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保兴
(安徽工业大学 资产管理处,安徽 马鞍山 243002)
加强对大学生教育引导把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动权
蔡保兴
(安徽工业大学 资产管理处,安徽 马鞍山 243002)
摘要:二战结束以来,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从未停止,且不断增强,手段也不断翻新,并通过“颜色革命”颠覆某些国家的政权。高校从来都是意识形态领域争夺的阵地。我们必须对大学生加强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颜色革命”的实质及其危害、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切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关键词:意识形态;“颜色革命”;大学生;教育
全球化、信息化及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在各国之间政治经济交往加速的同时,也给一些主权国家的稳定带来了严峻挑战,在面临发展机遇的过程中,各种安全风险加大。其中,源于二战末期的意识形态争夺战对国家安全影响因素呈加剧之势。
所谓“颜色革命”,是指由于外部势力通过意识形态的渗透影响,导致某些主权国家的公民对现政权不满,进而以集会、游行示威抗议方式要求改变现状,或通过非暴力形式导致社会混乱乃至政权的更迭。这种抗议运动逐渐演化成更为隐蔽的形式,其命名大多因时因地而异,诸如以玫瑰、康乃馨、茉莉花、郁金香、太阳花等当地具有代表性的花朵颜色命名,即是所谓的“颜色革命”或“花朵革命”。二战末的雅尔塔会议①后,形成了“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隔黑海相对峙的世界政治格局基础。世界从硝烟滚滚的战争恶魔中挣扎出来,又悄然堕入意识形态争夺战的严酷战场。
(一)意识形态争夺成为一切竞争的根源
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将原来在战场上共同与法西斯作战的合作者苏联,视为将会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对手,并逐步形成了对苏实施“遏制战略”。从冷战伊始,美国政府将苏联和东欧诸国内部发生颠覆性变化当做基本目标。当时考虑通过心理战以促使这些国家内部发生变化,助长社会紧张、动荡、反政府情绪和培植反对势力,以此来侵蚀对方的统治基础(undermine)。[1]217为此,美国政府于1949年6月在纽约成立了国家自由欧洲委员会(原属美国中情局),在慕尼黑设立了自由欧洲电台,该台1950年7月4日第一次以短波向捷克斯洛伐克播音,摧毁心灵的战役打响。另外,文化领域里的宣传战,1953年成立的美国新闻署起了重要作用。根据新闻署给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报告,其任务根据各地问题不同而有区别,主要是“团结自由世界,以非战争的方式减少共产主义的威胁”。[1]307
经过20余年的潜在舆论渗透,之后转为公然的舆论攻势。美国国会1971年从中情局接管自由欧洲委员会,其下属的自由欧洲电台,曾是中情局对铁幕后进行心理战的一部分。至1988年,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如何与莫斯科竞争》中谈到意识形态的力量,“尽管我们与苏联在军事、经济和政治上进行竞争,但意识形态是我们争夺的根源。”[2]109并认为,“迄今为止,支持‘自由欧洲之声’和‘自由之声’是美国最有效的外交项目之一。”[2]110他同时提出了要打好意识形态仗,还必须设法发展新的信息传播技术——微电脑、卫星、录像等等。[2]110从理念、思想到战略措施,逐渐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
从尼克松的建议可以看出,美国关于意识形态的争夺不仅仅局限于苏联和东欧,而是全世界。他在书中写道,“在检查我们的对外广播工作时,我们应该重新明确对外宣传应为下述两个目的服务:在实行新闻审查的国家,我们应设法让那里的人民了解他们的政府不愿告诉他们的关于他们国家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我们要让全世界各国人民都能了解美国在国际问题上的立场,美国的思想及价值观……”[2]110经过对共产党执政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军事、政治尤其是意识形态竞争与遏制,最终促成了世界政治经济原有格局大分化的“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等一系列历史事变。
苏联解体后世界政治进入“冷战后”时期,原来的自由欧洲电台的经费缩减,其总部也于1995年迁往布拉格,电台的欧洲部门大大缩减。攻心战的对象有所调整,国际广播局旗下的自由伊拉克电台、法尔达(Farda)电台于1994年开播了波斯语节目,1997年增加了对科索沃的广播,之后又对北亚开播了普什图语、达利语节目。
总之,通过意识形态竞争、打攻心战、制造矛盾、培育新生代、扩散所谓民主价值观、支持游行示威与集会,最终导致所谓民主选举,引起政权更迭,扶持新政权等。这是和平演变战略施展的基本路径。这种政权更迭的方式依据其各自不同的特点,逐渐被赋予美丽的色彩,使所谓“革命”背后的操纵者被涂抹的美丽颜色所遮掩。
(二)后冷战时期意识形态争夺的重心转向中国
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西方霸权国家一直采取遏制与分化战略,对中国也不例外,只是不同时期的战略重点不同罢了。在20世纪70年代前,中国与美国没有外交关系,自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报》正式生效,各方面的正式交往频繁起来。但是美国从来没有把社会主义中国真正当做过自己的盟友。
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中国逐渐成为美国进行遏制分化的重要国家。当时,美国政府有人提议仿效原来的自由欧洲电台的模式,设立“自由中国电台”。1991年10月,美国国会参议院外交委员会最早提出了“设立一个专门对中国大陆广播电台”的提案,获准通过并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研究该提案的可行性。该委员会于1992年8月向国会及总统提交了设立“自由中国电台”的可行性报告并获得批准。之后,美国政府考虑到“自由中国电台”的名称会刺激中国,于是改名为“自由亚洲电台”。该电台除了主要针对中国大陆外,同时辐射亚洲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美国国会于1994年1月27日通过国际广播法案,2月25日参议院正式投票通过具体实施法案,拨款用以建立并授权组建“自由亚洲电台”,电台由美国广播理事会管理。经过筹备之后,该电台于1996年3月正式组成,并于9月29日开播。自由亚洲电台的宗旨是:向其国内缺乏正常获取信息途径和缺乏全面平衡报道的亚洲国家听众广播新闻及相关信息。通过广播及热线节目,弥补这些亚洲人民生活中缺少听见的批评声音。为达到蛊惑人心的目的,电台利用听众热线等形式,使持不同政见者通过热线直接诽谤现政权。
