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 “学习能量”的有效策略探析
——基于对学生反馈信息的反思

2014-03-22 02:19余庆华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能量意识思维

余庆华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激发学生 “学习能量”的有效策略探析
——基于对学生反馈信息的反思

余庆华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学习能量是英国教育界近几年兴起的关于 “学会学习”的一种新的学习理念,许多实验也证实了激发学生的 “学习能量”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量”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念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和环境中有着很强的适应性和发展性。教师的教学机智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能量,教学中运用挫折教育、鼓励教育、培养发散思维,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等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能量,开挖学生的潜能。

中学生;学习能量;反馈信息;策略;教学机智

“学习能量”(Learning power)是英国教育界近几年兴起的关于 “学会学习”的一种新的学习理念,最早被英国学者Claxton在教育领域广泛使用。这种新的学习理念产生的背景是:为了改善英国日趋严重的应试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引导并促进学生掌握更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其身心和智慧得到更好的发展。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学习能量”理论在英国教育界已趋于成熟,许多中学的实验也证实激发学生的 “学习能量”能使学生的成绩得到显著提高。国内学者致力于这一课题的中国本土建构已经一年有余[1]35-40、47,实验研究表明,“学习能量”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念在中国当前的教育体制和环境中有着很强的适应性和发展性。学习能量可以定义为一个联合起来塑造个体参与学习机会的价值观、倾向和态度的复合体,它的内涵是有效终身学习者身上所共同具有的素质[2]25。在当前倡导终身学习的时代,很有必要倡导这种学习理念。研究者把学习能量归纳为七大维度:即心理弹性 (Resilience)、改变与学习 (Changingand learning)、学习关系 (Learning relationships)、意义构建 (Meaning making)、创造力(Creativity)、战略意识 (Strategic awareness)和探究意识 (Critical curiosity)[3]29-35。通过这七大维度间的相互协调和关联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能量。本文主要以 “学习能量”理论对中学教学的反思为出发点,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反思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哪些具体有效的策略来激发学生的 “学习能量”,促进学生心智的健康发展。

一、“学习能量”与教学机智关系

教学是 “教”和 “学”两种活动的统一体,没有客体学的存在,就没有教的活动。但学可以没有教而独立进行。这说明了学生的学习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想使教学活动有效地进行,就必须想方设法促进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来自家庭的影响,有来自社会的影响,有来自身边同伴的影响,有来自学校学习环境的影响,而更重要的是来自教师教学的影响。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并且对学生的学习影响最深的是教师。因此,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决定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示范者、引领者。学生都充满着对知识的渴望,充满着一定的学习能量,学生的这种学习能量能否得到很好地激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及对学生的引导。如果教师善于运用教学机智去激发学生的学习能量,并使学生的学习能量得到很好地激发,那么,将会使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更加优秀,成绩一般的学生达到理想的成绩,而学生学习能量的激发给学生带来的成绩上的提高又会反过来激发教师教学的更高激情,进而更深入地探索激发学生能量的策略与方法,形成良性循环。如图1所示: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学生的学习能量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教师利用自己的教学智慧,激发学生的学习能量,学生的学习能量得到激发后,会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变得更会学习,使成绩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而学生成绩的提高又进一步激励教师改进教学机智,激发学生的学习能量,形成良性循环。

图1 学习能量与教学机智关系图

二、激发学生 “学习能量”的策略

(一)挫折教育,增强学生的 “心理弹性”

对学生学习能量的激发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能促进学生学习能量的激发,反之会抑制学生学习能量的激发甚至起反作用。孟子曾经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在告诫世人在安乐闲适的环境中易于堕落。对生活要时常有一种忧患意识,这样才能生活得更好。其实,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果我们的学生长期处在安逸的、没有经历过挫折的环境中学习,他们又怎么会对学习产生忧患意识呢?对学习没有忧患意识又很难进一步促进自己的学习,因此,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是很有必要的。M Kathryn等认为心理弹性可以用来衡量个体应对压力的能力[4]76-82。积极的心理弹性可以增强抗压能力。梁启超就很好地运用积极的心理弹性来增强孩子的抗压能力,时常对子女进行挫折教育,磨练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抗挫折的能力。并且时常告诫自己的儿女 “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立……使汝辈再处如前数年之境遇者,更阅数年,几何不变为纨绔子哉。”[5]218通过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增强了他们对学习的忧患意识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能量,激励他们更好地学习。

兵法上有句话叫 “骄兵必败,哀兵必胜。”哀兵之所以必胜是因为哀兵在经历了挫折失败后,在其内心有着一种要战胜对手的强大能量在支持着他们,即积极的心理弹性促使着他们努力奋斗,直至战胜对手。在学校中也不乏这种 “哀兵”一族,他们通常会由于在大型考试后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而在心中默默地发誓:“下次我一定要考多少多少名,我一定要超越某某。”内心有一股巨大的能量在激励着他们继续努力奋斗,好好学习。有学者认为心理弹性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如 APA Help Center(2002)提出,“心理弹性是个体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过程,它表示出一系列能力和特征通过动态交互作用而使个体在遭受重大压力和危险时能迅速恢复和成功应对的过程。”[6]89这时候是教育的最佳时期,教师如果能够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学生的这种潜在学习能量,发挥心理弹性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使学生的这种巨大的潜在学习能量得到很好地激发,那么学生的成绩则可能得到很快的提高。当然,这需要教师有很高的教育素质,要有一切为了学生学习,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与行为。

