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职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特色办学定位研究

2014-03-20 22:53罗迈钦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15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人才农业

罗迈钦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27)

党的“十八大”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斗号角。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即‘新四化’)同步发展。”。“新四化”的同步发展则要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各项工作的主线;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主要靠掌握相关科技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去完成。对于新农村建设,同样要求对应领域的高素质农业职业人才去全面履行建设新农村的各项职责。这对于农业职业院校来说是一个重大发展机遇。农业职业院校如何找准自身在建设新农村进程中的合理位置,实现自身持续健康发展,是农业职业院校必需解决的关键问题[1]。目前,关于以上内容的研究比较少见,因此从“新四化”的角度谈一谈农业职业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特色办学定位问题,以期发挥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加速推进农业职业教育改革、提升农业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提供参考作用。

1 新农村建设对农业职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1.1 对农业职业人才类型的需求分析 随着现代装备业、经营管理方式和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农村对职业人才类型的需求已经发生根本转变,与计划经济传统农业时代主要需要产中的农业生产技术这一类人才比较,目前农村重点需要掌握某项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管理与技术的复合型职业人才,因为单纯的产中新技术的实施不一定能够引导农民走上富裕的道路,许多农产品的生产因品质不优或销售渠道不畅而出现高产低收现象。因此,现在许多农业职业院校严格按照大学学科型专业口径培养的职业人才,在引导农民发财致富的路途中显得缺乏强大生命力。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对“农业技术+农业管理+农业信息”方面的人才十分青睐,其中的农业技术不要懂得多,而是要学得精而实用,如茄科蔬菜的栽培技术,或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的栽培技术,或猪的养殖技术等;其中的“农业管理”亦不要求学好西方经济学等宏观方面的经济管理规则,主要学会能够进行成本核算、效益分析,确定经营活动在良好的效益轨道上运行即可;其中的“农业信息”方面的要求主要指通过网络获取相关信息并能进行初步分析的能力。对照目前许多农业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情况:懂得一定技术的不懂得如何进行效益管理,有一定管理技能的不知道如何利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归根到底,还是单一学科型人才的培养意识非常浓厚。

1.2 对农业职业人才数量的需求分析 目前,不但农业职业院校培养的职业人才类型很难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培养的数量亦与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存在明显差距。一方面,履行农业行业管理职能的对口职业人才严重不足,许多县级农业部门的农业技术人员呈现青黄不接现象:如湖南南部某县级农业局,45岁以上人员占了50%以上,虽然近年来新进了人员,但主要是军转干部和管理类专业人员,致使许多县级农业部门在进行新技术的推广方面存在力不从心的现象。根据2011年湖南农业统计资料[2],湖南现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层次存在显著偏低的现象,如湖南农业系统国有单位本科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只占12.85%,大专以上学历只占32.5%,同等学历或其他经历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到43.85%;同样,在湖南省农业系统工人队伍中,高级技术工人的比例亦严重偏低:如全省农业系统工人队伍仅192 101人,其中技师以上人员只占0.45%以上,高级工以上技术工人仅为4.83%,中级工以上只占11.91%,说明农业系统中有一定技术等级的技术人员的数量亦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

另一方面,农业龙头企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批农业技术技能型人才,2011年湖南省委省政府确定重点打造粮食、畜禽、果蔬加工三大千亿产业的目标,正在催生大批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即高科技农业产业集群,这些新增企业将在近6年左右提供200万~300万个就业岗位,按企业目前10%左右的标准对以上就业岗位进行技术与管理人才配备,需要增加20万~30万名农业方面的技术与经营人才,这些人才将主要从事作物良种的选育与示范推广、畜禽良种的选育与示范推广、规模化植物保护技术、作物产地环境监测技术、畜禽健康养殖技术、农产品(食品)安全生产与检测技术、农业物流与贸易等。

以上分析表明:农业职业院校在培养适合农业产业需求的职业人才方面肩负着巨大的时代使命;需要通过农业职业人才的质量提升后,加强数量建设。

2 农业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

目前湖南涉农类院校的农业类专业办学情况不甚理想,如湖南高职院校培养作物生产类毕业生的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只有湖南生物机电职院、怀化职院、永州职院、常德职院等,中职只有湘潭生物科技学校、汨罗职中、桃源职中、安化职中等,对比12年前,举办农作物生产类专业的学校,已经减少近70%;湖南全省每年的农业类本科、专科、中专3个层次培养的毕业生约4 000人左右,只达到农业行业年最低需求量的1/3,农业类人才的数量不足已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3]。二是农业类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由于农村和农业企业的工作环境相对艰苦、生活单调,许多农业类专业毕业生学农不爱农,毕业后改行的比例接近40%[4],这亦是导致农业行业人才不足的重要原因。三是农业类专业毕业生的业务能力不能满足现代农业企业的需求,学习的内容仍以传统的专业技术技能为主,现代农业需要的实用技术与管理知识学得偏少;据某农业企业反映:企业招聘农产品检测技术岗位人员时,很少看到能够熟练操作整个检测流程的农科毕业生;又如农学类专业的学习内容中,嫁接、大棚育苗、作物人工辅助授粉等传统技术仍是教学的内容之一,当然,这些内容作为农业类学生必需了解,但更需要学习的内容还有很多,以作物生产类专业为例,如工厂化育苗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温室的通风透光控制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色谱仪检测技术、作物生产的成本管理技术等。