自由亚洲电台1996年9月、12月最先开播汉语普通话、藏语节目,1998年12月,又相继开播了缅甸语、越南语、韩语、老挝语、高棉语、粤语和维吾尔语节目。从该台每天广播时长看,对中国大陆的汉语广播和对西藏的藏语广播时长分别为每天12小时、10小时,是该电台舆论渗透的重点。其它每天广播时长用时较多的国家则是朝鲜(5小时)与缅甸(4小时),其余的是每天2小时。
美国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媒体系统,广播、电视、报章书刊等,加之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足以使其舆论影响力辐射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掌握着世界信息时代的制控权②。美国凭借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以及强有力的媒体系统,影响和改变着世界诸多国家的社会状况。[3]
(三)21世纪“颜色革命”: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恶果
通过意识形态渗透以瓦解原有政权的价值基础,使一些国家矛盾激化,兜售所谓的民主、人权,滋生繁育骚扰国家的“蛔虫”③,扇动示威游行、集会,并就街头政治推波助澜,颠覆原有政权,支持反对派,外部势力甚至出兵干预,培植新的盟友伙伴,以实现其国家利益。这种非暴力的变革运动往往被西方学者或媒体人称之为颜色(花朵)革命。“颜色革命”是用来称谓某些国家政权和平更迭的代名词。
自2000年10月到2011年3月的10年左右时间,先后有南斯拉夫、格鲁吉亚、乌克兰等14国发生了“颜色革命”。导致了一些国家社会动荡、政权更迭。人们已明显察觉,“通过投票箱和公民抗议来制造民主是如此有效,这已经成为一种赢得他国选举的成熟模式。”[4]其中,2011年茉莉花运动形成铺天盖地之势,中东北非有9国发生抗议示威活动、5国爆发骚乱,许多国家社会动荡、政权更迭。其中2011年9月5日,全球政坛共有5位昔日的国家政要接受法庭审判——埃及前总统穆巴拉克、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冰岛前总理哈尔德、卢旺达反对派领袖因加比雷、斯洛文尼亚前总理亚内兹扬沙。这创下了埃及、法国、冰岛等国首次出现元首级高官出庭受审的历史局面。各种类型的国家均有来自底层引起动荡的实例,似乎模糊了颜色革命的指向性,仿佛看不出幕后的操纵黑手。
在上述背景下,由海外所谓民运分子主办网站的煽动,中国十几个城市2011年2月20日至3月20日发生了大规模广场集会骚乱活动,这些骚乱被组织者称之为所谓的“茉莉花革命”。骚乱人群中打出了一些惑人耳目的标语,表示不满情绪,要求政治改革,加之部分西方媒体记者混杂其中,煽风点火,局势一度紧张。反思各国骚动事件的教训可以看出,要想消除骚扰国家的体内“蛔虫”,必须净化舆论环境,增强国民抵御各种干扰的精神免疫力。
2014年4月17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安全会议秘书第九次会议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Dushanbe)举行,中国公安部部长郭声琨在会上发表讲话,敦促本地区安全合作伙伴共同加强对网络的监控,防止“外部势力利用社会矛盾和问题推翻执政当局,试图制造新一波的颜色革命。”[5]对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社会安全稳定的基础性工作,深化对意识形态的引领和对社会舆论的管控工作,应从对本国发展道路与发展模式的精神底蕴的思想认知、对各种思潮的辨析能力以及对社会未来社会追求的理想信念入手,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引领工作,筑牢维稳的思想基础防线。
(一)以历史视角认识“颜色革命”的实质及其危害
各国的发展道路必须得到尊重。因为各国有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其独特的社会土壤中孕育了各自差异的社会制度。就像特殊的地域、气候条件会滋生不同颜色的花卉品类一样,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基因孕育着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模式。然而,当今西方霸权国家试图利用自身政治、经济、科技等强大的制控手段,尤其是利用其先进、强大的舆论手段,腐化其它国人民价值观以动摇其施政的基础,进而通过策划导演集会或示威游行活动以促使他国政权更迭。
这些手段之所以能够频频得手,大多缘于被颠覆国的民众,特别是青年人历史知识不足,有时缺乏必要的政治智慧,使应对外来舆论渗透的免疫力不足。关于这一判断,英国思想家霍布斯曾阐释过,他认为,预见、慎虑(或神虑),有时也称智慧,虽然这种推测由于难得将所有情况观察周全而非常靠不住,“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一个人对过去事物的经验比另一人多多少,他也就比另一人谨慎多少,其预测失算的情形也就少多少。”[6]因此,我们在应对外部势力可能制造的“颜色革命”冲击时,应引导大学生了解社会历史与现实的发展演化过程,细化对本国古代、近代和现代史的了解。并使之了解西方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发家与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变迁过程,了解对比资本主义所经历的377年与科学社会主义从无到有的166年发展史,才能够以宽阔的视野和发展的眼光看待现实的差异,才能够全面、深刻认识当今所处的历史方位,才能够正确对待世界各种思潮。
(二)以对比方法强化对社会主义发展历史必然性的认识
思想理论学说的出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产物,随着实践的丰富与深化,理论学说亦才能渐趋成熟并更具说服力。
