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审美心理与人的意志能力全面发展*

2014-03-21 07:36张玉能
关键词:蓝图图式意志

张玉能,张 弓

(1.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武汉430079;2.华东政法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201620)

所谓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相对于 “人的片面发展”而言的一种人的发展状态。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 “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在共产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类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由于私有制和分工的产生,每一个人都只能片面发展,成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分离的,各种人的本质力量和才能相分裂的 “片面发展的人”。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述中,我们可以说:所谓 “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主要是指,人的一切肉体和精神的能力,即人的所有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或者是指,人的本质的全面性,人的内在本质的充分发挥,即每个人自由发展自己的全部体力和脑力;或者就是恩格斯所说的 “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不过,这是一种比较广义的理解。就我们所论述的深层审美心理而言,我们所说的是 “人的全面发展”的狭义理解,那就是指,人的各种心理能力的全面自由发展,或者更具体地是说人的认知、情感、意志三方面能力的全面自由发展。人的深层审美心理对人的意志能力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的意志能力的基本构成

意志是人的心理活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按照一般规律,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作为一种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其中理应也有意志活动。但是,古今中外的美学家,对审美意志的存在与否及其具体表现形式和主要特征的具体看法却是歧义纷呈,莫衷一是的。从西方美学史来看,大致说来,那些极力主张审美无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美学家是主张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中不存在意志活动的。例如,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康德就认为,审美判断是没有目的的,不过还是合乎目的的,也就是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判断。另外那些主张意志是人和社会的本体的美学家是主张有意志活动的,例如,德国意志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尼采就坚决主张,美和审美及其艺术就是所谓 “权力意志”的表现。[1]126,274其实,我们可以从意志的心理学解释来确定,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中必然会存在着意志活动,不过审美意志有着自己的特征。

心理学家指出: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2]317简单说,意志就是人克服困难实现一定目的的心理活动。人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变革某一客观过程,坚决而合理地克服各种困难的实践活动所表现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就叫做意志。意志是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意志一般要付诸行动,表现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它常常要经历两个阶段:

1.采取决定的阶段

这是一个人在他的头脑中行动的阶段。它的大致过程是,由一定的需要 (物质的和精神的)激起某种愿望,其中包括无效的和有效的愿望,从愿望便产生出一定的动机。这些动机就有各种各样而形成动机的矛盾。因此就必须克服这种动机的矛盾,确立起行动的目的,然后根据各种条件选择实现目的方法和拟订实现目的的计划。在文艺创作的构思过程中,这种心理活动表现得十分明显。其中创作冲动 (动机)的勃兴与创作目的的确定,以及主题的提炼,人物形象的形成与同时确定的创作计划和具体表现手法的选择等等,组成了创作中意志活动的 “采取决定的阶段”,即构思的阶段。在欣赏过程中,这一阶段往往不易很清楚地划分出来,但是,由审美的需要所激发的审美欲望主要表现为审美兴趣,审美兴趣使人在头脑中调节借以实现审美态度的各种条件,这样一些过程还是可以大致明了的。

2.实现决定的阶段

它主要表现为克服客观和主观各方面的困难的过程,也就是实践的过程,表现为行动的过程。在文艺创作中,它主要就是艺术传达的过程,要把在头脑中构思的审美意象表现出来,物态化为一定的艺术作品。其中主要是克服运用物质表现媒介的各种困难,同时也要克服构思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构想的矛盾,以形成一个物态化的审美意象整体,完成一个艺术作品。在审美欣赏中,它主要就是审美态度的实现,克服大量的主观上的困难,比如实用需要的干扰,政治、道德、宗教、科学等其他非审美因素的存在等等,进入凝神观照 (审美注意)的状态。因此,审美欣赏的活动主要是一种外在的静观和内心的动势相结合的特殊状态。当然,也并不排除某些情况下的筋肉活动,比如移情学派的谷鲁斯所说的 “内摹仿”的活动及其外在表现,听戏曲或乐曲时的手脚击节拍,欣赏直立向上的廊柱时人的身体向上耸去的动势感觉,听到一首熟悉的喜爱的歌曲在心中默默跟着唱甚至唱出声来等等。[3]105因此,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中要克服许多非审美的障碍和困难以实现审美目的,它必然内在包含着意志活动。从意志的角度来看,美感就是一种合规律与合目的的自由创造。它就是一个确定审美目的和审美蓝图,克服主客观困难,按照审美规律完成审美目的的创造性活动过程。简言之,这个自由创造过程的组成要素主要就是:确立审美目的→决断审美行为→审美创造实践。那么,审美意志能力应该主要有:目标能力,决断能力,创造能力。

