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来孟禄研究述评

2014-03-20 23:58:52
关键词:教育史史学学者

徐 浩 真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重庆 400700)

近二十年来孟禄研究述评

徐 浩 真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重庆 400700)

孟禄是20世纪美国教育史学的重要奠基人。他十余次来华进行教育调查、座谈讨论、学术讲演,特别是1921年访华对我国壬戌学制的颁布,中学教育、职业教育的改革,科学教育的发展等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对近二十年来孟禄研究作一总结与述评,以期引起学者对孟禄研究的重视并推动相关研究的开展。

孟禄;美国教育史学;中国教育改革;研究综述

孟禄,美国教育史学家,比较教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著名教授,世界教育联合会创始人之一,为美国教育史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上世纪上半叶,孟禄十余次来华进行教育调查、座谈讨论、学术讲演,推动了壬戌学制的颁布,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直接指导者、参与者,在20世纪上半叶中美教育交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拟对近二十年来孟禄研究状况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以了解基本脉络、理清基本走向,推动孟禄研究的深入开展。

一、孟禄与美国教育史学

孟禄是20世纪美国著名教育史学家,“遥远教育史”的代表人物,著述颇丰,代表作有:《教育百科全书》《教育史课本》《希腊、罗马时期的教育史资料》《教育史教程》《托马斯·普莱特与16世纪的教育复兴》等。近些年来,学者们注重研究孟禄与美国教育史学的关系。

有学者把20世纪美国教育史学的发展划分为繁荣期、徘徊期、复兴期、低谷期四个时期,同时指出作为美国教育史学奠基人物的孟禄极大地促进了美国教育史学研究的繁荣[1]。也有学者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比与克伯莱教育史学观的不同,从而把孟禄界定为“遥远的教育史”的代表人物[2]。此外,朱旭东充分肯定了孟禄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认为其作为美国教育史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为美国教育史学的长远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例如他的学生奈特、诺巴尔、古德塞尔、伍蒂等都成为第二代美国教育史研究的杰出人物[3]。

学者们对孟禄所撰写的论著普遍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负责编撰的《教育百科全书》和撰写的《教育史课本》为教育史研究的重点由欧洲转向美国做出突出贡献[1]。这两本书着重阐述教育史发展与人类文明发展的紧密联系、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是20世纪早期教育史的权威之作[2]。 在对孟禄的论著进行肯定评价的同时,学者们也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之处。王小丁在《中美教育关系研究(1840-1927)》一文中对孟禄的《教育史教程》第二章《东方教育:复演式教育——中国模式》作了较为详细、客观的介绍,既肯定其打破教育史研究的“欧洲中心论”开始积极关注东方尤其中国的重要作用,也指出了其内容多取自教会人士的报告与著述,主观性色彩较强,评价也有失偏颇的缺点[4]。

总之,学者对孟禄与美国教育史学的研究仅是围绕孟禄在20世纪美国教育史学中所处的地位或介绍孟禄所撰写的论著这两方面展开,尚没有对孟禄教育史学观作一个全面的介绍和评价,研究较为片面,缺乏系统性、整体性。

二、孟禄与中国教育

20世纪初,一批西方知名学者访华讲学,尤以美国学者为最多,中国教育受美国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其中孟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913年,孟禄借菲律宾教育考察之机短暂来访中国,此为其第一次访华。1921年应“实际教育调查社”之邀对我国9省18市进行历时4个多月的教育调查,以达“光大中国人民之古道德,以与各国周旋,然后再求解决其困难问题”之目的,此为其在华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次。1913-1941年,孟禄14次访华,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对我国近代教育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孟禄与壬戌学制。有论者认为孟禄对中国学制改革的主张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1.学制改革的目标在于实现以重视个人人格、政治予个人特权为特征的民主主义教育。2.改革学制应坚持制定教育成绩标准使教育事业有所依据和多留活动余地以保障改革成功的原则。3.小学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实施六年制或三四制,同时提倡应多办小学实现教育普及。4.关于中学方面,提出应延长修业年限,实行选课制,高中阶段增加职业技术教育,改良中学科学技术。5.高等教育提出取消大学预科,设立选课制与学分制,改良教学方法[5]。汪楚雄把孟禄对新学制的意见归纳为两个结合:“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结合”。 之后作者又对其作了具体论述,原则性指的是“须定夺教育成绩标准,使各种教育事业有所依据”;灵活性指的是“须多留活动余地,使社会得以施诸实验而臻美善”;民族性指的是“就中国现势及将来观察,不能不兼重国家思想,惟不应趋于极端耳”;国际性指的是“根据现代世界的趋势,缩短小学,加长中学”[6]。此外谢长法《留美学生与孟禄的中国教育调查》一文也叙述了孟禄关于学制改革的一些建议,主要涉及中学选课制、中等教育年限等。

