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莉霞
【内容摘要】中原地区历来是中国最重要的地方,在中国5000年的文明发展历史上,勤劳朴实的中原人民创造出了极为丰富的音乐文化,并使之成为了中华民族艺术资源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今天还有着广泛影响。对中原文化本身和其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的研究,能够使我们更加深入和细致地了解中原音乐文化的内涵和本质,从而在创作、表演和教学等多个环节中自觉承担起传承中原音乐文化的重任,为其在新时期的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中原音乐 中国音乐文化 音乐美学
一、中原是中国音乐文化的发源之所
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史中有几条发展脉络,大多数脉络的发源处都是中原地区,所以中原地区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发源地。
(一)中原地区是雅俗音乐的发祥和传承地
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一直遵循着“雅俗并行”的原则来进行演绎。西周的礼乐制度延续了很长时期,并且成为这段时期中国音乐的主要代表。后期的世俗音乐主要标志是“郑卫之音”,是通过人民群众自己创作、演绎、传播以及欣赏的一种自发的音乐形式。世俗音乐的发展虽然是一种必然现象,但这种形式的音乐文化毕竟是一种新鲜事物,面对的都是市民、群众。这种艺术文化在北宋时期获得了相对独立的角色。中国音乐从北宋时期则是以这种世俗音乐为主线的发展浪潮,也是首先以中原音乐为开端的新一轮的中国音乐。汴梁是世俗音乐的初期见证者,其目睹了音乐的兴衰成败。世俗音乐的出现也开创了中国音乐向新的音乐发展之先河,从而影响了中国音乐发展的道路。雅俗音乐的诞生都是出现在河南境内,因此,中原地区也就成为了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二)中原地区是宗教和诸子百家的汇集地
中国的音乐文化属于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以及观念影响着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古时候,儒、道、佛三教长期并立,带给音乐以深远影响。而儒家和道家的鼻祖则都与河南有着莫大联系。他们对于音乐的注释以及观点都与地域相关联。佛教的发源地是古印度,却在中国境内影响甚远,产生了许多的信徒,这都归功于佛教底下的各个教派,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教派是在登封少林寺,在洛阳的龙门石窟上都有记载,虽然是刻在石头上,但是音乐的旋律仿佛回绕在我们耳旁。除三大教之外,还有墨家、法家都对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其门下的弟子也多为河南人,属于中原地区一带。嵇康虽然不是出生在河南,但其巨作《声无哀乐论》却是写于此处。
二、中原是宫廷音乐最主要的诞生地和传播地
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原文化与皇室的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为黄河流域的水利优势,所以中原地区是王朝社会活动的主要区域,而这个中心区域的文化程度远远高于区域以外的地区,因此,在全国性的文化范畴中占有领先地位,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在北宋之前,王朝的中心首都就坐落在中原地区的多个城市,这也与中原地区优越的地理环境条件有关,更是与这个区域自古以来形成的文化氛围有关。正是这得天独厚的环境因素造就了中原地区在各方面的主导地位。夏、商、周三个朝代纷纷建都洛陽。现在的登封、商丘和安阳就是当时这几个朝代的国都,而这些都城均位于今天的河南境内。《大夏》《大濩》作为“六代乐舞”中的成员,成为了雅乐部分的经典,后来表演于庙堂之中。洛阳“制礼作乐”的形成在当今具有十分突出的意义。虽然礼乐制度并没有维持太长的时间,但其一个重要价值在于,礼乐的形成也就是宫廷音乐的形成,而宫廷音乐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一种重要的音乐形式,也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一条重要的发展线索和脉络。自秦汉以后,雅乐的表现形式也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在历史演进中不断补充。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宫廷雅乐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从七部乐到八部乐,从九部乐到十部乐,到了唐代迎来了发展的高峰。唐朝统治者较为开明,对各种外来事物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所以除了传统宫廷音乐的继承之外,胡乐和俗乐也都融入到了宫廷雅乐之中,迎来了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最高峰。虽然唐朝定都于长安,但是宫廷音乐的形成基础却在中原,如“洛阳旧乐”就是力求复兴古雅乐在北魏时期的称谓。从南宋开始,虽然中原地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都已大不如前,但是很多王府中,特别是以王室贵族朱载堉为代表的音乐研究者,在音乐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果,其最早研究出了十二平均律,要比西方早几百年。所以说,无论是音乐创作、音乐表演,还是音乐理论研究,中原音乐的发展和宫廷本身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音乐本身也成为了中原文化发展、壮大、兴衰的忠实见证者。
