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三国志》看曹丕的公文创作

2014-03-21 03:28罗丹
文教资料 2014年29期
关键词:诏书三国志曹丕

罗丹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从 《三国志》看曹丕的公文创作

罗丹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魏文帝曹丕在中国古代公文史上一直是公文理论批评家,同时,他也是一位公文创作的实践人。曹丕的公文写作文种众多,不仅文中包括多元的政治思想和举措,而且曹丕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使得其公文的风格独具特色。

《三国志》 曹丕 公文 政治特色 艺术特色

《三国志》为西晋初年陈寿所著,书中较为完整记载了魏、蜀、吴三国鼎立这一时期的历史。作为中国二十四史中最为有名的“前四史”之一,《三国志》在体例上不同于《史记》和《汉书》,它是由《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分别展开叙述;“三书”中又以每个国家的真实历史人物生平经历构成。总的来说,《三国志》是断代史、国别史以及纪传体的综合,其史料价值不言而喻,而书中大量公文的存在也使得此书在中国古代公文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研究地位。

公文是协助统治者处理国家事务的工具,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更是历代君王个人深层次政治思想的集中体现,曹丕也不例外。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写有“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著名论断,首次将公文提到“经国盛事”的高度,体现了他对公文的重视。《三国志》中曹丕的公文主要收录于《魏书·文帝纪》中,但是其他地方也偶有出现。经整理,如表1所示:

表1 《三国志》中曹丕的公文种类

本文主要关注的是《三国志·魏书·文帝纪》中的曹丕公文。

一、公文所反映的曹丕治国思想

(一)继承魏王王位至接受皇位之前

这一时期天下名义上还是属于汉献帝的统治,曹丕只是继承了曹操的“魏王”王位,所以他选用的发文文种主要为“令”。

令,自春秋战国时期既有的公文种类,在魏晋时期官府下行文中大量出现“令”,主要是为皇太子、丞相府的最高长官或者地方诸侯王所用。

据《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记载,在曹丕刚刚担任魏王的时候,曾发过两篇比较重要的“令”文。一篇是延康元年的《广询令》。魏王曹丕下令要仿照轩辕、尧帝等先王为了“广询于下”设立“明台之议”与“衢室之问”的措施,首先对文武百官提出总体要求即恪守职责、“职尽规谏”;紧接着又对不同的官员提出具体性的指令:出征将领需“陈军法”、朝中大臣应“明制度”、州牧郡守当“申政事”、士大夫则“考六艺”。最后,他对自己也提出了要求:“吾将兼览焉”。此文表现出了曹丕以古代贤君为榜样,愿意广开言路的愿望;另外,除了一般性地对官员提出要求,在结尾出更是对自己提出了严格要求,这样一视同仁的做法是曹丕开明政治的表现之一,也为挣得更多民心打下坚实基础。

同年十月曹丕发《收敛战亡士卒令》,历史上君王大多都表达了“诸将征伐,士卒死亡者或未收敛,吾甚哀之。”的情感,但鲜有人像曹丕这样以下达正式公文的形式,要求“告郡国给槥椟殡敛。送致其家,官为设祭。”在一己之力暂时无法解决社会现状的情况下,以这样细节化的处理方式凭悼逝去将士亡魂,是曹丕对战死生命的尊重,也表达其向往和平的愿望,而对于生处动荡时局的百姓来说,这是一种安抚。

碍于其魏王的特殊身份,不能过多地大展宏图,《三国志》中曹丕这一时期的公文并不多,只能在具体措施细节上做文章,比如:将自己与官员一视同仁,严格要求;痛心于百姓受战争之苦,无力改变现状而选择让战士亡魂落叶归根等等这些做法,而这些都不同于以往的君主的举措都充分体现了曹丕个人政治思维的独特性以及前瞻性。

(二)接受皇位之后

汉献帝于延康元年的冬天发策命书将皇位禅让给曹丕。曹丕接受皇位后,所使用的主要公文文种从“令”转变成“诏”。诏,又称诏书,在汉代是皇帝本人或者遵照皇帝的指示精神发布的普通命令、训示或者答复臣下上奏的公文;也做皇帝继位、逝世时,颁告天下的公文,比如遗诏。到了魏晋时期,基本沿用了汉代的用法。

