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纪武
(云南师范大学,昆明 650500)
中华文化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文化建设
杨纪武
(云南师范大学,昆明 650500)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源泉,积淀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数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维系着中华民族种族的延续和国家的统一与强盛。当今,中国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必须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传承与创新,中国文化建设需要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并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同时,基于传统和现实,中国的文化建设应当奉行中华文化为主体并尊重多样文化的政策,而不是实行多元文化政策。
中华文化;文化建设;一元多样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关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研究有诸多成果。但是,以下问题尚有必要作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其一,什么样的文化才能最终植根于有数千年民族文化传承的中国人的内心;其二,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当今中国文化建设的价值与意义;其三,中国的文化建设应当奉行一元化的文化政策还是多元化的文化政策。
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性的强国,不仅要拥有雄厚的经济力、科技力和强大的国防力等现实性条件,还必须拥有民族国家自身造就的或继承完善的,并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及其在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核心价值。在近现代,西方文化的崛起,文化全球影响力的扩展,伴随着各个西方国家先后崛起的整个进程。近代西方文化兴起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集大成于英国。20世纪美国的崛起,在文化层面上同样依靠继承和发展西方文化,美国之所以大力制作和推销好莱坞大片,也是旨在推销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保持对世界的文化影响力,维系其超级大国的地位。在古代,日本主要学习中国的制度和文化。近代以后,日本学习西方,为适应近代化的要求而改造自己的制度,促进了近代日本的崛起。但是,日本并没有属于自己的源远流长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这是日本曾经一度崛起,但终究未能成为一个世界性强国的重要原因。
历史上,中国的强大从文化层面上看,就体现为中华文化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秦始皇“书同文,度同制,车同轨,行同伦”,建立起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立起统一的国家意识形态,奠定了国家强盛的基础。而后所谓“汉唐盛世”,也是中华文化之盛世。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共同的民族和文化认同使中国在大多数历史时期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实现了民族文化和种族的传承。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曾经说过:“一个伟大的民族并不会因为数千年光辉历史的重负就变得苍老!只要她有能力有勇气保持对自己的信心,保持自己历来具有的伟大本能,这个民族就能永远年轻”〔1〕。中华民族的这种“伟大本能”就是强固不变的民族凝聚力,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则源于中国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崇和传承。炎黄子孙无论生活在本土,还是海外,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始终不渝,基于文化的认同而产生的精神动力生生不息。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言:“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先若后的古代文化,如埃及、巴比伦、印度、波斯、希腊等,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去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只有中国能以其自创文化绵其独立生命,至今岿然独存”〔2〕。
中华民族之复兴,当以中华文化之复兴为先。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源泉,积淀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如果离开文化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自我,丧失根本。
自古以来,古今中外无数的史实都已证明,一个民族其文化的衰落,国人精神的缺失和道德的沦丧则将致亡族。
三十余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质财富的快速积累,并未随之带来文化的复兴,对中华传统文化整体性认同的缺失,传统与现代的脱节,简单复古与盲目崇洋的交错,加之外来文化和宗教势力强力渗透,使我国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多元导致一元的消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正受到强烈冲击。历史表明,由于价值观的差异和文化认同缺失造成的社会裂痕,比仅仅由于收入差距造成的社会裂痕,影响将更持久,更具有破坏性。
谈及中国的社会风气,有一些年岁的人不免会回忆起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认为那时的社会风气很好。同时,对今天的道德状况则倍感失望,并将造成此现状的原因归咎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实际的情况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良好的道德状况的重要基础是政治信念,是人们对执政党的信任、拥护及其对新生政权的热爱,而非文化和道德的自觉。但是,政治教育毕竟不能等同于道德教育,也不可能替代道德教育。如果一个社会只有政治教育而无基于中华文化之上的道德教育,那么,当现实社会出现的诸如奢靡之风盛行等若干严重问题时,政治教育将显得苍白无力。而在人们的政治信念发生动摇时,基于政治信念的“道德”也将随之崩溃。这也就是今天人们常言的所谓中国社会出现“道德真空”现象的重要原因。
