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云龙宝丰教育发展成就及启示

2014-03-21 13:15党红梅
大理大学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义学宝丰书院

党红梅

(大理学院学报编辑部,云南大理 671003)

明清时期云龙宝丰教育发展成就及启示

党红梅

(大理学院学报编辑部,云南大理 671003)

明清两代,云龙宝丰因地制宜,发展私塾、书院和义学,在办学机构建设、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教育的发展,对提高宝丰地区民族素质、经济发展,以及维护边疆安全稳定等方面均起到积极作用。也在德育,教、学、研结合,开放教育等方面给当代教育以启示。对明清宝丰教育文化发展状况及成因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继承古代教育的经验,以古鉴今,对发展当今教育事业,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明清时期;宝丰;教育;文化;启示

云龙县位于云南省大理州西部,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在今云龙设置了“比苏县”,建县至今已历2 100多年,云龙“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文化遗存遍布全境。宝丰古镇是澜沧江支流沘江下游河谷地带的一个山地白族古村,是云龙八大古盐井之一,古称雒马井、金泉井。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至民国十八年(1929年),宝丰一直为云龙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宝丰虽地处边陲,交通不便,但明清时期,私塾、义学、书院相继兴办,相互促进,长期共存,培养出3进士、8举人、69贡生。

一、明清宝丰教育发展概况

(一)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以前宝丰教育发展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民间教育的发展完善时期,尤其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民间教育发展更趋活跃。明万历四十二年以前,宝丰属浪穹县(今洱源县)所辖。在此期间宝丰曾出2进士。第一个是杨南金,明弘治己未科进士,钦命江西巡道都御史,卒于任。第二个是尹相,万历甲午选拔进士,特授西安府知府(宝丰《杨姓尹姓三宗原委记》)。

(二)明万历四十二年以后宝丰教育发展

明万历四十二年,宝丰归云龙州所辖,大开盐井,因盐设治。明崇祯二年,云龙州治从三七村(今功果镇)迁到雒马井(今宝丰),知州钱以敬在宝丰修建学宫。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知州丁亮工在宝丰福隆寺兴办义学。后来生员尹道南和尹文林认为义学设于寺内对开蒙文化不利,捐献一所房子供义学使用,称之为象山义学。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知州顾芳宗任内,官民一起筹款捐资,重修学宫。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知州陈希芳在宝丰创办“传心书院”,不久即废。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知州徐本仙在宝丰创办“修翎书院”,后因经费不济和师资缺乏而停办。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知州谢体仁在宝丰捐廉建“龙门书院”,同时倡导乡绅捐资,划定学田公租作为书院办学之用〔1〕。宝丰书院、义学的创建,为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条件,此期出进士1名,即尹湄。举人8名,即晁拔、李俭、施泽州、字重龄、字正宪、杨润根、段书田和杨应候〔2〕243-246。

二、明清宝丰教育发展成因分析

宝丰远在祖国西南边陲,明清时期教育获得较大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盐业发展为宝丰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历史上,盐是宝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明代以前,宝丰盐井开发无志记可考。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由于大理诸部赋役繁重,洱海地区的大批农民逃到云龙,加之明王朝实行军屯、商屯和民屯政策,吸引了大批人到宝丰雇工屯田和开发盐井,出现了“田亩日开,客商日众”的景象。此间,赵氏首先到达宝丰,对宝丰盐井进行了有规模的开采(见《赵氏三支历代祖(考、妣)神主墓》碑),赵氏由此被邑人称为“盐龙王家”。由于盐业获利颇丰,此后,大理董、杨、段、尹、王等白族大姓相继来宝丰开发盐井。其中以大理太和县县令董惠六世孙董万卷为代表的董氏家族(诗、诏、诰三公)业绩尤为卓著。各大户的到来,推动了宝丰的繁荣发展,此时,明政府为了加强对宝丰盐政的管理,采取了三大措施:一是把流官吏目总戎署设在宝丰;二是把原在云龙旧州的巡检司迁到宝丰;三是把原设在诺邓的上五井盐课提举司也迁至宝丰。由此宝丰盐务得以健康发展〔3〕。盐业的发展,不仅有效推进了工、农、商的大发展,而且也为宝丰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盐商业儒,促进了宝丰教育发展

随着盐业的发展,宝丰汇集了董、尹、杨、段等大批盐商大户,他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仅重视自身修养,而且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不遗余力地为子孙创造学习条件,培养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培养出了一代代“儒商”。如大理喜洲大姓董万卷到宝丰开发盐井落籍后,不仅将孙子董邦宪培养成善于经营盐业的富商,而且还注重儒家文化的熏陶,董邦宪发迹后,大力投入公益事业,修建了漾濞云龙桥、永平玉皇阁、宝丰太和寺等。其他富商也纷纷仿效,相继出资出力,修德行善,建盖学校,修建斗姆阁、白衣阁、玄真观、福隆寺等寺观庙宇。从明清两代科考红榜统计可知,宝丰大姓家庭出身的进士、举人、贡生人数最多,占宝丰历代科考红榜总数的80%以上,这是宝丰富商注重儒学教育的结果。

