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云南的人口、土地、水利与农业发展

2014-03-20 19:59张永帅
文山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水利人口全省

张永帅

(云南师范大学 历史与行政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近代云南的人口、土地、水利与农业发展

张永帅

(云南师范大学 历史与行政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近代的云南,人口数量虽不无变化,但增长缓慢,且多波动,而人口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是农业人口,说明云南地方经济基本上还处于传统的农业经济时代;耕地面积虽有所增加,但土地开发不充分,而且人均占有耕地少,反映出近代云南农业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水利建设滞后于农业发展的需求,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水利设施的空间分布很不均衡,既反映出农业发展对水利的严重依赖,也反映出近代云南农业发展的落后。

近代云南;人口;土地;水利;农业

一、近代云南人口的变迁与农业人口

近代云南人口由于受到战争、自然灾害和政局变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仅数量变化较大,而且职业构成也不无变动。

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咸丰五年(1855年),云南境内共发生7次瘟疫,波及元江、楚雄、罗平、赵州、河阳、禄丰等地,但是并没有造成太大的人口损失。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云南全省人口共计1029.9万,到道光三十年(1851年)增长为1267.5万,[1]224,567在31年间增加了237.6万,年平均增长率为6.7‰,增长比较快。

1856年爆发由杜文秀领导的回民起义,云南由此陷入长达16年的战争,战争期间鼠疫横行,战争和瘟疫的共同作用使云南人口大幅减少。同治十二年(1873年)战争基本结束,云南巡抚岑毓英上奏说:“约计通省百姓户口,不过当年十分之五。”尽管岑氏对战争中人口损失的议论因只是根据册载人口数量从而并不准确[1]555-556,但战争与饥疫造成云南人口大量减少却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随着战争的扩大,人口急剧减少。回民起义前的1851年,云南合计有人口1267.5万,至1865年,战争虽然已持续将近十年,但因其直接战场主要局限于滇西和滇西南,[2]37-48造成的人口损失相对有限,全省人口以年平均增长率3.9‰的速度增加[1]566;而从1866年开始主要战场发生一定程度的东移,战争几乎波及全省范围,全省人口也随之停下了增长的步伐,1872年的人口1123万与1865年的1337.9万相比,减少达214.9万。①

回民起义结束后,云南人口开始恢复,根据曹树基的研究,1820~1850年云南省人口年均增长率为6.72‰,1851~1879年为-2.92‰,1880~1909年为4.86‰,[1]707但是一直到1910年云南全省人口也才1346.8万,[1]567只比1865年多8.9万。人口恢复的缓慢由此可见一斑。

1911年的云南人口,内务部户籍表册计为7174887人,这一数字竟然比在经过长达16年之久的回民战争后云南人口跌入最低谷的1872年还少了400余万,显然是很不合理的。对此,侯扬方指出:“由于大量少数民族的存在,清末与民国的历次人口普查统计数可能均偏低”[3]206,也就是说以上数据应该有较大的遗漏。据《云南行政纪实》,在1932年云南省户口调查的数据里,云南人口共有11568922人;②1936年,云南人口共计11944133人。而根据侯扬方的研究,1911~1936年间,云南地区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07‰,[3]206据此回溯,1911年的云南人口大致在1200万左右。也就是说,1911~1936年,云南人口基本上在1200万上下徘徊的同时,约略呈下降的趋势。

1937~1945年间,云南接纳了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难民,使一些地方的人口出现了较大的增长,如昆明“据25年(1936年)至28年(1939年)各年调查:25年之人口数为145440人,26年为142657人,并无若何变动。至27年,突增为205896人,28年仍为196962人,较前两年约增五分之二以上”②,但是,在战争中云南也损失了不少的人口,抗战八年间,云南人口其实总体上还是减少了。据云南省民政厅的统计,1938年全省共有10323881人③,而到1945年12月,统计全省共有9108094人,其中包括寄籍239482人②,抗战八年云南人口减少近100万。

抗战结束之初,随着西迁企业、学校等单位返回原地,云南人口进一步减少,然后逐步恢复,到1949年,云南人口增长到1595万人[4],为近代时期云南人口的最高值。

近代云南人口的职业构成情况鲜有较为详细的记载,1932年云南省民政厅作《云南省户口统计报告书》,“凡二十岁至四十九岁之男女人口,计为5148786人,其中农业为2437784人,占全数47.3%,工业709397人,占全数13.8%,商业169602人,占全数3.3%,公务为56842,占全数1.1%;自由职业63596人,占全数1.1%;人事服务1608188人,占全数31.2%;无业者103377人,占全数2%,失业者25149人,占全数0.5%”②。1946年,昆明市、 陆良县、 江川县、昆明县、呈贡县、镇南县、宜良县、峨山县、漾濞县、晋宁县10县市共计748246人,其中农业304044人,占全部统计人口的40.6%。②以上两组数据虽然统计范围不同,职业划分也略有差异,但农业人口占所统计总人数的比重比较接近,这也就是说,近代的云南在青壮年这一年龄阶段中,占全省40~50%的人口是农业人口。