首先,目标能力是一个人清理自己的需要和动机,确定一定的目的和蓝图的本领或主观心理条件。

人的任何行动都是在各种动机的推动下进行的,这些动机就是行为的内驱力,而动机则是由各种需要决定的。当一个人的某种需要成为了他的自觉意识时,满足这种需要的愿望,即动机就产生了。这时,动机就会产生出明确的追求目的,推动人们去策划、决定、拟出达到目的的计划和蓝图,人们就按照这个目的和蓝图来进行行动。当一个人面对一个具体对象时,他可能明确了自己的需要和动机,也可能不大明确自己的需要和动机,于是他首先就有一个清理自己的需要和动机的过程。如果他是要对一个对象实现自己的审美需要和审美动机,那么他首先就必须清除那些审美需要和审美动机之外的实用的、认知的、伦理 (政治和道德)的需要和动机,在审美的需要和动机的驱动下确立起审美目的,并且初步规划和设计出实现这个审美目的的审美蓝图。在艺术创作中这就是艺术构思过程,在审美欣赏中这就是文本视界与欣赏者的期待视界 “视界融合”的过程。因此,人的目标能力是他的意志能力中的最基础的部分,是决定一个行为的目的性的能力。

尤其是在审美活动之初,审美目的和审美蓝图的确定就是一个关键。如果没有在审美的需要和动机驱动下生成的审美的目的和蓝图,那就不可能构成审美的意志活动过程。而构成审美的意志活动就必须通过审美主体的有意识的、自觉的清理和选择,从人的实用的 (生理的、安全的、爱或相属的、尊重的),认知的、伦理的种种需要和动机的清理之中选择出审美的需要和动机来驱使自己确定审美的目的和蓝图。这样,这个人的审美活动的方向性和目标性就决定了,从而给审美的意志活动决定了方向和目标。这个确定审美的目的和蓝图的过程可以是一个人面对一个审美对象时的当下选择,但更多的是已经有了人类长期审美意志活动的历史积淀过程的选择。

正是这种人类长期审美意志活动的历史积淀过程,在人的审美潜意识中形成了审美意志的目标能力,所以人们的审美目的和蓝图的确定往往是自由地进行的,仿佛没有经过人们的有意识的选择,只不过好像是一种 “动力定型”的条件反射过程,那样迅速、自动、自由,这就使得不少人产生了错觉和误解,好像人的审美活动是不需要意志能力和意志选择的,是一种直觉的行为或者 “类本能”行为。然而,实际上,审美活动之中意志的目标能力是在发挥作用的,不过,它是由于有了审美潜意识结构的积淀,是在审美潜意识的审美表象世界中自由而不自觉地进行的。

其次,决断能力是一个人克服主客观的困难,以实现某种目的和蓝图的本领或主观心理条件。

人们的意志行为的构成,除了一定的目的和蓝图之外,就是必须与一定的主客观的困难相联系,没有困难要克服的行为就不能叫做意志行为。这种意志行动始终是由意识调节、控制、支配的,是自觉的、指向于一定目的,而且是与努力克服阻碍达到目的的困难相关联的。意志就是从产生动机和目的,再到明确困难而决断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意志行动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活动,也不是没有意识控制的无意行动或不随意行为,而是一种由意识发动、控制、调节的高级活动。人的劳动、生活、学习,甚至一些遗传决定的 “类本能”行为,都是有目的的有意行为或随意行动,都是人类与动物相区别的,独特的意志行动,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也不例外。因此,人的意志的决断能力就是那种明确要克服的困难,并下决心克服这些困难的决断能力。

