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构建中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

2014-03-20 18:41郭纯平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执政能力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

郭纯平

摘 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它在客观上要求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面临着诸多新的考验。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4-0188-0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领导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核心作用,党的执政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因此,我们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各个方面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党。

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的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据统计,2003年,中国人均GDP突破1 000美元;2007年,中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46 619亿元。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处于 1 000美元~3 000美元之间时,既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在这个阶段存在两种可能,既可能因为举措得当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也可能因为应对失误而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在这种情况下,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紀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中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提出了构建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表明我们党清醒地把握住了中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党的历史方位,清醒地把握住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成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要求。

其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强调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我们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需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长期历史过程。只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才能保证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不断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为和谐社会的形成提供有利条件、奠定坚实的基础,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物质基础、政治保障和文化支撑;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和氛围,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党,从实际出发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面临的新考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涵盖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在内的众多方面。这些领域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面临着新的考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领域中的不和谐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性,中国政治和谐的程度还较低。比如,“在很多事情上党代替了政府工作,党和政府很多机构重复。”换言之,党政职能不分致使出现了机构重叠、人员臃肿、环节繁多、效率不高的现象。再如,中国现阶段的党群关系从总体上来说是好的,但个别党员和干部或忽视群众利益,或过多地包揽群众的工作,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存在脱离群众的现象。同时,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主动性、自觉性、理性化程度较低等等,也直接影响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和谐。

2.经济领域中的不和谐因素。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获得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虽然大部分的商品市场和一般的要素市场都已经放开,但政府对资金、土地等重要生产要素仍然具有相当大的主导权,从而带来了相当多的经济矛盾和经济风险。“各级政府的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造成大量的经济矛盾和经济问题,尤其积累和加剧了中国的金融风险;政府主导经济事实上是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效益总体低下;政府经营城市、招商引资,导致权力寻租盛行、市场信用缺失,严重影响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的形成;政府单纯地追求GDP增长,严重忽视社会发展,造成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失衡,由此积累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已经对经济增长构成一定的威胁;政府直接掌握土地等大量经济资源和部分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权力,使腐败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另外,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以及产业结构转移和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地区发展很快,中部和西部地区发展缓慢;城市发展较快,农村发展较慢,造成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的现状。

3.文化领域中的不和谐因素。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在逐步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科学文化素质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仍有极少数人,包括一些党员干部,出现思想素质滑坡现象,如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淡薄,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淡化;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猖獗;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之心衰退,贪图安逸,铺张浪费之风日盛等等。

4.社会领域中的不和谐因素。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发展较为缓慢,出现住房难、看病难、就业难等许多不和谐因素。以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问题为例,中国的社会发展存在着政府投入不足、医疗资源总体不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医疗保障覆盖面太小、医疗费用上涨过快等不和谐因素,致使出现了部分群众“看病难”的现象。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阶层之间、行业之间出现了一些不公正、不合理的现象和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由于上述不公正现象的存在和社会矛盾的长期积累,近十年来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加。2005年发表的《社会蓝皮书》表明,从1993—2003年间,中国的群体性事件数量已由1万起增加到6万起,10年增加了6倍,参与人数也由73万人增加到307万人。这就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冲击,使党的执政能力面临严峻考验。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面临诸多考验的今天,我们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各个方面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1.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党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能力。目前,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是在党的领导下亿万人民的共同事业。只有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焕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才能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的力量。

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就要求我们党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一方面要破除束缚人们创造活力的体制机制,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环境,从政策和制度上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另一方面,还要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制定正确的政策,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一切创造活动得到支持、一切创造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同时又能够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阶层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从而不断提高我党激发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以及新的社会阶层的创造活力的本领。

2.坚持从有利于全面发展的角度加强社会建设,不断提高党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这是对中国长期以来社会建设和管理事件的科学总结和完善,符合中国现阶段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实际情况,为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目标。在这一社会管理格局中,党委领导是根本,政府负责是前提,社会协同是依托,公众参与是基础。提高党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应该努力做到这几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以便实现健康有序、科学有效地进行社会建设和管理。只有加强各级党组织的建设,发挥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矛盾、排忧解难,提高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

3.坚持从有利于协调发展的角度,不断提高党协调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实现社会安定团结的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同时也出现了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等扩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马克思曾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邓小平也指出:“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分配不公,往往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什么时候突出的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是要突出的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妥善处理和逐步解決这些问题,要求我们党从协调发展的角度,不断提高党协调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能力,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消除不稳定因素,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

在协调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实现社会安定团结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效率和公平统一的原则,正确贯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方针,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建立健全社会利益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把解决社会矛盾的方式、方法和程序引入法制化的轨道,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通过合法手段维护合法权益、解决利益矛盾;认真研究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来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努力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内部、消除在萌芽状态。总之,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始终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党的利益协调能力,实现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

4.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不断提高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党面临的一个暂新课题。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前,主要采取的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的深化,中国成功实现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为主要特征,避免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缺陷,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是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重要方面。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我们应该从中国实际出发,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努力提高我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5.必须从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主题,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互为前提和互相影响,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和人类本身的和谐是理想社会的两大基本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之一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我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总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建设与享有的长期历史过程。只有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向和谐。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9-374.

[3]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49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2008-02-28.

[5] 迟福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J].企业管理,2005,(1).

[6] 汝信,等.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35.

[责任编辑 安世友]

猜你喜欢
执政能力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企业党组织应从五个方面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网络时代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群众文化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