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悟一代知识分子人性的光芒

2014-03-20 05:57刘玲燕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知恩图报不幸者杨绛

教学设想:

《老王》作为一篇经典散文同时被初高中选入教材,对于文章的内容学生并不陌生,那么,怎样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让高中阶段的学生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呢?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换而言之,在新课程理念注重语文的精神哺育功能,强调在语文学科各个教育环节中的渗透,真正落实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作用,促进学生精神成人。故而笔者在设计《老王》一文教学目标时,把情感熏陶作为重点。

那么如何突破这个重点呢?笔者试着从文本的文体特征入手。《老王》在初中阶段学习时,更多的强调“老王”这个人物形象,但这样的教学内容会给学生形成一个错误认识——这是一篇小说。而事实上这是一篇散文,郁达夫曾说“现代的散文,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而杨绛先生的散文作品大都带有明显的“自叙性”,往往借由对故人旧事的追忆来真实地反映世态人情和作者自身对人生的独特体验,进而折射出作者人性的光芒。

老王,在杨绛笔下是个善良淳朴的人。这是毫无疑义的,学生对此也是认同的。但仅仅限于老王善良这一主旨,对高中学生来说是不够的。换个角度思考,作者杨绛,难道不善良吗?应该说老王和杨绛同样具有人性的光芒,这样的解读更深入、全面。所以本堂课设计重点落在对作者杨绛先生剖析上,让学生从另一层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接受文本的情感熏陶。

教学目标:

1.阅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老王这个社会底层人物在特定年代体现出的人格魅力。

2.透过文本对老王的描写,去感悟作者杨绛先生身上展示出的人性光芒。

3.让学生接受情感的熏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抓住文中富有感染力的细节,理解老王流露的情感,把握其主要性格特点。

2.品味重要词句,探讨杨绛先生的人性光芒,感悟这种人性背后的力量。

教学建议:

1.本文是一篇叙事性散文,是特定年代中的“小插曲”,研读文本时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去领悟那种足以震撼人性的情感力量。

2.转变传统教学中以“老王”为主角的教学模式,把杨绛先生作为重点关注对象,领会一代知识分子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

3.紧扣“愧怍”二字,去探讨杨绛先生隐藏的深意。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初中时同学们已经学过《老王》一文,那么请大家回忆下:你印象中的老王是个怎么样的人?(预设:善良、忠厚、知恩图报……)杨绛先生为什么时隔多年要写这么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呢?让我们重新走进这篇文章,进一步感受洋溢其中的情感力量!

二、浏览全文,掌握大意

1.思考:概括文章从哪些事情来刻画老王的忠厚、善良、知恩图报的性格?(抓住细节)

提示:送冰(忠厚老实)——“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送钱先生去医院(淳朴善良)——“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

送香油、送鸡蛋(知恩图报)——“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2.重点分析:“知恩图报”这一情节,抓住对老王的肖像、动作描写

提示:“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夸张的描写,强化老王临终前的形象,表现他生活上的苦境,从侧面体现了他的善良。

“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攥”、“滞笨”体现的是一个将死之人却依然替他人考虑的善良(不想让杨绛因欠人情而不安)

(结合当时的物价水平)

小结:初读文本,我们看到的是一位身处底层却忠厚、善良、知恩图报的老王。那么面对这样的人,杨绛先生又付出了哪些呢?

三、细读文本,挖掘内涵

1.讨论:找出文中,杨绛先生和老王交往中,对自己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细节描写,谈谈你的理解。

示例:“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杨绛先生与老王的交往在文革前就已经开始,老王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力车夫,而杨绛则是知名学者。她常坐老王的三轮车,“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她没有因为自身的学识而居高临下,与老王不仅仅限于主顾关系而是像朋友一样能闲话家常。这体现出杨绛先生对老王的尊重,两人是平等的。

参考:“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车”——我对老王的信任,担心老王受牵连

补充时代背景

1)文革期间,据官方数据因大量冤假错案受到诬陷、株连、迫害的学术家达到1亿以上

2)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周恩来在会上作了著名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这份报告提到了当时北京大学还有一部分反动教授,特别提到了钱钟书:解放前与美国间谍特务李克关系密切……