第一,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学说的诞生(1516~160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它开始萌芽时起,就隐含了矛盾的二重特性,一方面是致富欲、占有欲的不断膨胀,刺激着人的潜能的发挥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是贪婪成性、不择手段、唯利是图。站在这种生产关系对立面的最初的意识形态的反映是空想社会主义学说。1516年,[英]托马斯·莫尔发表了《关于乌托邦新岛既有趣又有益的金书》(简称《乌托邦》);85年之后的1601年下半年,意大利一位思想家托马佐·康帕内拉在狱中写成了《太阳城》。这两本小册子通常被视为是空想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其共同特点是以一个旅行家的口吻,讲述旅行见闻中的理想社会主义的美好图景,批判当时社会生产关系的丑陋之处,并将诸多社会弊端的根源归因于私有制。
其后的18世纪,一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以法典式方法阐述他们的社会主义思想,批判现存社会制度,提出以公有制、社会财富与福利平均为特征的社会主义思想,又被称之为是“平均社会主义”思想。其著名代表人物有摩莱里、马布利等人。
到19世纪初期,以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为代表,他们把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之所以如此,有着两大事件的背景,一是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英国产业革命,二是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两次革命使英、法两国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阶级关系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从而为他们以各自的方式深刻而无情地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现实的可能。但由于他们没有能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甚至反对进行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幻想用和平的方法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
第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1848)。18世纪末19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的主要国家逐渐建立,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无产阶级已经以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出现于历史舞台。其重要标志有1825年、1837年、1847年几次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以空前未有的破坏力震撼着资本主义的社会基础。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还以个别或零星的形式出现。到了19世纪30、40年代,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有组织的阶段。最突出的表现为三大工人运动,即: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9世纪(30~50年代)英国宪章运动,19世纪(30~40年代)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等。在这一系列工人运动发展的同时,具有先进思想的人们也开始在理论领域寻找那些在工人运动中所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当时,马克思、恩格斯在完成了由青年黑格尔派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转变之后,适应时代要求,在批判地吸收了人类文明进步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在当时的工人运动中,有一支流亡的德国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后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1847年邀请马克思、恩格斯加入同盟④,并委托马克思、恩格斯为同盟起草一个纲领,即:《共产党宣言》。《宣言》于1848年2月正式用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弗兰德文及丹麦文公诸于世,这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正式诞生。
此后,科学社会主义实践活动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渐凝聚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社会政治力量。对此,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于1988年曾惊叹地作了对比:“在20世纪初期,全世界人口的11%生活在民主制度下,20%生活在君主制度下,69%生活在没有自治权的殖民地。今天,世界上只有16%的人生活在稳定健全的民主制度下。极权共产主义在本世纪初只不过是地下阴谋组织,现在却统治着世界人口的35%以上。其余的49%生活在非共产党独裁政权或不稳定的民主制度下。”[2]5-6
尽管如此,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和认识过程复杂性、曲折性是客观存在的。从1848年《宣言》问世至今,科学社会主义实践活动经历了166年的风风雨雨,跌宕起伏,有高潮也有低潮。从高潮与低潮交替出现方面大致看来,第一次高潮是1871年巴黎公社一举夺得政权,虽然存在71天之后被血腥镇压,但毕竟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一次伟大的尝试。经过低潮的孕育与力量积蓄之后,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继而到20世纪中期前后,一批国家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高潮迭起的时期持续到1991年苏联解体、华约解散而再次陷入低潮。之后,中国经过冷静观察与反思、调整,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伟大实践的目标与决心。