总的来说,曹丕希望可以作一位大有作为的君主。这一方面由于其父“武王神武,拯兹难于四方,惟清区夏”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他生活时代的现状决定,在《三国志》中提到:“大乱兹昏,群凶肆逆,宇内颠覆。”所以他初登皇位需要公文来的协助使他更好地开展他的宏图伟略。

1.思想上崇尚儒家文化

《追崇孔子诏》是他执政初期颁布的诏书。诏书中提到曹丕对孔子高度评价“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而在“遭天下之大乱”后,“百祀堕坏,旧居之庙,毁而不修”,这样现状下,曹丕要求“其以议郎孔羡为宗圣侯,邑百户,奉孔子祀”。这篇诏书是《三国志》中曹丕用笔最多的诏书。曹丕刚刚上任之时,面对满目疮痍的国家先从思想上进行规整,像海上的灯塔一样向所有民众指明了一个光明的方向,也是便于曹丕整体上进行管理。

2.维护国家安定,加强与少数民族往来

曹丕《典论·自序》中写到:“初平之元,董卓杀主鸡后,荡覆王室,是时四海既困中平之政,兼恶卓之凶逆,家家思乱,人人自危。山东牧守,咸以《春秋》之义,卫人讨州吁于濃,言人人皆得讨贼。于是大兴义兵,名豪大侠,富室强族,飘扬云会,万里相赴。……百姓死亡,暴骨如莽。”[1]因此他的公文中许多是对于和平的呼吁,尤其当他作为皇帝之后,更加注重国家的安定。《三国志》中他的《禁母后预政诏》、《禁复仇诏》都是为了防止政权动荡,大规模战乱再次爆发的诏书。另外曹丕执政时期,下诏安抚前来进贡的少数民族的使臣,这其中实质上也是为了维护社会安定。

3.关注实际社会问题,心系百姓

祭祀活动一直是古代帝王最为重视的事情,曹丕对此也是认为“先王制礼,所以昭孝事祖”,所以下诏书。而他在诏书中主要是针对“叔世衰礼,崇信巫史,至乃宫殿之内,户牗之间,无不沃酹,甚矣其惑也。”的社会祭祀问题,提出“自今,其敢设非祀之祭,巫祝之言,皆以执左道论,著于令典。”的措施。曹丕下诏将此政治措施汇编进典中,足见其对祭祀问题的重视。

另一个社会问题是丧葬制度。曹丕曾颁布《终制》,这篇制书中举例历代丧葬之礼,其中曹丕继承曹操在《遗令》中提到的“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②的节俭办丧的思想。从当时的社会现状看,民众生活刚刚有安定的迹象,各方面发展因长年战乱百废待兴,他反对生活奢侈崇尚节俭,从自己做起,体恤百姓疾苦,作为一代君主是很可贵的。

4.“选贤举能”用人策略的宣扬

这是在《三国志》中曹丕当政之后公文中提及最多的政治思想,也提出了许多相应措施。

在《鹈鹕集灵芝池诏》中以前人对身边的自然现象的解释作引,发布“博举天下俊德茂才,独行君子”的诏书,表面上是针对“曹诗刺恭公远君子而近小人”进行反驳,其实是自己对有德有才的贤臣的需求。这篇公文只是大体上提出了“选贤举能”的政治思想,而在《取士勿限年诏》中则是针对当时社会在选人方式上的弊端,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诏中提到“若限年然后取士,是吕尚、周晋不显于前世也。其令郡国所选,勿拘老幼,儒通经术,吏达文法,到皆试用。”这种选拔贤人的办法基本继承了其父曹操的用人之道,纠正了当时选拔人才只是一味地重推荐、重德行或限制年龄的一些不良选贤风气。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中,有大量关于天象或者自然灾害的记载,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许多君王习惯根据这些自然现象决定自己政策的颁布与实施,甚至将此嫁祸于臣子身上。而魏文帝曹丕面对官吏因日食现象而奏请免去太尉的职务发诏书,他认为“灾异之作,以谴元首”,将过错怪罪于臣子是不对的,则“后有天地之眚,勿复劾三公”。这篇公文虽然没有直接提及对贤人的迫切需要,但曹丕将自然灾害归咎于上天谴责自己的想法是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体现,也是其珍惜体恤臣子的情谊表达。

