴趣或愉悦;③体重显著下降或者增加;④失眠或者睡眠过度;⑤精神运动性兴奋或阻滞;⑥疲劳或乏力;⑦遇事皆感豪无意义或自罪感;⑧思维力减退或注意力涣散;⑨反复出现死亡或自杀的想法。
较多妇女产后不能适应母亲身份或环境、家庭因素使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不断增高,国外文献报道产后抑郁的患病率为2.1%~31.6%[1-2]。施慎逊等[3]综合国内研究报道发现产后抑郁的发生率为5.5%~17.0%。目前,上海产后抑郁症发生率约为10.9%,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千金要方》中载“疗产后暴苦,心悸不定,言语错乱,恍惚,皆有心虚所致”;薛氏曰:按人之所主者心,心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所由作也,当补气血为主;均说明气血两虚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产妇素体虚弱,产时更伤气血,或产时产程长,失血耗气,血气大伤,或产后哺乳(母乳乃产妇气血所化),心血暗耗,而致气血两虚。血虚则心失所养,气虚则神失所主。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神失养,神无所归,不能统于诸脏则倦怠、懒言不语、恍惚、惊悸、不语、喜悲伤欲哭、夜寐不安,舌淡,苔薄,脉细弱。吕音[4]认为妇人产后多虚,血不养心,心神失养,或过度忧愁思虑,损伤心脾,以至心脾两虚。朱临萍[5]认为本病病位在心,心血虚,心神失养为其主要病机,并涉及脾肝两脏。
产后气血本虚,精血两亏,以致肾阴不足,虚火妄动,上扰心神,加之由于所各种因素所致情怀不畅,如婴儿性别、病儿、死胎、家人对产妇照顾不周、家庭经济等方面的担忧而情志不遂,气失疏泄而郁结化火,损及肾阴。症见心悸不寐,郁闷不乐,不语或哺喃自语,善太息,手足心热,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便秘溲赤,舌红,苔少,脉弦细数。
本证主因平素抑郁,导致肝气疏泄失常,肝木不疏进而影响脾土之运化,又逢产后耗气伤血,肝木失养,脾虚与肝郁互为因果,终致心神失养,神明不安。以精神抑郁,沉默寡言,性情孤僻;或心烦易怒,头昏头疼,失眠多梦,善太息,胸胁乳房胀痛;伴呕恶痰涎,神疲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腻,脉弦滑为主要表现。王策[6]认为产后气血俱伤,元气受损,抵抗力弱,稍有感触或生活所迫,情志抑郁,肝郁气滞,血虚肝郁,而致本病。
总之,本病病位在心,心气血虚,心肾不交、肝气郁结为其主要病机,产时产后气血俱伤,脏腑皆虚,则易挟瘀、挟湿,邪郁化火,则为正虚邪实、本虚标实,气血俱虚为本,挟瘀、挟痰、挟火为标。
预防产后焦虑和抑郁的主要方法是心理干预,因为药物预防虽然有效,但可能对婴儿存在潜在的危险而被孕妇拒绝。国内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也相继开展了孕期心理干预研究,并且多数研究认为干预是有效的[7-11]。目前,国内外对心理干预治疗看法褒贬不一,Dennis等[12]对产后抑郁的干预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 155篇相关研究中仅15篇随机对照研究进人荟萃分析,结果认为心理干预具有预防产后抑郁的潜在作用,但效果并不显著。
黄春蕾等[13]将60例产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舍曲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补心汤(川芎10 g,当归15 g,熟地12 g,杭芍15 g,人参10 g,玄参10 g,麦冬12 g,天冬10 g,朱砂1 g,茯苓20 g,远志10 g,酸枣仁10 g,柏子仁10g),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
王秋风[14]应用获神散(获神30 g,人参3 g,黄芪15 g,赤芍10 g,牛膝12 g,琥珀5 g,龙齿15 g,生地黄5 g,桂心3 g,当归12 g)对45例产后抑郁症患者进行为期60 d的治疗,结果显示痊愈33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8%。
李艳萍[15]以大定风珠加减(生地、麦冬、白芍、当归、牡蛎、制龟板、制鳖甲、五味子、阿胶、炙甘草、鸡子黄)治疗产后抑郁症患者38例,结果显示治愈18例,好转1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1.2%。
王春香[16]对产后抑郁症患者进行辨治观察,对照组以氟西汀为基础用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同时联合自拟解郁汤(柴胡15 g、当归15 g、白术12 g、白芍10 g、郁金12 g、青皮10 g、生地黄10 g、麦冬10 g、甘草5 g),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为72.4%,且患者不良反应较为轻微。
