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锋
贴近民众实际回答时代课题的理论力作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评介
冯 锋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命运。大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巩固、人民群众政治信仰不断坚定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政治任务,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时代课题。自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任务以来,学界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课题给予了极大关注,取得了较为丰硕成果。其中,山东省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课题、山东师范大学商志晓教授主持撰著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一书,可谓当前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代表之作。该著作内容丰富、理论系统、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第一,涵盖内容系统,分析点面结合。该著导论部分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何以可能”为题,在细致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特征和大众化品质的基础上,认真研究了人民群众与马克思主义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被赋予的新内涵与新意义,研究了架设起人民群众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桥梁时应当着重把握的基本问题。第一章细致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提出过程,着重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的时代背景、现实要求和重要意义。从第二章到第十章,该著依次详尽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思想渊源、历史进程、根本任务、主要内容、基本原则、方式方法、实践途径和实现机制。这样一个研究框架,可谓体系严谨、内容完整、结构科学、详略得当,既注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又突出了有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系列重点问题。比之目前学界这方面研究成果主要是报刊文章而言,该著的系统、综合、全面研究的特征,使之在学术研究成果独树一帜。
第二,紧扣时代主题,贴近民众实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质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思想观点通俗化、具体化、生活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和运用。而在当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必须着眼于新的实践,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回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必须回应大众关切,解答大众困惑,凝聚大众共识,进而彰显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亲和力和感召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一书仅仅扣住改革创新这一时代主题,从世情、国情、党情有机统一的高度去审视、思考和解决马克思主义发展所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理论上的困惑与疑虑。作者摒弃过去那种照搬概念、复述经典的生硬语言风格和传统阐述形式,去除理论的神秘感与晦涩感,采取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平实语言和多样化形式,把涉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系列问题阐释得紧贴现实、鲜活生动、简明易懂、富有生机,尤其是客观真切地回答了现实生活中有些群众觉得“说不清”、“理还乱”的实际问题,切实做到了感情上亲近人民大众,内容上靠近人民群众,形式上贴近人民群众,体现了编撰者深厚优良的理论素养、文字功底和读者情怀。
第三,表述语言严谨,研究方法科学。全书在内容上虽然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方面面,但行文却言简意赅,语言表述不拖泥带水。编撰者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依据党的重要文献,原汁原味地进行归纳和梳理,对围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新论述、新思想进行归纳、概括和凝练,揭示其内在规律,构建崭新开放的逻辑研究体系。该著既有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回顾,又有对当前面临形势的科学分析;既有对中央要求和基本精神的准确把握,又有对理论界相关研究成果的积极借鉴;既有系统整体的理论阐释,又有贴近实际的实证分析。真正做到了研究马克思主义,首先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研究大众化问题,自身思路和表述也必须适应大众化要求,而不是与“大众化”南辕北辙,甚至背道而驰。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