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的专业研讨课教学研究
——以知识产权法研讨课教学为例

2014-03-21 03:48杨利华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专题研讨研讨知识产权

杨利华

(中国政法大学 民商经济法学院,北京 100088)

以学生为主体的专业研讨课教学研究
——以知识产权法研讨课教学为例

杨利华

(中国政法大学 民商经济法学院,北京 100088)

专业研讨课是高校开设的一种在学生学习相关专业课基础上的延续性、拓展性专业课,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具有重要价值。专业研讨课的方式有多重形式,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提高专业研讨课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价值。以知识产权法本科教学为例,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知识产权法》必修课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研讨案例或者理论专题,学生在知识产权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均有重要收获,其中实施以教师为“导演”、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经实践证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值得总结相关经验并予以推广。

专业研讨课;知识产权;学生;教学

高等教育的目的,既要教授学生的专业知识,使其将外在的学科知识内化为个人的专业素养,更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近年来,为适应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如全球化、信息网络技术、市场经济,高等学校在涵盖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手段(媒体)与方法,教学内容(教材)等方面的教育改革,方兴未艾,并产生了一批引人注目的教研成果,网络教学、多媒体课件即是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在教学手段与方法方面的重大发展。然而,但凡是教育,都离不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离不开课堂。在高等学校,课堂教学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的课题教学,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专业基础和能力,关系着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但现实中的“老师课堂都讲了,学生上课都记了,考前都背了,考试考好了,考完都忘了”的现象,似乎并不罕见。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探讨的问题。笔者在近年承担的《知识产权法专题研讨课》教学中,进行了一些专题教学模式探索,本文拟结合自己的体验和部分调研收获,探讨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专业研讨课教学模式,以就教于行家。

一、背景

笔者所在单位是一所以法学专业为主的综合性高校,每届法学专业的学生都是四位数。为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法学教育模式,培养适应现实需要的高素质中国法律人,学校一直在组织各种形式的教学改革研究。在专业教学方面,学校一方面实行统一教学计划下的全校专业课通选,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使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学校在专业实习、模拟法庭、诊所式教学等实践教学形式以外,鼓励教师开设专题研讨课,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知识产权法调整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的确认、行使、保护中的社会关系,在当今全球化知识经济环境下,其地位日益重要。基于知识产权法学知识在当今知识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自1998年起《知识产权法》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法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以知识产权为专业的本科、双学士、硕士、博士专业也不断在各高校出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知识产权人才成为相关高等院校的共识。例如,笔者所在学校为提高法学本科学生的知识产权法素养,在强化《知识产权法》必修课教学的同时,组织教师为高年级学生开设了《知识产权法专题研讨课》、《知识产权法案例研习课》、《知识产权法律诊所》等选修课程,通过专题研讨和专门学习,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知识产权法的基础理论和各项制度,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相关专业问题的能力,全面夯实和拓展学生的专业基础和能力。

然而,很多学生反映《知识产权法》一课难学,如果不深入其中,很难得其要旨,而知识产权和知识产权法的专业性特点,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其一,知识产权是基于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识的权利,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诸多权利种类。与传统的物权、人身权、债权等民事权利相比,知识产权离人们的现实生活相对较远,年轻学生很难结合实践理解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原理和制度。其二,知识产权涉及的是文艺作品、发明创造成果等构成公共产品的知识和信息,一经面世即可以由人们反复利用,任何人难以实际控制,而且其本身价值因为他人的非法利用被减损却并不容易发现;知识产权的确认和保护,由国家根据特定的科技经济乃至政治需要而制定实施的法律来实现,知识产权侵权表现为没有法律依据而对受保护的作品、发明成果等的利用,因此知识产权法涉及产业政策、公民权利等理论问题,使之比其他法律部门较为理论和抽象。第三,知识产权法需要把握发明的新颖性、创造性,作品的独创性,商标的显著性,为此而需要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因此使得知识产权法的专业性更强。

