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蕊
(山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介休分校,山西介休032000)
农业科技进步系统运行的动态连续过程依赖于农业技术创新,技术推广,技术采用与扩散三者的紧密配合。而农技推广体系正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为农业科技成功转化为生产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11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十二五”时期,高产优质、轻简高效、环境友好的技术体系构建将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将超过55%。农业科技发展正处在新的起点,面临新的需求和新的机遇[1]。面对这样一个新时期,农技推广工作更加显得任重而道远,研究探索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发展相关问题也显得极其重要和迫切。
现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建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曾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农技推广体系开始凸显出各种问题,相关研究也较多。
1.1 体制问题 现行农技推广体系中职能不清,体制不顺的问题尤其突出[2-3]。陈大伟[3]2013年报道海门市的乡镇农技推广单位仍旧按专业分为农技、畜牧兽医和农机3个服务站。3个单位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人为地分割了农业生产服务的全过程,在资金、人才、项目等方面的优势难以互补和共享,使得农技推广服务的效率低下、成本增加。管叔琪[4]认为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专业分工较细,导致农业科技成果多以单项进行推广应用,科技含量偏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难以提升。
目前很多地方农技推广机构的设置与管理体制在各级各地存在较大差别,条块、部门、地区分割,有碍于科技成果的有效供求与转化[5-6],而农业科研、教育、推广分别归属于政府的不同部门,也使得推广工作不能形成完整和谐态势,农业技术创新,技术推广,技术采用与扩散三者并不能形成紧密配合[5]。
1.2 队伍问题 推广队伍中非专业技术人员过多,整体素质不高等等,制约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创新和发展[7]。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存在综合素质不高和缺乏连续性的继续教育等问题[8]。彭义春[9]等调查了湖南省2007年专业技术干部的学历,发现学历构成主要以中专和大专为主,大学学历占13.5%,而具有研究生学历只占0.79%。专业构成也多以种植业为主,畜牧水产专业仅占18%,而农机专业仅占9%。而且推广人员常被当地政府调去搞与推广工作无关的行政工作,使推广机构和推广人员的作用不能很好发挥[10]。王先刚等调查福建金山县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发现在乡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专业岗位的有101人,占在编人员比例的61.2%;不在乡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专业岗位而被抽调或借用到乡镇政府、县农牧局和其他部门的有58人,占在编人员比例的35.1%;其他因为年老生病等原因,虽然在编却没直接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岗位的有6人占在编人员比例的0.04%[11]。
1.3 经费问题 何蒲明[12]等认为我国农业科技推广进步缓慢,其重要的原因就是经费不足。杨复斌[13]认为政府对基层农业服务人员队伍建设的各项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重大科研项目科研课题很难有效开展,致使基层现代农业发展严重受阻。有研究表明因受经费不足等原因的影响,黑龙江省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约30%的专业技术推广人员从事经营创收和行政工作[14]。目前农业技术推广单位的经费,大部分被用来发工资,仅1/10的经费直接用于推广活动[15]。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技推广人员人均经费少,技术推广投资总量与人员数量不相匹配。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我国财政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37%,财政总支出年平均增长率为8.93%,但农技推广的财政投资年平均增长率却只有6.41%,低于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率,即低于财政对农业的平均投入水平[2]。据调查,农业科技在财政中所占比例从1980年的12.4%下降到1997年的8.9%,这个比例远低于当时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农业推广投资由1986年的11.4亿元增加到1996年的47.6亿元,虽然从表面上看年均增长达到4.5%。但是,随着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数量的不断增加,人均总经费在扣除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后则呈现负增长的趋势,由1986年的年人均7 729元下降到1995年的5 512元,下降近30%,这表明表面上的费用的增加也只是应用到了农技人员的队伍扩大上了,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增长已被人员的更快增长所抵消。
仅2012年度,国家财政下拨用于各省区农技推广与体系建设专项经费8 500万元,而这些经费中有相当一部分被高校的科研人员所掌握,这些经费并没有全部或者大部分应用到农业技术推广和示范,而是被用于科研人员自己的基础理论研究,少部分的经费用于一小块田地的示范与推广,最新的农业技术并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和施行,示范效应与农业田间生产仍然是脱节。其中也有农业技术培训经费,培训的农技人员绝大多数也是各个自然村的干部,他们学到的农业技术在村里也没有很好的再传授给每个村民,造成生产第一线的农民并没有掌握最新的农业技术,这样就使得经费的人为浪费。
1.4 推广问题 目前农技推广以增产和完成政府计划为主要目标,为促使农民采用技术,在方法上主要采用“技术示范+行政干预”[16]。王法祥[17]等认为推广理念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推广思维定势,推广活动热衷于在政府的组织下开展,与现行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难以接轨。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技人员专业配置不合理。二是服务手段落后。服务手段还是传统的下乡一对一简单说教,服务对象单一,范围小,速度慢,网络手段釆用的较少。三是服务内容单调。推广新技术少,传统技术多,难以满足群众需要[18]。随着农民经营自主权意识的增强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行政干预日益难以奏效,因而必须探索能有效引导千家万户自愿采纳技术的工作方法[16]。单纯的技术服务己难以满足农民的生产需求,农民正在经历着从单一生产者向综合经营者的角色转变过程,并期望由此带来的生产经营条件,生活质量和环境的全面改善[8]。当前农业技术推广的侧重点和方式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改革。