(二)鼓励教育,提高学生的 “改变与学习”自觉性

任凯在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能量》一文中说:“‘改变与学习’体现的是学生能够并有意愿随着时间而改变,从而成为更好的学习者的意识。它呈现出一个积极的学习过程,并带给学生在学习上的信心。”[3]29-35带给学生在学习上的信心,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地运用教学机智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信心,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我们在中学执教时,遇到过这样的案例:有几个普通班的学生,成绩基本是中等偏下,对学习没有激情、没有信心,这些学生可谓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后来换了一位新老师,这位老师给他们上的第一节课并没有花大力气介绍自己,也没有给学生制订各种课堂纪律,而是给学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自信和勇气课,激励学生树立对自己的信心,对学习的信心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心。对学生的过错采用人性化的方式惩罚。至此以后,每节课都会通过不同的方式给学生传授增强自信心的相关知识和方法。这位教师的教学在三个月时间内取得了理想的成效,学生的学习面貌焕然一新,学习热情和激情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如从图2和图3中可以看出,这两个班的学生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内,对语数外学习感兴趣、对学习逐渐有信心的人数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对学习的热情不断高涨。学生的这些“改变与学习”上的巨大变化,得益于教师的不断鼓励与激励,激励着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和希望。事实证明,要提高学生的 “改变与学习”自觉性,对学生实施一定的鼓励教育是很必要的。

图2 安徽省阜阳市共青中学高一 (5)班学习兴趣及信心图

图3 安徽省阜阳市共青中学高一 (6)班学习兴趣及信心图

(三)营造氛围,优化学生的 “学习关系”

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谐的学习关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能量。这里的 “学习关系”不单指向他人学习和与他人共同学习,还包括学生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在家中与父母亲人的关系等。“学习关系”不能完全依赖他人,该独立的时候要独立,要在个人独立学习和团体学习中很好地把握自己学习的度。学生的学习关系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进行不断地引导,引导广大学生建立积极和谐的学习关系。

首先,教师要灵活、科学地组织好课堂管理,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让课堂呈现一片和谐的景象。比如上课时,有些学生很活跃,课上抢着回答老师的问题,课下和老师谈天说地,而有些学生却归于安静,不愿意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不愿意和老师多交流,总是拒人于千里之外。因为中学的教育是普适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我们的教育应该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而不应该把目光集中在少数成绩优异的学生身上。我们的做法是:在课堂上让那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回答一些简单易回答的问题,逐渐地加大问题的难度,让他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对自己充满信心。经过近三个月的努力,那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逐渐地融合在课堂的活跃气氛中了,而对于那些过分活跃的学生则给予了他们适当的 “打压”,以抑制他们过度 “嚣张”的气焰,当然,这必须要以不伤害他们的积极性为前提。

其次,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树立合作学习的意识。有些学生在平时学习时,不愿意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来,不愿意与别的同学分享自己好的学习方法,生怕别的同学掌握了自己的学习方法而超越自己,因而在小组学习中总是有所保留。有的小组,表面上看是小组学习,实际上只是组内的个别优秀的学生在思考、在自己学习,其他同学是在“假学习”,没有达到小组学习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运用教学机智积极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关系,不仅要加强小组学习的绩效性,还应鼓励学生善于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不耻下问、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学习成绩。

再次,良好的家庭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关系。据调查,凡是生长在家庭环境比较和谐的家庭中的孩子,其学习成绩普遍较好,而那些家庭环境不是很和谐的家庭的学生,其学习成绩相对一般甚至偏下,这充分说明了家庭关系对学生 “学习关系”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容忽视的。如果师生之间关系融洽,同学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家庭中能够相处和谐,那么就能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 “学习关系”,进而对学生学习能量的激发发挥促进作用。

(四)加强引导,促进学生的 “意义构建”

意义构建是学生将所接触到的事物和自身知识联系起来的能力,包括将事实和想法联系起来,并发现其中的模式和关系,从而构建自己的 “学习地图”。科学合理的意义构建,可以促进学生很好地把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脉络,构建自己个性化的 “学习地图”,从而很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促进自己更深层次的学习。

我们在执教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各个知识点之间是零散分布的,弄不清它们之间的联系,不能把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对学生们的反馈信息的反思,很多学生不是不想把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而是不知道该如何把知识联系起来,不懂得该如何进行知识点之间的意义构建。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思维导图或心智图 (Mind map)是使用图形来组织和表达放射性思维的一种工具[7]10,它能使意义构建所强调的 “联系”明确化和形象化[8]84。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积极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让学生在课上课下反复地练习。最典型的就是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历,并加以想象和加工,把它们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知识脉络,构建自己的知识蜘蛛网。