在审美活动之中,人们要克服的困难主要不是客观条件的困难,比如钱财、环境、对象条件等等,而主要是主观条件的困难,诸如人的实用的需要、动机和目的,人的认知的、政治的、道德的、科学的宗教的需要、动机和目的,人们把审美对象和艺术形象当做现实存在的对象的错觉,人们控制和运用艺术语言或审美符号的能力和技巧的不足,等等。因此,人们的意志决断能力主要就是要在克服阻碍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的那些主观困难,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和动机,实现人们的审美目的和审美蓝图。

其实,这也是一个长期不断的社会实践、审美实践、艺术实践过程,在这个反反复复的过程中,人们的克服困难以实现审美目的和审美蓝图的决断能力就不断提高和发展,从而开辟出一个又一个的审美和艺术的新天地。意志的决断能力主要就是在审美潜意识的审美图式世界中发挥作用,克服审美对象和社会生活与审美者和艺术家的审美目的和审美蓝图 (审美图式)之间的矛盾,完成艺术构思和视界融合。

第三,创造能力是一个人通过了决定行为的目的和计划,也明确了要克服的困难,进一步来采取具体行动,以实现目的和计划的本领或主观心理条件,实质上也就是按照目的和蓝图制作出一个新的世界存在的创造性能力。

创造能力的实现也就是意志行为的完成。意志行为的结果也就是预想的目的和预设的计划和蓝图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的实现和完成,也就是某种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意志的创造能力的发挥以及目的和蓝图的实现实质上也就是意志自由的表现。这种意志自由,一方面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另一方面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相统一,或者说是真和善的统一。当这种意志自由显现为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时,审美意志自由就表现出来了。审美意志自由与一般意志自由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审美意志自由超越了一般的意志自由,达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个体性与群体性相统一基础上的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相统一的形象显现,也就是真、善、美相统一。

这种审美意志自由的实现也就是人的审美创造能力充分发挥作用的结果。审美创造能力是意志创造能力的升华,是社会实践、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长期积淀的产物,与审美潜意识的审美意象世界密切相关。因此,审美创造能力,既是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审美目的和审美蓝图的关键本质力量,也是形成审美意象以及把审美意象转化为审美对象和艺术形象的基础本质力量。在一定意义上,它是实现审美对象和艺术形象的辩证逻辑发展过程的决定性本质力量,因为它把目标能力和决断能力辩证统一起来,遵循辩证逻辑的“综合-分析-综合”、 “具体-抽象-具体”、“绝对-相对-绝对”的规律和模式①分析综合律的周期运动是综合—分析—综合,即从综合的感性材料—表象开始,经过思维的分析,达到思维的综合,抽象具体律的周期运动是具体—抽象—具体,即从感性认识的具体形式开始,经过抽象同一的思维形式,达到具体同一的思维形式,相对绝对律的周期运动是绝对—相对—绝对,即从最初被认为是绝对的真理,转化为与更高的绝对真理相对的相对真理,而更高的绝对真理则又是此相对真理的发展。这三条规律,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既对立又统一,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生生不息,循环上升的矛盾运动。见李廉 《辩证逻辑》,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第19页。,生成了审美意象和审美意象世界,并把审美意象和审美意象世界转化为审美对象和艺术形象,创造出来一种 “第二自然”。

至此,组成人的意志能力的目标能力、决断能力、创造能力有机统一起来就是人的意志能力整体。作为具有明确的意识性和自觉性的审美意志能力,经过长期不断的社会实践过程,同样也形成了系统化、自动化的 “动力定型”,形成了审美意志能力的直觉化,情感化,形象化的特点,与人类深层审美心理交互作用,特别是形成了目标能力与审美表象世界、决断能力与审美图式世界、创造能力与审美意象世界相互对应的交互作用关系,对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中生成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的系统化、自动化、模式化、符号化等机制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

二、人的意志能力与深层审美心理

既然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中必须实现审美目的和审美蓝图,要克服各种各样的主客观困难,那么人们就必须具有目标能力、决断能力、创造能力等意志能力,并且把这些意志能力积淀在深层审美心理中的审美潜意识结构中,与审美潜意识的审美表象世界、审美图式世界、审美意象世界相应地发挥作用,实现审美意志的 “合规律与合目的的自由创造”的审美特征,促进人的认知能力、情感能力、意志能力的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人的一切本质力量。