2.1 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大学等科研教育机构作为我国农业科技的重要创新源头之一,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作用再次得到强调。美国实行的即是政府领导,以州立大学农学院为主体的科研、教育、推广“三位一体”的推广模式,把各州立大学的农学院建设成为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3个体系的“结合部”,实现了很高的农技推广效率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目前我国60多所农业大学在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社会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并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5]。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业专家大院”模式[20-21],河北农业大学探索出的“太行山道路”[22],南京农业大学的“科技大篷车”模式[23-24]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013年7月,山西省启动了“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旨在通过开展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实现资源型地区企业转型和扶贫跨越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以山西农业大学为牵头单位,积极组织各学院申报了专家服务团队,在各学院遴选推荐的基础上,最终38个团队被省扶贫办确定为第一批专家服务团队。其中与与晋中市人民政府、太谷县人民政府、巨鑫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山西农业大学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区”,园区总体规划200 hm2,依托园区建设,园区的建设完成将成为融合产业示范、技术展示、学生实践、学生创业等功能为一体的山西农业大学综合示范基地,也将成为山西省农业技术的辐射源。与临汾市洪洞县天泽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合作,校企共建辐射临汾市的“山西农业大学临汾综合试验推广示范基地”;项目总投资40亿元,占地1 533.33 hm2,以农业生产用地合理流转和农村建设用地整合集约利用为基础,以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为方向,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为主要目标,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核心内容。校企双方的合作充分发挥优势互补、强强联手的作用,为山西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及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一条新的模式。同时还设立了小麦、肉羊、钙果等十多个示范基地。例如闻喜县旱地小麦试验示范基地已经成为集教学、科研、生产服务为一体的农业科技服务示范基地、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同时也是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青年教师科研示范基地。
这些模式都充分发挥了大学技术创新及推广优势和潜能,横向整合现有的农业科技资源和推广力量,形成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科技推广的合力。相信进一步根据高校自身运行规律以及所处省市农业环境,积极探索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建立大学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新通道,将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25]。
2.2 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站模式 农业生产正由分散经营向集约化和规模化方向转变,促使区域农业,特色农业优化升级,农业分工细化成为了必然之路[26]。这也对农业产业的专业化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发展区域性专业农技站成为了必要。区域站建设是在原有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基础上的重要的体制创新,优势较为明显。表现为:①消除了管理混乱,按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划分服务范围,分工更合理,更能形成专业技术优势,及时满足相关技术需求的变化;②建立农技综合服务大厅,不同行业共同办公,提高办事效率,能更好为农户服务;③建立农民需求反馈制度,以农民需求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为导向,建立自下而上的推广体制[27]。
河北鹿泉作为半山区县,4个区域站的推广人员仅17人,在推广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服务手段的创新,组织管理创新和资源整合,提高了区域站的服务水平。区域站的建设不仅解决了推广人员过少的问题,还通过对服务手段进行创新,利用科技手段来化解人员的不足,同时提高了技术的入户率和服务的时效性,并通过组织管理的创新打造一支高活力的推广队伍[27-28]。针对本地经济区域发展特色,统筹规划建立区域站,完善体系创新服务机制,将成为农技推广体系基层的新形势。
2.3 涉农企业农业推广模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深入,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已由传统的政府单一型逐步转向以政府为主体,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涉农企业和农村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新型多元化推广体系[29]。涉农企业作为多元主体之一,直接或间接地开展着农技推广性质的工作[30]。基于精通市场、了解需求的优势,企业成为了农业技术服务不可缺少的重要载体[31]。而且对于“商品型农业技术”,不付出代价就无法消费享用的技术,即农用化学品(化肥和农药)、仪器加工、农业机械和杂交的农作物种子、种苗及一些农业生产资料(饲料添加剂)等领域而言,涉农企业应该作为最优的推广主体[31]。李东[29]通过对典型涉农企业内部员工推广工作满意度评价和外部相关主体的推广效果综合满意度评价,可以看出目前,涉农企业技术推广已得到农户、政府等相关主体的基本认可,的确带动了大量农户科学致富,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企业在农技推广中也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较多的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生态和社会效益。因此政府作为社会管理服务部门,应充分发挥政策杠杆作用,做好服务导向工作。为企业推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建立和完善支持企业推广工作的技术、金融联动机制,健全企业推广风险的全社会共担抵御机制,建立健全企业推广行为的规范监督机制[29]。