3 新农村建设对农职院校特色办学的定位要求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农业、管理、信息等各方面的科技资源和技术力量;对于农业职业院校来说,办学定位首先应面向“三农”,其次,主要任务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的培养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因此,农业职业院校的定位首先是人才培养类型的科学定位,其次,在创新农业新技术、传播农业新技术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1 以产业需求为主线,科学定位人才类型 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首先是专业定位,而专业定位的核心是培养人才的规格定位。人才的规格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4种。学术型、工程型人才一般由重点的本科大学来培养;职业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型或技能型人才。而对于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农业职业院校,应当针对农村的产业特点,按照“宽口径招生、分专业方向就业”的培养模式,以培养适应某个农业产业链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的技术或技能型人才。

目前部分农业职业院校仍然按照重点大学学科的观点划分专业,如畜牧兽医专业,既要学猪、牛、羊、鸡、鸭、鹅的养殖技术(部分学校还要求学特种动物的养殖技术),又要学习以上畜禽的疾病诊断技术,还要学习其饲料方面的知识;如园艺技术专业,既要学橘、梨、桃等果树和辣椒、茄子、瓜类等蔬菜的生产、加工与营销技术,又要学以上果蔬的病虫害防治技术,部分学校还要求学习花卉植物的相关知识。这种参照重点大学“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导致专业深度不够,专业能力弱化,难以实现“零距离”就业;学生通过几年学习,在专业方面什么都懂一点,但很难派上生产用场,到单位或企业工作后一般需要1~3年的适应期(实际是企业的再次培养期)。这是很多农业企业对招聘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存在的长期“感叹”;同时也是部分农业职业院校(当然其他行业部分职业院校同样存在类似情况)在社会上认可度不高的重要原因。

职业院校参照重点大学的“培养模式”行不通,是因为重点大学主要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其中许多学生毕业后要进入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5],而职业院校的培养应当真正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从实际出发,依据市场分析确定每届毕业生培养的专业方向或专业口径。

农业职业院校应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依据专业对接产业的要求,通过调查和地域特色分析,合理确定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的“广度”,特别鼓励教师在专业内容的“深度”和“知识应用的连贯性”方面下功夫,以市场需要的某一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培养为主线,加强紧密对接农业产业需求的复合型“分专业方向就业”的职业人才的培养。如高职专科畜牧兽医专业,在进入二年级后,可根据某种饲养动物的市场发展趋势和学生个人选择:以某种饲养动物的产业链为重点学习领域,如可以选择“鸡的养殖技术+鸡场的规划与建设技术+鸡的疾病防治技术+鸡饲料营养特性与饲料生产技术+鸡产品的初级加工与检测技术+鸡产品的营销技术”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这样经过系统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真正实现学生的“零距离”对口就业。同时,为适当拓展学生的专业面,可以辅修几种饲养动物的相关技术。这样,可从根源上解决农业职业院校专业课程建设脱离新农村建设实际需要的办学现状。

3.2 以新农村建设对技术的需求为动力,合理定位专业的技术内涵 农业职业院校经过20世纪末到现在的诸多变迁,少部分院校在技术创新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大部分农业职业院校的发展历程主要体现在“跟着社会跑”,处于被动追赶农业新技术发展的行列,没有发挥引领农村社会进步的作用。一家现代农业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认为,农业职业院校只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劳动力的技能问题,在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技术服务方面与企业的期盼存在太大的距离。

仔细分析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以农业高职学院为例,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主要是技能,并且主要是专业的基本技能,技术方面的东西掌握太少,并且所学的技能主要是优秀农民的技能,而优秀农民所盼望的许多技术,在农业职业院校难以得到支持。例如,高职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对畜禽的饲养技能掌握得比较熟悉,但对于畜禽的疾病预防与诊断技术,则只学了一些入门知识;又如作物生产类专业的学生,学习工厂化育苗技术时,多数只针对种苗的嫁接技术进行学习,而对于种苗生长期间的精准化管理技术,如水分、温度、湿度的量化管理技术掌握得太少。

因此,农业职业院校应当针对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在设施农业与某种作物生产技术的结合方面进行技术创新;在规模化农产品生产方面进行质量保障技术的创新;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方面进行产品成本管理技术的创新;在农产品储藏加工与信息物流的结合方面进行技术创新。总之,农业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或企业合作,共建单个作物或某种养殖动物的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如进行一种新的生物农药的应用推广试验等,逐步成为引领农业和农村进步的技术源和创新源,把现有培养“服务三农”生产大军的基地逐步转化为培养服务农村建设需要的技术大军的摇篮[6],成为农业技术创新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3.3 以服务新型职业农民为宗旨,加强服务能力建设 据统计,在湖南高、中等农业职业院校的教师中,从事与农业农村建设相关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总数约900人,这批专业教师可以根据个人专业优势和农村发展需要,成立若干个相对单一的技术研发中心,组建诸如糯玉米优质高产栽培研发中心、湘黄鸡养殖研发中心等,教师蹲点的村组农民和专业学生均可成为中心的临时研发人员,参与进行产业开发。

其次,农业职业院校每年有数以千计的学生需要进行专业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实习学生通过专业老师的指导,可以在传播新技术中加强学习,在学习新技术中发挥重要的示范推广作用。

当然,加强农业职业院校的服务能力建设有待政府和行业的大力支持。政府可将农业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纳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队伍建设,给予必要的项目启动费或推广研究经费,这对加快新农村建设将发挥重大推动作用。

[1]付文娥.农业职业教育在建设美丽中国中的角色定位[J].职教论坛,2009(2):7-9.

[2]湖南省农业厅发展计划与财务处.湖南农业统计资料[Z].2011.

[3]佘俭敏.湖南农业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探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9-62,71.

[4]刘秀娟,董谦,王军.农业类高校毕业生的农村基层就业意愿调查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10):4259-4260.

[5]李尧,刘秀莲.应用型高校的宽口径招生与窄专业方向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8(11):43-45.

[6]俞仲文.时代呼唤高职教育3.1版[J].就业与保障,2013(4):18-19.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人才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人才云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