其一,意志使人的注意集中于对审美对象的感受。正因为有这种意志活动,人们才能通过审美的认识和情感体验,达到审美享受,从而受到潜移默化,使美的作品寓教于乐,产生巨大的社会作用。[3]47人的审美意志在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中第一个主要作用就是,意志使人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对象世界中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对象的审美属性和审美价值之上,“用志不纷,乃凝于神”,以明确的审美目的和审美蓝图来比照对象,可以对对象采取凝神观照的审美态度。这个审美目标能力的凝神观照作用的发挥和实现,当然并不是在人们空白的心灵空间中展开的,而是在人的深层审美心理结构之中展开的,特别是主要在审美潜意识的审美表象世界中展开的。

正是由于有了人类和个体的长期不断的社会实践、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积淀而成的审美潜意识的审美表象世界,人们进入具体的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时,首先就会在审美需要和动机的驱动下,在社会生活和审美对象世界与审美表象世界之间的交互作用中来确定一定的审美目的和审美蓝图。这个审美目的和审美蓝图的确定就主要是在丰富多样的审美表象世界中进行的,在那里,社会生活和审美对象世界与审美潜意识中的审美表象世界中的具体人物、事件、环境、景物等审美表象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矛盾冲突或和谐协调的相互关系,促使审美者或艺术家进行选择和决定一定的审美目的和审美蓝图。

这个选择和决定审美目的和审美蓝图的过程,在艺术家那里就是,他所感受到的社会生活与他所积淀的审美表象世界相互作用,促使他集中注意力于二者之间相吻合的审美表象的某些审美属性和审美价值之上,从而确定审美目的和蓝图;在审美者那里就是,他所感受到的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与他所积淀的审美表象世界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他的期待视界与对象文本视界的“视界融合”,从而在视界融合中确定审美目的和审美蓝图。这种审美目的和审美蓝图的确定也就保证了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的自由自觉的展开。

其二,意志调节美感中的认识和情感,主要是保证审美的认识和情感,由感性认识和官能快感升华为理性认识和精神上的愉悦。[3]45当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的审美目的和审美蓝图确定以后,审美意志能力的决断能力就会由于意志结构的 “动力定型”而启动起来并发挥作用,去克服一切阻碍审美目的和审美蓝图实现的主客观困难。这个克服困难的过程,同样并不是在空白的心理空间中进行的,而是与审美潜意识中的审美图式世界相互作用的。审美者可能就会利用自己的审美形式图式、审美范畴图式、审美观念图式、审美理想图式来规范和范导这种审美目的和审美蓝图,使之成为克服一切阻碍审美目的和审美蓝图的强大力量,巩固和发展审美目的和蓝图并保证它们的实现。这个过程具体就是把审美目的和蓝图中的感性认识和感官快感提升和升华为理性认识和精神愉悦,实现审美的 “视界融合”,表现出人们独有的审美意志能力,实现审美过程以情感为中介的,从认识到意志的完整心理活动。

审美者这样的 “视界融合”的审美过程就可以保证审美活动的社会性、精神愉悦性和心理完整性。艺术家可能就会运用自己的审美形式图式、审美范畴图式、审美观念图式、审美理想图式来规范和范导自己所感受到的社会生活即所收集到的素材,排除一切阻碍审美目的和审美蓝图的主客观困难,构成实现审美目的和蓝图的审美意象和审美意象世界。这个过程同样是一个把感性认识和感官快乐提升和升华为理性认识和精神愉悦的过程,也是一个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个体性与群体性相统一、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相统一的自由创造过程。艺术家这样所构成的审美意象和审美意象世界及其审美目的和蓝图,就在意志的决断能力作用下实现了艺术创作的自由创造性。

其三,意志保证人的审美能力认识美的规律,使美的规律为着审美目的发生作用,让人自由地对待审美对象,完成自由的审美创造实践。[3]47审美意志自由在审美创造能力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人们在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中力求做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个体性与群体性相统一、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相统一。正是这样的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发挥了审美创造能力,实现了审美目的和蓝图,做到了超越功利性的生产,超越个体性的制作,“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实现了对待对象的审美态度,让人体验到了审美愉悦,使得人的一切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都成为了超功利性的、感染性的、自由自觉的行为。这样,人们不仅在自己的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中再创造了所有的物种和整个自然界和整个社会,而且也全面地发展了人自身及其一切本质力量,从而有可能全面发展自己的本质。