三、中原音乐是中国历史演进的样板
中原地区的音乐文化能够较为完整地折射出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以及趋势,其是最简洁、最权威诠释整个中国音乐文化发展规律的样板。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段较长时期内,在音乐学界,许多学者在中国音乐历史分期的划分上,大都将社会阶级矛盾和社会意识形态作为划分标准。如:《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杨荫浏先生)、《中国古代音乐简史》(廖辅叔先生)等,这些资料反映出的是经济、政治、文化对音乐艺术发展的影响,但没有认识到音乐也可以对这三个要素起到反作用。如果只强调音乐“被影响”的一面,势必不能还原音乐发展的本来面貌,因为音乐艺术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其他文化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对于音乐历史的划分,就不能只着眼于音乐本身,而应该采用一个大文化的视角。进入上世纪80年代之后,有些学者开始尝试按照音乐自身形态演变的特点对中国音乐的发展历史进行分期,比如有的学者将音乐形式的变化作为时代划分依据。先秦时期主要的音乐形式是钟磬乐,唐宋时期主要的音乐形式是歌舞伎乐,而明清时期主要的音乐形式是戏曲,因此就可以将其划分为先秦、唐宋和明清三个时期。从最近几十年的研究来看,这种划分方法基本得到了业界的认可和赞同。从纵向角度观看中原地区的音乐历史发展演变,可以看出中原音乐的发展和中国音乐的发展基本是保持一致的,尤其是在很多关键的转折时期,二者都是同步的,这也再一次说明了中原音乐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样板。
从商代的重巫风气到周代雅乐文化的初步形成,从秦汉的歌伎音乐到唐朝宫廷音乐的发展高峰,从宋元世俗音乐的发展到清代戏曲艺术的萌芽……中原地区的音乐艺术始终走在中国音乐发展的前沿,始终都是中国音乐系统最具风格、最为多样的典型。也正因如此,中原地区发生的音乐事件和其展现出的音乐基本规律具有全局性的重要意义。可以这样说,中原的整个文化在中国文化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决定了中原地区的音乐艺术对中国音乐艺术的突出影响。
四、中原地区音乐美学的较高水平和伟大成就
中原地区的音乐发展水平在古代具有较高水准,甚至在世界上也屈指可数,并且取得了许多伟大的成就。在中国音乐发展的历史上,中原地区的音乐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
第一个推律学方面的研究,根据史料记载,从三分损益法的《吕氏春秋》到汉京房“六十律”,从晋荀勖的“笛律”到明朱载堉的“新法密率”,这一项项律学史上的重大突破几乎都与中原的人们有关,这足以看出中原地区音乐文化繁荣景象。特别是困扰了人们千余年的“旋宫转调”问题,经过朱载堉研究发明的“新法密率”,从数理上完全解决了十二平均律的理论及演算问题,这一项发明比西方国家早了至少半个世纪。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也有这样突出的文化和学术价值,这是中国音乐历史上第一部音乐美学专著,其中提出了“自律论”的思想,这比西方同类观点的提出早了1600多年,其中的观点在今天的声乐表演和教学中还经常被引用。
综上所述,在全球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特征的今天,民族性成为一个关键点所在。特别是在各类艺術中,唯有始终坚持民族性的表达,才能使作品具有最本质的特色,让更多人认同。长期以来,高校的音乐教育往往形成了以西方音乐教育为主的传统,从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本土音乐的教育和传承,这是需要及时纠正的。通过本土音乐的引入,让学生和这些艺术发生亲密接触,感受这些艺术的价值,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中自觉地继承和弘扬这些艺术。中原地区既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富矿区,同时也是整个中国音乐的富矿区,对于中原音乐文化的继承和研究,本身就是民族音乐发展的重要部分,也是每一个音乐工作者和学习者的责任,只有从我们这一代人做起,才能使其不断传承、延续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本土音乐,也因为有了高校这个重要的传承基地而不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李法桢.论中原音乐的历史演进及其对中国音乐的影响[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2(6).
[2]郭湘明.中原地区民间音乐文化渊源与传承发展[J].许昌师专学报,2001(3).
[3]王风雷.论中原音乐文化的特点[J].作家,2010(4).
[4]段桥生,米瑞玲.中国传统音乐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中国音乐学,2006(4).
[5]王风雷.“中原音乐文化”初诠[J].新乡学院学报,2010(2).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歌剧音乐剧学院声乐系
(责任编辑:高薪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