“我笑说有钱”——“笑”是个表情细节,很多人忽略了单纯认为这段主要是在体现老王的善良,而杨绛先生却用钱来打发老王的善良。笔者认为这样的解读是有失偏颇的:这里固然有杨绛先生不想欠老王,但更为重要的是她对老王生活的关心——老王是个孤苦无依、贫穷有病的人,文革期间,载客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活更加窘迫。因而,杨绛一定要给老王车钱,更为重要的动机是记挂老王的生计。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强笑”又是一个表情细节,当老王拖着行将就木的身体,为杨绛一家送来当时弥足珍贵的香油和鸡蛋时,杨绛先生内心是惊恐、不安的,为老王的身体状况而惊恐,为他送来的厚礼而不安。

“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这段心灵独白,清晰地展示了在送走老王后杨绛先生内心的不安,为自己当时的反应后悔,这种后悔不安不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善良。endprint

小结: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发现杨绛先生对老王的关心是发自内心的,作为一名普通的知识分子能有这样的胸怀已经很难得,但文章结尾写到:“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那么我们如何理解这句话背后的深意呢?

2.思考:杨绛先生为什么对老王感到“愧怍”?

提示:跟老王相比,作者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老王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而自己除了“文革”期间,一直是颇受人尊敬的知识分子;老王疾病缠身,悲惨去世,而自己仍健康的活着;老王生活凄凉艰难,而自己尚能温饱;老王孤身一人,而自己有着幸福圆满的家庭

杨绛认为,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处境,而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远远不够。

这种“愧怍”深刻地展示了一位知识分子敢于自我反省的精神,从这点我们也可见杨绛先生的善良。

四、联系现实,感悟情感

探讨:老王是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却得到杨绛先生的尊重、关心,在他的内心是充满喜悦和感激的。人的生存状态最根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对于老王而言,是极其重大的满足。那么现实生活中,面对弱势群体,你的情感出发点是什么?

提示:你对这些人有尊重的意识吗?

五、总结

老王是一个善良的人,而杨绛先生更是一个善良的人。老王的善良在于他的人格,而杨绛的善良在于她的平等观念,在于她的自我反省。现代社会不仅缺少“老王”,更缺少“杨绛”。

板书设计

老 王:忠厚 善良 知恩图报

尊重

杨 绛:愧怍 (善良、自省)

教学反思:

《老王》一文对高一学生来说,要理解文章本身内容难度并不大,所以在研读中,笔者始终贯彻情感主线,让学生去体会杨绛先生的真情流露,并联系现实生活感受这种情感的价值。

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杨绛和同时代的知识分子所遭受的赤裸裸的精神强暴和灵魂虐杀,一时间达到了空前绝后、登峰造极的极限境地。她先是被“揪出来”挂牌认罪扫厕所;接着挨打受罚剃“阴阳头”;再接着是戴高帽子挂牌“游街”;后来干脆被下放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改造、再教育。这样的变故中,杨绛并没动摇自己的人性本能,“不管遇到怎样的困境,都不应该放弃自己的行为准则,而是要坚守高尚的道德,做人的本分”。

在文章最后,杨绛先生写到:“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各类资料对于这句话,解说相当丰富。笔者认为,这句话最能体现杨绛先生的善良。何为幸运?幸福,称心如意!但是经历文革的杨绛先生真的幸运吗?在那个年代,杨绛先生和老王都是“不幸者”,一个是精神生活的“不幸”,一个是物质生活的“不幸”。但是,杨绛先生称自己是幸运者可见她的胸襟;有许多东西是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但在那个特殊时期的真挚的感情是无法用金钱来量化的!因此,作者“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觉得自己是“拿钱去侮辱他”,心中很是“愧怍”。作者在老王去世几年后,终于发现了灵魂深处的那些不太光彩的东西,于是就借《老王》这篇散文将它一一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中看到的是一个大家的涵养与风范!

康德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只有两样东西震撼我的灵魂,一是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二是我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本堂课的设计就是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领悟“尊重”二字在人性中的价值!

(刘玲燕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明港高级中学 315800)endprint

猜你喜欢
知恩图报不幸者杨绛
选择
选择
十二生肖·狗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知恩图报 赤子情怀
杨绛老人的减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