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超+赵飞燕
小学语文“增量阅读”实验是由河南省灵宝市教研员主持开展的省级立项课题,其目标是以学生的兴趣为先导,以现行课本为基础,以单元主题拓展为方向,以必读和选读书籍为依托,用小学六年的时间完成义务教育阶段40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使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一阐述表明书作为学生的精神食粮,其内容和数量影响着学生生命发展的质量。学生阅读材料的现状如何?实施课程改革之后,我们针对本市学生个体藏书情况进行调查,发现课程改革初期,学生藏书类别主要集中在单篇作文集、阅读类作文与仿写类作文上,表明家长、教师和学生的功利意识浓厚;伴随课程改革的深入,故事书逐渐走进家长、教师与学生的视野,变成主流,其风趣幽默的内容迎合了学生化解沉重课业负担的需要;之后,畅销书风靡校园,《谁动了我的奶酪》等系列读物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最近,经典阅读来势迅猛,《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应试教育、流行风潮与出版商利益驱动的共同影响使得学生在阅读什么书籍上基本处于被动状态,没有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此外,学校缺乏统一的规划,也使得学校阅读教学效果欠佳。
小学生阅读一般都要经历两个阶段。学生通过自由阅读、大量阅读,在眼界开阔、知识增长的同时,提升对阅读的兴趣,实现第一次质的飞跃;当学生有了强烈的阅读愿望并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后,往往对图书产生痴迷,阅读能看到的所有材料,饥不择食,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适宜的好书,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阅读质量,实现第二次质的飞跃。不管是第一次质的飞跃,还是第二次质的飞跃,阅读材料决定学生阅读兴趣能否被激发与保持,决定学生能否通过阅读来实现习作、兴趣、习惯、辐射社会等效益。因此,“增量阅读”实验首先从解决学生的阅读材料入手,采取选读和自编两种方式,力求实现内容的广泛性与形式的趣味性,形成系列化、经典化与多元化的阅读材料。
一、优选必读书目,做到增量增效
必读书是介于语文课文和学生自选读物之间的书籍,阅读必读书能够帮助学生巩固阅读方法、增强阅读语感、形成阅读习惯。
1.同步阅读文本
在“增量阅读”实验中,我们设有单元集中增量阅读课,选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编印的《同步阅读文库》供各年级学生使用。这套文库是采取与教科书单元相呼应的方式编写的,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视角而开发和设计,在内容上与教科书完全同步。
教师结束教科书每一单元内容的教学之后,延续这一单元主题,引导学生集中阅读《同步阅读文库》中的文章。一般情况下,教师一节课可以安排3~5篇同主题的文章,采用学生自读、合作读议、自主运用的教学策略。
2.学生必读书籍
组文或者整本书都可以成为必读书籍,这样可以逐渐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他们的阅读量。现在本市的大部分小学采用的是选读书籍。因此,在各个学校的支持下,本市教研室在广泛征求学生和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筛选出适合不同学段学生阅读的书籍,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制订了《灵宝市小学生必读书目一览表》,共24本图书,每个学段8本,大约250万字。必读书目的列表中含有适合的学段、阅读进度、类别、书名、作者(或译者)、字数等信息。文学类图书,以国产读物为主,如《稻草人》、《三毛流浪记》、《三国演义》等,但也不乏优秀的外国经典名著,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书的教育》、《数学家的眼光》、《昆虫记》等。考虑到低、高段学生的阅读实际,选取的必读书目也增加了一些注音读本、绘本与文言读物,这就会让每位学生都能阅读到自己喜欢的图书,在广泛的图书阅读中汲取营养。
3.图书定期流转
为了保证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本市采取学校购买、学生阅读并保管、班级与年级间定期流转的方式。例如,本市实验小学购买60多套图书,共3 000余册,全部赠送给学生供其阅读。每周五是学校的“快乐阅读日”,学生手捧好书和教师一起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每月相同年级的各个班级要交换一次书籍和学生的读书卡。读书卡上记录着学生的阅读时间与阅读感受,有时还会有一些友好的阅读提示。
实践证明,这种赠书阅读、交换阅读的方式,不但深受学生欢迎,而且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既能保证阅读的数量,又能保证阅读的质量。因为书籍要定期流转,学生爱书、护书的良好习惯也逐渐形成,“书非借不能读也”的效应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读书卡的传阅更成为一种无声的、跨越时空的交流。
