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语料库的“A像B一样C”比喻结构中C部分的研究

2014-03-21 10:59徐亚芳
文教资料 2014年31期
关键词:喻体例句形容词

徐亚芳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基于认知语料库的“A像B一样C”比喻结构中C部分的研究

徐亚芳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1984年郑颐寿先生发表的《关于比喻的四要素》中提出比喻有四个要素,即本体、喻体、比喻词、相似点。滕吉海和文斌先生同年也正式提出构成比喻有五个要素,即本体、喻体、比喻词、相似点和延体。相似点即本体和喻体的共同特征。所谓“延体”就是本体和喻体相比之后,从喻体中延展出来的表述本体情况的词语。它的语法特点多是动词性的,也有形容词性的。相似点和延体都有隐现情况,若二者出现,它们的位置将于“A像B一样C”结构的C处。本论文将基于自建的小型认知语料库的数据,并采用spss20对有关C处出现的相似点或延体进行简单的统计描述分析。这对于我们全面而深人地认识比喻的构成,很有意义。

认知 语料库 比喻 结构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一直是学界争议的话题。修辞学界传统认为构成比喻有三个要素,即本体、喻体、比喻词。1984年郑颐寿先生发表的《关于比喻的四要素》中提出比喻有四个要素,即本体、喻体、比喻词、相似点。同年,滕吉海先生和文斌先生在 《比喻的延体和比喻的基本格式》中正式提出构成比喻有五个要素,即本体、喻体、比喻词、相似点和延体。

1.相似点与延体

郑颐寿先生在传统的比喻三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第四个要素:相似点。叶景烈先生则进一步说明了相似点的内涵,“就是本体和喻体共同具有的特征”[1]。而首先提出延体这个概念的,则是滕吉海先生和文斌先生。正如二位所言,所谓延体就是本体和喻体相比之后,从喻体中延展出来的表述本体情况的词语[2]。可见,延体与相似点是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在《比喻的延体和比喻的基本格式》一文中多次举例:

1.一个混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象两把刀,刺得老栓小了一半。

(鲁迅《药》)

2.新月如一只金色的小舟泊在疏疏的枝间,粒粒星……宝石似的凝固地嵌在天空里了。

(何其芳《画梦录》)

该文解释道,例1中的“‘刺’是顺着喻体‘刀’而说出来的”,“从喻体‘刀’上延伸扩展出个‘刺’来”,即“刺”是与只能与喻体——刀搭配的,而不能与本体——眼光搭配。例2中把“‘新月’比作‘舟’,由此延展出个‘泊’字来”,即“泊”是只能与“舟”搭配的词;同理,星—宝石—嵌,也是这种关系,即“嵌”是从“宝石”延伸出来的,语义上是与“宝石”搭配的。如“刺”、“泊”、“嵌”就是滕、文二人所说的“延体”,是本体和喻体相比之后,从喻体中延展出来的表述本体情况的词语。虽然延体的存在,它的最终目的确实是让人更好地理解本体,但是延体是从喻体引申出来而不是由本体引出且绝不能由本体引出。一旦C处部分能由本体引申,那么该部分就不能称之为延体。由此可见,在“A像B一样C”的比喻结构中,在延体,即C处,绝对不是本体A和喻体B所拥有的共同特征——相似点。在深层的语义搭配上显示为:延体C是喻体B所能搭配的词,与本体A不能直接搭配使用。

2.延体与超常搭配

2012年张娜发表论文《从A像B一样C式比喻的语义搭配看比喻的构成》,文中认为“在‘A像B一样C’的比喻结构中,C与A、B之间的语义搭配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情况,C与A、B之间既可以都构成正常搭配,也可以只与其中一个构成正常搭配,而与另外一个形成超常规搭配。”[3]

所谓正常搭配,笔者认为就是C是A、B的相似点。例如:

3.特别是没去过扬州而念过些唐诗的人,在他心里,扬州真像蜃楼海市一般美丽。

(朱自清《扬州的夏日》)

4.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

(钱钟书《围城》)

就例句3而言,本体——扬州,古往今来就是文人骚客的偏爱,“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是美丽的。喻体——海市蜃楼奇观,也是飘渺且令人叹为观止的奇景。二者都是美丽的,毫无疑问,美丽是二者的相似点。例句4的比喻结构比较复杂,这正是可以说明比喻存在形式的复杂与多样。我们单看例句4分号前的部分,本体——夜,喻体——浸了油的纸,“半透明”是这两者的相似点。

所谓超常搭配,从语义搭配来分析有两种情况:一,本体A作为主语先和喻体B发生联系,即由于两者之间存在某种相似点,但C只与A能正常搭配,与B不能,例如,他抖了一下,眼睛刀子似的看了我一下,一会儿才认出是我,就干干地笑了一下(阿城《棋王》);二,本体A作为主语先和喻体B发生联系,即由于两者之间存在某种相似点,但C只与B能正常搭配,与A不能,例如文中例句1和例句2。