(三)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推动了宝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明清宝丰的教育形式可谓灵活多样,单从施教主体和教学层次来看,大致可分为私塾、家庭教育、义学和书院等类型。能够充分满足各种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宝丰素有读书向学之风,在官学不景气的情况下,民间教育的发展,填补了广大民众对教育的需求,进而保证了宝丰民众整体文化素质的长盛不衰,这对宝丰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书院建设有效促进了宝丰教育健康发展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它起源于唐朝,发展于宋代,消亡于清末,历时千年之久,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有重要地位。据史料记载,书院活动的内容主要有三项:一是藏书;二是供祀;三是讲学。清雍正三年,知州陈希芳创办“传心书院”。清雍正十二年,知州徐本仙创办“修翎书院”。清道光十五年,知州谢体仁创建“龙门书院”。书院以开化地方、启蒙文化、培养科举人才为目的。在地方流官的关心和民众的支持下,宝丰地区诗书礼仪之风蒸蒸日上,书院一度名扬境内外〔2〕126-127。

(五)义学为宝丰大众教育提供了机会

义学大部分是由地主、富商或士绅私人出资创办的免费为族人提供教育机会的教育组织,后扩大到本乡的贫寒子弟也可以在义学中就读〔4〕。明清时期,宝丰义学的发展,为宝丰族人、乡人提供了免费教育的机会,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明清义学扎根于农村,不仅具有教育组织的一般特征,而且与官办教育、社学、书院等教育组织相比有其独特之处:一是提供免费教育的机会;二是教师素质有保证;三是无固定教材和学习年限,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及道德修养的培养。

(六)政府重视支持和民间重教兴学相结合共同促进宝丰教育的发展

书院的兴衰由多种因素决定,但其中政府对书院的态度至关重要。政府及其官员重视和支持书院的建设,书院就得以发展与繁荣。政府态度漠视甚至压制,则导致书院的沉寂甚至萎缩〔5〕。例如龙门书院在道光年间得到了政府的关心和扶持,书院建制完备,师资力量雄厚,图书丰富,成为当时大理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书院之一。此外,明清时期宝丰绝大多数书院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过民间捐资。民众积极捐资助学,也是宝丰书院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政府资金和民间资金同时注入,互为补充,政府重视支持和民间积极捐助是明清时期宝丰地区书院发展进程中非常突出的特点,二者共同促进了宝丰教育的发展。

(七)宗族家训家规有效促进了宝丰教育的良性发展

家训家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古代先哲通过诗歌、散文、格言、书信、杂文等形式,在修身、齐家、处世等方面训诫后辈子孙的家庭教育实录。明清家训家规尽管存在一定的思想糟粕,但也蕴含着积极向上的家庭教育内容〔6〕。明清宝丰盐业的大开发,不仅为人们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也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如宝丰董、尹、杨、段等盐业大户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非常重视儒家文化的教育,世代族人受儒学影响较深。许多宗族都将“悉力扶植”族内子弟业儒,注重挑选“器宇不凡”的族内子弟着力加以培养,作为宗族的继承人,并将其作为宗族规范书之于族规家训之中,张贴于祠堂祖屋或族谱上,让子孙时刻谨记、世世遵守。在宗族家训家规的指导下,宝丰各大族人才辈出。出了一些当时比较有名的朝廷命官和文化名人。如董姓、段姓等族人。就董家而言,明代董邦宪致富后为社会所作的公益事业在滇西一代有口皆碑。后代子孙如现当代教育先驱、云南大学创始人董泽,不仅为家乡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还为云南教育、交通建设等谱写了壮丽篇章。

(八)蒙学对宝丰教育文化的作用

蒙学即启蒙之学,其基于一个朴素而基本的预设,即教育可以去除蒙蔽,恢复人与生俱来的“天性”,教人懂得如何做人〔7〕。明清时期,古代蒙学教育发展达到鼎盛,为后世提供了许多可供参考与借鉴的教育资源。现在宝丰许多家庭还保存有不少古代蒙学书籍,如《蒙求》《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四书》《龙文鞭影》等,由此可见宝丰对蒙学的重视程度。这些书籍以日常生活为切入点,以伦理教化为主要内容,在宝丰的家庭教育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宝丰地区倡导以德育德,注重父母的表率作用;注重家风家规的建设,注重礼仪教育,其实也是对蒙学的贯彻与发展。

三、明清宝丰教育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书院、义学教育在中国延续千年,其独特的教育经验和教学方法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研究古代书院、义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对吸取古代教育经验,发展当今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品德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素有重视道德教育的文化传统,宝丰地区崇尚“尊儒祭孔”,至今还保留着祭孔的风俗。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以“仁”学作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特别重视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把德育放在诸育之首,并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道德教育体系。宝丰无论是官办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始终把做人放在教育的首位。即重视在行为上规范学生,儒家的教义具体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当前我国的应试教育无疑是最好的鞭策。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元化的时代,给德育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针对当前德育工作的困境,重新解读古代品德教育的精髓,批判继承这笔思想遗产,对当前德育的研究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意义〔8〕。

