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启和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 抚州 3440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三制”体验式教学方法构建
华启和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 抚州 3440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着力构建“三三制”体验式教学方法,通过搭建课堂、校园和社会三个体验平台,贯穿“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欲望;体验情境,引发情感共鸣;对话交流,促进道德升华”三个环节,最终突出“三条主线”,即:突出学生素质的体验磨砺、突出红色资源的体验熏陶、突出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体验感悟,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创造和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三制”;体验式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05方案”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但是,一直困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单向性、强制灌输模式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如何探索一种既坚持价值引导又不回到强制灌输和认知老路上去的教学方法,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改革过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出“三三制”体验式教学方法,通过搭建“三个平台”、贯穿“三个环节”、突出“三条主线”,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创造和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体验式教学,首先要搭建三个平台,即搭建课堂、校园和社会三个体验平台,通过整合课堂体验、校园体验、社会体验的作用,使其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1.1 加强课堂体验教学
课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在人们的认知当中,课堂似乎就是进行理论教学的,实际不然。课堂也可以作为体验式教学的场所,在课堂上,我们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式教学,有效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体验式教学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嘉宾现场答疑等方式进行。课堂讨论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社会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在讲授“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时,可以结合当今社会出现的“最美”现象,让学生讨论“人为什么要活着”、“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等重大人生问题。通过这些讨论,可以化解不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冲突,学生在对比分析和判断中受到启发、得到体验,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案例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学重点难点,针对现实社会的热点问题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困惑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可以选择人生理想问题、恋爱问题和就业问题等贴近大学生实际的案例进行讨论,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讨论分析,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提出有创意、独特的见解,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嘉宾现场答疑是指在每堂课预留10分钟,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邀请几位学生作为“嘉宾”来共同讨论本节课所授课的内容,同时也回答其他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疑惑。教师要结合课堂所讲内容,引导学生就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向“嘉宾”提问,也可以向“主持人”提问。如果“嘉宾”回答不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解答,重点解答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在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同时,教师主要起诱导、点拨的作用,通过“导”来引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参与到教学中来[1]。
1.2 加强校园体验教学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通过“三个融入”来实施校园体验教学。首先,融入校史校情教育中。在大一新生刚进校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陈列馆,开展校史校情教育,以此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一课。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艰辛的创业发展史,都有自己优秀的校友,通过校史校情教育,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学校的了解,增强学生爱校热情和主人翁的责任感,也可以让学生从优秀校友的身上感受到榜样的力量,从而增加学习的动力,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其次,融入校园公益活动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育人的作用,承担着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的重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能把所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学生如何做人。为了改变一部分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学而不信,知而不行”的现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公益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行为当中体验到做好人好事带来的成就感,让学生感悟到道德崇高、品行高尚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最后,融入校内调研中。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真正具有针对性,就必须把握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这就有必要组织学生开展校内调研。教师可以将所任课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调研小组,以组为单位进行校内课题调研。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又可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2]。
1.3 加强社会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是推动大学生把知识内化为素质、外化为能力的关键步骤。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接受锻炼是青年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必由之路。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教学的作用,组织好社会实践教学。笔者认为,主要应该组织好以下三类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一是参观访问活动。为了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可以组织学生就近参观一些地区和单位,直观地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提升学生对改革开放的政治认同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地、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文化的熏陶,促进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富裕的道路。二是假期社会调研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假期社会调研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假期社会调研可以集中开展也可以分散开展。集中开展主要是学校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安排,组织学生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分散开展,是由学生在寒暑假利用回家的机会进行考察调研。不管是集中还是分散的社会调研,任课教师都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精心确定调研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对调研的素材进行分析归纳,并运用所学知识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对调研情况进行总结交流,让不同的观点进行碰撞,最后形成调研报告。三是志愿者服务活动。为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作用,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工作。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通过其自愿性、广泛性、组织性,能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等一系列的功能[3]。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从事社会公益活动,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并写好心得体会。学生在做义工、在做志愿者的过程中,可以切身地感受到奉献带来的快乐,可以在社会课堂中切身地触摸到道德与法律问题,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利用“三个体验平台”的基础上,贯穿“三个环节”,即“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欲望;体验情境,引发情感共鸣;对话交流,促进道德升华”。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身临其境”的氛围,激发情感共鸣,促进学生内省,激发学生道德知识的升华。
2.1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人的情感是由一定的情境刺激所引起的。体验式教学首先要从情境创设开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有意义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可以感受的场景,触发学生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教学方法比较熟悉,但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也在逐步下降。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以创设富有感染力的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之中接受教育,这是体验式教学的一个基本途径。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专业背景和生活背景,充分利用可听、可视的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做好体验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以景动情”、触“景”生“情”,产生渴望学习的冲动。比如:可以利用图片、视频资料等方式播放学长们所走过的大学一年级生活,用学生身边的正能量来激发学生思考如何适应大学生活,走好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之路。