其实,所谓超常搭配的第二种中的成分C即是滕、文二人所说的延体。笔者认为称这种搭配为超常搭配是不可取的。张文中提到,超常搭配的成立会“产生异乎寻常的修辞效果,用认知理论来分析,本体和喻体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认知领域,正是由于两者之间有着某种相像关系,修辞者可以通过联想从一个认知领域跨到了其他认知领域,使本无联系的各种事物在思维中建构起了连系”。诚然,近年来对于比喻在认知语言学中的研究愈加深入。研究表明比喻不仅仅是修辞手段,使语言形象生动,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模式但是张文在此处以此理论解释超常搭配就显得牵强。她的解释只能说明A和B之间的能发生比喻的原因,而不能说明C与A或B能搭配与否,就更谈不上说明能超常搭配了。事实上,就本文着重介绍的延体,笔者认为根本没有超常搭配这样的功能,C只是与喻体B有语义搭配,与A是无法搭配的,再通过喻体B与本体A的相似性,类似于多米诺骨牌一样,间接描述了A,整个比喻结构完成了这样的一个认知的连续和转移:C—B—A。在这个线性序列中包含了立体思维的语义潜势和辐射型联想的丰富内涵[3],而B承担了桥梁的角色。例如:例句1中,“刺”来搭配“刀”,这完成了从C到B的认知的连续与转移;然后“刀”来比喻“眼光”,二者具有相似点,完成B到A的过程。比喻的目的本身就是用于在交流连续的经验信息时,特别是交流那些难以表达或者不可能表达的信息时[4],通过关于比喻,将一个熟悉的认知域与另一个陌生的认知域联系起来,更准确的说,应是将一个陌生的认知域联系到一个已知的认知域,从而获得对新事物的认知。在这例句中,显然我们对拿刀来刺东西有明显的认知——已知认知域,以此来感知眼光若是具有杀伤力的情形——未知认知域。但是就刀和刺的搭配而言,用这个理论解释其原因就不适宜了。

3.认知语料库

本文所用语料库为自建的小型认知语料库,是计算机按“像B一样C”的结构自动获取匹配词条,容量为27525条。这些词条全部来自网络,用来标注“像B一样C”的句式能够成立的认知属性原因。此处不做赘述。在通过分析该认知语料库中的词条可以发现,拥有“像B一样C”结构的句子,不仅有完整的比喻句“像火狐狸一样的星星”、“像碧玉一样的柳树”,还有比较句,例如“像他一样高”、像爱弟弟一样爱她”、“像恩克拉一样的男人”、“像芭比一样的睫毛”,除此之外,还有少量的类似“像豆腐一样硬”的反讽句。符合本文标准的,只有11115条。

在数据库中经过严格地统计,获得C处的数据,得出在以下表格:

表1

由于数据库是按照北京大学词性标注集来切分词性,所以和汉语的词性分类是由很大的区别的。从表格中就能发现,北京大学的词性标注集更加的细化,例如数据库中出现的汉语中的形容词在标注集上分为了6个子类:一般形容词(如:美)、状态词(如:红红火火)、副词(如:快速)、副形词(如:迅速)、名形词(如:寂寞)、区别词(如:女)。在表中的最后一列分类名为句子,这说明C处的构成确实复杂,不仅有各种不同词性的词,还有目前词性不定的成语及在长久的生活中语义已经固定的习用语,更有长短不一的句子。

将表1简化,使用spss20画出三线表,并且计算各种构成的百分比,得出下表:

表2

将表2制成饼图将更加明显和直观的显示出各种构成所占比例:

表3

由于本文所得数据属于无序分类变量中的多项分类,而且数据唯一,所以本文采用最直接的最浅显的描述统计。

滕、文二人曾在文中说道,延体的语法特点多是动词性的,也有形容词性的。而相似点的语法特点多没有提及,根据各文章所提供的例句,大多也是形容词、动词,例如文中的例3就是形容词。

综合本数据库得出的数据,根据北大词性标注集的标准,能处于C处的语词种类非常多,可谓纷繁复杂,有名词、一般动词、名动词、一般形容词、状态词、副词、副形词、名形词、区别词、成语和习用语,11种,其中无疑动词占了绝大多数,比例高达61.40%。其次为形容词,比例为29.11%。动词和形容词总共占了90%以上,动词所占比例是形容词的2倍以上,绝对高频。与滕、文的二人的观点也是大致相符的。但是,在C处还出现了成语和习用语。成语和习用语的词性现在学界也很有争议,因此单独成列。在C处不仅有以上词、成语、习用语,还可能出现句子,如“像计算机病毒一样造成系统内部紊乱”,C部分的“造成系统内部紊乱”只抓住其中的动词或其他词都不能很好地表达完整的意思,因此要保留全部。这样的C处是句子的也不少见,比例达到5.62%。但是除此之外,滕、文二人只关注词构成的C处,忽略的除了词之外,C处还有可能出现成语或是习用语,如“源源不断”、“作鸟兽散”等等,二人的观点有失偏颇。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确定说在此处语词的种类已经穷尽,很有可能在更大规模的语料库中,或者随着习惯的改变,会有新语词种类在此处的发现。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4.小结

本文在前人对“A像B一样C”结构的比喻句的传统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小型语料库对此做了定量的数据收集。这对于我们全面而深人地认识比喻的构成,很有意义。目前,在本体语言研究上结合新理论,使用统计学、社会学等方法的研究越来越多。这些新的角度的使用是能够在研究本体语言在不失理论论证的基础上,更增加了数据的可信度。本文只是做了简单的描述统计,抛砖引玉,更多更深入的信息,尚待挖掘。

[1]叶景烈.试谈比喻中的相似点[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03).

[2]滕吉海,文斌.比喻的延体及比喻的基本格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04).

[3]张娜.从A像B一样C式比喻的语义搭配看比喻的构成[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2,04,(01).

[4]刘亚丽,王亚同.比喻的认知理论研究综述[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02).

[5]谢英.也说比喻的结构[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

[6]唐漱石.比喻的结构和功能[J].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06).

[7]王俊鸣.关于比喻的三个问题[J].语文研究,1982,(02).

[8]张万有.比喻的要素及其他[J].语文研究,2000,(04).

猜你喜欢
喻体例句形容词
认识形容词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形容词
英语中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