孟禄与中小学教育改革。孟禄在教育调查期间对中国中小学教育给予了直言不讳的批评和建议。陈竞蓉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孟禄的改革中国中小学建议:1.大力宣扬民主主义教育思想。2.极力提倡科学教育,认为中国目前最大的困难不在于财政而在于缺乏科技人才。3.批评讲演式教学法,提倡设计教学法。4.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孟禄对中国中小学改革的影响[7]。通过史料的详细考订梳理,作者把孟禄有关中学教育改革的内容表达得透彻清晰,但笔者认为尚有一些不足之处:孟禄主张大力宣扬民主主义教育思想,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创造力、自信力、自立力,孟禄主张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和教育目的针对的是中国全体学生、各个层级的教育而非只是中小学教育和中小学生,作者把大力宣扬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归在孟禄与中国中小学教育改革下面,有失偏颇。

孟禄与职业教育。20世纪20年代初正值中国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之际,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孟禄对中国职业教育进行多方调研,提出了许多针对性的批评意见。谢长法通过史料分析把孟禄对中国职业教育的贡献概括为两大方面:认为解决中国职业教育问题的关键是职业学校与社会相联络;同时也应增加中学职业课程,培养学生职业能力[8]。此外,彭干梓、夏金星在《杜威-孟禄的职业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一文分述了杜威、孟禄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建议,但并没有指出孟禄和杜威职业教育思想的不同和对中国职业教育影响的不同之处,缺少比较研究。

孟禄与科学教育。孟禄素来重视科学和科学在教育中的作用。他认为“中学教育的精髓,全在于科学”, 而科学教育不发达是致使中国优良的中学较少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当务之急,就是要“发展科学,培养科学家”,改变中国科学教育名不符实的现状。

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孟禄对中国中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良措施的探讨上。中国教育尤其是科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授和研究方法的不当。中国中学采用的是讲演式教授法,教授科学时只教学生名词和公式,教语言时只教文法例子;科学的教授全赖实验,而中国无设备,学生遂无法实验[9]。孟禄认为科学教育应该注重实用主义而非单纯的概念学习,主张训练指导员巡视各校,指导教师科学教授,同时也要加强科学师资的培养[7]。

孟禄与相关机关团体、个人的关系。近些年来,有关孟禄与相关机关团体、个人的关系方面的文章逐渐增多,论者主要从孟禄与留美学生,孟禄与学术机构、机关团体这两个角度来探讨孟禄与相关机关团体、个人的关系。

谢长法主要从留美学生这一群体在孟禄教育调查中所起作用,比如陪同调查讲演,组织有关中国教育讨论,来论述孟禄与留美学生的关系[10]。有的学者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论述留美学生中的个体(陶行知、陈鹤琴、蒋梦麟、张伯苓等)与孟禄的相识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师徒关系[11]。其中在探讨孟禄与陶行知关系时,着重孟禄对其教育思想和活动方面的影响。认为孟禄宣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坚定了陶行知追求民主为教育奉献终身的决心,其科学教育的主张促使陶行知不遗余力的在中国推行科学教育,其对乡村教育的重视使陶行知为推行乡村教育奋斗终生[12]。

在孟禄与学术机构、机关团体的关系方面,学者们主要从与孟禄关系密切的东南大学、北高师、华美协进社、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四个角度来论述。杨彩丹、王健二人叙述了新教育运动的学术重镇北高师、东南大学对杜威、孟禄来华之行的促成和对他们演讲或教育调查的全程报道,并没有对杜威、孟禄的思想以及在华活动对中国教育影响的不同之处进行比较,这是其研究的欠缺之处,有待思考改进[13,14]。另有学者研究认为孟禄在华美协进社的成立、章程的制定、融资、改组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极大地推动了中美教育文化的交流[15]。

此外,一些学者的文章中还涉及了孟禄访华期间对教师教育、平民主义教育等的看法和建议,但也仅是少量的提及并无详细的论述。总的来说,学者对孟禄访华与中国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孟禄与壬戌学制,中学教育改革,职业教育,科学教育,相关机关团体、个人的关系这五个方面。这是孟禄思想及其活动对中国教育的重要影响之处,亦是20世纪上半叶中美教育文化沟通交流的重要体现。