(二)教学和科研的启示

古代书院教学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书院既是教育和教学组织,又是学术研究机构。它将藏书、教学和研究融为一体,开创并发展了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教学模式,有效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繁荣。书院在一定程度上是从学术研究机构发展为教学机构的。最初私人读书治学,累积和掌握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后,逐渐闻名遐尔,就会有人前来咨询求学。随着人数的不断增加,最终发展为聚徒讲学。历代书院大多都是沿着学术研究和教学相结合的道路发展的。书院的创建者或主持人,大都为当时的宿学鸿儒,本身在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和研究成果。如宝丰龙门书院第一任“山长”杨景程,他一方面致力于自己的学术研究,另一方面收授生徒。在书院的日常教学中,把自己的研究和讲授结合在一起,讲授的内容就是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时,在讲学过程中对研究成果又进行完善和充实,学术研究与教学活动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教学质量得以不断提高,书院也得到社会的认可。宝丰龙门书院教、学、研相长的办学模式,无疑对今天的教学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学校可以借鉴这些经验,创造条件,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确立专业领域或岗位的科研带头人,以带头人组织科研和教学团队,加强教学内容和专业技能的实效性和前瞻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形成核心竞争力。

(三)开放教育的启示

开门办学、学生自由入学是宝丰龙门书院教育的特色。作为一种特殊教育机构,龙门书院的教学和学习环境相对比较宽松,没有统一的教学任务、严格的入学条件和学习年限等规定。龙门书院还重视学术交流,创造出一个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支持学术争鸣,兼容各种学术流派,鼓励自由表达学术见解,提倡自由讲学。书院名儒学者治学注重求实、创新,在治学风格上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可以进行较为自由的研究与讲述,便于各学派师生各抒己见,互相辩论,印证所学心得体会。在自由听讲方面,书院不但允许学生择师入学,而且欢迎各层次的人士自由参加各种活动。这种提倡自由听讲的做法不但有利于求学者“广见博闻,耳目一新,精神自奋”〔9〕,而且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从龙门书院“门户开放”的教学表明,学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摈弃门户之见,形成百家争鸣、敢领学术之先、创学术之新的氛围,才能推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健康发展。

(四)政府和社会合力办学的启示

政府重视支持和民间积极捐助是明清时期宝丰地区书院发展进程中非常突出的特点,二者共同促进了宝丰教育的发展。这种做法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高等教育采取了政府办学和民间办学相结合的方法,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仍无法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调动民间社会力量办学,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参与各种类型学校的开办,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做法。

总之,我国古代的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个性,在教学、管理、研究等方面都为我们当代教育的发展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我们应当以古鉴今,探寻和研究当代教育发展最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

〔1〕云南省云龙县志编纂委员会.云龙县志〔M〕.昆明:农业出版社,1992:438.

〔2〕黄正良,张浚,杨瑀.古镇宝丰〔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3〕黄正良.宝丰古镇历史文化源流探析〔J〕.大理学院学报,2008,7(11):5-7.

〔4〕常红萍.明清农村义学对当代农村教育发展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5(6):19-21.

〔5〕李琳琦.明清徽州宗族与徽州教育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1(5):504-509.

〔6〕刘晓丹.明清家训家规文化及其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影响〔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7〕吴秀梅.我国传统蒙学对当代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J〕.群文天地,2012(9):8-9.

〔8〕杨浩英.我国古代德育环境论及其对当代德育的启示〔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4):93-96.

〔9〕邓洪波.中国书院学规〔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13.

(责任编辑 党红梅)

Education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and Its Enlightenment of Baofeng of Yunlong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DANG Hongmei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Baofeng of Yunlong had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construction,educational teaching and talent training,etc.,because of adopting diversified measures in line with local conditions to develop private schools,academies and community-run schools.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played an active role in improving nationality quality,accelera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aintaining security and stability in Baofeng area.It is also a great inspiration for the contemporary education,especially in moral education,integration of teaching,education and research,open education and so on.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and causes of Baofeng's education development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an help us to inherit the ancient education experience.It is of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develop the contemporary education,deepen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system and promote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Baofeng;education;culture;inspiration

G750

A

1672-2345(2014)09-0021-04

10.3969∕j.issn.1672-2345.2014.09.005

2014-06-11

2014-07-03

党红梅,编辑,主要从事民族文化、编辑出版研究.

猜你喜欢
义学宝丰书院
宝丰酒的1989
朵云书院黄岩店
一群土专家的“集结”——宝丰村的“技术员”也能治好农业“杂症”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清代湘西苗疆“义学”研究
晚清兰州府义学初探
白鹿洞书院记
黄舒昺书院讲学述论
清代中越边境地区义学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