例如:山西省长治市方兴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8月,经过3年多的发展,其建设的方兴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园区已成为山西省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科技含量最高、设施最为先进的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截至2011年,园区已建成全自动智能化连栋日光育苗温室1万m2,日光能温室、高标准日光温室、春秋大拱棚、防虫网棚6 000 m2,为10 000户农民提供订单育苗服务,使每户平均增收1 000元以上。2010年,方兴园区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被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确定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同时也是市委组织部确定的全市农村实用人才暨大学生村干部培训基地。方兴农业在发展壮大企业的同时,也始终把带动周边甚至全县农民增收作为重点工作。为10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每年带动农民直接增收3亿多元。带动农民增收不在于直接给农民发多少钱,而在于一种示范带动作用,教会农民怎样种地最挣钱。方兴与中国农科院蔬菜研究所、中国农大、山西农大等科研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积极进行新品种研发、病虫害防治、施肥技术研究,为农民提供定期技术培训,定期聘请专家教授现场讲解,实地进行技术指导。
在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发展中,建立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推广体系成为必然趋势[32]。推广主体多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它促成了合作竞争,提高了农业推广效率。在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下,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多元化的农技推广创新模式是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市场经济下我国农业战略的有益变革[33]。
[1]农业部.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Z].2011:12-30.
[2]谢建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发展与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
[3]陈大伟.海门市乡镇农技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290-292.
[4]管叔琪.农技推广体制改革与农业科技和推广体系创新[J].安徽农学通报,2004,10(1):6-8.
[5]聂海.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6]朱雪晶.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1.
[7]何海英.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8]赵文甫.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实证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8.
[9]彭义春.湖南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9.
[10]朱锦莲.农业技术推广若干问题探讨[J].科研管理,1994(2):52-57.
[11]王先刚.金沙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改革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
[12]何蒲明,黎东升.农业技术推广如何走出困境[J].农业科技管理,2005,24(5):89-91.
[13]杨复斌.望奎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
[14]陈志英,杨雪,刘宗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素质提高的对策探求——以黑龙江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6):3180-3182.
[15]姜元.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功能定位与财政支持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2.
[16]谢建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发展与改革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
[17]王法祥,赵恩江,王金萍,等.乡镇农技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中国种业,2007(9):11.
[18]计环.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探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2.
[19]贾启建,康杰,苏玉.国外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技术推广的实践及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911-5913.
[20]赵武军.“农业专家大院”——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陕西农业科学,2004(4):69-70.
[21]张俊杰.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推广模式的探索[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4.
[22]谢帆,徐敏云,翟广运,等.“太行山道路”与大学精神[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5,7(2):24-26.
[23]汤国辉.送科技下乡促科教兴农—南京农业大学以“科技大篷车”推动科教兴农[J].高等农业教育,2001(2):85-87.
[24]汤国辉.我校“科技大篷车”送科技下乡活动的启示[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1,13(4):46-51.
[25]汤国辉,蔡薇,郭忠兴.农业院校专家负责制农技推广服务模式的探索[J].科技管理研究,2008,28(7):86-89.
[26]国务院.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Z].北京:国务院,2012.
[27]蔡江波.河北省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站建设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2.
[28]李艳辉.完善体系创新机制提高农技服务水平——鹿泉市农技推广的一些做法[J].现代农村科技,2013(8):5-6.
[29]李东.河北省典型涉农企业的农业推广运行满意度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1.
[30]AMEUR C.Agricultural Extension:A step beyond the next step[M].Washington,DC,USA:World Bank,1994.
[31]张耀钢,周力,应瑞瑶.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服务模式的创新及理论探讨[J].江苏农业学报,2006,22(3):297-301.
[32]楼洪兴,郑纪慈,骆少嘉.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的探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5,24(2):44-45.
[33]张淑云.多元化农业推广组织协同运行机制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