二、曹丕公文的艺术特色

《三国志》中曹丕公文数量并不多,但这些经陈寿筛选过的公文,内容中基本上囊括了不同时期曹丕的政治思想和举措。除此之外,在艺术特点上,《三国志》中曹丕的公文既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同时又可以看出他时刻拿捏着“公文”这种功用性文体“雅正、简练、露旨”的创作分寸,整体上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不同于 “便娟婉约”曹丕诗歌风格的“曹丕公文文风”。

(一)“雅正”的公文风格

公文批评理论中,总结、提炼前人“雅”这一评价的是魏文帝曹丕。理论上,曹丕就认为公文是反映国家政策举措的处理工具,其内容、言辞等方面就应该庄重、典雅即“正统”。而在《三国志》中,他充分贯彻了自己的这种理论。比如,《禁淫祀诏》内容上针对的古代君王最为重视的正统国事即祭祀活动,以此作为表达对祖先和天地的敬重,而当时的社会现实却是以祭祀名义实质在于迷惑民众,曹丕对此十分不满特写此诏书。再加上,曹丕在公文中用十分严肃庄重的言辞说明自己规定的“大则郊社,其次宗庙,三辰五行”祭祀范围,并对“敢设非祀之祭,巫祝之言,皆以执左道论”最后更是要求“著于令典”。这条附加要求足见曹丕对纠正不良祭祀活动的高度重视。

(二)结构安排上的“露”与“隐”交相辉映

“露”是指主旨表达上来说的“显露”,公文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实用为主的,中心意旨应当鲜明易懂;而“隐”是相对于“露”的反面即“隐藏”。《三国志》中曹丕的公文结构上,一般是先提出之前贤君针对类似现象的想法或者方式隐藏自己对当时发生的具体事件的“直接态度”,因曹丕自小饱读史书,以古代贤王的优秀治国品质严格要求自己,所以他往往在引述完之后,通过以古鉴今的方式,提出自己的思想与举措,一方面是以具体的行动表现其力作贤君的心愿,另一方面也是使得其颁布地诏令更加有说服力。比如《禁淫祀诏》。

(三)语言上简洁精炼,自然顺承,气势逼人

公文的内容需要下达并实施,繁重的文字描述会严重影响臣子执行君王提出的措施,所以公文的文字要求简洁精炼。这是对公文语言的整体要求,另外,曹丕的公文语言还是自然舒缓的节奏中带有气势压人的特点。比如其《广询令》中,先是以平缓的语言节奏列举了黄帝与尧帝“广询于下“的方式,让臣子通晓广开言路的重要性;紧接着发出强制性指令,对文武百官以及自己提出严格的要求,此时的语言风格转变为帝王该有气势逼人之感,让臣子读来心生敬畏之情。

《三国志》从历史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曹丕,而他的公文不仅体现其洞察的政治眼光、为百姓着想的仁厚之心,同也时展现了其“天资文藻,下笔成章”的公文功底。

注释:

①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300.

②[晋]陈寿.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1959:38.

[1]丁晓昌,冒志祥.中国公文发展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

[2]许善述.曹氏父子和建安文学检析[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2.

[3]韦运韬.魏文帝曹丕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4]侯迎华.汉魏六朝公文批评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诏书三国志曹丕
曹丕组织“驴叫葬礼”
称象
汉文帝七年《朝仪》诏书研究
清朝颁予杜尔伯特达赖汗之满蒙文承袭诏书(英文)
给曹丕的建议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曹丕:武功比文采更好
曹丕的击剑比赛记载
查士丁尼《国事诏书》译注
《三国志》的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