三、研究的创新、不足

研究有了新的切入点和视角。孟禄研究的早期主要是从孟禄与中国近代教育这个整体的角度进行,虽开近二十年孟禄研究之先河,但属于总括性质的研究,略显粗糙。之后学者们开始从孟禄与美国史学、孟禄访华与中国教育展开研究。其中孟禄与美国史学方面,学者们研究较少且深度不够,而孟禄访华与中国教育方面则研究较多,且研究有了新的切入点和视角,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孟禄与留美学生的关系或留美学生在孟禄访华期间所扮演的角色来论述孟禄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例如谢长法的《留美学生与孟禄的中国教育调查》,陈竞蓉的《孟禄与陶行知》《孟禄与中国留学生》。二是关注孟禄与学术机构、机关团体的关系或对其造成的影响。主要涉及孟禄与东南大学、北高师、华美协进社、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等的关系。例如王剑《杜威孟禄的中国之行与东南大学》,陈竞蓉《孟禄与华美协进社》,李兴韵《杜威、孟禄访华与中国高等教育界的派别纷争》,杨彩丹《北高师与杜威、孟禄的中国之行》等。三是考订史料,编排独到。周洪宇、陈竞蓉《孟禄在华活动年表(1913年5月-1937年6月)》、《孟禄在华活动年表[续](1913年5月-1937年6月)》整理了1913年到1937年孟禄访华期间的活动。2013年周、陈二人编辑了《旧教育与新教育的差异—孟禄在华演讲录》收录1913年到1937年孟禄在华的各类演讲、座谈、采访录,书末又重新整理了1913-1941年孟禄在华活动。以时间为顺序排列史料,内容丰富全面,编排独到,为学者研究孟禄提供参考[16]。但仅是对孟禄在华演讲、座谈、采访录的整理,并没有系统的解说和评论。此外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创新。研究内容逐渐从宏观转向微观,不再仅仅局限于孟禄与美国教育史学、孟禄与中国近代教育等宏观层面上的研究,也开始关注与孟禄访华相关的外源的机构团体或人物或孟禄访华对中国教育的某个方面的影响。研究方法也呈现多样化,最初只是采用单一的文献分析法,近些年来一些学者也开始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比孟禄与杜威、巴顿等人对中国教育影响的不同之处,从而为全面深刻地了解我国20世纪上半叶的教育乃至整个社会打下基础。

不足与展望。近二十年特别是近十年来,孟禄研究迎来了一个春天,各种文章层出不穷、新见迭起,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进行论述,但尚有几点需要注意:第一,关于孟禄的研究十之七八侧重于孟禄访华与中国教育这个方面,而有关孟禄与美国教育史学、孟禄整体思想的研究这两方面的文章较少。有鉴于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学者们不仅应关注孟禄教育史学观的研究,也应注意对孟禄整体思想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第二,关注度不够。20世纪上半叶大批国外专家学者来华,百家争鸣、群星璀璨。孟禄作为其中一员,其光彩被赫赫盛名的其他学者所遮蔽。随后,从1941年孟禄访华结束到1990年这五十年间甚少学者关注孟禄。直到1996年钟启泉翻译日本学者阿部洋的《保尔·孟禄与中国的近代教育》后,中国学者才注意到孟禄。但近二十年相关的文章仅40篇,数量上仍显不足。在教育史学界研究重心普遍下移的大趋势下,教育史学者在关注一些久负盛名的学者的同时,也应多多注意孟禄等一批风采稍显逊色的学者。第三,对孟禄的研究尚处于史料的整理与挖掘阶段。史料的搜集和整理是研究历史人物及其思想的基础,而作为研究孟禄在华活动及对中国教育建议的基本史料—《旧教育与新教育的差异——孟禄在华研究集》一书,2013年才整理发行。

[1]张薇.20世纪美国教育史研究的发展[J].教育评论,2003(1).

[2]杨小薇,刘良华.学校转型性变革的方法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88-190.

[3]朱旭东.论20世纪美国教育史研究的嬗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3).

[4]王小丁.中美教育关系研究(1840-1927)[D].石家庄:河北大学,2007:193.

[5]陈竞蓉,周洪宇.孟禄与壬戌学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2).

[6]汪楚雄.启新与拓域(中国新教育运动研究1912-1930)[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164.

[7]陈竞蓉.孟禄与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中小学教育[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3).

[8]谢长法.孟禄的来华教育调查与近代中国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8(28).

[9]樊冬梅.中国近代普通中小学科学教育1878-1922[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52-53.

[10]谢长法.留美学生与孟禄的中国教育调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4).

[11]陈竞蓉.孟禄与中国留学生[J].长江大学学报,2007(4).

[12]陈竞蓉.孟禄与陶行知[J].文教资料,2005(17).

[13]杨彩丹.北高师与杜威、孟禄的中国之行[J].教育学报,2010(8).

[14]王剑.杜威、孟禄的中国之行与东南大学[J].东南大学学报,2002(3).

[15] 陈竞蓉.孟禄与华美协进社[J].长江大学学报,2005(6).

[16] 周洪宇,陈竞蓉.旧教育与新教育的差异——孟禄在华演讲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

责任编校:徐希军

AReviewofMonroeResearchinthePastTwoDecades

XU Hao-zhen

(Faculty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00, China)

Monroe is an important founder of the historiography of American education, and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the subject. From the 1910s to the 1940s, Monroe came to China more than 10 times, conducting activities of education survey, discussion and academic lectures. In particular, his visit in 1921 greatly promoted the promulgation of Renxu School System, the reform of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education. The paper summarizes and comments on Monroe research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to draw scholars’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and further related studies.

Monroe; the historiography of American education; Chinese education reform; literature review

2014-05-05

徐浩真,女,河南漯河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时间:2014-10-28 14:19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4.05.026.html

10.13757/j.cnki.cn34-1045/c.2014.05.026

G52

A

1003-4730(2014)05-0122-04

猜你喜欢
教育史史学学者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史考释
学者介绍
管子学刊(2022年2期)2022-05-10 04:13:10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管子学刊(2022年1期)2022-02-17 13:29:10
浅析中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现实路径
浅析中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现实路径
中国音乐教育史研究的三个动向
学者介绍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