正如时人所指出的那样,“云南僻居边陲,山势丛杂,河流多不能通航,南部仅法人兴修之滇越铁道线,全省公路网尚未完成,自昔交通险阻,故工商各业较外省逊色。全省居民,除城镇多有营工商业者外,其余大都从事农业”④,农业人口不仅是全省人口的主体,而且所占比重较全国其他大多省份为高。据内政部人口局的统计,1947年湖北、山西、福建、台湾、辽宁、辽北、 吉林、南京、上海、北平、青岛、汉口等地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1.58%,其中以湖北最高,为57.38%。[3]542-543毫无疑问,云南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应该是高于湖北的,而1942年的人口普查资料也说明了这一点。1942年由云南省环湖户籍示范区实施委员会所做昆明市、昆明县、昆阳县、晋宁县人口普查表明④,以上四县市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9.15%。[3]540但以上所谓环湖示范区四县市为云南全省工商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农业人口所占比重应该比省内其他地区为低。1935年出版的《云南农村调查》据国民政府统计局和云南省民政厅调查统计数据计算,全省农户占总户口的70.96%。[5]12总之,即使是保守估计,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云南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应该在60%以上。

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居绝大多数,说明农业是近代云南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云南地方经济基本上还处于传统的农业经济时代。

二、近代云南的田亩数字与农业发展水平

道光(1821~1850年)末年,云南“各项田地共九万三千一百七十七顷九十亩,官庄田八百二十二顷二十一亩,夷田八百三十段”,“是为清季最高之田亩数字”。长达16年之久的回民起义,在造成人口锐减的同时,大量田地也因此而荒芜,即使在战乱平息十年之后,依然是“元气未复”。光绪十四年(1888年)全省“荒芜田地一万九千六百七顷九十八亩零三分”,实际耕地“六万九千八百五十四顷三十七亩七分六厘六毫零”,比道光末减少23000多顷。[6]9

进入民国以后,有关云南耕地面积的数字,张心一《中国农业概况估计》估计1932年前一段时期为27125千亩;[7]8上海《申报年鉴》统计,1934年,除缺四县外,云南耕地面积为25009千亩;[7]9云南省财政厅1929~1940年进行的耕地清丈,已清丈完成的107县(有19县、设治局未完成清丈)共有耕地28373929亩;④《中华年鉴》的统计,1946年云南耕地面积为26215千亩。[7]9以上数字,省财政厅的由于经过各地丈量,应该最为接近实际,但是最终的统计因双江、车里、金平、屏边4县和宁江、福贡等15设治局未完成清丈而使其耕地数没有包括在内。有论者指出:这些地方大都地广人稀,耕地亦有相当面积,如果加上这些地区的耕地面积,估计这一时期云南耕地面积约在3000~3200万亩之间。[8]246-247这一估计与国家统计局编《全国农业生产恢复时期基本统计资料》所载1949年云南耕地面积33915千亩基本符合,应该说是比较合理的。综合以上统计数据,笔者认为,以3000万亩左右作为整个民国时期的云南耕地数大致是可以成立的。

耕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的比值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土地的利用和开发程度。以1932年为例,云南耕地面积共计27125千亩,全省土地总面积598259千亩,[7]8-9则耕地面积只占全部土地面积的4.53%。这么低的比值固然与云南多崇山峻岭,不少地方不适宜于垦种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云南尚有大量的荒山荒地没有得到开垦。据1938年的估计,荒山荒地面积占全省各县土地平均数的89%,[8]247这些荒山荒地虽说不全是宜垦地,但也反映出土地的开发程度还是非常低。据1948年《中华年鉴》关于1946年“各省的耕地和农民”统计,云南农民平均每人耕地为3.66亩,这一数字不仅低于全国大多数的省份,而且低于全国平均数达0.6亩之多。[7]10这样就出现了一组矛盾,即一方面农民人均耕地低,而另一方面却有大量的荒山荒地没有得到开垦,而这一矛盾的存在恰恰是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结果。

三、近代云南水利的兴修与农业发展

云南地方“跬步皆山,田少地多,忧旱喜潦,且并无积蓄,不通舟车,设一遇愆阳,即顿成荒岁”,[6]12故而水利的兴修对于云南农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之故,云南地方政府和社会历来比较重视水利事业。