第三,科学社会主义166年的实践与探索,已初步显示了这一制度的优越性。从历史角度看,资本主义自资产阶级获得国家统治权以来已有374年的历史,目前全世界两百多个国家或地区,大多采取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真正富裕的是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34个国家,[7]这些国家原大多曾是殖民主义者,有过血腥的原始积累历史,有的还是靠掠夺起家;但另一方面,目前还有被联合国列为最不发达国家的有49个。[8]这也说明资本主义并未能真正解决人类的发展问题,尤其是社会公平的问题。
(三)以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增强“三个自信”
中国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36年来,我国经历了改革探索、改革模式确立与全面改革、新体制运行的活力与深层次矛盾凸显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等四个阶段,中国模式的成就举世瞩目。
1.改革探索期(1979~1989)。改革伊始,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并进一步明确了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允许改允许试,以经济手段来管理经济,施行责权利相统一的方法发展经济。经济改革试点逐步展开,认可了农村土地承包制的合法性并加以推广,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商业,不断积累承包制、租赁制的改革经验。对于价格杠杆的运用也由单一的计划价格到扩大市场价格的范围,到大部分价格放开,逐渐缩小了价格“双轨制”的范围。这些改革举措使经济形势大为好转的同时,由于经济基础的变化,使社会政治随之改革的要求上升,直至1989年之后进入三年的“治理整顿”时期。
2.改革模式的确立与全面改革(1992~2002)。面对当时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处在矛盾彷徨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争论不休。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论述了社会主义本质以及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等重要问题,下半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十四大之后经过10年左右的全方位改革,到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召开,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壮大,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较快发展。市场体系建设全面展开,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后,中国经济发展活力四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随之社会深层次矛盾也日益凸显。
3.新体制运行的活力释放与深社会层次矛盾逐渐凸显(2003~2012)。因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得以激发,由计划经济体制到新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加之中国于2001年底正式成为WTO的成员,多重因素促成了中国的“效率革命”,多项经济指标在国际上的位次大幅提升。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新体制的活力得以释放。2001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平均保持在10%左右的高位运行态势,致使经济总量提升较快,GDP世界排名由第六提升为第二;进出口由第五提升为第一;外汇储备余额由2 864亿美元增至3.66万亿美元(自2006年2月以来中国外汇储备一直雄踞世界第一)。另外,在军事、科技以及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8、2010年中国还分别首次举办了奥运会、世博会。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大为提升。
但同时,社会深层次的矛盾也日渐凸显,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不均衡、收入差距拉大、社会治理滞后等。基于此种现实,自2002年以后逐渐提出并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理念与举措。
4.全面深化改革(2013~)。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结构框架,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目标的新要求。为了实现我们党制定的“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即确保在建党一百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在建国一百周年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13年11月召开的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全面进入深水区的历史性标志。《决定》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更需要举国上下凝聚共识,排除各种干扰,共同努力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总之,中国具有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化积淀,也忍受过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拥有古老政治智慧与人类文明成果的融合,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有能力抵御各种风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车轮不可阻挡。
