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雄英,杨康贤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云南昆明,650222)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07年党的十七大在强调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文明,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表明党中央更加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问题。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指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②“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党和国家历来都把农村的发展和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题中之义。
作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我们,亲身感受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理地区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目标提出并实施以来,大理地区的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然而,在为家乡的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欣慰的同时,农村暴露出来的另一个问题却也让我们甚为担扰,即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落后了,现状不容乐观。本文在对大理地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对该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作了一些思考。
小时候的记忆中,家乡的各个村子里面都有小河流过,河里一年四季都流淌着清澈见底的水,父老乡亲们都在河里挑水喝,用河里的水洗菜做饭、洗衣洗被。曾几时,还记得约着小伙伴卷起裤脚,到河里去捉鱼、虾、泥鳅等,还会采一些河边的野菜拿回家吃,夏天还会偷偷地背着父母到河里边去游泳。现在回想起来,那曾是一段美好而难忘的童年。而现在,这样的景象很少能再看到。有些村子里河中仍然有水流过,但那水已经不再清澈不能再饮用,有些村子里河中已经没有水,看见的是干枯的河床,河里再也找不到鱼、虾、泥鳅等,河边的野菜没人再敢吃。因为,河里到处可见的是塑料袋、瓶瓶罐罐等各式各样的生活垃圾。“有河皆枯、有水皆污”,在过去我们很难把这句话与田园村庄联系到一起,而今天这句话却成为我国农村环境污染最真实的写照。这不仅与整个农村到处可见耸立的高楼大厦显得极为不协调,而且还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健康。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及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很多农村地区的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透露,目前,我国耕地面积约为18.26亿亩,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1.23亿亩。大理地区的农村也是如此,耕地面积大量减少。过去,从苍山到洱海之间是一望无际的田野,看到的是一片绿色的景象,村庄与村庄之间相距很远。这广袤的土地曾养育了我们祖祖辈辈几代人,繁衍生息。而现在,农村的景象繁荣了,但却少了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随处可见的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现代楼房,曾经相距很远的村庄几乎连成一片,难以区分。即使有些地方还能看到一大片一大片的土地,但也由于没人耕种而变得荒芜,没有了往日的生机。同时许多土地在耕种的过程中由于长期缺少传统意义上的农家肥,土质变得越来越差,难以种出好的庄稼。因此,使农村中的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土质逐年变差,这不仅影响了大理地区农村的粮食生产,也加剧恶化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从而最终影响到群众的生产生活。
针对大理地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制定出合理有效的途径来解决这些问题,来加快大理地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从而加快美丽大理、美丽云南、美丽中国的建设步伐。
在党和国家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的重大战略、方针的指导下,近几年大理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很多家庭开始走向富裕。但是,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家家户户都有了自来水管,不用再去河里挑水、洗菜,河里的水也干了。同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生活垃圾也越来越多,人们乱扔垃圾,河里、路边、田边都是生活垃圾、塑料袋,造成了空气污染、水土污染。另一方面,农民家里有钱了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建造房子。现在,大理地区的农村放眼望去,一座座的新式洋房平地而起,呈现出的是一片繁荣的景象。可是很多人不曾想到,这几年农村中建造房子已经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良田,使该地区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少,这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
任何农村,在农业生产当中是离不开农家肥的使用的,农家肥能使土壤肥沃,土质松软,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的种植、生长,能确保农作物获得增产。然而,近几年,大理地区农村中大量的劳动力外出打工,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不多。因此,目前农村中大量土地荒废、闲置,利用率低。同时,随着大理地区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建起了大量的新式洋房,这样的房子宽敞、明亮、舒适、卫生,但很不利于饲养家畜,很少有人再饲养家畜,农家肥也就没有了。于是在农业生产中,人们都大量地使用农药、化肥。农药、化肥在农业生产中固然是必要的,能促进农作物增长,但是,长期大量使用会导致土壤硬化,土质越来越差,还会污染环境,并影响了农作物、蔬菜等本身的营养价值。
近年来,大理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农民各方面素质也提高不少,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受到几千年以来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生态文明建设价值观念滞后。农民只看到当前利益,不顾及长远利益,很多农民没有意识到我们每个人的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有保护环境的责任,自己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之一。农民受到“产品高价、资源低价、环境没价”的旧思想的束缚,整体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从而使得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长期滞后于经济建设。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发展、建设关乎整个国家的建设。在美丽中国的建设中,农村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农村不仅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还要实现生态良好。因此,大理地区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关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是美丽中国、美丽云南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针对目前大理地区农村中存在的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不协调的现象,我们要积极寻找一些有效的解决途径。一方面,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安排一部分财政支出,也可以根据当地情况向农民征收一部分专项资金,用于集中处理农民生产生活产生的各种垃圾,对垃圾的收集、运输、处理、回收进行整体规划,并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与此同时,国家也要尽快建立健全关于农村环境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在农村土地管理上,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土地管理相关法律,严格控制农村建设用地的审批,对于农民私建乱建的现象要予以及时的制止,严重违规者给予相应的惩罚,要加大力度保护农村耕地面积。
目前,农村中大部分的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大理地区的农村也如此。当我们问及农民为何外出打工时,农民大都会说,现在在农村种粮食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要想致富是不可能的。的确,仅仅靠种粮食难以致富,所以当地政府要引导农民实现农业产业化、机械化、规模化,增加财政补贴、良种补贴。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组织农民种植一些经济作物,也可以组织农民进行规模化经营,有条件的可以创造一些品牌,拓宽产品的销路,同时政府也要积极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的销路问题。在不改变土地性质、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利益的基础上大力鼓励农民发展产业化农业经济,引导农民走致富的道路。政府要通过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加快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减轻农业生产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积极引进相关农业生产科技,在当地搞一些试验、示范、推广,对农民进行培训,引导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不要过分依赖于农药、化肥,从而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率,实现科学种田。
针对大理地区农村中农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的现象,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开展教育宣传,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各级政府、相关环保部门、新闻媒体等要致力于加强对农民公民道德宣传,让农民意识到乱扔垃圾的危害性,意识到占用大量良田土地用于建造房子带来的长远的负面影响,意识到自己的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意识到自己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和义务等,从而自觉地加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来。当然,环境保护意识宣传要从贴近农民生活的细节入手,如可以组织农民搞一些大扫除,在农民中开展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竞赛,也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等进行宣传,与农民零距离接触,消除农民的抵触情绪,提高宣传的效果,进而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
总之,大理地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滞后是大理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云南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大理地区农村要形成以农民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的、符合各地具体实际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途径、措施,加强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已刻不容缓。
注释:
①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
② 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2013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