2.2 体验情境,引发情感共鸣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创设体验,为学生搭建体验平台,引导学生开展体验,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情感共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体验方式应该多种多样,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为例,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声像情境——环境中体验。可以播放优秀校友的成功经历、生涯成功人物访谈等记录片,以正面形象引导学生学习先进,帮助大一新生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二是角色情境——表演中体验。让学生写出10个“我是谁”来定位自己的人生角色,并阐明在每一种人生角色中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比如开展感恩体验,让每一个学生给父母写一封感恩信,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要从感恩父母的教育开始。三是合作情境——互动中体验。开展“30天改变自我活动”,要求每一个学生利用一个月的时间改掉一种坏习惯或者培养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宿舍为单位,同学之间相互监督、相互促进,一个月之后汇报品德养成情况。四是活动情境——考察中体验。组织学生到社区、工厂、农村体验环境现状并观看环保电影,开展环保宣传活动,体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4]。
2.3 对话交流,促进道德升华
真正的教学活动应该是一种情感的对话交流,体验之后的师生对话交流是整个体验式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环节。体验式教学非常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他人分享自己在活动体验中的感悟、心得和体会;教师根据学生的成果展示和心得体会进行点评总结,以鼓励、支持学生把学习理论知识与参加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多到社会大课堂中去体验人生,增长才干,并恰当地指出学生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使师生在良性互动的基础上达到教学相长。体验式教学不仅是要使学生从体验课堂教学情境中得到感悟和理解,更重要的是使道德在体验中升华,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从而使他们由被动的学生成为主动自觉的心灵塑造者。
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在搭建“三个平台”,贯穿“三个环节”的过程中,最终目标要突出“三条主线”。
3.1 突出学生素质的体验磨砺
大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更要提高素质和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也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大战略举措。高校素质教育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素质教育始终。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为中心,突出学生素质的体验磨砺。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通过开展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磨砺自己的素质,提高自己的能力。在课堂实践教学中,通过开展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嘉宾现场主持等方式,让学生主动融入到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表达能力和说话能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自由、轻松的校园环境,满足大学生在政治、学习、心理、交往、就业等方面的需求,让学生接收全方位的人文精神培养,实现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塑造和素质提升的培养。而作为一名大学生,也应该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通过亲身体验,直面社会现实,了解祖国的变化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明辨是非曲直,更理智地思考问题。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够磨练吃苦耐劳的意志,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逐渐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3.2 突出红色资源的体验熏陶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形成的、具有资政育人作用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红色资源包含了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内容。革命的历史遗迹,博物馆、烈士陵园、文学艺术作品等属于物质层面的红色资源;而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则属于精神层面的红色资源。红色资源折射出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品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优质教学资源。依托红色资源,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利于帮助大学生自觉抵制各类不良思想的侵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内化为内心的坚定信仰和执著追求,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有利于帮助大学生进一步认清中国革命和建设所走过的艰辛历程,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帮助大学生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利于帮助大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激发大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培育大学生创新创造创业的精神和不怕挫折、锐意进取的精神[5,6]。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中,必须将红色资源引入到教学中来,让学生接受红色资源的熏陶,这对于大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培育优秀民族精神、养成良好道德品质、激发进取意识等具有重大意义。
3.3 突出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体验感悟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在这30多年的历程中,中国从城市到农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改善,民主法制的加强,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地位的提升,都反映了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这些都是我们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宝贵素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中,我们要引领大学生走出校园,到企业、工厂、农村去参观实践,体验社会的变化、感受改革开放的成就,这远比课堂的理论教学效果要好。广大学生只有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变化,才能真正坚定改革开放道路的信心,才能真正明白:“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的道理;只有亲身体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才能真正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才能真正明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道理。所以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我们要突出对大学生进行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体验感悟,在广大学生中不仅要唱响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共产党好的时代主旋律,还要坚定广大青年学生走改革开放道路的决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激励莘莘学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发奋成才,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1] 李大健.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三制”实践教学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9):72-74.
[2] 刘晶,刘海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实践教学初探[J].湖北社会科学,2011(1):190-192.
[3] 康小莉,王俊奇,周秀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基于课程化、体系化的视角[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2(4):115-118.
[4] 李雪如.体验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6):10-13.
[5] 张颢.红色资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论纲[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8):35-41.
[6] 华启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体验教育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61.
To Build “Three-thirds” Experiential Teaching Method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HUA Qi-he
(EastChinaInstituteofTechnology,Fuzhou344000,China)
“Three-thirds” experiential teaching method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by building three platforms: classrooms、campus and community. It should permeate the three links: establishing situation to stimulate the learning desires; experiencing situation to initiate emotional resonance; making dialogues and exchanges to promote moral sublimation. “Three main lines” are eventually highlighted, i.e., highlighting the experience of the students’ quality, the red resources and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By this way a harmonious teaching environ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will be built, and the teaching effect will be also improv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hree-thirds”; experiential teaching
2014-04-26
江西省教育规划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三制’体验式教学方法研究”(11YB302)阶段性成果。
华启和(1975—),男,江西临川人,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与生态伦理研究。
华启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三制”体验式教学方法构建[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3):253-256.
Hua Qi-he.To Build “Three -thirds” experiential teaching method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J].Journal of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4,33(3):253-256.
G641
A
1674-3512(2014)03-025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