其实,这样的审美自由创造活动并不是一种强制性的,刻意为之的 “意志行为”,而是一种与审美直觉相伴随,渗透着审美情感的,不知不觉的行为,似乎也就是一种康德所谓的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行为[1]124,朱光潜所谓的 “没有意志和欲念”的 “形象的直觉”行为[4]51。因此,人类的审美自由创造活动,就是一种让人感觉不到目标能力和决断能力的 “意志行为”,然而人们克服各种主客观困难以实现审美目的和蓝图的过程却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

之所以能够如此,就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长期不断反复的积累,在人的深层审美心理结构中形成了审美潜意识层次。人们在发挥审美创造能力时,就是在审美潜意识的审美意象世界中进行的,在那里审美意象的构成不再是一个显意识的 “意志行为”,而是一个潜意识的 “意志行为”。在其中确定审美目的和蓝图的过程以及克服各种主客观困难以实现审美目的和审美蓝图的决断过程,已经是一种 “动力定型”的条件反射活动,以审美直觉和顿悟的方式在历史积淀的基础上迅速而自动地完成了,让人不知不觉就完成了创造能力的发挥与审美意象世界的建构。正因为如此,才有了美学家们的误会,认为审美活动中没有意志活动。

三、审美教育与意志能力全面发展

审美教育实践和艺术教育实践是人类审美意志的全面实现的实践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审美教育的寓教于乐、怡情养性、潜移默化的本质特征,全面发展人的意志能力,自由自觉地进行自己的社会实践、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全面发展人的一切本质力量,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审美教育实践和艺术教育实践来全面发展人的意志能力,全面发展人的一切心理能力,全面发展人的一切本质力量,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

首先,审美教育应该培养和提高人的审美的目标能力,让人在自己的社会实践、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中以浓郁的审美兴趣,集中注意力于审美自由创造实践。

人的审美目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与人的其他非审美目的的区别和超越密不可分的,也是与人的注意力和审美兴趣的培养紧密相关的。心理学家指出: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2]87审美意志的培养和发展不仅与人的注意力的培养和提高密不可分的,而且主要是与人的 “有意注意力”的培养和提高相关。心理学家认为,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也可以这样理解有意注意,某件事物本来并不能吸引我们,但由于它与我们需要有间接关系,我们就去注意它。在心理学文献中有时把有意注意称为积极注意或意志注意,因为有意注意需要个人的积极性和意志努力。有意注意主动地服从于既定的目的任务,它受人们意识的自觉调节和支配。有意注意的客体不易吸引人的注意,但又是应该去注意的事物,因此,要使意识集中在这种对象上就必须有一定的意志努力。

有意注意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劳动本身是一种复杂和持久的工作,其中总有一些使人不感兴趣而又非做不可的事情,必然会有困难和单调的因素,这就要求人们把自己的注意有意识地集中并保持在这些事情上,有意注意的能力就是在这种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有意注意又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马克思说:

除了从事劳动的那些器官紧张之外,在整个劳动时间内还需要有作为注意力表现出来的有目的的意志,而且,劳动的内容及方式和方法越是不能吸引劳动者……就越需要这种意志。[2]99

