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感知也出彩

2014-03-20 00:15江再明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课文内容整体课文

在整个语文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指出:语文的阅读教学应注重考查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然而,在当前初中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被有意或无意地“自然内退”,有着“被下岗”的趋势。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整体感知本身独特的价值,落实整体感知目标,提升整体感知技巧,以提高整体感知的有效性,真正使整体感知也出彩。

一、重新审视,感受整体感知价值

所谓整体感知,是指读完一篇文章后产生的心理感触,是对课文的整体领悟,是阅读者通过直觉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课文要点进行大体上的领会和把握。它是着眼于全局,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中心和主旨,从而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思路。

首先,整体感知文本是品味词句、把握文本的切入口。不同文体的文章,其把握文本的方法亦不同。鲁迅先生曾说过:“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如记叙文可从六要素方面感知,同时要把握关键处,突出重点;议论文可从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及论证语言特点上感知;说明文可从内容、方法和语言特点上感知;散文可抓住其形散而神不散的基本特点进行感知。我们教师如果能够要求学生从辨别文体入手整体感知文本,就可以迅速而准确地弄清文章的基本框架和内容要点,强化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从而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其次,整体感知是学生和文本对话,走进作者心灵的突破口。新课标强调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教师要明确整体感知是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前提,要每一个学生走进文本,充分地与文本进行交流,融入文本的情感之中,进行充分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在整体感知后,能揣摩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立场和情感倾向,体味文章的语言特色,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及其丰富的内涵等,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此外,整体感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现代阅读教学论研究专家刘守立先生指出:阅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发展过程,即浏览语言文字,形成整体印象,然后揣摩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最后再回到文章整体上去,获得发展的整体印象。学生拿到一篇文章,总有想先一睹为快的心理,在阅读教学的开始阶段,就要顺应学生的这种心理,让学生先整体感知全文,融入文本,有一个对文本最初的直觉感受和把握。

二、落实目标,明确整体感知任务

在整体感知中,学生往往会无目的地去初读课文,导致不知道该去哪些地方去提取信息,抓住要点。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时,应该给学生布置一些明确的任务,如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学习字词,理解层次和粗知大意,达到整体感知课文的要求,为精读课文提供必要的条件。

记得在教学《女娲造人》时,要求学生整体感知后复述课文,让学生假想自己是一名解说员,要求他们以解说员的口吻向游客们讲解女娲造人的来历。这个感知目标让学生觉得新鲜有趣,跃跃欲试,同时学生很自然地投入到对文章的行文脉络和结构的把握中去。在口头情节复述中,既锻炼了的口语,又训练了他们的思维。在口头情节复述后,再让学生划分课文结构层次,大局在握的他们就能将课文情节、结构理得一清二楚了。这种一石三鸟的做法,提升了整节课的教学效率。

三、丰富形式,提升整体感知技巧

现代阅读的观念着眼于信息的获取与整理,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文的目光,没有立足于整体的思路,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所以阅读课文首先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即使是理解词(句),也要不离篇(段),争取牵一词而动全文。

(一)分层推进式朗读

一般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会采取齐声朗读、个别朗读、角色朗读等朗读方法来整体感知课文,教师指导的层面主要是让学生“出声”,很少关注对文本的反复体味。而下面《春》的朗读设计就不一样:

一读:全文朗读

二读:学生分段自由朗读,要求每读一段后用“这一段写的是……”句式来说话。

三读:由教师当“主持人”,用台词串联的方式引导学生读好《春》的五幅图。台词如:积雪消融、春光明媚、嫩草新绿,显得格外清爽和滋润。现在让我们带着迎春的快乐,走向那茸茸的绿草地。请大家带着游春的喜悦朗读课文的第三段。

……

四读:读好课文的最后三段。

用赞美、惊喜的语气读第八段,用赞美、欣赏的语气读第九段,用赞美、欢快的语气读第十段。

这是一个很细节化的立意很高的阅读教学的整体感知设计,它不仅仅是有序推进,也不仅仅是欣赏角度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从它的第一步起就表现出文章格调的清新和情绪的欢快,每一段文字都值得欣赏品味。再加上教师引导学生循着文章的思路阅读,就能准确把握作品的主旨,品味作者构思文章的匠心和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功力。显然,教师如能在整体感知课文时组织学生进行分层推进式朗读,就可探寻思路,穿成网络,连成提纲,进而更有效地把握全文内容。

(二)微型话题式品读

微型话题,是教师研读课文之后提炼出来的引领学生自主进行课文整体感知的小话题。每个话题都是一个“抓手”,都能让学生通过对话题的研讨、对文章的内容有总体上的把握,为下一步精读课文作充分的准备,这样我们在对课文进行局部分析时,就不会脱离全文。

如在教学《故宫博物馆》一文时,教师出示话题,学生自由选做,每人完成一个话题的学习任务。

话题一:请从“内容要点”的角度概说课文内容。

话题二:请从“说明对象”的角度概说课文内容。

话题三:请从“内容安排”的角度概说课文内容。

话题四:请从“作者行踪”的角度概说课文内容。

这四个话题能够多角度、多方位地引导学生在整体上比较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致地了解。可是由于学生在初读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和理解是零散的,缺乏条理的,所以,学生阅读后必须要归纳、整理、概括、提炼。如从“内容安排”的角度概说课文内容:文章内容先总说后分说;从南说起说到北;重点景点太和殿由外而内地说;全文内容有详有略地说。从而优化对课文的整体感知。endprint

(三)妙点说读式欣赏

妙点说读式就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美点欣赏,进行“妙要”列举,让学生从自己喜欢的角度表述,如余映潮教师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他是这样设计的:

师: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现在,请大家选择课文内容和组合课文问句,用“___________,是冬天的济南”的段落形式来说话。

教师示例:古老济南的城内那样狭窄,城外又那样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就像一张小小的水墨画,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学生自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自由表述。

这个教学设计,既把学生深深引入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整体的角度领会全文的基本内容,又训练了学生整合课文信息,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综合表达课文信息的能力。

应该明确的是,除了以上所述的三种整体感知方法外,还应该有其他丰富多彩的方法。教师无论采用哪一种整体感知的方法,都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鼓励学生批评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四、用足时间,提高整体感知效率

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总喜欢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分析讲读课文的“精读”环节上,有的教师在第一课时整体感知阶段时总会觉得密度不够,非讲读上一二个小节,才觉得充实,而不肯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课文整体感知上,这就造成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情况:“关于课文的谈话很多,而课文却读的很少。”“整体感知”是“深入局部”的基础,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进而提高整个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师要在“教”的过程中,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指导他们以正确的方法,对课文进行充分的“整体感知”,使学生的参与不流于形式,然后以感知的收获指导进一步的阅读,从而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

“繁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整体感知与教学过程同等重要,教师在设计整体感知教学环节时要追求真实,追求有效。它可以没有闪亮的环节,没有感人的画面,没有动情的话语,但一定得有效,只有这样的课堂,精彩才会绽放!

参考文献:

[1]马笑霞.语文教学心理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2]余映潮.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江再明 浙江省温岭市素质教育实践学校 317511)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文内容整体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必修4 Units 1—2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 5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3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背课文的小偷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改革需要整体推进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