《知识产权法》的学科地位与内容特点,给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研讨课教学机制,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教改探索空间。笔者作为所在单位知识产权法学的专业教师,承担二年级法学专业学生的《知识产权法》和三年级学生的选修课《知识产权法专题研讨课》、《知识产权案例研讨课》等。所在单位基于专题研讨课的课程地位和学生的专业基础,组织教师对该课程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等进行了集中讨论论证,赋予任课教师在课堂组织、考核方式等方面一定程度的自主权。“以学生为主体的专业研讨课教学”,就是笔者经与其他教师交流和反复实践而形成的一种比较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良好的专题课教学模式。

二、内容

专题研讨课的教学目的,是在学生修完专业主干课后,通过专题研讨提升学生对专业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教学对象是基本修完法学核心课、具有相当的法学基础和一定研究能力的高年级学生。为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专业研究与学术创新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的专业研讨课教学”体系改变传统上由教师为中心的课题教学模式,由学生“唱主角”,教师主要充当“导演”,为学生当好主角提供指导、帮助和建议。

这一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是:教师在对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进程与考核方式进行宏观把握和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将课堂交由学生。学生自行确定讨论主题,亲自搜集与论题相关的资料信息,分析整理现有资料进而研究提炼自己的观点,人人有机会登上讲台向全班师生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组织大家就自己报告的主题展开讨论,最后根据自己的研究心得和讨论意见,撰写符合学术规范的专业论文。在教学过程中,课堂基本由学生掌握,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元,小组每个人都可以登上讲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发动专题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对一些共性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和介绍外,其主要工作在幕后,即对每一位同学在选择论题、搜集资料、提炼观点、编制报告、组织讨论、撰写论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单独的个性化指导。换句话说,教师充当课堂的导演,指导和督促同学们演好自己的角色。

(一)教师的主要工作

就教师而言,“以学生为主体的专业研讨课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对课程教学内容、形式及相关知识的宏观介绍和安排。

这一环节安排在课程前一阶段,共6课时。内容主要包括:(1)具体介绍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学习要求以及考核方式与纪律要求;(2)全面分析、总结本课程涉及的专业动态与热点难点问题;(3)通过专题学习的形式,介绍专题选择、资料收集、专题研究、报告制作、讨论组织、论文撰写等的知识和规范。

2.对学生专题研讨工作进行针对性指导。

这一工作伴随整个学生的研讨进程。对于初涉专题研究的三年级的大学生而言,教师就主题研讨各环节的具体指导意见,相当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兴趣,影响研讨课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投入和付出相当的时间和精力。针对性的指导除了在课程前一部分进行的专题性集中讲解,主要包括:(1)课下就学生研讨过程中关于选题、收集整理材料、提炼观点、编制报告、课堂展示与讨论、论文写作等各个环节提出的问题,进行个别的、个性化指导,以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保证研讨学习的效果。(2)在学生负责的研讨课堂上,作为听众就研讨主题进行方向性提问和解答,以引导学生对专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提高专业分析能力。(3)在学生每一次研讨课的最后部分,就学生研讨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点和建议,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专题研究、报告展示的要求与方法。

3.总结整个课程中师生们的经验得失。

这一环节安排在最后一次课(2学时)进行。教师组织所有同学各抒己见,以“如果再来一次”为题,就一学期《知识产权法专题研讨课》的组织形式、研讨内容、研讨方法中的得失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学生的主要工作

为解决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立性、积极性、主动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以学生为主体的专业研讨课教学”拟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以承担专题研究与成果交流的形式,成为课堂的主角。

1.分组、定题。

分组工作在教师就课程进行宏观介绍后进行,在第三周课前确定,选题基本与分组同步,允许根据收集资料和分析论证情况适当微调。依据学校教学管理规范,本研讨课设定班级人数为20-30人。教师第一周介绍整体教学安排后,即发动学生根据自然班级、个人兴趣等进行分组,大致按每3-4人一组分6-7组,一学期每组负责两个专题安排。同时,确定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在分组的同时,考虑各组讨论的专业问题,并确定各组上台展示研究成果的时间。