其实,培养和提高注意力的目的,实际上就是要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性。只有在意志注意力的控制下,人的活动才可能按照既定的目的进行。而这种意志注意力的反复不断实践,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某些兴趣。这种兴趣不仅会促使人的需要和动机的提升和升华,而且会形成某些比较固定的潜意识的图式。在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中,这就是审美的意志注意力可以提升和升华审美需要和审美动机,保证审美目的和审美蓝图的确定,并且促使人的审美图式世界的系统化、平衡化、自动化,进一步加强审美目的和审美蓝图的确定和形成、加强审美决断能力。因此,在培养和提高意志注意力时,我们还必须努力培养和提高人们的审美兴趣,以保持意志注意力的稳定性。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对所从事的活动的意义理解得越深刻,对活动有浓厚的兴趣,抱着积极的态度,并且在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心情愉快时,注意容易保持稳定。意志坚强,又善于自制且能和干扰做斗争的人,注意就容易保持稳定。[2]103那么,我们的审美教育实践和艺术教育实践必须培养和发展人们的具有稳定的审美注意力和审美兴趣的审美目标能力,让人们在进入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时,首先在自己的审美潜意识的审美表象世界中对那些与审美目的和审美蓝图相吻合的审美表象发生注意和兴趣。这样的审美教育在审美教育的感美阶段是必须进行的。这是因为,感美教育是要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感受美和艺术的能力,而感受美和艺术的能力,是必须在受教育者的的丰厚的审美潜意识的审美表象世界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感受能力时,人们审美潜意识中的审美表象世界肯定会活跃起来,与进行审美教育的审美对象和艺术形象发生相互作用,那么,我们的审美教育就应该在这种交互作用中具体培养和发展人们的审美注意力和审美兴趣,使得人们的审美目标能力,在审美注意力和审美兴趣的作用下得到培养和提高。

当这种审美目标能力通过审美注意力和审美兴趣在审美表象世界中的审美教育实践形式不断反复进行而形成一种审美教育模式时,审美目标能力的发挥作用的方式就会形成一种 “动力定型”,成为审美潜意识结构中审美表象世界的确定审美目的和审美蓝图的系统化、自动化、模式化机制。只有这样的审美教育实践才可能在人的深层审美心理的审美潜意识层次中构成有效的审美目标能力,而不至于每一次的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都要进行一些强制性的意志活动,那样不仅不能发挥审美目标能力,甚至反而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以致无法进入审美状态中。

其次,审美教育应该培养和提高人的审美的决断能力,让人能够在自己的社会实践、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中把感性认识和感官快乐提升和升华为理性认识和精神愉悦,保证人类创造的自由性。

众所周知,人的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必须完成从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包括知性认识),从感官快乐升华为精神愉悦的质的飞跃过程。但是这个过程的实现却不可能是无意识的过程,而必须是有意识的过程,也就是说必须是一个意志过程。而且按照辩证逻辑发展过程,它是一个由感性认识的具体经过知性认识的抽象再到理性认识的具体的过程,是一个由感官快乐的综合经过精神快感的分析再到精神愉悦的综合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一个开始的绝对经过中介的相对再到结果的绝对的过程,亦即正、反、合的辩证发展规律的构成过程。因此,我们的审美教育实践和艺术教育实践就要打破长期以来的二元分立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模式,在 “具体-抽象-具体”、“综合-分析-综合”、“绝对-相对-绝对”的辩证发展规律的过程中,按照否定之否定和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来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决断能力。

我们认为,这种按照辩证发展逻辑进行的审美教育及其审美决断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主要是在审美教育的立美教育阶段和方面,相应于审美潜意识的审美图式世界中展开进行的。从立美教育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把审美教育中所形成确立起来的审美形式图式、审美范畴图式、审美观念图式、审美理想图式等,作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审美目的和蓝图的审美决断能力的根据,经过寓教于乐、怡情养性、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的反复实践,形成为具有理性具体的、情感综合的、意志绝对的辩证发展逻辑成果,贮存在审美潜意识中的审美图式层次中,促成审美决断能力发挥作用。

从审美图式世界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把审美决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形成和提升人们的审美形式图式、审美范畴图式、审美观念图式、审美理想图式的实践过程,把这些审美图式的构成与审美决断能力的选择能力、运用能力、变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紧密结合起来,以保证审美认识和审美情感的提升和升华。这样经过了长期反复的审美教育实践和艺术教育实践,人们的审美图式世界的理性具体本质、情感综合本质、意志绝对本质就会得到提升和升华,就可以保证审美意象世界中的审美意象 (典型和意境)的构成,超越科学知性抽象本质、精神快感本质、意志相对本质,实现否定之否定和对立统一的辩证发展过程。在这样的辩证发展过程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审美决断能力就不再是片面的,静止的,固定的,而是在审美图式世界的辩证发展过程中全面展开的,动态发展的,随机应变的意志能力。这样的意志能力才可能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真正做到系统化、自动化、全面地克服各种主客观困难,自由自觉地实现人的审美目的和审美蓝图。