(五)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中国的教师大多不喜欢 “调皮”“捣蛋”的学生,总是 “嫌弃”这类学生不好管理,影响自己的教学。其实,教师的这种做法可以说是出自自己的私利的表现,为了不影响自己教学而抑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大脑中都潜藏着巨大的创造潜能,之所以有的人成了科学家,有的人成了发明家,是因为他们的创造力被很好地激发出来了。而有的人一生平平凡凡、碌碌无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创造力被压制了,没有被很好地激发出来。要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首先,必须给学生一点 “调皮”“捣蛋”的度,允许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可有自己的行为和想法;其次,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不能让学生的思维固定地朝着一个方向发展。想象力是思维的向导,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就很难有发散思维,进而也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是无限的,而知识是有限的”,正因为想象力的无限,才为学生的发散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才能让学生自由地想象,进而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激发。我们在执教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经过近十年的学习,想象力似乎已经被抹杀了,对很多问题,他们都有着趋同的思维,很少有求异思维,没有想象力的学生又谈何创造力呢!比如,在教 《归园田居 (其一)》这首古诗的时候,设计让学生根据诗中描绘的美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并加以艺术的手法用自己的语言把那种优美的场景再现出来,很多学生描绘得绘声绘色,十分形象,甚至比诗人描绘的景色还要优美,学生们学起来非常地投入。再比如,在分析 《霸王别姬》中程蝶衣的形象时,我们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程蝶衣这种形象的人如果生活在古代,他的生活是怎样的?如果生活在现代社会,他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如果生活在未来的社会,他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学生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把程蝶衣在不同时代的想象演绎得栩栩如生,学习热情自然也就高涨了,学生的想象力自然也就上去了。这种自由驰骋的想象,不但激发了学生的 “创造力”,而且还转变了学生的 “改变与学习”自觉性,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 “意义构建”,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优化了学生的 “学习关系”,提高了学生的 “探究意识”。这也说明,“学习能量”各个维度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六)高瞻远瞩,提高学生的 “战略意识”和“探究意识”

登过高山的人一般有这样的体验:在高山上环顾四周,发现视野特别开阔,心胸非常的豁达,整个世界尽在眼底,有一种万物尽在自己麾下的感觉。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那些战略意识高的学生通常会把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与广阔的学习前景联系起来,以增加自己对学习的信心和责任心,当他们学习疲惫而不想学习时,会想到自己的美好前景将会因为一时的懈怠而破碎,因此,会对自己的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督促自己朝着理想的大道上勇敢地前进。而那些 “战略意识”不强的学生在这方面则表现欠缺。那些 “战略意识”。高的学生通常也有着比较强的 “探究意识”,因为,有美好的愿望在督促着他们努力学习,因此,有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究的愿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有着强烈的 “战略意识”和 “探究意识”,导致大多学生这方面缺陷的根本原因是学生们以前接受的教育没有很好地引导他们树立 “战略意识”和 “探究意识”。基于此,我们通过带学生到高山上体验那种高瞻远瞩开阔的视野,并及时指导学生将自己的学业和美好的前景结合起来,形成自己对他人、对学习的责任心和信心,来培养学生的 “战略意识”和 “探究意识”。通过倾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独特的想法和感受,鼓励学生们敢于对课本和教师提出质疑,并帮助学生建立探究的思维模式,搞好学习中的人际关系,这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优化学生的 “学习关系”的维度是一致的。

通过对学生的反馈信息的反思,并以 “学习能量”理论为依据,把学习的量的七个维度整合为六个维度,即挫折教育,增强学生的 “心理弹性”;鼓励教育,转变学生的 “改变与学习”的自觉性;加强引导,促进学生的 “意义建构”;营造氛围,优化学生的 “学习关系”;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高瞻远瞩,提高学生的 “战略意识”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能量的六个维度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一个维度的激发可以带动其他维度产生蝴蝶效应,如能让各个维度之间相互协调,得到很好的发展,那么学生的学习能量无疑会得到更多更好的激发,进而促使学生的心智得到更健康的发展。虽然学习能量理论目前在国内还处在实验阶段,但是我们坚信,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把其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使其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得到很好的应用。

[1]任凯.“学习能量”测量工具及其在改善中学生“成绩缺憾”方面的应用实验设计[J].当代教师教育,2012(1).

[2]CLAXTONG.Wiseup:The Challenge of Life long Learning[M].London:Bloomsbury,1999.

[3]任凯,[英]蒂姆·斯莫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能量[J].课程·教材·教法,2013(2).

[4]KATHRYN M,JONATHAN RT,DAVIDSON MD. 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J].Depression and Anxiety,2003(18).

[5]张品兴.梁启超家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9.

[6]马伟娜,桑标,等.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 (1).

[7][英]东尼·博赞.思维导图[M].叶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8]SMALLT.Learning Power in the Secondary School[C]. DEAKIN CRICK R.Learning Power in Practice:A Guide forthe Teachers.London:PaulChapman,2006.

[9]肖健.学习者因素相关性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2).

[责任编辑:庆 来]

G632.0

A

1674-3652(2014)06-0135-05

2014-09-08

余庆华,女,安徽合肥人,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猜你喜欢
能量意识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能量之源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诗无邪传递正能量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