的确,对当今中国社会的道德状况,稍有体察的人想必都不会感到满意。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的、经济的、教育的,乃至制度性的因素,但其中一点不可回避和否认,即我国文化和道德的建设没有植根于我国的文化传统和国民心理,以致部分国人中华传统文化素养缺失,进而是精神空虚、道德沦丧。传统文化的价值在于,它是固化于人们内心的积淀,基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道德实质上是人们恒定的“文化自觉”和“道德自省”,它不易因现实社会的变化而发生根本的动摇。正所谓:世有道则兼济天下,世无道则独善其身。钱穆先生说:“中国文化,最简切扼要言之,乃以教人做一个好人,即做天地间一完人,为其文化之基本精神者。此所谓好人之好,即孟子之所谓善,中庸之所谓中庸,亦即孔子之所谓仁。而此种精神,今人则称之曰道德精神”〔3〕。
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的存在,也是当今中国文化建设的现实土壤和源泉。中华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其中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忠、孝、节、义、信、礼、智、仁、廉、勤、毅、勇”十二个方面,其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意义有三,其一,儒家倡导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对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制度的构建,道德观念的培育,政权和社会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二,儒家思想以其巨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增进了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了族群融合,进而维护了在大多数历史时期里国家的统一;其三,儒家十分注重气节操守,提倡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精神。儒家倡导的气节和忠勇的思想,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拯救国家民族于危难而浴血奋斗,维系了中华民族种族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仍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并非对立和排斥,而是并行不悖,甚至相互交融,相得益彰的关系。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传播和发展,“不仅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伟大的科学真理,适应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且因为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与马克思主义在许多方面产生共鸣”〔4〕。譬如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是人们对于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八荣八耻”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仁、义、礼、智、信、忠、勤、俭”的基本要求,其植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和道德传承,因而易于广大民众认知和接受,并自觉地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
时下,有部分国内学者认同中国文化多元的现实,甚至主张中国实行文化多元政策。笔者则不赞同在中国搞文化多元,而主张实行以中华文化为主体,同时尊重多样的文化政策,即“一元多样”的文化政策。所谓“元”,即“本源”“来源”之意。如《尔雅·释诂》云:“元,始也”。“文化多元化”一词,本为一国或一民族其文化来源多样之意,其意强调文化之“本源”。但是,当今无论在西方语境还是中国的语境中,“元”则更多地表达为现实存在的“为首”“中心”之意。“文化多元化”一词,即指一国家或一民族现实文化之“多主体”“多中心”。“一元多样”的文化政策,是指在坚守和发展主体文化的前提之下,尊重和包容其他文化,并积极吸纳其他文化优秀成果的政策。
之所以应当实行以中华文化为主体,尊重多样的文化政策,这是因为,第一,采取什么样的文化制度,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统和国家结构形式。自秦统一中国后,中国历代王朝均实行文化一元,包容多样的政策,这一政策维护了古代中国政治、思想和社会的稳定。从国家结构形式上看,实行文化多元政策的西方国家多属联邦制国家,而中国则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国家。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保障了在大多数历史时期里中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一元化的文化制度是单一制国家的基础性制度,符合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需要,其促成了国人对国家主体文化的认同及其共同民族认同的形成。第二,如上所述,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使中国人在大多数历史时期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实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和种族的传承。没有共同的文化认同,则不会有共同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并终将危及国家的稳定和统一。一国的主体文化如树之主干,主干强劲,则枝繁叶茂,和谐生长;主干瘦弱则枝叶弱,抑或枝条茂盛,必遇劲风而倾。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即要求“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元多样”与“多元一体”有着本质的区别,文化多样与文化多元也不是一回事。在中国,多元必乱。那种搞文化多元或文化“多元一体”的主张,认为多元的自由发展的不同文化是不会相互冲突的想法,不仅一厢情愿,在中国缺乏实现的社会基础,而且在实践中将是十分有害的。
也许有人认为多元文化也有成功先例。多元文化政策首先实施是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国内部分学者认为这两国的政策是成功的,值得中国效仿。但是这些人没有看到,中国的情况与加、澳两国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其一,加、澳两国人口少,资源丰富,族群矛盾和社会矛盾不突出。我们中国则是一个族群和人口众多,资源贫乏的国家。其二,加、澳两国属西方国家,建国以来尚无严重的外来威胁。中国则在近代以来屡受外敌侵略。至今,西方仍不断寻机挑拨制造动乱,惟见中国分裂而后快。其三,加、澳两国是典型的移民国家,其文化来源多样,且其国内绝大多数族群没有传统的居住地。中华民族世代生息在中华大地之上,早已形成以中华文化为主体的文化格局。更何况,加、澳两国实行多元文化政策不过二三十年时间,其多元文化政策将招致怎样的恶果尚未可知。