再次,审美教育应该培养和提高人的审美的创造能力,让人能够在自己的社会实践、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中进行合规律与合目的的自由创造,使自己的一切本质力量全面发展。

实质上,意志能力就是人克服各种主客观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本领或心理条件。而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结果就是某种创造物的产生,也就是一种意志创造能力的实现,即把目的和计划蓝图付诸现实。对于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来说,意志创造能力的实现,也就是美和审美及其艺术的生成。这个生成过程有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大脑活动过程或者内心活动过程,其结果就是审美意象的构成;另一个阶段是实际操作过程或者采取行动的实践过程,其结果就是把审美意象和审美意象世界转化为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的过程。这两个阶段的过程都是意志创造能力的活动过程,不过前一个过程是意志创造能力把审美目标能力确立的审美目的和蓝图与审美决断能力克服各种主客观困难的活动综合起来,形成为情感和表象相互融合的内心形象即审美意象,而后一个过程则是把这个审美意象的内心形象以一定的物态化形式显现出来,成为现实存在的审美对象和审美对象世界或者艺术形象和艺术形象世界。

因此,我们的审美教育实践和艺术教育实践应该分别这样两个不同阶段及其不同结果来进行培养和提高审美创造能力。简而言之,对于审美欣赏和艺术欣赏过程而言,审美意志创造能力就是形成 “视界融合”的审美意象和审美意象世界以及形成 “形象显现”的审美对象和审美对象世界的心理本领和心理条件;对于审美创作和艺术创作过程而言,审美意志创造能力就是构思和表达出实现审美目的和审美蓝图的审美意象和审美意象世界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形象世界的实践本领和行动条件。

这样的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主要就是在审美教育的创美教育的过程中来进行,而且主要是把这样的审美教育实践和艺术教育实践的成果积淀在审美潜意识中的审美意象世界层次中。从审美创造能力的结果来看,艺术创作的过程就是一个这样的过程:审美物象 (眼中之竹)→审美意象 (胸中之竹)→艺术形象 (手中之竹);艺术欣赏的过程则是这样的一个过程:艺术形象 (画中之竹或手中之竹)→审美意象 (胸中之竹)→审美物象 (眼中之竹);现实审美过程大概是这样的过程:审美物象 (园中之竹)→审美意象 (胸中之竹)→审美对象 (眼中之竹)。因此,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审美创造能力的核心都是创造审美意象的本领和心理条件,而艺术创作的关键过程则是如何把审美意象转化为艺术形象和艺术形象世界。前者可以说是一种心灵的实践能力,也就是康德和席勒所谓的 “实践理性”能力,而后者则是一种行动的实践能力,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 “自由自觉的活动”能力或生产能力,包括物质生产能力、符号生产能力、精神生产能力。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才把人的全面发展或者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希望寄托在 “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的实施上。那么,在一定意义上,那种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也可以叫做 “审美教育”,因为这种教育可以把人类生产劳动的 “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本质特征在审美意志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中体现出来。

四、结 语

总而言之,人的意志能力,按照意志的构成过程大致可以分为:目标能力,决断能力,创造能力。这三种意志能力在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中发挥作用的方式可以分别相应于人的深层审美心理结构之中审美潜意识的审美表象世界,审美图式世界,审美意象世界;只有激活了审美潜意识中的这些相应的结构层次,人们的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才可能显示出系统化、自动化、自由化的自由自觉活动的本质特征。审美教育实践和艺术教育实践要全面发展人的意志能力,就必须在感美教育、立美教育、创美教育之中,相应地调动起审美表象世界、审美图式世界、审美意象世界的积淀内存,才可能全面地培养和提高人的目标能力、决断能力、创造能力等意志能力,并且在审美教育中辩证统一发展人的认知能力、情感能力、意志能力,真正做到全面发展人的一切本质力量,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

[1] 张玉能.西方文论思潮[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

[2] 张履祥,葛明贵.普通心理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3] 张玉能.美学要义[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4] 朱光潜.朱光潜谈美[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蓝图图式意志
蓝图
时代新人与意志砥砺
五年蓝图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
我们的健康新蓝图
绘好国家级健康新蓝图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自由意志的神经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