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它决定该论题是否具有研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包括涉及的问题是否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相关资料是否足够,以及学生的现有研究基础能否把握,需要相当的专业基础和科研能力。因此,在学生选题过程中,教师需要全方位进行指导。宏观上,教师通过课程前一部分对本课程知识体系的集中总结,全面介绍当前本专业领域在理论和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大家的选题提供参考和建议。同时,通过专题的形式,介绍选题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例如,论题的现实性、范围的适中情况、自己的熟悉程度与个人兴趣、在本学科领域的重要性、与本专业的关联性;提示大家在选择自己感兴趣、有基础的论题时,注意角度新颖,避免已形成定论的、纯争论性的、高度技术性的或直接概括式的论题。微观上,为学生提供适时的个别指导,教师需要对学生提出的初步选题,就其理论与实践意义、目前的研究状况、资料来源、研究角度等,给予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2.收集、整理有关论题的资料,把握论题的研究现状。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料工作是专题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堪称学术研究的基本功。对于本课程学生而言,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把握有关论题的研究状况,既是保证专题研讨质量和效果的基础,也将为其提供受用一生的能力训练①在当今各种信息呈几何增长的信息社会,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的培养,堪称一项非常重要的个人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说来,各高校大都以不同形式设置了《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不过,本课程促使学生结合自身的专题研究需要进行的文献利用训练,效果较为明显。。

一方面,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的指导。例如,教师在宏观上以专题讲解形式,就法学研究所需文献的存储特点、检索渠道和方式、文献收集与整理的原则和要求等,进行集中介绍,使同学们形成文献利用的基本知识框架。包括:资料收集时,应该“竭泽而渔、宁多勿漏”,通过各种信息检索渠道,如网络、数据库、图书、工具书等,尽可能收集有关论题的所有资料,如关于某一制度的立法资料、研究论著、典型案例乃至实证资料等,以便全面把握研究基础、研究状况;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资料的甄别、挑选工作,注意所选资料的层次性、新颖性、全面性,尤其要选择重点的、有代表性而非一般的、不典型的资料,直接的而非间接的文献,新颖、有效而非陈旧、失效的资料。

另一方面,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属于典型的应用技能,只有亲自动手并不断摸索,才能将各种信息运用理论和方法内化为个人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在资料工作中的具体问题的适时针对性指导和督促,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资料工作中的困难,避免因资料工作肤浅而使专题研讨流于形式。

3.分析提炼自己的观点。

在整理有关主题的研究资料、把握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综合、比较、分析,以启发、补充、提高自己关于主题的认识,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体系,体现个人的创新和见解。

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也是高校学校设置研讨课的主要目的之一。学生在个人已有的专业基础上,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而了解论题的前因后果,建立自己关于主题的知识框架,进而刨根问底,在逼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过程中,加深自己对于专业问题的认识,并提高自己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年轻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只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鼓励,完全可能产生一些知识的火花。关于创新方法,国学大师王国维在《词话》中谈到治学的三个境界值得参考:“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即找到学科发展的前沿,作为自己科研创新的起点,这是资料工作需要达到的目标,为学术研究的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众里寻她千百度”。即对论题领域的有关思想、观点和问题难以取舍、抉择,自己的认识体系尚未成形,为学术研究的关键而困难的阶段,这是第二境界。“蓦然回首,伊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在自己反复思考不得要领、感觉山穷水尽的时候,忽然灵光一闪,云开月明,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呈现出来,而且观点是那么新颖,材料是那么有力,论证是那么合理,宗旨一切那么美好,这是第三境界。

4.进行课堂报告并组织课堂讨论。

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公众(全班师生)展示,并组织众人就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对大部分同学而言,是“新娘子上轿”。许多同学热情很高,除了内容的组织和准备,有的还就语言的安排甚至服饰等进行精心安排。不过,因为一些同学缺乏在“公共”场所发言的经验,更不要说向众人公开表达自己的专业认识,上台后难免紧张、拘束,甚至照念事先准备的稿子。为鼓励和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这一公开展示自己的机会,老师可以在指导同学们熟悉相关的观点和材料的前提下,就台前表达的语言要求、组织讨论的技巧进行指导。

5.根据研究心得和课堂讨论撰写专题论文。

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一位同学针对自己的研讨专题,撰写一篇不少于5000字的专题论文。要求在标题拟制、摘要与关键词的撰写、论文的开篇导引、观点理论、行文结构、论证方式、材料使用、注引规范等方面,按照专业论文的要求进行,并尽早提交教师,以便在内容和形式上予以完善。