4.定期更换阅读社团的名称
为了创设优良的阅读氛围,让书籍成为强化学生联系的无形纽带,各个班级要根据阶段阅读内容,尊重多数学生的意愿,选取一个与书籍相关的名称来命名阅读社团,或是书名,或是作者名,抑或是主人翁的名字,如“鲁滨逊班”、“石溪书社”、“马小跳智慧屋”等,并定期更换。这些阅读社团的名称会记录学生阅读和进步的足迹。
二、自编“三百读本”,提高阅读品位
根据语文阅读实验的需要,教研室语文组和本市第一小学合作编印了一套适合三个学段学生阅读的“三百读本”,即《百家短语》、《百家诗词》和《百家美文》。
在选编阅读文章时,我们按照语文教学课标的要求,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语文的学习规律,坚持甄别与筛选优秀传统文化、送给学生健康精神食粮的原则,运用统一规划、分段实施、循序渐进的策略,内容涵盖短句、短文、诗词、长文等。此外,选编的阅读文章也充分重视了本土资源优势,增加《道德经》的内容,皆因老子在本市的函谷关著五千言《道德经》。每个“百”里各有300篇(首)文章,共约150万字,“举三反一”,用“三百读本”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百家短语》中的文章内容选自《增广贤文》、《论语》、《笠翁对韵》、《识字儿歌》、《成语儿歌》等书,按照文章的出处或主题分为若干章,每章根据课堂安排与要求分为若干节,如《识字儿歌》、《三字经》、《对韵歌》等。每篇文章都带有拼音,配有插图,有利于学生自主阅读。学生在学习中不但读通了儿歌,而且会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还潜移默化地增加了识字量,巩固了识字方法。为此,在有条件的班级和学生中,许多学校都进行了适度的语言运用训练。
《百家诗词》收录的是不同朝代的精美诗词,如《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歌》及唐诗宋词,还有一些现代儿童诗,按照章节进行编排,古诗词配有译文。将译文和原文进行对照阅读,既能让学生巩固已有的学习方法,又是另一种形式的增量阅读。根据学生学习与阅读水平的差异,选取的阅读文章可以区分出必背的和选背的句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阅读中进行文化积累。《百家诗词》的教学方式以诵读为主、以积累和运用为辅。凡是学生个体借助译诗或现有知识和方法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会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凡是学生互相交流就可以完成的阅读任务,教师也不会给予任何提示。
《百家美文》借鉴了北师大版教材主题单元编排的形式,从特定主题出发,选取美文,然后根据主题组成章节,如亲近自然、文化遗产、体育精神、诚信等。每篇文章后面附有一个有价值的议题,便于学生思考与交流。这样的选文方式具有广泛性、多元性、经典性的特点,不仅有北师大版教材以外的其他版本的同年级课文,也有现、当代著名作家的名篇,更借鉴了地方资源。
为了配合学生的阅读,本市第一小学在每个教学楼前都安装了全天滚动播放精美词句的电子屏,学校的楼道走廊也被分成了个性化的诗意空间。学生时时处处地感受着浓厚的阅读氛围,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祖国文化的浸润和情感思想的熏陶。
三、推荐选读书目,鼓励个性阅读
规范化办学和高效课堂改革能够让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增加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特别是“单元集中增量阅读”和“共读一本书”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了学生的阅读方法。为了满足学生日益高涨的个性化阅读的需要,推荐选读书目就成为满足这一需求的主要途径,三个学段共45本书,其中第一学段10本,第二学段15本,第三学段20本,由文学、科普和人文三部分构成。相对必读书来说,选读书的内容更加全面,表达形式更加多样,还包含了科普类的图书,增加了国外作品的比例,如《神奇校车》、《动物王国大探秘》、《森林报》、《父与子》、《亲爱的汉修先生》等。
虽然选读书籍采用以学生自由、自主阅读为主的教学方式,时间也集中在课外与校外,但是教师仍然不能放松对学生阅读质量、阅读内容和阅读进度的监督。每一学期,各个学校的班级或年级都会设计规模不等的展示活动,如“好书我推荐”、“《狼王梦》阅读交流会”、“我眼中的李白”、“月读悦美”等。此外,教师要积极和家长联系,倡导亲子阅读,在“书香家庭”的创建过程中推动学生进步。
每个学期,本市的一些学校会举办全校性的大型读书义卖活动,吸引大批学生与家长参加,“好书漂流”就变成了学生间一种新的阅读方式。荐书求书,以书易书,一本好书在学生之间进行传递,经典诗文的书香跨越空间在校园和家庭间弥漫,大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提升他们的阅读鉴赏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河南省灵宝市教研室)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