欲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欲亡其民族,必先亡其文化。在中国搞多元文化,消解中华主体文化,恰恰是西方所希望看到的。长期以来,西方国家有计划地大力实施在中国传播西方宗教文化的策略。早在1924年9月7日,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国民党为九七国耻宣言》一文中即指出,帝国主义除了政治和经济侵略之外,还有宗教的侵略,“他们用政治力和经济力来掠夺中国人的物质还不算,又用宗教来耗夺中国人的精神。一班神甫牧师倚仗着他们的国力,包庇教民,干预词讼,欺压信教以外的人,无所不至,受其虐者饮心刺骨”〔5〕。今天,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人正迅速遍布中国广大城乡。西方就是要利用其宗教在中国的渗透和传播,达到夺我人心,灭我文化,亡我种族的目的。当今之状况,令人倍感忧虑。
同时,多元文化主义是与少数族群的极端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相联系的。发生在拉萨的“3· 14事件”和乌鲁木齐的“7·5事件”便是由西方反华势力幕后操纵,少数分裂分子发动的危害国家主权和社会稳定的严重刑事违法事件。但是,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分析,缺乏对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也是暴力事件发生的重要的深层原因。要实现中国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就应当大力推进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强化国民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促进族群融合,消除狭隘的族群意识。
诚然,在以中华文化为主体的一元文化之下,可以存在文化多样共存的局面,即“一元多样”。但是,一元文化之下的多样文化应当是多样的先进文化,而不是多样的落后文化。现今一些人主张“文化多元”,实际上是为保护和彰显落后文化创造环境,也为西方文化撼动中华文化的根基提供了理论依据。
反观积极推动发展中国家搞文化多元的西方国家,则有许多学者和政治家强烈质疑本国的多元文化政策。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在后冷战世界中,人们之间最重要的差异,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6〕5,“文明之间的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变化:西方的影响在相对下降;亚洲文化正在扩张其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伊斯兰世界正在出现人口爆炸,这造成了穆斯林国家及其邻国的不稳定;非西方文明一般都正在重新肯定自己的文化价值”〔6〕4。亨廷顿告诫道:“抛弃美国信条和西方文明,就意味着我们所认识的美利坚合众国的终结”〔6〕282。美国学者阿瑟·施莱辛格也对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可能助长国家分裂表示极度忧虑,他认为,美国这个文化大熔炉以美国信条为模块重铸了美利坚民族,但是,美国正面临多元文化的冲击。这种冲击以历史角度败坏美国历史,同时,通过过分主张少数群体的权利彰显少数群体文化的差异性,这将极大地影响人们对国家的认同和凝聚力〔7〕。
2011年初,英国首相卡梅隆在欧安会上发表了谴责多元文化主义的演说,他指出,英国实践的多元文化已经失败。对不同文化的过度宽容,不但腐蚀了大不列颠的集体认同,而且孕育了仇恨现有的民主体制,漠视自由主义的狭隘信仰。卡梅隆说,恐怖主义的根源既不是贫穷,也不是西方的外交政策,而是极端的伊斯兰意识形态。因此,英国必须采取强力的自由主义,加强文化融合,来反对伊斯兰极端的政治理念。
西方学者和政治家反对多元文化政策的思想和主张颇值得我们中国人深思。
〔1〕马克斯·韦伯.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108.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2.
〔3〕钱穆.人生十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54.
〔4〕孙勇胜.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青海社会科学,2002(1):
〔5〕秦孝仪.国父全集:第2卷〔M〕.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89:165.
〔6〕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刘绯,张立平,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7〕阿瑟·施莱辛格.美国的分裂〔M〕.台北:中正出版社,1994:47.
(责任编辑 杨斯斐)
The vision of Chinese Culture o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al Construction
YANG Jiwu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
Culture is the soul and mind foundation of a nation.It accumulates the deepest ideological pursuit and behavioral rules of a nation.For thousands years,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olds the continuousness of the Chinese ethnics and unity and strength of the state.Currently,the continuousnes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culture should focus on inheriting as well as innovating based on existing cultural tradition.That means Chinese cultural construction needs the nourishing from and roots in the nutritious earth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Meanwhile,because of tradition and reality,Chinese culture construc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with the policies of promoting Chinese culture as the mainstream and respecting multi-culture,instead of the policies of practicing multiculture only.
Chinese culture;cultural construction;multi-culture.
G03
A
1672-2345(2014)05-0009-04
10.3969∕j.issn.1672-2345.2014.05.003
2014-01-27
杨纪武,教授,主要从事法学、族群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