在本课程的大部分课堂时间里,由学生在台上唱主角,教师的工作主要在课外,在课前课后利用电话、教学邮件针对学生选择论题、搜集资料、提炼观点、编制报告、组织讨论、撰写论文过程中给予大量个性化的指导,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他们克服各环节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帮助、引导和督促他们克服学习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困难,以保证各环节教学目标的完成。

三、实施

本项目旨在结合专题研讨课的教学,将班级分成由3-5人组织的5-7个研讨小组,通过一系列学习环节的设置,在教师的切实组织、引导和督促下,让学生在学习中唱主角,使其通过亲自动手筛选确定研究主题、收集分析专业资料、组织提炼个人观点、制作演示文稿、登台演进、专题论文撰写等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一教学模式需要的前提条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接受了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具有良好的专业学习基础,而且对专题研讨课程感兴趣,愿意通过系统学习强化专业基础,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和学习能力;二是教师有时间、精力也愿意在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上给予较多的投入;三是学校允许并支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进行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基础和综合素养的教学改革。本项目的研究恰好具备了上述条件。

首先,项目针对大学三年级学生的专业研讨课,学生具有相当的专业基础,而且尚无大四学生的就业、考研等需求,具有较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同时,本课程系专业选修课,修习者是愿意强化知识产权法专业的学生,通过教师课前的选拔,可以保证选课的同学成为愿意参与本教学实验的志愿者。

其次,本项目组成员是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中青年专业教师,对教学工作具有相当的热情,一直在尝试各种有益的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而且个人有能力、时间和精力,也愿意在本科教学中进行一些有价值的探索。实际上,本项目在研究与实施过程中,项目组教师在项目计划、实施与经验总结等环节中,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除了针对全体同学的宏观指导和全面解说,如课程学习要求、组织方式、考核内容等教学安排与实施,还涉及大量的专业论题的选取、专业资料的收集、专题研究的方法与要求、演讲文稿的制作要求、课堂研讨的组织与方法、专题论文写作等大量个性化的教学指导。正是教师的扎实投入,保证了本项目的有效展开。项目成果的推广,也需要学校对教师投入的进一步确认和支持。

再次,学校对教学模式创新的支持,为项目的完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本教学形式的实行,需要小班授课——一般不超过30人,需要与教育过程和目标相应的考核方式。中国政法大学教务处对专题研讨课教学的支持,确保了项目展开的相应条件。如在课程考核上,学校支持课题组实行的课程成绩以专题研究与展示40%、专业论文40%、平时讨论参与20%的计算方式,确保了课程成绩与学习情况的吻合,学生平时反复琢磨的东西在成绩中反映出来,使学生重视在各环节的扎实投入和锻炼,而不是简单地期末应考。

在项目研究的两年时间里,项目组教师利用每年春季承担三年级法学本科生 《知识产权法专题研讨课》教学的计划,不断完善和修正教学方案,使这一教学形式趋于成熟。通过所在单位教师的集体研究,这一模式被更多的课堂采用。相关项目研究成果次第完成,拟交付学校相关部门审定采纳。

当然,课堂教学效果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不断发展过程,项目组需要根据实践情况适时完善,这一项目研究也远未终结。不过,本项目组奉行的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教学思路。

Research of Professional Seminar Teaching with Students as the Subject——Case Stud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Seminar Teaching

Yang Lihua
(School of Civil and Economic Law,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Beijing 100088)

Professional seminars are professional courses of continuity and expansion on certain professional basis for college students;it is of great value in improving students’professional knowledge.Professional seminars have multiple forms;how to activate the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of students is valuabl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professional seminars.Take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teaching for undergraduates for example,students have learned the required course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through further discussion or theoretical topic cases,students have important gains in both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eaching method,in which teachers act as “director”and student as subjects,proves very effective.The summarization and promotion of such teaching experience is worthy.

professional seminars;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students;teaching

G642.0

A

1671-5101(2014)03-0093-05

(责任编辑:孙雯)

2014-03-19

杨利华(1966-),女,湖南长沙人,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法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猜你喜欢
专题研讨研讨知识产权
《伦理学研究》编辑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研讨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as potential immunomodulatory players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duced by SARS-CoV-2 infection
对照“故事” 梳理“新编”——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故事新编》专题研讨(上)
专题研讨嘉宾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召开“不忘初心做合格党员”专题研讨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