邵爱琴等[17]应用小柴胡汤联合帕罗西汀对产后抑郁症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对照组为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早期预防、早期识别、全程干预对于降低产后抑郁发病率和危害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以医院为主体的干预模式导致干预困难、服务可及性差、服务利用率低,不利于产后抑郁干预工作的开展。而社区在这一过程中有着显著的优势,更利于为产妇提供指导、访视、干预等服务。有研究显示,中医辩证在慢性病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治疗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有效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生活质量,因此中医辩证在治病、防病上的实用性有目共睹[18-21]。通过中医辩证治疗理论可以减轻和预防初产妇产后焦虑、抑郁,进而减少产后焦虑及抑郁症的发生。中医干预重视三因制宜、辩证施护,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具有独特优势。并且相对西医的药物治疗,中医的辩证论治更讲究调理和治本,且不良反应更少,也更易于被产妇所接受。
[1] Gorman LL, O’Hara MW, Figueiredo B,et a1.Adaptation of the 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Ⅳ disorders for assessing depression in women during pregnancy and post-partum across countries and cultures[J]. Br J Psychiatry Suppl, 2004, 46: S17-S23.
[2] Villegas L, McKay K, Dennis CL,et al.Postpartum depression among rural women from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a systematic review[J]. J Rural Health,2011, 27(3): 278-288.
[3] 施慎逊, 闻辉, 张明园. 我国妇女精神卫生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建议(一)[J].上海精神医学, 2003, 15(5): 303-306.
[4] 吕音. 补益心脾法治疗产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
[5] 朱临萍. 养心解郁汤治疗产后抑郁效果观察明[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8, 22(2): 86-87.
[6] 王策. 逍遥丸治疗产后抑郁症40例[J]. 中医杂志, 2007,48(4): 324.
[7] 徐风森, 刘建新, 张淑萍, 等. 干预措施对产后抑郁症发病的影响[J].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3, 38(12): 724-726.
[8] 陈书香, 文彩玲, 尚艳红, 等. 心理干预对产妇产后抑郁及儿童发育影响的初步探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18(12): 836-837, 845.
[9] 赵淑婷, 陈月嫦, 谭章云, 等. 孕期心理干预对改善孕产妇心理状况的研究[J].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3, 21(1): 36-37, 40.
[10] 黄丽, 李卢新, 许水莲, 等. 围产期心理咨询和形体训练对产后心身恢复的作用[J]. 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9):697-699.
[11] 刘小翠, 侯希芳, 林炫劲, 等. 孕期心理干预对产后情绪的影响[J]. 山东精神医学, 2006, 19(1): 39-40.
[12] Dennis CL. Psycho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for prevention of postnatal depression:systematic review[J].BMJ, 2005, 331(7507): 15.
[13] 黄春蕾, 周建惠. 舍曲林联合补心汤治疗产后抑郁症30例疗效观察[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8, 29(10): 11.
[14] 王秋风. 获神散治疗产后抑郁48例临床观察[J]. 光明中医, 2010, 25(9): 1630-1631.
[15] 李艳萍. 大定风珠治疗产后抑郁症38例疗效观察[J]. 中医药学刊, 2005, 23(8): 1491.
[16] 王春香, 陈桂莲, 龙梅. 解郁汤治疗产后抑郁症27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 17(9): 292.
[17] 邵爱琴, 郭明霞, 许学明. 小柴胡汤辅助帕罗西汀治疗产后抑郁症效果观察[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1, 25(9):81-82.
[18] 张永安. 中医辩证治疗高血压80例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16): 462.
[19] 郭喜捷.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中医辩证治疗研究[J]. 临床医学工程, 2011, 18(4): 583-584.
[20] 耿云涛. 中医辩证分型治疗中老年高血压病100例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20): 71-72.
[21] 杨喜忠, 孙静, 康小刚, 等. 中医辩证分型治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 现代护理, 2007, 13(5): 487-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