清季虽是多事之秋,但在云南,各地在水利的维护与兴修方面还是做了不少工作,尤其是回民起义平定之后,由于恢复和发展生产的需要,各地纷纷疏浚、修整因战争而年久失修的各项水利设施,从而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水利建设的小高潮。如在昆明县,海口“兵燹后,年久失修”,以致“同治十年,大水泛滥”,战乱结束不久,即同治十三年(1874年)“巡抚岑毓英檄粮储道韩锦云、水利同知朱百梅等大修海口堤岸、闸坝、河道”;松华坝“军兴后,墩台渗漏,堤岸坍塌,沿河壅淤太甚,近村田亩多致淹没”,战争期间,即同治二年(1863年),“绅士黄琮筹修,历经三次,未尽厥功”,战争结束后,“光绪三年,粮储道崔尊彝督同水利同知魏锡经、委员陈勋、士绅张梦龄、张联森筹款重修墩台、闸坝、河道,阅四月而功竣,沿河田亩资灌溉焉”。[6]15再如,晋宁州分水石坝“兵燹后失修,光绪十一年,知州胡德镛请款修浚白沙、淤泥两河”;[6]27姚州青蛉河堤“军兴后,河道壅塞”,“光绪六年,知州伍兰征集州民修浚”;沾益州天生坝“咸丰间,毁于兵”,“光绪三年,知府陈彝、知州江宝善率绅士李景贤、曹士麟、唐得胜、邓国柱等倡捐重修”;剑川州金龙河堤“军兴后失修,东、西两岸民田淹没无算。知州吴其桢禀请巡抚岑毓英发款,率绅民修浚,自同治十二年至光绪二年工竣,河水畅流,得免于患”。[6]58-62

根据《新纂云南通志》的记载,1840~1911年间云南共有各类水利工程1225个,其中最多的是云南府,有各类水利工程242个,占全省总数的19.76%;其次是楚雄府,有154个水利工程,占全省总数的12.57%;再次是曲靖府,各种水利工程有142个,占全省总数的11.59%;接下来是大理府,有135个水利工程,占全省总数的11.02%。有论者从人口、田地分布及人地比进行的研究表明:鸦片战争前夕,云南形成了云南府、大理府、楚雄府、曲靖府、临安府5个农业中心。[9]也就是说,水利工程分布最为集中的地方恰恰也是农业经济最为发达的农业中心所在的地方。水利工程发达与否对于云南各地农业经济发展的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如果大致以楚雄府为界将云南省分为东部和西部两大区的话,李中清从人口增长和人口密度[10]140-148以及蓝勇从城镇分布[11]入手所做的研究都表明清代云南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了东部地区。不仅如此,长期分别作为东部经济中心的云南府和西部经济中心的大理府,到清代至少从人口的分布看,大理府也已经远远落后于云南府了。比如,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分府人口统计,云南府有人口942689口,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8.55人;而大理府仅有566035口,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为24.83人。[12]383而据杨伟兵的统计,清代云南主要水利工程的分布和数量与清代云南经济重心、经济中心有着非常高的契合度。[13]176-180这就说明,由于农业经济是整个云南经济的主体,水利工程的数量和分布是影响不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造成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辛亥革命后,新成立的云南军政府为巩固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地方经济,比较重视地方水利建设。他们认为前清时代,水利不修,致使全省各属旱潦频仍,为此要查明各地已开水利、未开水利及有无废弛等情况,作为兴修之依据。[8]241但是,云南地方政府长期忙于各种战事,因而实际开展的相关经济建设项目并不是很多。在水利建设方面尽管也做了一些工作,却没有大面积的推展开来。

1929年龙云主政云南之后,政局趋于稳定,水利建设才被真正提上议事日程。如何建设全省水利,省政府提出“小型水利工程或排水工程及面积较狭之垦荒工作,鼓励各地方自办。其规模较大之事业,则迳由省政府投资兴办”的方针,并因地制宜确定水利建设的具体措施,在易积水的地区举办排水防洪工程;在缺水又可引水的地方开挖渠道,筑塘蓄水;在缺水但又难以直接引水的地方进行动力抽水灌溉。[8]253进而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水利建设。

当时计划进行的大型水利建设主要有对海口河、省会各河的整理,对南盘江、金沙江水利的整顿,以及对抚仙湖、星云湖水利的整治等,昆明及其周边地区是重点建设区域。④除此之外,各县兴修的蓄水工程有罗次县五朵朵闸坝、宾川县仁慈庙和康郎乡两处堰塘、江川县白龙潭山坝塘、马龙县三官楼涵洞、弥渡县周力士营海堰、牟定县冷水箐闸坝、彝良县修筑堰塘、鹤庆县倮鸡箐塘坝、华宁县狮子口坝塘、凤仪县赤佛山蓄水塘、澄江县上官村西坝堰塘等;治河工程有保山县疏浚并修改东河、永北县复兴小桥河、易门县疏浚中沟大河、剑川县疏浚及改直螳螂川、寻甸县修挖牛栏江、禄丰县修挖南坝河、洱源县修治凤羽河、建水县修治泸江及塌冲河、宣威县开挖左所河道;引水工程有陆良县开挖大桥乡沟道,永善县开挖长虹堰沟、云龙县开挖长春坡沟道、保山县开挖海外沟及涉河沟、宜良县开挖桥头营沟道、大姚县开挖昙华山水沟、盐丰县开挖赤石岩水源、昌宁县修上横沟、武定县开挖姜驿根树村水沟、罗平县开挖宛温镇水沟;堤坝工程有大理县修筑喜州霞移、万花两溪石堤,河溪县修筑拦沙坝。④

