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留平
高效课堂属于“有效教学”的范畴,简单地讲,就是以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空间、有限的投入,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源于有效课堂,但其境界高于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终极目标是致力于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如何建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高效课堂呢?
一、创设情境,优化高效课堂的建构手段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在不自觉中融合、渗透,学生的兴趣与情感处于高度亢奋状态,全身心地投入课堂的教与学,从而使课堂教学有效、高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一定要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已有的知识基础,一定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科学系统地创设,让学生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获得体验,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教学《电子邮件的收发》时,可以先通过一段视频将传统信件的“书写→封装→投递→运输→再投递→接受打开”的复杂低效过程呈现给学生,通过这一情境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任务引出来,再让学生相互之间发送一份祝福的电子邮件。通过体验性过程,学生就会体会到现代电子邮件的快速、高效、不易丢失的优越性,同时也增加了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再如教学《遨游因特网》时,我们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虚拟任务——“美好南通欢迎您”,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围绕南通的人文景观向游客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南通,所用资料可以是学生自己亲身感受,也可以是通过因特网搜索而来的。此方法很好地贯彻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的能力。
二、有效提问,促成高效课堂的构建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是组织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促使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手段。精彩的提问能够开启学生心灵的大门,激发学生思维活力,促进师生良好的情感交流,优化课堂教学的氛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重在实践教学,如果教师善于发问,问题问在要点上,问题经过艺术设计,形成有效提问,整个课堂就会异常活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增强。通过有效提问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图表的建立与编辑》时,教师准备一些与学生自己关系密切的数据(比如全班学生几次阶段性考试的成绩)。首先教师向学生展示本学期几次阶段性考试成绩的原始数据,提出“同学们,通过这张数据表我们能看出本学期我们的学业是前进了还是后退了”这一问题,让学生在密密麻麻的数据中寻找答案,然后适时引出问题:“这张表我们看起来不是十分方便,我们能不能通过直观的方法来观察吗?”通过小组讨论引入图表话题,最后再讨论“用什么图表类型更能反映我们的需求?”图表类型确定之后,通过学习互助小组建立图表。这样,一步跟进一步,一环套住一环相关知识的学习。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设置将知识点分解,培养学生勤动脑、多思考,综合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及时归纳,理顺高效课堂的建构路径
归纳总结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归纳回顾。一个好的课堂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对知识体系的认知,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它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因素。归纳总结要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归纳整理,理顺各知识之间的前后关系、层次关系,最后能够形成知识线路图,让学生对整个知识体系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例如教学《图片格式》结束时,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在“天安门.bmp”、“天安门.gif”、“天安门.jpg”等文件图片中——为什么内容一样,而图标却不同呢?除此之外,它们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个提问,看上去很浅显,其实隐含的教学节奏就在于为后面教学“图片的分类及转换”这一课题埋下了伏笔。又如我们教学《认识计算机》这一课,在新课结束时,可以以《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为题布置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计算机认识的科技小论文,让学生课后通过查找资料、发挥想象来完成,这样的教学路径,将课堂知识的教学与课后的巩固与反馈紧密结合起来了,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总之,构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高效课堂,就要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规划课堂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适时跟进、检测、反馈,彰显整个课堂教学环节的互动性与生成性,善于用多种方式呈现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王赛凤.信息技术课堂的“最后一百米”.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6)
[2]王国民.试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中小学教育,2012(2)
[3]吴彦达.构建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之我见.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3(1)
[4]郭运伟.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之我见.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3)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4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