注释:
①1945年2月4日-11日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会议,协调了同盟国之间关系,对战后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作出了一定的安排。
②“因此,制信息权比制海权、制空权来说更关键。……没有信息的输入,‘战斧式’巡航导弹就不能体现它的威力。”(参见:晓琳,秀生.看不见的心——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到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95)
③“那种是自命有政治才干的人非议绝对主权;这种人虽然大部分是在人民的渣滓中滋生繁育的,但由于受到谬误学说的鼓励而不断干涉基本的法律,就像医生称为蛔虫的那种小虫子一样,骚扰国家。”(参见: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59)
④“这些出版物促使正义者同盟于1847年1月派它的中央委员、钟表匠约瑟夫·莫尔到布鲁塞尔去,邀请马克思和恩格斯加入同盟,因为同盟准备接受他们的观点。”(参见:弗·梅林.马克思传[M].樊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184)
参考文献:
[1]周建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逻辑——遏制战略解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美]理查德·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M].王观声,郭健哉,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
[3]晓琳,秀生.看不见的心——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到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6-147.
[4][美]威廉·恩道尔.霸权背后——美国全方位主导战略[M].吕德宏,等,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23.
[5]公安部长郭声琨出席上合组织安全会议 提醒警惕新一波颜色革命[EB/OL].(2014-04-18).http://www.guancha.cn/politics/2014_04_18_223200.shtml).
[6][英]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5.
[7]Members and Partners[EB/OL].http:∥www.oecd.org/about/membersandpartners/.
[8]联合国贸发会议:创造就业对最不发达国家持久经济发展至关重要[EB/OL].http://www.un.org/chinese/News/story.asp?NewsID=20900.
(责任编辑汪继友)
OntheStrengtheningoftheEducationandGuidanceforCollegeStudentsWithintheIdeologicalPriorities
CAIBao-xing
(Department of Assets Administration, AHUT, Maanshan 243002, Anhui, China)
Abstract:Since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the western ideological penetration has never been stopped but increased gradually in innovative and resourceful way, and it even attempts to give the subversion to the state power of some countries by Color Revolu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always considered as the ideologically competed fronts. And it is necessary to giv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ly more education, guide them to make clear sense of the essence of this Color Revolution and its harm, make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nhance practically the self-confidence in the road, theory and system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Key words:ideology; Color Revolution;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D5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47(2014)06-0130-04
作者简介:蔡保兴(1958-),男,安徽宿州人,安徽工业大学资产管理处处长,教授。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非传统安全对安徽高等人才培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AHSK11-12D75)
收稿日期:2014-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