不难看出,民国时期云南水利工程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传统上农业经济比较发达的平坝地区,这是因为云南的坝区与平地虽然便于农业的发展,但由于其年内和年际降水变化都比较大,一年之内分为明显的干湿两季,在雨季不储水则在干季就会缺少浇灌之水,因此,蓄水就显得非常必要,各县水利工程以蓄水工程涉及地方最广、数量最多也说明了这一点。云南省内降水的空间分配是从南到北逐渐减少的,经济向为发达的包括大理、楚雄、昆明、玉溪等地区的中部一带降水相对较少,[14]76-77又有滇池、洱海等湖河水患之虞,对水利工程的需要尤为迫切。民国时期大型水利工程集中在昆明及其周围地区,虽然体现出政府对省会水利之特别重视,但也是与这一地理特征不无关系。

水利的兴修,毫无疑问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但是,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分布毕竟还只是局限在一些特定的地区。据估计,民国时期云南水利工程建设受惠田亩不超过10万亩,在全省耕地比例中微不足道,[8]253因此,对近代云南农业发展中水利所起的作用不宜估计过高。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农业人口是近代云南人口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近代云南人口的增长充满波动,增长缓慢,不利于农业的发展;近代的云南,一方面农民人均耕地低,另一方面却有大量的荒山荒地没有得到开垦,反映出其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从其特定的地理环境看,云南农业的发展对水利事业有着较强的依赖,但近代云南水利建设滞后于农业生产的需求,是造成其农业发展有限的重要原因之一。

注释:

① 1865年和1872年人口数字据葛剑雄主编,曹树基著:《中国人口史》(第五卷)“表13-1 回民战争前后云南分府人口”,但其却将人口减少数在该表和文中计为241.6万,疑有误。

② 云南省档案馆.《近代云南人口史料》(1909-1982)第2辑,内部印刷,1987:54,70,124-125,55,134-137.

③ 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续云南通志长编》(中册). 内部印刷,1985:135-143.

④ 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续云南通志长编》(下册). 内部印刷,1985:244,104-105,249,274-291,291.

[1] 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五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 谢本书.云南近代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3] 侯扬方.中国人口史(第六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 云南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云南省人口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8年)[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5]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云南农村调查[M] .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6] 周钟岳.新纂云南通志(第7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7]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8] 李珪.云南近代经济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

[9] 车辚.1840年前云南的经济地理特征[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5):104-108.

[10]李中清.中国西南边疆的社会经济:1250-185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蓝勇.明清时期西南地区城镇分布的地理演变[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1):107-118,66.

[12]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3] 杨伟兵.云贵高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变迁(1659-1912)[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4] 王声跃.云南地理[M].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杨永福)

书 讯

由文山学院人文学院、民族研究所杨永福教授主编的《云南瑶族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提要辑录》一书由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

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云南是瑶族人口分布较多的省份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适应于自身居住的自然地理环境,瑶族形成了独特的经济文化类型,创造了内涵深厚的民族文化,其中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史诗歌谣等为载体或存在样态而呈现的口传非物质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者在大量田野调查、入户访谈的基础上,翻译整理、撰写提要,每一条提要均注明流传地区、讲述或传唱者、整理翻译记录者。全书共辑录提要840余条,为读者了解云南瑶族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状提供了一份较为清晰的线索。

On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Land, Water Conservancy and Agriculture in Modern Yunnan

ZHANG Yong-shuai
(School of History and Administration,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China)

The size of population not only grows slowly and fluctuates but also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is large in modern Yunnan, which indicates Yunnan local economy is basically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economy. Arable land is increased, but land development is insufficient and cultivated land per capita is less, which reflects the Yunnan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level is relatively low in modern times.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lag behind the demand of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hich to a large extent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is very uneven, which reflects not onl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relies heavily on water conservancy, also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modern Yunnan lags behind.

Modern Yunnan; population; land; water conservancy; agriculture

K297.4

A

1674-9200(2014)02-0042-05

2013-11-20

张永帅(1980-),男,甘肃天水人,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学及西南边疆史地研究。

猜你喜欢
水利人口全省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上半年全省工业实现“双过半”目标
2018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表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